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原文

作者&投稿:大狐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原文如下: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法官的解释的对象虽则是法律条文,但是决定解释内容的却包含很多因素,法官个人的偏见,甚至是否有胃病,以及社会的舆论都是极重要的。

于是他们认为法律不过是法官的判决。这自是片面的说法,因为法官并不能任意下判决的,他的判决至少也须被认为是根据法律的,但是这种看法也告诉我们所谓法治绝不能缺乏人的因素了。

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象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

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所谓任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

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

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象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又好象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

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的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那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的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

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

象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曾子易簧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象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象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乡土中国》的阅读感悟:

1、我了解到乡土中国是一个以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为基础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注重的是内在的服从和敬畏,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和惩罚。这种特点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自我管理方式,即通过传统的习俗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我深刻感受到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乡土社会中,社区的稳定和和谐依赖于人们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信任。这种信任建立在长期的交往和经验之上,是乡土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同时,我也了解到乡土社会的家庭制度的特点。

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是平等的,而父子关系则体现了传统的权威和服从关系。这种家庭制度不仅维护了乡土社会的稳定,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家庭伦理的重视。

3、我对于乡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乡土社会中,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实践和验证的,被视为是最为合理和有效的。这些文化传统不仅包括了习俗和道德规范,还包括了民间信仰、艺术、音乐等方面。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乡土社会的生活,也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乡土中国》每章(1~14章)概括笔记
道德是指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在这一章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群体道德和私人道德。费劳把西方社会称为群体模式,把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差异秩序模式。不同的社会结构模式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观念。第6章:家庭的概念在人类学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出生社区。亲子(Parent-child)指的是...

乡土中国对法理社会的解释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通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这也正揭示了为何中国在推行法制的过程中,人情和法制的矛盾会如此尖锐。在“礼治秩序”一节...

为士为农有暇各勤尔业下联
为士为农有暇各勤尔业下联:或工或商无事休进此门。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志琴研究员在评论《乡土中国》一书时说:“《乡土中国》一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及‘差序格局’概念,这是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约的提炼。”这一评价的别致之处有三点:一是将礼治秩序放在...

乡土中国的好句摘抄
乡土中国的好句摘抄如下:1、乡土社会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2、中国乡土的格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3、文字下乡并不能让乡下人“聪明”起来。因为识字与否不能与聪不聪明挂钩。4、“在乡土...

杭州学军中学西溪校区《乡土中国》各章思维导图与知识点详解来了_百...
在性别角色和情感定向上,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形成了显著差异。乡土情感强调亲密与稳定,而现代爱情则更倾向于变动和挑战传统。性别隔离在家族结构中尤为明显,而同性原则在乡土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礼治秩序到无讼观念乡土社会中,费孝通批判了传统的人治与法治观念,主张“礼治”,它以社会关系网络维护秩序,...

乡土中国第十一章内容概括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等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300字
要么在另外一个群体里生活下去,要么重新开辟一个群体.而前者往往是不被另外一个群体所理解的,因为在地缘上他们是不相接近的.从社会秩序来看,在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是占主要地位的.我们能够说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因为它是“礼治”的社会.但礼治并不是说是根据个人好恶的统治,而是社会...

如何评价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

概述法治和礼治发生在怎样不同的两种社会情态中。
传统中国到底是礼治还是人治?法治下的“权利”和礼治下的“规则”有何不同?为什么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会发生“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这些问题于半个多世纪之前提出,但在今日仍极富现实意义。在“中国当代法律与社会”的课堂中,我们会用四节课的时间...

以提纲形式梳理《乡土中国》
4、《家族》《男女有别》。这两篇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5、《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6、《无为政治》...

康平县13663019926: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是什么? -
运妍盐酸: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如下: 1、乡土本色:以农为生的人,时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讲解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其信用并不是并不是依靠契约. 2、文字下乡:从空间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中没有文字的需...

康平县13663019926: 乡土中国每章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是什么? -
运妍盐酸: 《乡土中国》每章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如下:1. 第一章“乡土本色”: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指出人与空间上不流动,村雨村之间往来很少、孤立、隔膜多.2. 第二章“文字下乡”:在以城市为主...

康平县13663019926: 以提纲形式梳理《乡土中国》 -
运妍盐酸: 读《乡土中国》 年后到现在,两周左右的时间一直在读一本书,可以说几乎是跪着读完的,那就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此书只有104页,原以为是一本研究乡土民情的书,茶余饭后乐一乐,然而这本书读起来就是一本教科书,而且是社...

康平县13663019926: 乡土中国共有多少章 -
运妍盐酸:[答案] 乡土中国目录: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康平县13663019926: 乡土中国的作品目录 -
运妍盐酸: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康平县13663019926: 礼治秩序概念
运妍盐酸: 礼治秩序的核心概念是中国传统社会不是人治,是礼治,原因在于安土重迁产生的是传统经验的尊重.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

康平县13663019926: 乡土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
运妍盐酸: 《乡土中国》仅有十四篇文章,但是却描绘出了生动而贴切的中国传统形象,对很多问题他以精辟的见解和恰当的改拦比喻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乡土中国》成为一本既反映中国实际状况,又具有理论深度的著作,在中国的学术界具有比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