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康叔世家的作品原文

作者&投稿:贰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有文言文不明白,不知道哪位高人能帮我翻译一下!~

  1 卫灵公昼寝而起史记卫康叔世家曰卫灵公者周武王同母少弟康叔封之后也西元前五三四年至西元前四九二年在位志气益衰中国书店四书五经论语集注公冶长第五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於予与何诛朱子集注曰朽许久反圬音污与平声下同昼寝谓当昼而寐朽腐也雕刻画也圬镘也言其志气昏惰教无所施也与语辞诛责也言不足责乃所以深责之使人驰召勇士公孙悁悁音娟道遭行人卜商行人掌宾客之礼仪参见周礼大行人小行人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嵗卜商曰何驱之疾也说文驱马驰也对曰公昼寝而起使我召勇士公孙悁子夏曰微悁微非也诗邶风柏舟曰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左传僖公三十年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勇若悁者可乎御者曰可子夏曰载我而反反返也至君曰使子召勇士何为召儒使者曰行人曰微悁而勇若悁者可乎臣曰可即载与来君曰诺延先生上延引也礼记射义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趣召公孙悁趣音促通促说文趣疾也至入门杖剑疾呼曰商下公孙悁直呼子夏之名视其不成人以辱之也礼记曰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諡周道也春秋公羊庄公十年曰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我存若头若你也子夏顾顾回视也咄之曰咄咄音多呵责声今之京戏多用此声右手二指一并指斥某人之同时口发此音内剑内音纳剑入鞘之义吾将与若言勇若你也於是君令内剑而上内音纳子夏曰来来之言召之也吾尝与子从君而西见赵简子简子披发杖矛而见我君我从十三行之后趋而进曰诸侯相见不宜不朝服不朝服行人卜商将以颈血溅君之服矣使反朝服而见吾君子耶我耶悁曰子也子夏曰子之勇不若我一矣若如也又与子从君而东至阿阿音厄平声地名今之山东省东阿市遭齐君重鞇而坐鞇音因车之座垫重鞇则高单鞇则低故重鞇者可居上以临下也吾君单鞇而坐我从十三行之后趋而进曰礼诸侯相见不宜相临以庶揄其一鞇而去之者庶众揄音鱼说文引也言令众人强拆齐君之重鞇使其成单鞇也子耶我耶悁曰子也子夏曰子之勇不若我二矣又与子从君於囿中囿音右豢养禽兽之园林於是两寇肩逐我君强取曰寇肩逐者从两侧追也拔矛下格而还戈短矛长格鬬也子耶我耶悁曰子也子夏曰子之勇不若我三矣所贵为士者上摄万乘之君摄拘也捕也下不敢敖乎匹夫敖傲也外立节矜而敌不侵扰内禁残害而君不危殆是士之所长君子之所致贵也若夫以长掩短以众暴寡凌轹无罪之民而成威於闾巷之间者轹音力说文车所践也是士之甚毒而君子之所致恶也众之所诛锄也诗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鄘风相鼠文夫何以论勇於人主之前哉於是灵公避席抑手曰寡人虽不敏请从先生之勇诗曰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诗大雅烝民文卜先生也先生者何犹言先醒也不闻道术之人则冥於得失不知乱之所由眊眊乎其犹醉也故世主有先生者若楚庄王是也有后生者若宋昭公是也有不生者若郭君是也。
  2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他人受到伤害的心灵,先王就是因为有不忍他人受到伤害的心灵,於是才有不忍百姓受苦受难的政治。拿不忍他人受到伤害的心灵,施行不忍百姓受苦受难的政治,管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东西那样的容易了。」
  3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默默坚持的过程,所以要想学习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能静下心来。有的人学习,越学越有兴趣;可是有的人学习,越学越感到厌倦。这是为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只要真正能静下心来学得进去的人,都不会感到厌倦,反而会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所以要做到学而不厌的关键,还是要培养起自己学习的兴趣。比如打麻将,有些人一上桌子可以连续打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如果一个人的学习兴趣也能浓厚到像对待麻将的喜好一样,还有什么东西会学不好呢?
  “诲人不倦”,是指我们在指导别人的时候不感到疲倦,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同样离不开一个兴趣。两个喜欢打麻将的人,不管他们学问高低,只要谈起麻将来,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从来不会感到厌倦。当然,要做到诲人不倦的另一个要点就是要有爱心和耐心。

