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一大漏洞是什么,是司马迁编造的吗?

作者&投稿:校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马迁写的《史记》有哪些史实漏洞?~

首先《史记》中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又如何可信?
如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这种神话怎么能当历史,高祖是神生的,这能信?

还有我就必须谈下司马迁的《史记》里面的军队数量数字过于夸大。

首先,司马迁使用的材料不可靠。本纪、年表的主要资料来源是《秦记》,该书是秦国的官方史书,直接为政治宣传服务,像《秦记》对秦军败役常隐讳不录,对城邑也是只记攻取,不计丢失,皆可证明《秦记》的性质。而夸大的宣传是古今中外通例,《尉缭子制谈》言“今国被患者,以重宝出聘,以爱子出质,以地界出割,待天下助卒,名为十万,其实不过数万尔。”《秦记》的数字,就和斯大林坚持声称苏联二战仅损失七百万人一样,都是靠不住的。

其次,军事上不需要如此庞大的军队。士兵增加并不一定能增强军队力量。相反,人员过多反而会削弱战斗力。部队规模过大的直接后果就是移动速度、展开成战斗队形的速度、灵活性的降低,严重影响了机动能力。管理、通讯、协调方面的困难也会给敌人更多可乘之机,但最致命的还是后勤供应的负担。因此古代西方军事理论认为,数目庞大的军队之所以溃败与其是由于敌人的英勇,倒不如是由于自身的臃肿;兵源要充足,但军队却未必要搞得很庞大(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述》)。真正强大的是规模适度的精锐之师,大量的武装农民并没有战斗力可言。如果《史记》的数字属实,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今天的山西、豫西地区既是前期秦与东方诸侯交战的主要战场,也是后期秦军东进的必经之地。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可通行的干道往往只有几条,又多崎岖山道,难以通行和供应大部队。同样由于地形的缘故,大部队无法展开,兵力优势难以转化为战场优势,类似希伯战争中波斯军在温泉关的遭遇。一昧地增加兵力实在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前260年长平之战。《史记》载赵军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但长平附近的山区能否允许这么大的部队展开和运动,很成问题。靳生禾、谢鸿喜先生进行实地考察后考证出了秦攻赵的进军路线,其中相当部分为崎岖山路,难以运送兵力,史念海先生以为“有困难还要进军,显示出秦国进行这次战争的决心”,可事实是这恰恰证明秦军不可能有太大规模。如果我们相信《史记》的全部细节,也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赵军不可能有四十五万之众,秦军亦没有同样的量级。史记载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据此赵军战斗损失当为五万人,处于有利态势且据垒固守的秦军损失不可能多于此数,考虑到五万人中还包括三年前期战斗的阵亡数,秦军损失还要更少。以白起言“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白起列传》)推算,秦军总数尚不足十万。所谓“死者过半”可能是夸张之言,但数万人的损失对秦军已是沉重打击,确属无疑,估计秦军至多二十万,赵军上限也不会相去太远。

《史记》还记载了几个分遣队的兵力,长平之战秦军仅以奇兵二万五千人和五千骑即分割包围了赵军,前279年即墨之战,田单用火牛千头、壮士五千率先攻击燕军;前269年阏与之战赵奢发万人夺得北山,大破秦军。这些执行决定性任务的兵团也只有一两万人。秦将李信“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也仅以几千人实施追击。

前257年邯郸之战。击败秦军的联军主力魏军,仅有八万(《魏公子列传》)。秦军被围投降的郑安平部只有两万(《范睢列传》),而这是秦为灭赵出动的大军,如果长平的数十万人属实,这支两万人的小部队就不可解了。考虑到战损、逃亡和宣传因素再加两倍也只有六万。加上王龁所部,总兵力最多不过十来万。

