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吴是刘备一意孤行的决定吗?为什么在曹丕篡汉后改变了?

作者&投稿:针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丕篡汉,刘备没有北伐曹魏而是伐吴,是不是失大义而就小义?战略上是否失误?~

首先这件事刘备和孙权都很不地道。刘备曾经借口刘璋是他亲戚,不让周瑜进攻巴蜀。进位汉中王事先也没有和孙权打招呼,事后也没有通知。
而孙权则不该以为自己在赤壁救了刘备,如果没有刘备、刘琦将近2万的军队,周瑜的3万军队未必是曹操的对手,虽则曹军生了瘟疫。而刘备的存在,还使得荆州集团无论是投曹的,还是投刘的,都在赤壁之战中基本保持了一个中立的态度。这也实际上增加了孙刘联军的战斗力,因为曹军水军的主力,还是荆州集团的。赤壁胜利以后,刘备的确应该分一杯羹,只不过刘备分得似乎有点多。但是所谓的“单刀赴会”摩擦之后,刘备用三郡换了孙权半个不到的郡,实际上孙权已经大占便宜,不应该再在关羽北伐的时候偷袭关羽。即使偷袭了关羽,也不应该杀掉关羽。杀了关羽,即使刘备不想出兵打东吴,也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这件事本身没有谁对谁错。刘备自称汉室苗裔,人家孙权又不是汉朝的官员(曹操主持的东汉朝廷曾经给过孙权会稽太守等官职,后来还封孙权吴王,赐九锡),凭什么和你刘备一起玩命。虽则,如果孙权也玩命,天下未必就会被曹魏占有。
对于刘备和关羽的关系,我觉得并没有三国演义或者说人们想象的那么好,尤其是在关羽投降曹操以后。但是,表面上关羽、张飞是刘备孩童起手的老部下,如果关羽死了,刘备都不去报仇,那么谁还肯为刘备玩命。除了死心塌地跟着刘备的赵云、诸葛亮等少数人,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人,都在看着刘备呢。所以,刘备并不是马上为关羽报仇,而是在1年多以后,先称帝,再出兵。
至于该打谁的问题。我想,如果刘备、关羽、孙权三路配合得当,一齐对曹魏发动致命一击的话,也许胜负未可知。在关羽战死,孙权背叛的情况下,不仅是刘备,谁都明白,什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只是空谈。那么,与其为这个毫无意义的梦想作战,不如先为现实而战。如果刘备真能灭掉吴国,那么或许还有可能对抗曹魏。
刘备身经百战,自然明白,自己带着比东吴少的军队,打东吴,还要防御曹魏,胜利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且关羽、张飞都应该去世,汉仅有马超、魏延两个能带兵的将领。刘备去世没多久,马超就病逝了,估计当时也有病在身,他还要防守曹魏从凉州进攻,魏延则要驻守汉中。诸葛亮在正史记载中,刘备死以前,仅有两路入川的时候,和赵云一起带兵,剩下的时候毫无带兵作战的经验。所以,这次刘备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想和自己的兄弟关羽、张飞一齐死,虽则历史上三人未必真正结拜过。
此役,除了刘备,带兵的将领是防御曹魏的黄权,和统领后军的赵云。这两个人在以前都没怎么在汉带过兵。可见汉的人才凋零,不仅仅是诸葛亮时代的事情。
而即使刘备乘着曹操死,曹丕篡汉的时机去进攻曹魏,那结果只有一个,曹丕刚刚篡位,不可能做出大的动作,肯定用曹真进行防御,人家兵多,还采取守势,刘备肯定和后来诸葛亮五次北伐差不多,粮尽退兵。而曹丕敢于篡汉,就说明异己力量已经被清除的差不多了,哪有那么多仁人志士响应刘备。刘备即使真是汉景帝的后代,也是东汉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凭什么继位大统?我们可以看北宋灭辽,南宋灭金的时候,也没争取到什么仁人志士,都是些反复小人,甚至老百姓都很少拥护。还有汉朝给老百姓什么了?党锢之争、黄巾之乱、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还有多少人能心存汉室?再者,魏号称是承汉正统,政治制度和东汉一脉相承。蜀汉也号称自己是正统,可是除了刘备姓刘,政权叫汉,蜀汉似乎没有一点正统的样子,最后也被魏灭掉。

