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大臣都反对他去东征讨吴,为什么他还是要一意孤行发动夷陵之战?

作者&投稿:祁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刘备征讨东吴,大臣都竭力反对,为什么他还一意孤行?~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在刘备决定率领大军讨伐东吴的时候,蜀汉群臣大部分是反对的,比如赵云、黄权等人,都劝谏刘备暂时不要对东吴用兵。不过,蜀汉群臣的劝谏,还是没有阻止夷陵之战的爆发。所以,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道:“若法孝直(法正)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决定兴兵伐吴。对于刘备的这一决定,蜀汉群臣大部分都持有反对的态度。在赵云等人看来,篡汉自立的曹丕,才是蜀汉进攻的第一目标。不过,蜀汉群臣的反对,
并没有让刘备放弃伐吴的行动。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对于东吴来说,在偷袭关羽,夺取荆州后,其在整体实力上已经超过蜀汉了。就蜀汉来说,因为关羽失去荆州,所以只剩下益州这一州之地了。那么,问题来了,刘备征讨东吴的底气是什么呢?

对此,在笔者看来,刘备之所以不顾反对去发动夷陵之战,是因为其拥有战胜东吴的信心。一方面,在夷陵之战前,刘备先是击败了益州牧刘璋,夺取了益州之地。在占据益州后,刘备又和曹操争夺汉中,并在汉中之战赢得了胜利。
所以,对于蜀汉皇帝刘备,因为之前的连续胜利,自然拥有了击败东吴的底气。对此,打个比方来说,就好比一支足球队连续击败了多支强队后,不仅信心倍增,也对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有所高估。而就刘备来说,在夷陵之战前也存在这一心态
另一方面,东汉末年,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至此之后,刘备可以说是在荆州经营多年。在刘备率军进入益州后,关羽继续镇守荆州。由此,对于蜀汉势力来说,在荆州之地是拥有比较深厚的根基。与此相对应的是,
吕蒙率领的东吴将士,才刚刚夺取关羽长期镇守的荆州三郡,在根基上则没有蜀汉深厚。并且,对于刘备伐吴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吕蒙这位大将去世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江陵一战,吕蒙立功至巨,孙权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但是,公元220年,孙权的封爵还未颁布,吕蒙就疾病发作,并在不久之后病逝后。
最后,对于东吴来说,大将吕蒙的病逝,无疑是一大损失。在吕蒙病逝后,东吴只能让陆逊率军来抵抗蜀汉的大军。对于陆逊来说,虽然在吕蒙偷袭荆州上出谋划策,不过,整体上来说,夷陵之战前的陆逊,还是比较低调的。在此基础上,以上几个原因,构成了刘备兴兵伐吴的底气。在信心大增的背景下,

刘备不顾蜀汉群臣的反对,执意亲自率军进攻东吴。不过,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却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在夷陵之战后,本来就已经非常衰弱的蜀汉,可谓存在灭亡的危险了,也即外有曹魏和东吴这两大强敌环伺,内有南中地区的叛乱。当然,诸葛亮凭借一系列的努力,终于让蜀汉化险为夷,走出了夷陵之战后的险境。对此,你怎么看呢?

吕蒙袭荆州,刘备不但丢掉荆州这个战略要地,损兵折将。关羽作为刘备的臂膀和兄弟死于孙吴,刘备不复仇,还怎么面对天下人,还怎么带队伍兴复汉室。可惜志大才疏,夷陵之战惨败。所以刘备攻打吴国被人认为是一意孤行的败笔。

当然不是因为有什么必胜的决心,就完全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这个人是一个很复杂的人,我们可以看一看三国时期,就数刘备手下的人才多,但是也就数刘备的位置最差,势力最小,其实刘备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但确实比不上曹操孙权。所以才会有这么幼稚的操作。

其实那个时候的情况也是比较复杂,刘备确实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没有政治远见的人,这一点我们可以好好分析一下。首先,那个时候吴国和蜀国还是同盟的关系,虽然这样的同盟关系随着关羽的死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大家都没有撕破脸面。而这个时候,刘备率先出兵,那这个恶人就是刘备,给人口实。

另一方面来讲,当时蜀国正处在发展的时候,经济实力并不是很强,总体来说是明显弱于其他两个国家的。所以说,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努力发展经济,然后保存实力,等经济发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所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仇也可以报,国家也能统一,但是刘备看不到这些,也不管那些能看到这些的臣子的建议,一意孤行。

