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光源的认识与利用有哪些?

作者&投稿:源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英语口译和笔译的区别~

区别:
1 难度不同:
说到口译与笔译的难度,首先应明白其发展背景是不同的,笔译是在口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笔译发展比较迅速。笔译与口译存在着不同的标准、模式,尤其是近几年口译标准相继出现,丰富了口译标准。
2 要求不同:
在英语中,从事笔译的人被成为translator,而从事口译的人则被称作interpreter。不论是笔译还是口译,都是用一种不同的语言来解释和再现原话的意思内容。
口译因为是现场工作,压力较大,而笔译相对而言要求的准确性较高。所以,口译与笔译对译员的要求不是太相同。
3 形式不同:
笔译形式笔译是通过笔头,即书面或文字形式,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来再现。口译则是通过口头的形式,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来再现。口译是一种特殊的口头交际手段,其任务是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交谈者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交谈双方感觉不到语言障碍而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
口译形式:口译就其工作方式而言一般可分为即席翻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大类。讲话人说完一句话、一段话甚至一整篇后,由译员在现场立即译给听众的口译方式就叫做即席翻译,也称交替传译或连续翻译。讲话的时间可以从几秒(几十个字)到几分钟(几百乃至几千个字)不等。讲话与翻译交替进行。

扩展资料:
该考试分为笔译和口译两大类,各含三个级别。
考试合格者可分别获得初级笔译证书、中级笔译证书、高级笔译证书;初级口译证书、中级口译证书、高级口译证书。
●初级笔译证书:本证书证明持有人能够就一般难度的材料进行英汉互译,能够胜任一般性文件或商务等方面材料的翻译工作。
●中级笔译证书:本证书证明持有人能够就普通英汉原文材料进行互译,能够胜任一般性国际会议文件、科技或经贸等材料的专业翻译工作。
●高级笔译证书:本证书证明持有人能够担任大型国际会议文件及各种专业性文件的翻译、译审及定稿工作,能够承担政府部门高级笔译工作。
●初级口译证书:本证书证明持有人能够承担一般性会谈或外宾日常生活的口译工作。
●中级口译证书:本证书证明持有人能够承担一般性正式会议、技术或商务谈判,以及外事活动的专业口译工作。
●高级口译证书:本证书证明持有人能够担任国际会议的口译或同声传译工作,能够承担政府部门高级口译工作
考试的各个证书是相对独立的,通过任何一个证书考试都可获得相应的证书。一级口译证书考试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者皆合格者才能获得证书。四级笔译和口译均合格者将获得四级翻译证书,笔译或口译单项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将获得教育部考试中心发放的单项合格成绩通知单;四级考生的单项(口译或笔译)合格成绩可以保留到下一考次。
笔译和口译均采用百分制记分方法。一、二、三级总分达到70分以上(含70分),且各部分得分率均在60%以上(含60%)者为合格。四级笔译和口译单项得分60分以上(含60分)者为合格。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人发[2003]21号)的精神,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导下,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以下简称“中国外文局”)组织实施与管理。
根据《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中国外文局组建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拟定考试语种、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和考试命题,研究建立考试题库等有关工作。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负责该考试的具体实施工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口译 百度百科-笔译

口译分为基础口译、中级口译和高级口译三个级别。
1、基础口译针对高中左右水平学员学习;
2、中级口译一般都是大学四级水平以上学员学习;
3、高级口译基本六级以上或者通过中口学员来学习。

拓展资料:
口译类别如下:
1、同声传译:顶级国际大型会议、经济论坛、政府组织的正式会议等。

2、交替传译:包括更正式的中型会议、技术交流、商务谈判或更高级别的学术会议等。
3、普通商务口译:包括小型商务会议或谈判、境外旅游陪同口译、工厂或现场访问、展会等。
资料参考:口译-百度百科

光源自宇宙形成就有了,比如会发光的星体就是最早的光源。古人对光源的认识和利用,最初是从人造光源与自然光源,热光源与冷光源等开始的。

我国古代对光源的认识起步很早,并能及时充分地加以利用,是古代物理学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

汉代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这个著名的“凿壁偷光”故事,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热光源的聪明和才智。光源是光学研究的基本条件,我国古代对热光源与冷光源,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等方面都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知识。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的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先后出现顺序分别有了:火把、油灯、蜡烛和电灯等。

