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无情终生皆有法性,请问法性是佛性的变现吗?

作者&投稿:殷勤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请问无情众生比如"石头、山河大地“有佛性吗?等~

楼主 您好

佛性有两义,一者:成佛之性;二者:佛性。

若是指成佛之性,则是指一切有情身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真心,此真心显用的成佛之性,在一切众生身中都是圆满具足。

若是专指佛性,则是真心之妙用,末学尚未见性,从已见性的善知识其亲证的见性境界,若说如下:

明心开悟者,亲证真心的本觉性--成佛之性,并能体验领受此本来具足的本觉性,但眼见佛性者却能直接以肉眼亲见真心的本觉性,并且是在山河大地上,是在一切无情上,在一切友情上,都可亲见自己真心的本觉性--佛性,然而自己之佛性其实并不在无情或其他有情身上。这是明心开悟者所无法亲证的见性证境。

为防止有人诽谤眼见佛性而成就地狱业,今举大般涅盘经如下:

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 佛言: 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 又佛云: 佛性亦二: 一者可见,二者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不可见者:一切众生。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

如是眼见佛性之法,必须亲从大善知识修习,具足定力、慧力、大福德三者,方有因缘可得眼见。

诸位同修,眼见佛性之法实乃众生闻所未闻之甚深微妙法,愿众生能建立眼见佛性的正知见,以期未来缘熟时,眼见佛性。

无情众生的法性就是佛性!无情众生也有受想行识!只不过比较弱!我们不容易发现而已!因为无情众生的受想行识弱,所以很难被感动!比如,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让人流眼泪。而山河大地、树木、矿物等,将不能被感动!我们看到以为它们没有情。实际上,情弱而已!唯有真诚心,才能感动无情众生!经上看到,世尊在因地行菩萨道,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身噬虎,拔皮为纸,滴血为墨。每当这样的情行,地震山摇,大海波涛,天空无云降雨等,就是感动无情众生的证明!世尊涅槃时,阎浮提大地动,也感动无情众生。在我们中国,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案例!石头如果没有情,怎么可以点头!我们凡夫用虚情假意,所以不能感动无情众生。佛菩萨用真诚心、大慈悲心,连无情众生也感动了!
建议观看“水知道的答案”,这是日本的科学家江本胜博士作的实验,证明水也有见闻觉知。

法性: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盘等,异名同体也。性之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

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盘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佛性、如来藏、如、法性、实际,皆同一性,只是就能知与所知诸法的不同分位,立不同的名称。在众生数上称佛性、如来藏,在非众生数上称法性、如、实际,但此通内外。《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解释如、法性、实际时说“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又指内外诸法自性本空皆同一性,故《涅盘经》中说佛性有种种异名。性有不断、不改、不变之义,如麦因果麦性不改变,如矿中金银与出矿时的金银体无增减,所以佛性、法性虽无增减,但有隐显净染之分,隐、染即生死,显、净则涅盘,众生因无明所覆而不能见佛性,法性,若修行则能见性获得解脱涅盘。

大乘经中说佛性,《阿含经》亦明佛性,但不甚分明。印度诸宗对此各有所解,如《佛性论》云:“若依分别部(论者假定,非二十部计)说:一切凡圣众生,皆以空为其体,所以凡圣众生,皆以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则大涅盘;若依毗昙萨婆多等诸部说者,则一切众生,无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该论举此立三种种姓,一、定无佛性,如一阐提,二、不定无有,修时得,不修不得,三、定有佛性,如三乘人。并自立三因佛性,一、应得因,即二空所显真如,二、加行因,由发菩提心,修道品等,三、圆满因,即修加行得果圆满,并以三性三无性摄此三佛性。若依《宝性论》,则以清净无为法身为佛体。龙树中观学派多分是谈法性,以中道实相为体。《涅盘经》卷二十七云:“中道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即是涅盘。”可见,佛性、法性都是指的诸法真性,众生若断无明,则见佛性,获得涅盘。