诸葛亮在罗贯中《三国演义》里边,已经被神化成为了神一般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但是,事实上的他并没有这么大的本领,然而他在内政上的本事自然是不能小觑的,他的性格也十分沉稳,博学多识,可是,有一件事他却不似原先的谨慎,那就是,在劝刘备称帝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猜想,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在公元220年,曹丕终于还是按捺不住,径自废黜了汉献帝,自立为帝,改汉为魏,要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年,虽然想要称帝,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曹操还是留住了汉献帝,自己没有称帝,没有改朝换代。也因此,后人在评价曹操时,虽说他是一代枭雄,但也是一位汉朝的忠臣。然而,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竟然与他父亲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废帝后取而代之。
自此,汉朝灭亡。可是,远在四川的诸葛亮等一众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就立刻向刘备进言,让他也自立为帝,重整汉室。刘备自然是百般推辞的。诸葛亮没办法,在这件事上他感觉不能拖下去。于是先是称自己生病,然后又借耿纯游说光武帝刘秀称帝的先例,如此才使得刘备勉强答应称帝。我们都清楚,诸葛亮是一个很沉着谨慎的人,可是却偏偏在称帝这件事上,毫不退让,频频规劝,原因何在呢?
自从荆州丢失,关羽死去,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刘备阵营接连失将、失城、失兵,在这种时候,是应该休养生息,绝对不应该也没有可能再发动战争了。然而,他们三人义结金兰,刘备对关羽的死去伤心欲绝,第一时间表示,一定要荡平东吴,为关羽报仇。
这可让诸葛亮在内的一众大臣着急了。偏偏天赐良机,曹丕这个时候称帝了,诸葛亮审时度势,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机遇,立刻陈说厉害,让刘备为大局着想,顺应民心,称帝反魏。变相的提醒刘备明确目前的对手是曹魏而不是东吴。现在最好的做法法还是东和孙权,北击曹丕,适宜养精蓄锐,而不是去攻打孙权。
于是在刘备称帝后,一直整顿军务,发展国内生产,最后虽然终于起兵伐吴,却已经不单是为关羽报仇,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所做出来的不理智决定,他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真正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伐吴的目的是为了一统天下,他在这个方面与诸葛亮的想法是有所出入,他始终觉得曹魏势大,而东吴在吕蒙之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将才,于是想荡平东吴,然后与曹魏平分天下,最后一统中原。
可是事与愿违,伐吴之战,耗尽了蜀汉所有的实力,几十年的辛苦,一朝成空,刘备也因此含恨而终,只剩下一个“乐不思蜀”的阿斗,徒使后人一声声叹息。

三国时期,魏、蜀、吴争霸,其中刘备创立的蜀汉政权由盛转衰的两个关节点一个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另一个是刘备登基后悍然发动对东吴的进攻,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回。

荆州丢失后,两路北伐的前进基地失去一个,但并非伤筋动骨之痛,蜀汉的大部分实力还在,最关键的是主心骨刘备还在。

而夷陵之战后,不但将蜀汉多年积攒的精兵和物质消耗一空,连刘备也因大败后承受不了打击,患病身亡。

至此,蜀汉政权变成三国中最势弱的一方,刘备一辈子打拼的奋斗目标成为完全不可能实现的镜中花、水中月。

刘备当初和诸葛亮规划蜀汉集团的战略时,首要敌人是北方的曹魏集团,而对于东吴制定的规划是“和”,为达成这个规划,刘备甚至不惜自降辈分,娶了孙权的妹妹做老婆。

虽然孙权袭取了荆州,但最强大的曹魏还在北方虎视眈眈,刘备为何会在刚登基不久就不惜以举国之兵东征孙权?他的战略目的到底是什么?小编略作分析如下:

第一:或许是为了复原“隆中对”时的战略规划?