前224年秦攻楚,《王翦列传》载秦军达到了六十万。那么楚国又能出动多少军队呢?此时楚已退保东地,《战国策楚策二》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馀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可见楚的东地约有三十万兵源,但不可能一次全部征召,还要在各地留驻城防部队,楚襄王曾全力向秦反攻,“收东地兵,得十馀万”(《楚世家》)。看来楚国能集结起来的野战军大约有十几万,至多二十万。王翦却必以六十万大军出征,不合情理。更重要的是,六十万大军,如何让楚人相信仅为守卫边境而来?数十万之众,恐怕单是下达命令和集合出发就需数天时间,如何“因举兵追之”实施快速突然行动?果有如此优势兵力,可行的战法只能是全线突击、速战速决,而王翦的做法,是扬短避长,想让国家破产。这个数字夸大太甚,且本纪、年表均无载,当是纵横家言。

综上,战国时期的大战出兵不过十几万,一般战役不过数万人。《史记》依据《秦记》和纵横家书,而《秦记》服务于政治宣传,多有夸大之言;纵横家书的游辩之辞,可信度甚至更低。因此《史记》记载的战国兵力多数不可信。根本不能当真历史~

最后我还要谈下,在司马迁被阉之后,开始痛恨刘彻,《汉武帝本纪》中,司马迁却浓墨重彩地记录了汉武帝“信奉鬼神”、“求仙问丹”、“封禅祭礼”、“蛊惑之乱”等不光彩的事情,且篇幅巨大,倒是像“远征匈奴”、“广开三边”等汉武帝的一生伟业,反而成了陪衬。但事实上功过皆有:如汉武帝的功:加强中央集权,整顿财政,兴修水利,实行(代田法),加快农业发展,另外他确立察举制,重视人才,最有历史意义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加强了各名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等;过有: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兵力财力大损,百姓生活艰苦,导致天汉二年爆发农民起义通过两方面的说明汉武帝,最后自己总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时的环境成就了汉武帝伟业,同时也导致他犯下的错,因此我们要以此为戒,根据不同的环静条件做出不同判断,历史有它自己的评论,怎能凭司马迁片面之词~

本纪、年表的主要资料来源是《秦记》,该书是秦国的官方史书,直接为政治宣传服务,像《秦记》对秦军败役常隐讳不录,对城邑也是只记攻取,不计丢失,皆可证明《秦记》的性质。而夸大的宣传是古今中外通例,《尉缭子制谈》言“今国被患者,以重宝出聘,以爱子出质,以地界出割,待天下助卒,名为十万,其实不过数万尔。”《秦记》的数字,就和斯大林坚持声称苏联二战仅损失七百万人一样,都是靠不住的。

其次,军事上不需要如此庞大的军队。士兵增加并不一定能增强军队力量。相反,人员过多反而会削弱战斗力。部队规模过大的直接后果就是移动速度、展开成战斗队形的速度、灵活性的降低,严重影响了机动能力。管理、通讯、协调方面的困难也会给敌人更多可乘之机,但最致命的还是后勤供应的负担。因此古代西方军事理论认为,数目庞大的军队之所以溃败与其是由于敌人的英勇,倒不如是由于自身的臃肿;兵源要充足,但军队却未必要搞得很庞大(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述》)。真正强大的是规模适度的精锐之师,大量的武装农民并没有战斗力可言。如果《史记》的数字属实,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出自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商君列传》里面,千百年来传诵不绝,是一个非常富有教育意义的好故事,但是我要告诉你,太子犯法这个故事,其实是假的。

一、太子犯法

元前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为秦国变法。商鞅也信心满满,大刀阔斧的准备变法。就在商鞅变法进行了一年多的时候,突然有一位“王炸”级别的人物顶风作案,一度让让商鞅感到非常棘手,这个人是谁呢?根据《史记·商君列传》的记载,这个“王炸”就是秦孝公的儿子,秦国的太子,秦国未来的继承人。

史书记载,太子因触犯了商鞅制定的法律被抓个现行,商鞅在查看完证据材料后认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按照法律应该判肉刑,什么是肉刑?肉刑是我国上古时代普遍适用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刑法,

比如说切掉鼻子,耳朵,肢体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要在犯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但《周礼》里面有一个原则:“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也就是说肉刑不能够对大夫以上级别的人使用,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为了保持贵族的体面,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国君的安全,而且受过肉刑的人心里多少有点变态,他心中有一种怨气,会对国家不利。

所以“刑不上大夫”这是当时各国普遍遵循的一项法律原则,连大夫都不能适用肉刑,那堂堂太子就更不用说了,太子是未来的君主,如果在他脸上划一刀,将来他如何继承王位呢?