佛教传入中国,修行成佛之原因,在佛徒中久久未能正确解决,当晋末法显译出《大般泥洹经》六卷,经中说除一阐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道生则认为经义未尽,遂倡一阐提皆得成佛,并立“顿悟成佛说”,受到旧学僧的抨击和摈斥。后来昙无谶译出《大涅盘经》四十卷,经中明说“一阐提定当成佛”。因而对佛性的探讨风起云涌,各宗无不盛谈佛性。到隋吉藏《大乘玄论》卷三,列举了十一家异说,一一加以评判,而他自己则赞成以中道为佛性。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要成佛证涅盘,佛说佛性是为教化有卑劣慢众生,了知众生究竟,定当成佛以为要旨。《涅盘经》中说一阐提无佛性,是指在犯四重、五逆和谤方等的一阐提位,无善根性,暂无成佛的可能性,若舍一阐提发菩提心修圣道,即非一阐提,定能成佛,这就是《大智度论》中说的“恶可为善,善可为恶”,“法无定性”之义。这不仅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定当成佛不相违背,同时正显示诸法本空,染净两重缘起的正理。

《佛学大辞典》,《中国佛教》

你这句话从哪里看来的,请写原话和出处。
如果纯粹只论佛性和法性,那么可以告诉你佛性是根本是不二之性。
六祖坛经中有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盘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而法性是与解脱法门的因果关系。与众生的根器和业识有关。其间千差万别。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是法性,佛性是不会因为心识而改变的。

佛性和法性,佛性是一个信念的自我解答,法性是现实中实际交往中产生的规律,佛性错,法性就错,其中存在因果关系。只有脱离佛性而产生的法性才不存在因果关系。

和学大世界解释

法性离不开佛性。简单说一个是物质。一个是心灵。心灵离开物质,。他还知道个啥?物质离开心灵,谁叫他是物质?所以就是一体。就是一个。为了好明白,所以分开说。

唯心所现,但是不是我们肚子里那个心。而是周遍法界的那个心(本有的觉)

一切法由心想生。

南无阿弥陀佛


佛说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是真的吗?
当然的真的。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七天悟道,第七天凌晨,看见天上明亮的金星,佛说道:“奇哉,世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无情终生皆有法性,请问法性是佛性的变现吗?
法性: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盘等,异名同体也。性之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 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盘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

为什么说众生皆有佛性
一切众生,无论其性质善恶染净,都会先天领有“真如”,即先天具有“佛性”,先天具有成佛的种子,这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基础。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思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先天具有成佛的因性种子,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温和地说,它意思就是说人人都可以修行成佛。极端地说,则意...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是对于什么无佛性而言?如果没有无,怎么会有有?
说一切众生(有情)皆有佛性,是相对于无情而言的。一切有情(与‘众生’是同一个词)皆有佛性,一切无情只有法性,无情没有佛性不能成佛,无情是佛性中幻化的法尘幻影,无心无念想分别无智慧。而有情则是佛性幻化的主体,能直接显现佛性的种种功能妙用。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谓众生,就是没有...

法师开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什么意思
一切众生 , 佛性的意思:今天跟大家讲佛性本性的具足,每个人都拥有佛性。佛性是什么?佛性就是人的一种本性,本性就是良心和智慧,当一个人拥有本性、良心的时候,这个人才会拥有自己另外的一种善性,那就是佛性。佛性就是在你的身上、在你的本性当中已经具足的、你本来就拥有的摩尼珠,那是一...