诸葛亮给刘备作的“隆中对”中,对于北伐曹魏是规划的两路出兵,一路是汉中,另一路就是荆州,面对庞然大物曹魏,单独一路出兵讨伐是很难战胜的,除非蜀汉的绝对实力在曹魏之上,但显然不是,所以荆州的丢失对于北伐的成功率来说算是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刘备伐吴,或许目的仅在于荆州,拿下荆州复原“隆中对”时的战略,并顺带吓唬住孙权,让他在蜀汉北伐的时候别在侧翼捣乱。

第二:刘备称帝后,手下的几大派系都要赏赐财富和土地,从何而来?

刘备是以外来人身份在蜀中称帝,蜀中的世家大族和随刘备入蜀的元老派、荆州派是有很深矛盾的,跟随刘备入蜀的元老派、荆州派是嫡系,天下三分有其一他们出的力最大,不能亏待他们,但要赏赐的话只能从蜀中的财富中挤出来,特别是土地,包括官位也是元老派和荆州派占据要职。这就让原蜀中的世家大族们心里要流血了。

荆州还在时,那边能安置一部分,荆州丢失后,仅仅依靠蜀中的资源来安置和赏赐手下的几大派系就很困难了,又不能强行牺牲任意一方,否则就要大乱。大家伙跟着刘备呕心沥血不都是为了功名和财富嘛。

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只能去想办法扩张,有了多余的财富和土地,刘备才有激励士气的本钱,才有北伐成功的希望。

所以必须让大家看到跟着他刘备混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曹魏比较强,不好去抢,那就是东吴了,不说消灭孙权抢占江东,至少能拿回荆州吧,多个荆州在手,不说北伐希望大增,至少手头上能宽裕一点。

第三:首要战略目标已经变了,先打弱敌,整合力量后再战强敌

刘备东奔西逃数十年,不管他是为了自己当皇帝,还是不愿寄人篱下,口头上的宣传口号一直都是“复兴汉室”,有了这个口号,他才能以白手聚齐起一帮志同道合的文臣和武将帮助他打江山,也成功的打下来三分之一。

在曹丕篡汉前,汉献帝是名义上的皇帝,刘备“复兴汉室”的首要目标当然就是把皇帝从曹操的魔手下解放出来,自己来辅佐复兴。所以,北伐是唯一选项,在这个大义面前,孙权也不敢扎刺,在后面捣乱的可能性很小。但曹丕篡汉后,汉献帝或许不在了。“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三国志·先主传》

也或许是装作汉献帝不在了,然后刘备自己做了皇帝,刘备称帝时定的国号就是“汉”,以前的皇帝没了,现在新皇帝上位,解救也就无从说起,那么国家的最终战略就从解救汉献帝后“复兴汉室”变成了完成全国的统一,这也是国号定为“汉”之后必然要承担的责任。

既然是为了统一,那就未必要先打强敌,可以先收拾孙权这个相对弱小的割据军阀,然后整合好整个南方的力量再来北伐,这样成功的几率会大得多。

第四:趁着曹魏内部还没有整合好,赶紧出手干掉孙权

即便刘备先去北伐,也要顾及东吴的感受,孙权不是省油的灯,他也需要生存,不会眼睁睁看着曹魏或蜀汉分出胜负,两方中的任何一方占据上风,他肯定都会出手帮助弱小的一方,刘备北伐曹魏,如果节节胜利,东吴难免不会在后面捣乱,比如说再搞个偷袭什么的。

蜀汉又没有足够的实力开辟第二战场,那么先搞定东吴这个简单选项也不是不可行,即便灭不掉孙权,也至少要打得他元气大伤,多搞回几块战略缓冲地,省得北伐的时候被孙权掣肘。