二、替罪羔羊

尽管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如此,但商鞅的字典里面根本就没有特权阶层这四个字,如果太子犯法不处罚,老百姓肯定就会抵制商鞅所推行的新法,如果这个时候商鞅不能秉公处理,那么刚进行1年多的变法,也就到这里为止算是夭折了。

但是太子毕竟是太子,肯定不能让未来的国君是一个残废之人,于是商鞅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替罪羊。

这个替罪羔羊必须是一个对于太子犯法负有最大的管教义务的这么一个人,商鞅思来想去最后找到两个,人一个是公子虔一个是公孙贾。

这两个人不仅是太子的老师,还是王公贵族,所以要处罚他们两个。在战国时代,但凡名字里面有公子、公孙这样两个字的,一般来讲都是王室成员,是王室的后裔。

公子虔和公孙贾也就都是秦国的王公贵族。《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经过了这件事后,百姓才真正地认识到商鞅这一次变法不是儿戏,不是政治作秀,而是非常严肃认真地贯彻新法。也正是因为“立木为信”和“太子犯法”这一正一反两个典型事例,秦国终于有了一套“使法必行之法”新法也就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贯彻落实了。

三、历史真相

但是,这个事件却是一个假故事,为什么说“太子犯法”是个假故事呢?根据《史记》记载,秦孝公即位的时候年仅21岁,“太子犯法”这个事件被司马迁记录在孝公七年,这年秦孝公27岁。

父亲也才27岁,孩子能有多大?能犯什么法?

也许你会说,古时候的人结婚都很早,十四五岁结婚生子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太子已经12岁左右,如果在现代固然不会承担很重的刑罚,但是古代却已经有刑事能力了。这个说法其实有道理,所以咱们再来仔细地探究一下。太子在秦孝七年的时候究竟多少岁。

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史记·秦本纪》记载,惠文王三年,王冠。也就是说这一年他行冠礼了,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那么中国古代行冠礼一般是在多少岁呢?古书的记载不一致,有说12岁,有说15对,也有的说19和20得,我们保险起见,就取这最大的20岁。

按照惠文王三年的时候,惠文王他是20岁,那么这一年是公元前335年。“太子犯法”是在公元前355年,孝公七年。

往前倒退20年后惠文王还没出生呢,我们知道古人他算年龄算的是虚岁,20虚岁算周岁也就19周岁,往前倒退20年惠文王还在娘胎里。

那有人就说,那有没有可能惠文王是大于20岁行冠礼呢?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先秦历史上有记载的行冠礼年纪最大的是秦王嬴政,就是后来秦始皇。

秦始皇是在22岁那年行的冠礼。但是原因却非常的特殊,因为当时的政权掌握在吕不韦以及嫪毐和太后的手里,这些人不想让嬴政亲政,所以就推迟了他行冠礼的时间。再加上这嬴政他生来身体相对比较瘦弱,跟同龄人相比可能要矮小一点,所以就推迟了。

那就算会文王也是在22岁的时候行礼,往前倒退20年也就二周岁,算成周岁就是一岁,一周岁的小孩他能犯什么法?所以这个记载呢不可信。

四、真实意图

那么“太子犯法”的故事是不是完全就是虚构的呢?也不见得。因为无论是《史记》,还是先秦两汉的其他古籍,有很多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说商鞅把太子的老师公子虔的鼻子给切了,但是没有说具体什么原因,也没说到底是哪一年。而这件事《史记》中的记载是:孝公十六年的时候,公子虔经常犯法而且死不悔改,于是被商鞅抢抓起来把鼻子切掉了。