作为自然光源,当然是以太阳为最重要,在夜晚还有月亮。我国古代在甲骨文中表示明亮的“明”字,就是日、月形象的组合。太阳实际上就是一团火。古人十分明确地指出:“日,火也。”

月亮也只是太阳光线的反射,《周髀算经》说道:“日兆月,月光乃生,故成明月。”所以在甲骨文字里干脆把“光”字写作像是一个人举着一把火的样子。取火方法的发明,使人们比较自由地获得人造光源,那当然都是热光源。在冷光源方面,不管对于二次发光的荧光还是低温氧化的磷光,我国古代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最早记载了梣木发光这件事。梣木含有某种化学物质,能发荧光。其水浸液在薄层层板上确实可以见到紫色、浅黄色等荧光。

《淮南子》的记载可以说是迄今所知对荧光现象的最早记载。此外,《礼记•月令》中也记载过腐败的草发荧光的事实。对于磷光,《淮南子•汜论训》说道:“久血为磷。”高诱注认为,血在地上“暴露百日则为磷,遥望炯炯若燃也”。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王充的无神论著作《论衡》也指出:“人之兵死也,世言其血为磷。”

这些看法是正确的。因为人体的骨、肉、血和其他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磷化合物,尤以骨头中的含量为最高。在一定条件下,人体腐烂后体内的磷化合物分解还原成液态磷化氢,遇氧就能自燃发光。

西晋时期文学家张华所著《博物志》一书对于磷光的描写,尤其细微具体。作者已经不再把磷火说成“神灯鬼火”,而能够细微地观察它,明确指出它是磷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价值的见解。

北宋时期大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也记载了一件冷光现象。记述了化学发冷光与生物化学发冷光两种自然现象。前者是磷化氢液体在空气中自燃而发光;后者咸鸭卵发光是由于其中的荧光素在荧光酶的催化作用下与氧化合而发光,而其中的三磷腺苷能使氧化的荧光素还原,荧光素再次氧化时又发光。

明代诗人陆容《菽园杂记》也记载了荧光与几种磷光的现象,并指出了磷光与荧光都是不发火焰的,因此可以归为一类。

清代科学家郑复光对此有一段很精彩的话:“光热者为阳,光寒者为阴。阳火不烦言说矣。阴火则磷也、萤也、海水也,有火之光,无火之暖。”认识又进了一步。

我国古代对于冷光光源的应用,首先是照明。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萤火却马”的记载,据这段文字的“注释”说,那时的做法也就是“取萤火裹以羊皮”。

五代时期道教学者谭峭的《化书》中曾言:“古人以囊萤为灯”。大约在那个时候专门制备有一种贮藏萤火虫的透明灯笼。

沈括《清夜录》记载这种称为“聚萤囊”的灯笼“有火之用,无火之热”,是一种很好的照明装置。至明清时期,人们把这种冷光源浸入水下以为诱捕鱼类之用。

明代的《七修类稿》记载:“每见渔人贮萤火于猪胞,缚其窍而置之网间……夜以取鱼,必多得也。”

清代的《古今秘苑》中记载:“夏日取柔软如纸的羊尿脬,吹胀,入萤火虫百余枚,及缚脬口,系于罾之网底,群鱼不拘大小,各奔光区,聚而不动,捕之必多。”

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古代曾利用含有磷光或荧光物质的颜料作画,使画面在白昼与黑夜显出不同的图景。

宋代的和尚文莹在《湘山野录》一书记载过这样一幅画牛图:白昼那牛在栏外吃草,黑夜牛却在栏内躺卧。皇帝把这幅奇画挂在宫苑中,大臣们都不能解释这个奇妙的现象,只有和尚赞宁知道它的来历。

赞宁解释说,这是用两种颜料画成功的,一种是含磷光物质的颜料,用它来画栏内的牛;另一种则是含荧光物质的颜料,用它来画栏外的牛,则显出了前述那种效果。这可说是熔光学、化学、艺术于一炉,堪称巧思绝世。