所以,最后的结局大家都能看到,其实说起来,就是这样一个决策,让蜀国的发展倒退了二十年,最起码在战斗力方面损失非常大。这个决策肯定是个愚蠢的决策,但是,刘备重情重义又是没有错的,最起码在笼络人心方面是没有错的。有时候对错也不是那么好说清的。



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系非其他人能比的。关羽之死,让刘备义无反顾的决定伐吴,这其中也有刘备有必胜的决心,可以取得胜利。

刘备并没有必胜的决心。完全是意气用事。他不听从大臣劝阻,想当然的出兵,说是为了关羽报仇,其实就是自己的利欲熏心。在他看来,再不行动就没有机会了,完全意气用事。

刘备之所以不顾反对去发动夷陵之战,是因为其拥有战胜东吴的信心。

并无必胜把握,因为刘备有妇人之仁,为了给关羽报仇,又被利益权势诱惑,东征讨吴,幸亏有诸葛亮,才使蜀军走出险境。


蜀国大臣都反对他去东征讨吴,为什么他还是要一意孤行发动夷陵之战?_百 ...
另一方面来讲,当时蜀国正处在发展的时候,经济实力并不是很强,总体来说是明显弱于其他两个国家的。所以说,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努力发展经济,然后保存实力,等经济发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所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仇也可以报,国家也能统一,但是刘备看不到这些,也不管那些能看到这些的臣子的建议...

刘备征讨东吴,蜀国大臣都反对,为什么他却还是要一意孤行?
刘备之所以不顾蜀国大臣们的反对,坚持要一意孤行的去征讨东吴,就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我们可以看看三国时期,数一数刘备的手下的才人,但刘备的地位最差,他的权力最小。事实上,刘备的确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但他比不上曹操和孙权,这就是为什么会他会做出如此一意孤行的事情来...

《立木取信》文言文翻译
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立木取信》历史故事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

大臣都反对刘备讨伐东吴,为什么他却一意孤行?
实际上刘备通过讨伐东吴的这场战役让蜀汉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这场战役当中,其实蜀汉损失的人才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军队锐减的数量也是非常的多。虽然当时很多的人都不同意刘备去征讨东吴,但刘备却一意孤行,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刘备想要为自己的好兄弟关羽报仇,其次就是想要借这个机会去夺取荆州。实际上熟...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原文:“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

历史上凭口舌退敌的典故
知道这些,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争辩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你奉行义,不去杀那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的百姓,不可说是明智之辈。”公输盘服了他的话。墨子又问他:“那么,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呢?”公输盘说:“不能。我已经对楚王说了。”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南辕北辙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安王决定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大臣们都反对他,季梁给他讲一个故事:太行山的一个人驾车准备到楚国去,但他却坚持往北走,这样越走越远。争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赢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辕北辙一样。魏安王决定不打仗了 【示例】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南辕北辙,相差甚...

这句话的出处是?“可不必事事请命东宫”
皇太后又提出想以武为嗣,徵求大臣意见。大臣们都反对,刘武继位之事也就作罢。窦氏一族有三人封侯:兄窦长君早死,其子窦彭祖封为南皮侯,其弟窦少君封为章武侯,其侄窦婴,任命为大将军,封为魏其侯。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景帝和窦姓宗族不得不读《老子》,并推尊其学说,因此她在世时「故诸...

宁锦大捷中,什么是锦宁之战的口号?
孙承宗对此很生气,便召集众人商量重点防守的地方,袁崇焕极力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孙承宗亲自出关巡视,肯定了袁崇焕的看法。 不久孙承宗接替王在晋的位置,成为辽东主帅,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桂带兵驻守宁远,袁崇焕到了宁远后,高规格的筑起宁远城:城墙高三丈二尺,...