对蜀汉有利的是,刘备准备伐吴时,曹丕刚刚篡汉仅一年时间,曹丕虽然抛出“九品中正制”

和北方的世家大族做了利益交换,但内部总还是有忠于汉室的反对派的,曹丕又是二代继承人,他需要时间理清内部的次序,短时间内不会插手南方。

因此,这个时间是最合适来干掉孙权的,再晚个一年半载的,曹丕缓过气来了,就不会任由蜀汉或东吴中的任意一方统一南方。

我们现代人把这种情况美其名曰“战略机遇期”,在曹丕无法顾及到南方的时候,用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迅速的伐吴,如果顺利的话(刘备出征时当然是信心满满的),等曹魏反应过来,没准已经干掉孙权并拥有江山半壁了,到了这个时候,就问还有谁能阻止刘备?

综合以上分析,刘备东征东吴绝非头脑发热,也绝非是为了所谓的给兄弟关羽报仇,的确更改了“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但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先弱后强的逐步统一全国。刘备非庸才,领兵打仗打了几十年,统军打仗的能力还在诸葛亮之上,眼光未必差,绝对知道好坏。

他做出先打东吴的战略时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败得那么惨?他的战略目的朝堂上有能耐的大臣也都能判断得出来,《三国演义》里赵云和诸葛亮轮番上前劝阻刘备的事在史书上是没有的,《三国志》的记载中只有一个秦宓因劝阻刘备而下狱,秦宓当时仅仅是个从事祭酒,也就是说,当时蜀汉内部的势力中很有可能大部分是支持刘备的这个决策的。

战略决策或许正确,不过刘备显然大意了,骄兵必败是千年以来的真理,在黄口孺子陆逊的一把火下,蜀汉军队一败涂地,最重要的是领头羊刘备没撑住,没多久就去世了。

刘备一死,蜀汉内部唯一的一个能压制住各派系的强力人物不在了,本来势力就变得最弱小,内部还无法齐心,诸葛亮鞠躬精粹的多次北伐自然只能是毫无进展。

因此,三国时的蜀汉政权衰退于“夷陵之战”后没错,但刘备本身做出的决策未必就错了,无非是败者为寇而已。



为报兄弟之仇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备认为魏国过于强大难以攻克,所以想先统一东吴再伐魏。

是刘备一意孤行的决定,因为曹丕推翻了汉朝,是刘备现如今的第一对手,所以他前去攻打曹丕,暂缓攻打吴国

的确是刘备一意孤行的决定,因为曹丕篡汉之后他才有称帝的理由,所以才改变决定。


伐吴是刘备一意孤行的决定吗?为什么在曹丕篡汉后改变了?
三国时期,魏、蜀、吴争霸,其中刘备创立的蜀汉政权由盛转衰的两个关节点一个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另一个是刘备登基后悍然发动对东吴的进攻,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回。荆州丢失后,两路北伐的前进基地失去一个,但并非伤筋动骨之痛,蜀汉的大部分实力还在,最关键的是主心骨刘备还在。而夷陵之战后,不但将...

三国演义中刘备报仇为何说是意气用事
首先,刘备东征起兵伐吴是在其公元221年即皇帝位之后的7月,而关羽之死则于公元219年的12月,也就是说,如果说刘备仅为关羽报仇而一意孤行,意气用事,不顾国家局面的一种鲁莽之举,显然有些牵强,这一年半的时间之差无疑是对这种说法大打了折扣。那么这其中蕴藏着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及伐吴的根本动机呢,这要从三方整...

刘备为何不听从满朝文武的反对征讨东吴?
公元221年,刘备刚刚登基,就开始筹备伐吴。这时,蜀汉朝堂上至丞相诸葛亮,下到将军赵云,都提出异议,认为应该征讨曹魏,和好孙吴。然而,刘备作为一言九鼎的皇帝,一意孤行,下令伐吴,那么刘备为什么不听满朝文武的忠告呢?一定要讨伐东吴孙权呢?个人认为刘备伐吴,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原因,分析如下。主...

