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正孰误,战国七雄中哪个国家的名字被写错了两千年?

作者&投稿:逮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国七雄的历史~

  战国七雄指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也代表了除了周文化之外不同文化体系(楚文化、齐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燕文化)。经过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被历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以外,其余的全都保存了下来。秦国和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于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灭四卿”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田恒(亦称陈恒)杀齐简公,专擅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国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而势衰。于公元前333年被楚国所灭。
  初期阶段: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69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激烈对抗: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魏国独霸: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增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被杀。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齐秦争强:
  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合纵”就是指苏秦使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张仪破坏联盟并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变弱。
  合纵连横: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自楚悼王至楚威王。楚国国力颇强,大有与秦、齐成争霸之势。楚威王死后,楚国渐渐衰落。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结果吃了败仗,楚兵被杀80000人,楚将屈匄被俘,汉中地方被秦国占去。楚怀王又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军战于蓝田。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
  这时,齐秦斗争趋于白热化。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齐、魏、韩等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退还夺去韩、魏的一些地方,五国才退了兵。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闵王为东帝,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破坏了关东的“合纵”联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国自昭王即位后,招纳贤能,任用乐毅为将,决心报齐国入侵之仇。这时,趁势攻下齐的国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并入燕国版图。后来,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迁国都于陈(河南淮阳),秦国夺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迁都到寿春。楚国更加削弱了。
  秦赵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赵国派著名大将廉颇率大军镇守长平(山西高平),筑垒坚守,以逸待劳,与秦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国丞相范雎派人到赵国行施“反间计”,散布廉颇坏话。赵王信以为真,就派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赵括骄傲轻敌,一到前线,下令倾巢出击。秦将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迫使赵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作战。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40万大军降秦,白起把他们全部活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军乘胜前进,进围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派晋鄙率兵救赵。因怕秦军,半路上逗留观望。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盗出魏王的虎符,假传军令,挑选八万精兵援救赵国。同时,楚国援军赶到,联合打败秦军,解除邯郸之围。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事件。
  秦并六国:
  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经过十几年的休整,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

春秋时期历史故事


谈论中国古代历史,撇开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不说,人们大多从夏商周三代说起。

很多历史朝代歌也都是从夏商周三代编起的。

在孔子看来,夏商周三代是最美好的时代。三代中的绝大多数君王,尤其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以及周公等人,个个都懂得承天之道,讲究“天命循回,礼乐天下,建德而兴,败德而亡”。

孔子曾悲伤无限地对自己的弟子言偃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三代之中,周代延续时间最长,有近八百年。

凭着殷墟遗址的甲骨文,可以说,中国的信史开端始于商;但从严格意义上说,是起于司马迁《史记》记载的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西周“共和”执政过后不久,周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代。

东周以三家分晋为界,又分成春秋和战国两部分。

提起春秋和战国,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关于“春秋五霸”的提法,有十多种,至今尚无统一定论。

对于“战国七雄”,大家都知道,是齐、燕、楚、秦、韩、赵、魏。

初学历史的朋友,可能对这七国会感到有些难记。

但如果从两条线索去记,问题就会变得很简单了。

一是从历史渊源上记,二是从地理方位上记。


这里简单说一下从历史渊源上的记忆法。

即根据七国的诞生先后来记:武王克殷平天下,分封功臣、宗室以及前代圣贤后人,齐国是第一功臣姜太公的封国,最早诞生;燕国第一代国君召公奭为姬姓,算是周室宗亲,在周成王时代诞生;楚国先人鬻熊曾是武王伐纣里的火师,肩负祭祀祈祷重任,但因其远居南方蛮荒之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到了鬻熊的曾孙熊绎那一辈,熊绎才获得封爵;秦国的先人秦非子是在西周晚期周孝王时代才获得封赏,但真正建国,还得在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时算起。至于韩、赵、魏三国,是三家灭智氏瓜分晋国得来的——这也标志着战国时代来临了。

所以,七国的诞生顺序就是:齐、燕、楚、秦、韩、赵、魏。

齐国诞生是比燕国早了一些,却出现了“田氏代齐”的政变现象,即其国君不再是一开始受周王室册封的姜姓了。

从这一角度来说,燕国是战国七雄中享国时间最长、资历最老的一个国家。

但是,燕国享国时间虽然最长,其存世史料却是七国中最少的。

现在的所有史书,关于燕国的记载非常稀缺零碎。

春秋时期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左传》《史记》所提到的燕国事迹不过两三条。

《史记·燕召公世家》甚至把姞姓南燕和燕国混为一谈。

《世本王侯谱》根本没有完整的燕国世系,对燕侯的早期世系,只说“燕召公初封,周同姓。九世至惠公。”