立木为信讲的是什么的故事
没有公布是因为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某天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百姓感觉很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盈江县15173191592: 诸葛亮为什么不跟着刘备去攻打吴国? -
明芳乙酰: 首先诸葛亮是劝过刘备的,可刘备被东吴杀关羽气昏了,不听.而且让诸葛亮留在蜀地监国管理后方.当时刘备带了60W大军,可能人数的优势也让刘备起了轻敌的心理

盈江县15173191592: 诸葛亮北伐.焦周为何总是反对? -
明芳乙酰: 谯周是蜀地本土势力的代表.而蜀汉政权本是一个外来政权.谯周反对北伐我并未留意,但这与谯周劝降刘禅是一致的.本土势力关注本地地主权贵的利益,并不在乎夺取天下.也不在乎谁是皇帝.争天下是消耗益州的本土利益去实现外来政权的理想,谯周之流当然反对.但诸葛亮北伐无可厚非,因为诸葛亮的理想就是北伐.诸葛亮的任务也不是治蜀,而是北伐.只有后世那些鼠目寸光之辈,才会讽刺诸葛亮耗尽国力.而谯周维护本土利益,也是无可厚非

盈江县15173191592: 诸葛亮为什么不跟着刘备一起伐吴呢? -
明芳乙酰: 诸葛亮为什么不跟着刘备一起伐吴呢? 1.伐吴的后果. 伐吴,会使蜀国元气大伤,国力衰减,加速蜀国的灭亡. 伐吴,会逼迫吴国和魏国联合,蜀国要面对的是魏国的乘虚而入和吴国的正面反击.魏国的国力最为强盛,兵强将广,乘虚而入的...

盈江县15173191592: 蜀国的灭亡?
明芳乙酰: 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版儿子诸葛瞻权、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黄皓,但因刘...

盈江县15173191592: 为何三国蜀魏都不提倡先灭吴 -
明芳乙酰: 魏、蜀其实都想过灭吴,而且还都打过,只是不成功罢了.赤壁、夷陵之战不就是例子.曹丕也打过(或者说吓唬过)吴,只不过孙权不是吓大的. 从魏方面来看,吴有长江之险,直接打下比较难,实践也证明,魏、吴之间的几次战争都是各有胜负.而且后期诸葛亮总在西面发动攻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倾全力攻吴有困难.吴有长江之险,对魏来说一样是天险,好防守.魏可以防住吴先攻蜀,而后顺流而下攻吴,长江天险就没用了. 从蜀方面来看,攻吴不现实,实践也证明行不通,夷陵之战已经输得一塌糊涂.还要防着魏在背后插一刀,有心无力.而蜀的实力最小,只能联吴才能一起对付强大的魏,两面作战才有胜的希望,攻魏还可以取得政治道义上的支持(魏是汉贼).

盈江县15173191592: 为什么诸葛亮总是喜欢伐魏而不喜欢伐吴?另外,诸葛亮伐魏时吴国为什么没有乘机攻打蜀国? -
明芳乙酰: 不是诸葛亮不喜欢伐吴,而是不能伐吴.由于当时魏蜀吴三方势力中,曹魏的实力远远大于单独的吴蜀,吴蜀联盟是对抗曹魏、保证...

盈江县15173191592: 三国演义刘备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 -
明芳乙酰: 原因: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败最后死在了白帝城,所以没有统一天下.在东吴将领吕蒙杀死了关羽之后,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给自己的兄弟关羽报仇为理由,举兵进攻东吴,对东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史称夷陵之战.在夷陵之战当中...

盈江县15173191592: 三国时期蜀国是最弱的,但为什么刘备去灭东吴的时候孙权那么害怕, -
明芳乙酰: 看完1楼的回答,我感到十分气愤,至于其中道理,待会说. 先回答问题,孙权之所以害怕,并不是因为打不过刘备而怕,而是关羽死于孙权之手,手足以残,刘备安有 不兴师伐吴之举?孙权即以杀关羽,还把关羽人头转送曹操,以便嫁祸于曹...

盈江县15173191592: 三国问题,刘备伐吴有大臣以联吴论反对,这是文学虚构,还是这个大臣别有用心 ,还是被驴踢了头? -
明芳乙酰: 应该是事实,以曹操的强大,刘备与东吴联手才能抵当,如果两家内讧,对谁都没好处,便宜的是曹操,所以有大臣反对是正常的,至于那些大臣是不是这么想的还是别有用心,这个就难说了

盈江县15173191592: 为什么三国蜀国会最终灭亡?和吴国也打不过魏国? -
明芳乙酰: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首先,蜀国与吴国都偏安一隅,无论是从人口数量、还是马匹、还是粮草方面都无法与魏国抗衡. 2、其次,诸葛亮其实早就看出来了这一点,所以在三顾茅庐时就说了“待天下有变才可以出兵”,这说明诸葛亮看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