终是刘备负了蜀什么意思
刘备不听劝阻,一意孤行的发动了蜀吴战争。根据查询《傅子》得知,刘备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举倾国之兵前去兵伐东吴,结果最后被陆逊火烧连营700里,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使得本就不富裕的蜀中之地雪上加霜,再无力和曹魏抗衡。刘备(公元161年...

三国时期,发动伐吴之战真的是刘备的错误吗?
”从这个记载来看,刘备是在关羽死后两年才发动伐吴之战。因此,有些人认为刘备是因为意气用事,为了替关羽报仇而东征显然也是不靠谱的。这个记载同时还揭露了另一件事情,那就是刘备其实在伐吴前有意稳住曹魏,以便自己不两面受敌。借吊唁之机会,在外交上斡旋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早在赤壁之战前,...

张飞死后,刘备为何一意孤行讨伐东吴?
关羽死了,荆州也永远地失去了,这让刘备受到重创是非常巨大的损失,按照道理说他应该沉下心来总结失败的原因和经验,要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厉兵秣马,这个样子才能够报仇雪恨,但是他却做匆匆的称帝又匆匆的准备攻打东吴,其实这并不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肯定是后面两个原因才驱动他...

刘备伐吴的历史原因分析
刘备伐吴 刘备伐吴,历来被认为是替关羽复仇、将兄弟情义置于国家大事之上的轻率行为。其实刘备此举,既非激于义愤,也非一意孤行,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从当时形势来看,更可说是必然之事。 一 刘备正式起兵东征,是在他正式即皇帝位的章武元年(221)七月,而关羽失荆州是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为东吴所害...

蜀国大臣都反对他去东征讨吴,为什么他还是要一意孤行发动夷陵之战?_百 ...
一意孤行。所以,最后的结局大家都能看到,其实说起来,就是这样一个决策,让蜀国的发展倒退了二十年,最起码在战斗力方面损失非常大。这个决策肯定是个愚蠢的决策,但是,刘备重情重义又是没有错的,最起码在笼络人心方面是没有错的。有时候对错也不是那么好说清的。

大臣都反对刘备讨伐东吴,为什么他却一意孤行?
实际上刘备通过讨伐东吴的这场战役让蜀汉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这场战役当中,其实蜀汉损失的人才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军队锐减的数量也是非常的多。虽然当时很多的人都不同意刘备去征讨东吴,但刘备却一意孤行,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刘备想要为自己的好兄弟关羽报仇,其次就是想要借这个机会去夺取荆州。实际上...

张飞死后,刘备为何一意孤行讨伐东吴?
先主传》中明确说明,关羽死后,刘备并没有立即决定伐吴,正是张飞死后,刘备才「 ”将要东征”。显然,刘备是从张飞的死中,得到了关羽之死所没有的理由,进而确定伐吴。 所以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丢掉荆州之后,刘备本来仍然有重整旗鼓的机会和打算。但是张飞之死却让刘备意识到,如果不举国伐吴,...

西乌珠穆沁旗15948393435: 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刘备攻打吴国是一意孤行的败笔 -
稻环硫酸: 因为打输了,并且惨败,连性命都搭上了.这是最关键的. 很多人会把诸葛亮隆中对里联吴抗曹的基本路线搬出来说事.吕蒙袭荆州,刘备不但丢掉荆州这个战略要地,损兵折将.关羽作为刘备的臂膀和兄弟死于孙吴,刘备不复仇,还怎么面对天下人,还怎么带队伍兴复汉室.可惜志大才疏,夷陵之战惨败.所以刘备攻打吴国被人认为是一意孤行的败笔.