  “学而不思则罔(受欺),思而不学则殆(疑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茫然无所得的地步;只思考而不务学,其思考便是没有根据的空想,也会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既重学,又重思,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这是求得知识的必要方法。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这句不用了吧!
  4 禹率众劈开山脉,淮河水顿时倾泻而出,顺流而下,不再泛滥,劈开的山也变成了如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的荆山和涂山。
  5 此正明学《易》之君子,于末世中而成盛德,自既挽凶为吉,又能中兴易道以昭示于天下万世也。
  6 正月的一个吉日,舜在尧的太庙接受了禅让的册名
  7 “璇玑玉衡”一词出自中国古籍《尚书·舜典》,原文是“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由于记载简略,含意难以理解,从汉代起就产生两种不同看法:一主星象说,一主仪器说。司马迁主张璇玑玉衡就是北斗七星,《史记·天官书》上说:“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纬书《春秋运斗枢》更把北斗七星的名称与璇玑玉衡联系起来:“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玑,第四权,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柄),合为斗。居阴布阳,故称北斗。”《晋书·天文志》则三星为玉衡。”与司马迁的主张略有不同。此外,又有北极(北辰)说,例如伏胜在《尚书大传》中写道:“璇者,还也,玑者几也,微也,其变几微而行动者大,谓之璇玑,是故璇玑谓之北极。”《说苑》则说:“璇玑谓北辰,勺陈枢星也。”《周髀算经》称北辰皆曰璇玑,而《星经》又有不同的说法:“璇玑者谓北极星也,玉衡者谓北斗九星也。”以上均主星象说。
  从汉代起,认为璇玑玉衡是仪器的也大有人在,孔安国说:璇玑玉衡为“正天之器,可运转”,肯定璇玑玉衡为仪器。郑玄说:“运动为玑,持正为衡,以玉为之,视其行度。”这也是指的仪器。更有人主张璇玑玉衡就是浑仪(见浑仪和浑象),马融说:“上天之体不可得知,测天之事见于经者,惟玑衡一事。玑衡者,即今之浑仪也。”三国时王蕃说:“浑仪羲和氏旧器,历代相传谓之玑衡。”而北宋的苏颂认为璇玑玉衡是浑仪中的四游仪
  8
  华夏先王们在遇到大事的时候,会按惯例采用聚会的方式向上帝祷告,同时告祭祖灵,祈望上帝和祖先在天之灵带领他们、祝福他们。
  7、有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8、肆类于上帝,堙于六宗
  也可用上理解!
  9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皆一时望祭之。群神谓丘陵、坟衍、古之圣贤,皆祭之。○坟,扶云反。衍音演。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本纪
  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记历代帝王政绩)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 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 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 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 第七(虽非皇帝,司马迁以“在权不在位”之名将之编入。)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 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 第九(不列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本散桑出纪,理由与项羽同)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 第十(原篇己阙,从《汉书》补)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 第十一(原篇己阙,从《汉书》补)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 第十二(原篇名为《今上本纪》,原文己阙,褚少孙据《封禅书》补并改篇名)   三皇本纪 (司马贞补,有些版本收录此篇)

  表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 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 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闲侯者年表 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第十


  书

  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记历代朝章国典)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 第一(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荀子的《礼论》及《议兵》来代替正文)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 第二(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礼记》《乐记》来代替正文)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 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 第八


  世家

  是记载诸侯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的大分封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   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   (记诸侯国之事)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 第一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 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 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 第五   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 第六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 第七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 第八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 第九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 第十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第十一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 第十二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 第十三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 第十四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 第十五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 第十八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 第十九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 第二十一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 第二十二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 第二十三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 第二十四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 第二十六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 第二十七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 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 第三十