据有关记载,这种技巧的发明至迟在六朝时期,或许可上溯至西汉时期,其渊源也许来自国外,至宋代初期几乎失传,经赞宁和尚指明,才又引起人们的惊异与注意,其术遂得重光,流传下来。后世有不少典籍记载这段故事,有的还有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南宋时期的《清波杂志》曾记述这样一件事:画家义元晖,十分精于临摹,有一次从某人处借来一幅画,元晖临了一幅还给藏主,把原件留了下来。过了几天,藏主来讨还真迹。元晖问他是如何辨认出来的。那人说,原件牛的眼睛中有一个牧童的影子,此件却没有。看来,这牛目中的牧童影也是利用掺有磷光物质的颜料画成的,所以一到暗处就显出来了。这种技巧后来只在少数画家中私相传授,做成的画叫作“术画”。在国外,英国的约翰•坎顿才使用这种技艺,这比起我国要晚1200多年。

66038005128




中国古代对光源的认识与利用有哪些?
光源是光学研究的基本条件,我国古代对热光源与冷光源,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等方面都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知识。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的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先后出现顺序分别有了:火把、油灯、蜡烛和电灯等。作为自然光源,当然是以太阳为最重要,在夜晚还有月亮。我国古代在甲骨文中表示明...

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是起源于什么?
我国古代对光的认识是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它起源于火的获得和光源的利用,以光学器具的发明、制造及应用为前提条件。在光学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的祖先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并总结了大量的光学知识,曾经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古代光学科技,主要体现在对光源的认识和利用、对大气光现象的观测、实验证明小孔...

光学发展简史的萌芽时期
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是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它起源于火的获得和光源的利用,以光学器具的发明、制造及应用为前提条件。根据籍记载,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大多集中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大气光学、成像理论等多个方面。1、对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 早在春秋战国时《墨经》已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景,光之人,...

古代的灯具的特点
我国古代的制灯工匠,在创造了各种以实用为主的照明灯具的同时,还结合民俗和民间艺术活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以装饰欣赏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灯彩。“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词中,对当时元宵灯节繁华热闹的观灯景象...

古代哪本著作记载了光的传播原理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常简称光的直线传播。它是几何光学的重要基础,利用它可以简明地解决成像问题,人眼就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物体或像的位置的,这是物理光学里的一部分。2、战国时期的墨翟和他的弟子,通过实验证明了光这一性质,并在中国和世界上第一次对光的直线传播作了科学...

古代用什么照明
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蜡制成,在古代,通常由动物油脂制造。可燃烧发出光亮。此外,蜡烛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在生日宴会、宗教节日、集体哀悼、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现代一般认为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

古代有几种灯具
1、古人燃烛都有烛台,用以扦插蜡烛和承接滴淌的蜡油。一个设有尖针的承盘,考究的,会铸造成各种工艺造型,亦不乏多层的烛台,点满蜡烛后,犹如银花火树,光芒灿烂。材质有银、铜、铁、锡、木、瓷、瓦等多种。2、烛台上面或锻造,或雕镂,或彩绘,或以倒模工艺铸造出各种纹饰,是一种集实用性、...

黑暗中一个物体在某一光源处正下方,将这个物体靠近光源,它的影子会怎...
古代人民从大量的观察事实中认识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约二千四五百年前战国时期的墨翟和他的弟子,通过实验证明了光这一性质,并在中国和世界上第一次对光的直线传播作了科学解释。实验的情况是: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在阳光照射下,屋里相对的墙上就出现了一个...

亲们,帮个忙。中国古代物理学的贡献——声学部分,光学部分。 谢谢...
1、 取火的方法和对火的认识 我国古代的取火工具称为“燧”,分为金燧和木燧。金燧利用日光照射金属表面产生高温来取火,木燧则是通过摩擦木头产生热量来取火。古代常用“夫燧”和“阳燧”(实际上是凹面镜)来取火。古人行军或打猎时,会随身携带取火器,晴天用金燧,阴天用木燧。阳燧取火是...

中国古代有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
五、物理实验室。在我国古代已有声振实验室,为世界上最早的物理实验室。六、光源。早在公元250年,我国已经能制造可以改变和调节亮度的铜灯。七、温度计。西汉所发明的天平式温度计,比欧洲的早1600多年。八、陀螺仪。早在东汉时期,陀螺仪就用于航海,比欧洲的早1300多年。九、钟表。为东汉的张衡所...