西乌珠穆沁旗15948393435: 火烧连营与诸葛亮 -
稻环硫酸: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这是百度介绍的火烧连营,和诸葛亮没啥关系

西乌珠穆沁旗15948393435: 刘备伐吴怎么失败 刘备伐吴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
稻环硫酸: 诸葛亮是不同意在那个时候伐吴的.诸葛亮认为当时的首要任务还是对付曹魏.刘备一意孤行,就没带诸葛亮.兵败后,刘备很后悔,就住在白帝城一直到去世,没脸见诸葛亮

西乌珠穆沁旗15948393435: 《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伐吴会被陆逊打败和邓艾会偷渡阴平.诸葛亮早料到了.为何不采取措施呢? -
稻环硫酸: 刘备伐吴时诸葛亮本来就反对,但是刘备一意孤行,诸葛亮能采取的措施也只能是派遣赵云救援;邓艾偷渡阴平时诸葛亮已经去世,而他生前确实有部署军队驻守阴平,但是刘禅后来将阴平的守军撤走.

西乌珠穆沁旗15948393435: 刘备伐吴是对还是错 -
稻环硫酸: 打下来就是对,打不下来就是错.成王败寇,自古如此 大家都说刘备做的错,皆因他最后失败了. 在我看来,当时刘备刚得陇西、西川,士气正甚.加之关羽、张飞先后因叛将辞世,蜀军携悲愤之情、千钧之势伐吴,战力倍增,师出有名. 刘备奔逃躲藏了大半辈子,是年他已年过六旬,阿斗又不成器,他已经没有时间再韬光养晦、养精蓄锐了. 所以刘备赌上了蜀国的前程,想孤注一掷拿下吴国.为阿斗留下一个大好的局势. 不能否认,这个决定是大胆的、果决的、正确的,这也是刘备多年隐忍而沉淀下的王霸之气! 只可惜,最后刘备少了些运气.若诸葛亮随军,或者最后一站刘备不急躁,东吴势成垒卵.

西乌珠穆沁旗15948393435: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什么不得天下?
稻环硫酸: 首先,纠正下2楼, 卧龙让关羽守荆州本就是一个失误,接着就是刘备因关羽的死,而大举伐吴,致使蜀国损兵折将,国力大减,如果,孙刘而人能联合先灭魏,之后,刘备再收拾吴国,结局很可能不一样的. 还有一点,告诉楼主的是, 虽说...

西乌珠穆沁旗15948393435: 三国演义刘备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 -
稻环硫酸: 原因: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败最后死在了白帝城,所以没有统一天下.在东吴将领吕蒙杀死了关羽之后,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给自己的兄弟关羽报仇为理由,举兵进攻东吴,对东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史称夷陵之战.在夷陵之战当中...

西乌珠穆沁旗15948393435: 刘备得卧龙凤雏为何不能统一中国急用
稻环硫酸: 凤雏早死 世人皆知 其最大贡献也就是去了西川 而刘备的意气用事 一意孤行攻打吴国已经违背隆中对时孔明为他做的决策 联吴抗魏 之后蜀元气大伤 刘备不久身亡 诸葛亮再神也无力回天了 其实原因还是很多的 魏太多强大 后主昏庸 小人太多 西川地理位置条件等都是蜀无法一统天下的原因

西乌珠穆沁旗15948393435: 刘备死后赵云有没有得到重用 -
稻环硫酸: 没有因为他的地位和能力本身不高.赵云的地位在史实中类似于现在的首长警卫部队长官.其主要工作一直是保卫刘备和其家眷的安全.基本没有统军独挡一面的经历.所以他虽然很得刘备信任.但其地位一直不如关羽张飞这些刘备的亲信大将.刘备死后 因为诸葛亮对其的欣赏 首次北伐时从征.表现不错 其后就因老迈而去世.因此也没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西乌珠穆沁旗15948393435: 火烧连营时诸葛亮在哪 -
稻环硫酸: 在成都主持大小会议,会上发言头头是道,一贯正确.对夷陵的战事装作不知道.倾国伐吴是刘备的一意孤行,听不进自己的劝谏,严重违背了自己苦心策划的战略,挫伤了自己的极积性,以及满腔的抱负和热情,好吧!你刘备自己的事自己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