《史记燕召公世家》也说“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

即除了召公和惠公,史籍有关第一至第八代燕侯的名号和世序全都失载。

究其原因,据说是秦始皇怒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之故,在灭燕之后,悉焚其国资料文献。


清人顾炎武因此喟然长叹:“六国独燕无后。”

燕国存世文献少,让后世对燕国的历史了解有限。

可喜的是,近代出土了不少燕国的青铜器物,让现代学者对燕国的历史又有了不少新的认识。

其中,最让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出土的青铜器物,有西周初期的,也有战国末年的,时间跨度接近了八百年。但这八百年时间里,青铜器物上所表达的燕国或燕王,从不写“燕”字,都是“匽”或“郾”。

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匽侯旨鼎》一文中就非常奇怪地说:“凡北燕‘燕’,金文作‘匽’若‘郾’,无作‘燕’者。”

这太奇怪了。

有人说,历史上本来就存在有匽国和郾国,匽国是殷商古国,郾国是建立在郾城附近的西周小国,和燕国根本就不是一个国。这些出土的青铜器物属于匽国和郾国的,与燕国无关。

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里,如《甲骨续存》里有卜辞为:“贞,妟乎取白马氐。”这是商王贞问,向妟国索取妟人从氐族手里争夺过来的白马。

另外,《殷墟书契前编》里又有卜辞为:“乙巳卜贞,帚妟……”

帚,就是现在的妇字。“帚妟”就是“妇妟”,是对商王后妃的称谓,如妇好、妇妌。妇妟是指妟国嫁到王室的女子。

这些甲骨文表明,殷商时代的确有一个称为“妟”的方国,后来又被写成了匽国。

另外,黄帝之后吉光的后裔姞伯倏在商代中期迁至光城(河南商丘市睢阳区西南),建立了姞姓光国。周武王灭商后,将光国移迁至光山(河南光山县),另将胙城的东北之地(河南延津东北45里处)赐封给姞伯倏的部族立国,称匽国。这个匽国,后来被郑国所灭,却被《史记·燕召公世家》一度和燕地的国国弄混过。

不过,近代出土的这些显示为匽国和郾国的青铜器物,它们上面铭文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和史书上记载的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重要封国燕国的人物和事件对应得上,显然不是殷商古国匽国和郾城一带的姞姓南燕。


比如,《史记·周本纪》里面记周武王在克殷平天下后:“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封召公奭於燕。”

这里说的是:周武王封姜太公在营丘,国号齐;封弟弟周公旦在曲阜,国号鲁;封召公在燕国。

《史记·燕召公世家》也有互补呼应说:“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另外,《史记·周本纪》里面又记载有:“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这里说的是:成王把殷商的遗民迁到洛邑后,周公把成王的命令向殷商遗民宣告,作《多士》、《无佚》。成王任命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师,向东攻伐淮夷,歼灭奄国,把它的国君迁到薄姑。

太保是西周三公之一的重臣,召公奭并不能亲自到燕地来当燕侯,只能让长子到燕国就封,他本人和太师周公一起在成王身边辅政。

太师周公的情况也一样,他被封于鲁,因为要留在周公身边辅政,只能让其长子伯禽到鲁地就封。

1986年,北京西南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周墓地发掘,一大批西周早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




三家分晋文言文
比如他任用李悝等法家学者为相,内修政治,以法治国,这也影响了其后秦国几代国君的执政思路,才产生了对秦国的富国强兵乃至攻取天下有着决定意义的商鞅变法; 另外,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将儒学抬高到治国的高度,他重用儒家学派的子夏(即卜商,被誉为“孔门十哲”之一)和田子方(即本文中的子方),其对知识分子的...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二、战国七雄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

孙膑忍辱负重的故事算不算励志故事?
当时战国七雄里头要数魏国最强。魏惠王听说有个自称鬼谷子的弟子前来应聘,便欣然接见了他。庞涓拜见魏惠王,指画敷陈,倾倒平生所学,惟恐不尽。魏惠王问道:“我们的东边有齐国,西边有秦国,南边有楚国,北边有韩国、赵国、燕国。周边都是大国,我们怎么能在列国之中站稳脚跟呢?”庞泪大夸海口:“大王要是让我做将军...