从《史记》和竹简记录的不同来看,赵氏孤儿的故事是不是假的?
在这个故事当中,屠岸贾是十足的反派,为了争权夺利置赵氏于死地,最终招致自身毁灭。但这个故事疑点重重,有非常多的漏洞。首先是时间问题,按照《史记》记载,下宫之难发生在晋景公三年,即公元前597年,赵朔、赵同、赵括和赵婴齐皆于此年被杀。可在《左传》中,晋景公六年攻灭赤狄潞氏的时候,晋...

《史记》中的修辞语法有哪些?
其二,对话不完整,又无任何补救地留着漏洞例:1.《周本纪》:“王怒,将以翟伐郑。富辰谏曰:‘凡我周之东徙,晋、郑焉依。子颓之乱,又郑之由定。今以小怨弃之。’王不听。”梁玉绳《史记志疑》曰:“据《国语》,‘弃之’下疑脱‘不可’二字。”刘盼遂曰:“《国语》作‘今以小忿...

历史上的“赵氏孤儿”
而《史记》、《左传》均言当时诛杀的只是赵括、赵同兄弟家族。《左传》载赵婴与赵庄姬通奸,死于鲁成公五年(前586年)。赵朔具体的死亡年代虽无从考证,然赵婴得与赵庄姬通奸,说明当时赵朔确已死了。如果“下宫之难”发生时赵婴、赵朔叔侄均已故去,那么《史记》记载存在的漏洞就很明显了。 其三、《史记》关于下...

汉武大帝历史错误
16、在《史记》中从来没有“大单于”这个说法。应该就叫“单于”。17、《史记·游侠列传》中没有提到郭解刺杀汉武帝。18、“大宛”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应念“dayuan”,电视剧里念的是“dawan”。《汉武大帝》是由胡玫执导,陈宝国、焦晃、归亚蕾、陶虹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该剧讲述了汉武帝刘彻...

揭秘巨鹿之战竟然是司马迁撒下的谎言,到底怎么回事呢?
揭秘巨鹿之战竟然是司马迁撒下的谎言,到底怎么回事呢?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大造反中,项羽带领数十万楚军(中后期各诸侯国义军也参加),同秦大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开展的一场重要血战性战争.巨鹿之战分析:巨鹿之战是项羽的代表作,也是《史记》最闻名的章节。在...

为什么战国的史册上没有屈原的只字片语
第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篇文章破绽百出,被人篡改过,不是太史公的原文。屈原的主要事迹主要来自司马迁《史记》,但是屈原的传记这篇文字有很多漏洞,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人,《史记》只写到汉武太初年间,而屈原的传记里提到了汉武帝儿子孝昭帝在位时期的事件,很明显是后人篡改过。司马光也认为...

关于烽火戏诸侯,为什么只有《史记》中有记载?
因为这件事也许不是史,而是神话故事。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只在《史记》上有记载,而且从记载方式上就可以看出,这件事的记述方式和其他事情不一样,所以很有可能这不是史,而是神话故事,或者说是野史,是司马迁为了映射当时的政治制度而写的。烽火戏诸侯中,从一开始叙述的时候就不像是要介绍什么东西,...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我国史上最“和平”的政变,只是一场戏_百度知...
我们国家史书最著名的是从《史记》开始的二十四史。曾经在民国时期,就有前四史外再无正史的观点,前四史就是二十四史最前面四部《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鲁迅用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如此高的赞誉来评价《史记》。但现在通过长期的考古发现,《史记》中一样漏洞百出...