金寨县15079601306: 古代对冷光源的应用有哪些? -
刁林卡文: 我国古代对于冷光光源的应用,首先是照明.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萤火却马”的记载,据这段文字的“注释”说,那时的做法也就是“取萤火裹以羊皮”. 五代时期道教学者谭峭的《化书》中曾言:“古人以囊萤为灯”....

金寨县15079601306: 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成就 -
刁林卡文: 取火的方法和对火的认识 我国古代取火的工具称为“燧”,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于日,木燧取火于木.根据我国古籍的记载,古时常用“夫燧”、“阳燧”(实际上是一种凹面镜,因用金属制成,所以统称为“金燧”)来...

金寨县15079601306: 古代的照明用具有哪些? -
刁林卡文: 古代的照明用具有 1、古灯,是古代以燃料燃烧所形成的火焰作为光源的照明工具,包括火炬、油灯和烛台.2、豆形灯是我国最早的定型化的灯具,其材质是先陶后铜,出现的时间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对照明器具的普遍的称呼是“烛”,指火炬,也就是通常说的火把. 3、蜡烛产生于西汉兴盛于晋代.是用蜂蜡制成中间有灯芯的柱状照明器具,要配合烛台使用.蜡烛和油灯的区别是:前者的燃料是固体的,而后者的燃料是液体的. 4、宫灯——古灯公主.宫灯,南朝已有记载,既是照明工具,又是建筑装饰艺术品,主要是指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各种图案的彩绘灯.

金寨县15079601306: 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电”的形声字.西... -
刁林卡文:[答案] (1)云与大气摩擦使云带上电荷,这是云与大气之间的电荷发生转移,属摩擦起电现象;(2)佛面是导体,放电时有电流流过而烧坏,窗户是绝缘体,放电时没有电流流过从而烧不坏;(3)大意是:人们梳头时,头发随梳子...

金寨县15079601306: 人类照明演化史 -
刁林卡文: 照明对于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古时候的人利用烧油、点蜡烛等方式获得灯光,甚至利用夜间可以发光的萤火虫作为光源.晋朝时期,有个名叫车胤的人,从小好学不倦,连夜晚的时间也不肯白白放过.但是由于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

金寨县15079601306: 古代的人是用什么照明的 -
刁林卡文: 古灯,是古代以燃料燃烧所形成的火焰作为光源的照明工具,包括火炬、油灯和烛台.原始先民点燃的篝火是灯的雏形.外出则以火把、灯笼等照明.下面介绍古灯 一、“灯”字的起源 灯,繁体字写作“灯”,形声.从火,登声.本写作“镫”.本义:置烛用以照明的器具.关于“镫”字的起源,和祭祀的礼器有直接的关系.“镫”在古代最初是当作“盛熟食的器具”,“镫”成为照明器具的称呼经历了一个转化的过程.《尔雅·释器》云:“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瓦豆谓之登”说法在《仪礼·公食大夫礼》以及郑玄的注、贾公彦的疏中都有记述;在《诗经》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和注释.可见,古时瓦豆称为“登”.

金寨县15079601306: 我国古代有哪些“世界第一”? -
刁林卡文: 一、瓷器.7800年前,西北渭水、泾水流域的先民就已能烧制红、灰色的多种形状的陶瓷器具.二、太阳能利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技术.三、铸造.我国在古代就已利用泥灌、铁灌、蜡灌等三大铸造方法和技术.四...

金寨县15079601306: 列举科学研究方面对光的利用 -
刁林卡文: 一、光是能量的一种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热运动、跃迁辐射(包括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以及物质内部带电粒子加速运动时所产生的光辐射.前者为生活中最常见的,第二种多用于激光、第三种是同步辐射光与切伦科夫辐射的产生原...

金寨县15079601306: 人类照明的演化史(急用) -
刁林卡文: 自然光、篝火、火把、油灯、煤气灯、电灯……

金寨县15079601306: 什么是古代中国物理学 -
刁林卡文: 关的记载,介绍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概况. 1元古到西周(公元前770年以前) 人类从会用火到石器时代.又从石器时代 过渡到青铜时代,西周时代手工业特别发达, 出现了“百工匠”;如造车轮的“轮匠”,造车 轴的“轴匠”,造箭的“矢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