佛祖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一切生命,本来是佛,由于执著颠倒而为不同的生命,就是这个意思。人有人的执著,各人有个人执著。狗有狗的执著,蜈蚣有蜈蚣的执著。所以成为不同的人、狗、蜈蚣。这些颠倒执著掩盖了本有的佛性,掩盖了本有的智慧,虽然成为人活着狗,本有的智慧并没丢失。所以说皆有佛性 ...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 什么是佛性
佛性:佛教术语。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 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众生皆有佛性,是说众生本来就具有见识自我本性的最简单、纯洁的觉察心,是指本来的心性,由于有这样的心,才说具有觉悟和反省的能力,最初的本觉具有最简单纯朴的种子,未经任何...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出自哪里?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征得”此句出自《华严经》,通俗地讲就是 人人本是佛,但因妄想分别而迷了,使智慧德能无法显现。若凡夫能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立时 便与佛无二,佛的智慧神通我们也立时便得。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么?
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思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先天具有成佛的因性种子,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温和地说,它意思就是说人人都可以修行成佛。极端地说,则意为每个人都先天就是佛,不待修行而与佛完全一致。众生能否成佛,是大乘佛教的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小乘佛教一般不考虑这一问题,因为小乘一般以...

众生皆有佛性哪个佛教宗派
1、沩仰宗: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2、临济宗:义玄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提出“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别)...

恒山区17168272018: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什么意思?
采毕香砂: 众生,亦译作“有情”,或“有情众生”,泛指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当然主要是 指人类而言.佛性,亦译“如来性”、“觉性”,原指佛陀本性,后来发展为 成佛的可能...

恒山区17168272018: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么? -
采毕香砂: 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思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先天具有成佛的因性种子,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温和地说,它意思就是说人人都可以修行成佛.极端地说,则意为每个人都先天就是佛,不待修行而与佛完全一致. 众生能否成佛,是大乘...

恒山区17168272018: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是对于什么无佛性而言?如果没有无,怎么会有有? -
采毕香砂: 说一切众生(有情)皆有佛性,是相对于无情而言的.一切有情(与'众生'是同一个词)皆有佛性,一切无情只有法性,无情没有佛性不能成佛,无情是佛性中幻化的法尘幻影,无心无念想分别无智慧.而有情则是佛性幻化的主体,能直接显...

恒山区17168272018: 为什么无情有佛性? -
采毕香砂: 无情和有情本质没有区别.所以有情众生皆有佛性,而无情众生亦有佛性.只是因为因缘果报而使得有情众生有知觉,而无情众生没有这个因缘果报,所以他们是无知觉的无情众生.其实说到底,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都是虚妄不实,三千大千世界无一法可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恒山区17168272018: 如何理解众生皆有佛性 -
采毕香砂: 出处:中国佛教文化网 录入: 管理员 上传时间:2009-05-23 点击次数: 1176 佛性,即本觉之性,是诸佛本性,亦是宇宙的真如法性在众生之中的显现.佛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说的是一切众生都有先天具有成佛的因性、种子,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或者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因无明烦恼所障,不能显得.因此,只要依佛学修学,断障证真,人人皆有可能成佛.

恒山区17168272018: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 什么是佛性? -
采毕香砂: 佛性,也可以翻译成如来、法性、觉性,原指诸佛的本性,后发展成为证身成佛的可能性、因性、佛性种子,意思是一切众生皆有觉悟的本性.法藏认为:“在众生数中名为佛性”.所谓佛性,就是众生成佛的原因种子,是对众生成佛的可能性...

恒山区17168272018: 为什么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采毕香砂: 《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讲的是所有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要想把这种潜在的佛 性(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变成现实就只能是修行不懈.说得再直白 一点就是: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 在中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始于东晋支道林的“一阐提皆得成佛”,即再坏、 再没有资质(“一阐提”)的人,还是有着成佛的潜质.后来的六祖惠能更是提出了 著名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使得佛教之门广开.他认为,一个人是否能成佛,不 在于他的根器和资质如何,而完全在于他是否能明心见性,即“自性若悟,众生是 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恒山区17168272018: 佛性是什么? -
采毕香砂: 佛教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另外一些经典主张,并非一切有情都有佛性,有一部分人,由于他们的根器,即使勤修也不能成佛.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

恒山区17168272018: 为什么说万物皆具佛性 -
采毕香砂: 说的不对.只有有情众生才有佛性,无情之物只有法性,没有佛性.佛性是成佛的基础,有情有佛性能成佛,无情无佛性不能成佛.

恒山区17168272018: 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是哪本佛书了的句子 -
采毕香砂: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出自,华严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