秦王嬴政到底是谁的儿子?
赵国人李园听说了这个消息,他先把自己的妹妹献给了春申君,怀孕后李园又劝说春申君将妹妹献给了考烈王。后来李园妹妹被立为后,儿子也成了楚幽王。所以虽然《史记》、《资治通鉴》中都记载了吕不韦是秦始皇生父的说法,但这种说法的漏洞实在太多,结合众多专家学者的考证,秦始皇应该是嬴异人的儿子。

如何评价《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几个刺客呢?
聂政做事滴水不漏,可谓五人中的智者了。 聂政 三、《史记刺客列传》中,当以聂政为第一。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刺客列传》中列出的这五位刺客中,无论是刺客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的道德品质,聂政都名列前茅。聂政在这些刺客中,排名第一是当之无愧的。 在春秋战国那个年代,刺客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秦国在...

浠水县13332206403: 司马迁写的《史记》有哪些史实漏洞 -
储凌扶达: 古代的史书,多少都有它的局限性,太史公的,其实已经很完美了.要说漏洞的话,也不是没有,比如,三皇五帝这些传说也纳入历史,当然,没办法明确记年.再比如:很多历史人物与之前史书记载不同,也没作解释,我简单说几个:1.曹刿和曹沫,两个分不清楚.2旧史扁鹊给蔡恒公看病,史记则写作齐恒公.3对秦三世子婴的身份,说的不清楚,一下说是扶苏的儿子,一下说成始皇弟.

浠水县13332206403: 《史记》是司马迁“剽窃”的? -
储凌扶达: 因为司马迁也是问的别人,在总结起来编成的书,而作者为司马迁,就有不妥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叫 蒋兴

浠水县13332206403: 据说历史权威书籍 史记 也有错误之处 不知道太史公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
储凌扶达: 首先:在很多历史事件中司马迁也不是当事人,他也是道听途说而已,所以难免会有疏漏,好在大多数时候他还是能公正记录的,如秦的历史就有2篇,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 其次:司马迁毕竟也是一个人而已,难免会有自己的爱憎,我觉得也不可能百分百公正,如卫青霍去病也出现在佞幸传中,未必就没有个人好恶的原因.

浠水县13332206403: 《史记》的残缺与补窜 -
储凌扶达: 司马迁比汉武帝早去世一年,《史记》中的《孝武本纪》,褚先生补作也.褚先生名少孙,汉博士也.

浠水县13332206403: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多少是不正确的?比如老子的出生地等等? -
储凌扶达: 史记一直被作为正史,而司马迁受父亲之托,少时便寻访山川,网罗天下放佚旧闻,博古通今.而司马迁有喜猎奇,又限于自身和时代因素,许多资料的可靠性已不可考.而有些资料也会给出一些不同的结论,就比如关于老子的内容,搜罗来很多种传闻.对于史料的正确与否都是难于评论和考证的.

浠水县13332206403: 《史记》《战国策》等史书会有错误之处吗? -
储凌扶达: 1.《史记》中有司马迁大量的评论,这些都是他个人的看法,未必客观,不可全部接受.2.《史记》中引用的史料本身就有自相矛盾之处,比如在《秦本纪》中提到“五月丙午,庄襄...

浠水县13332206403: 突然想到有关《史记》的一个问题!!!! -
储凌扶达: “藏之名山” 我认为这个不太可能.理由一,当时没有纸,写字用的大多是竹片或木片,要重抄一份《史记》藏起来,费时费力,工程很大,司马迁恐怕没那个精力.理由二,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这句话的语气,我们应该可以看出“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目的还是要传人,因此“藏山”恐怕只是说辞而已.

浠水县13332206403: 为什么说史记几乎耗尽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
储凌扶达: 1. 司马迁出身于史学世家,家学渊源,从二十岁开始游历祖国河山,实地考察一些历史典故.2. 司马迁立志要写一部《史记》,完成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3. 前99年,司马迁的史记还没完成,汉朝李陵将军在与匈奴对战时寡不敌众无奈投敌,...

浠水县13332206403: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耻辱是什么 -
储凌扶达: 被宫刑了?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

浠水县13332206403: 史记有那几篇不是司马迁写的? -
储凌扶达: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