将相和讲的是???
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

机关算尽太聪明的邹忌与徐公,在比美背后都藏着什么故事?
其实战国七雄在历史上的兴衰存亡,总伴随着的都是一些名人的故事,历史中总会有一些明君和贤臣,其实我们从课本中知晓的历史往往只是人物一生的一点。我们这次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与徐公比赛孰美的齐国美男子邹忌,邹忌后来怎么样了呢,其实他的一生让人叹服,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被写进课本...

晋国史话·第三辑(706)三家分晋其六:晋国宗室的最终覆灭
对于战国七雄中最为孱弱的韩国来说,少供养一张吃饭的嘴,将更多的财富用在国家事务上,恐怕才是对宗族最负责任的态度。 不管怎么说,从此以后,江湖上再也没有晋国公室的传说,一个曾号令江湖数百年的辉煌霸主晋国,一个自西周初年建国,国祚绵延传承六百余年的古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了。 晋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执政多少年?之后多少年灭亡?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灭掉齐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改称皇帝,继续执政了12年,在巡游时半道死于原赵国沙丘离宫,秦二世在赵高、李斯篡改遗诏继位三年后,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二世被赵高所杀,子婴继位三月后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共计十五年

知错不改的高中作文 过秦论
秦朝的做法不对---只注重引进外国的宝物美女,不注重留住外国的有用人才。---我们不但要进口国外的物资,更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

介绍下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 包括创始人 重要代表 核心思想以及重要事迹...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

对于一国之君来说,能力和品德哪个更重要?有什么例子?
而这两种人究竟孰高孰低呢?相信读者的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这篇文章我就举一个春秋末期的历史事件,来论证为何君子要优于小人。时代背景:四分五裂的晋国 晋国是一个存在于春秋时期的强大国家,在战国时期,它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三国都在战国七雄之中能挤出一席之地,这也可见当初的晋国有多么...

韶关市19291794949: 战国七雄各是谁?各哪个国家? -
涂师至灵: 齐 晏子、楚 熊通、燕 封公奭手、韩 赵襄子、赵 赵武灵王、魏 周威烈王、秦 秦始皇 战国时期,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了,有七个诸侯国历史上称它们叫“战国七雄”.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 西边是秦国,齐国在东边,燕国在东北面,赵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魏国和韩国夹在中间.

韶关市19291794949: 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 -
涂师至灵: 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

韶关市19291794949: 战国七雄是哪七国? -
涂师至灵: 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

韶关市19291794949: "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国家?
涂师至灵: 齐、楚、燕、韩、赵、魏、秦 春秋始于周平王东迁(前770-前476).春秋五霸,一说为齐(齐桓公)、晋(晋文公)、秦(秦穆公)、楚(楚庄王)和宋(宋襄公);还有一说是齐(齐桓公)、晋(晋文公)、秦(秦穆公)、吴(阖闾)和越(勾践). 春秋战国的分界线一般被看作赵魏韩三家分晋(前476-前221),战国七雄分别是赵(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比较有名)、魏(魏,也就信陵君比较出彩)、韩(韩)、燕(姬,太子丹刺秦王也蛮有名的)、齐(田)、楚(原来是芈姓,后来被熊姓取代了)和秦(自秦孝公嬴渠梁以下,惠文王嬴驷、武王嬴荡[这个名字,汗一个]、孝文王、昭襄王嬴则[一说嬴稷]、庄襄王嬴异人[后来叫子楚]、始皇嬴政皆很出名,不像他国一代不如一代).

韶关市19291794949: 战国七雄分别是哪七个国家?要准确的.谢谢! -
涂师至灵: 战国七雄”指我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韶关市19291794949: 战国七雄是哪几个国家?
涂师至灵: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在七个诸侯国之中,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韶关市19291794949: 战国七雄是指那七个国家?
涂师至灵: 在春秋战国中期,先后参与争雄的著名诸侯国有七个,即齐、楚、秦、赵、燕、韩、魏,史称「战国七雄」.

韶关市19291794949: 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并写出该国的战国人名!! -
涂师至灵: 战国七雄是秦、楚、齐、燕、赵、魏、韩 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越王. 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韶关市19291794949: 战国七雄指哪七个国家 -
涂师至灵: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韶关市19291794949: 战国七雄中,每个国家列举一人!急!!!! -
涂师至灵: 秦:商鞅 齐:孙膑 魏:庞涓 赵:廉颇 燕:荆轲 韩:没什么代表性的人物,也是最早被灭掉的国家 楚:屈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