  列传

  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   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   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   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   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   (记帝王、诸侯以外之历史人物)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 第一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 第二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 第四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 第五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 第六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 第七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 第八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 第九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 第十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 第十一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 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 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 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 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 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 第十八   史记卷七十九 范睢蔡泽列传 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 第二十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 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 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 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 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 第二十八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 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 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 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 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 第三十四   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 第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 第三十六   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 第三十七   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 第三十八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 第三十九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 第四十   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 第四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第四十二   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 第四十三   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 第四十四   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 第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四十七   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 第四十八   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 第四十九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 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 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 第五十二   史记卷一百十三 南越列传 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十四 东越列传 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十五 朝鲜列传 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十六 西南夷列传 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 第五十七   史记卷一百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第五十八   史记卷一百十九 循吏列传 第五十九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 第六十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 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 第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 第六十四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 第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 第六十六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 第六十七(未阐述诸侯国之俗,仅记司马季主之事。)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 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其次尚有冉季,冉季最少。
 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馀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馀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闲故商墟。
周公旦惧康叔齿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於酒,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为梓材,示君子可法则。故谓之康诰、酒诰、梓材以命之。康叔之国,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说。
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章有德。
康叔卒,子康伯代立。康伯卒,子考伯立。考伯卒,子嗣伯立。嗣伯卒,子偼伯立。偼伯卒,子靖伯立。靖伯卒,子贞伯立。贞伯卒,子顷侯立。 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顷侯立十二年卒,子釐侯立。
釐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
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馀立为君。共伯弟和有宠於釐侯,多予之赂;和以其赂赂士,以袭攻共伯於墓上,共伯入釐侯羡自杀。卫人因葬之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
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五十五年,卒,子庄公扬立。 庄公五年,取齐女为夫人,好而无子。又取陈女为夫人,生子,蚤死。陈女女弟亦幸於庄公,而生子完。完母死,庄公令夫人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庄公有宠妾,生子州吁。十八年,州吁长,好兵,庄公使将。石碏谏庄公曰:“庶子好兵,使将,乱自此起。”不听。二十三年,庄公卒,太子完立,是为桓公。
桓公二年,弟州吁骄奢,桓公绌之,州吁出奔。十三年,郑伯弟段攻其兄,不胜,亡,而州吁求与之友。十六年,州吁收聚卫亡人以袭杀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君。为郑伯弟段欲伐郑,请宋、陈、蔡与俱,三国皆许州吁。州吁新立,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石碏乃因桓公母家於陈,详为善州吁。至郑郊,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而迎桓公弟晋於邢而立之,是为宣公。
宣公七年,鲁弑其君隐公。九年,宋督弑其君殇公,及孔父。十年,晋曲沃庄伯弑其君哀侯。
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於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旄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 左右公子不平朔之立也,惠公四年,左右公子怨惠公之谗杀前太子伋而代立,乃作乱,攻惠公,立太子伋之弟黔牟为君,惠公奔齐。
卫君黔牟立八年,齐襄公率诸侯奉王命共伐卫,纳卫惠公,诛左右公子。卫君黔牟奔于周,惠公复立。惠公立三年出亡,亡八年复入,与前通年凡十三年矣。
二十五年,惠公怨周之容舍黔牟,与燕伐周。周惠王奔温,卫、燕立惠王弟穨为王。二十九年,郑复纳惠王。三十一年,惠公卒,子懿公赤立。
懿公即位,好鹤,淫乐奢侈。九年,翟伐卫,卫懿公欲发兵,兵或畔。大臣言曰:“君好鹤,鹤可令击翟。”翟於是遂入,杀懿公。
懿公之立也,百姓大臣皆不服。自懿公父惠公朔之谗杀太子伋代立至於懿公,常欲败之,卒灭惠公之后而更立黔牟之弟昭伯顽之子申为君,是为戴公。
戴公申元年卒。齐桓公以卫数乱,乃率诸侯伐翟,为卫筑楚丘,立戴公弟毁为卫君,是为文公。文公以乱故奔齐,齐人入之。
初,翟杀懿公也,卫人怜之,思复立宣公前死太子伋之后,伋子又死,而代伋死者子寿又无子。太子伋同母弟二人:其一曰黔牟,黔牟尝代惠公为君,八年复去;其二曰昭伯。昭伯、黔牟皆已前死,故立昭伯子申为戴公。戴公卒,复立其弟毁为文公。 文公初立,轻赋平罪,身自劳,与百姓同苦,以收卫民。
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无礼。十七年,齐桓公卒。二十五年,文公卒,子成公郑立。
成公三年,晋欲假道於卫救宋,成公不许。晋更从南河度,救宋。徵师於卫,卫大夫欲许,成公不肯。大夫元咺攻成公,成公出奔。晋文公重耳伐卫,分其地予宋,讨前过无礼及不救宋患也。卫成公遂出奔陈。二岁,如周求入,与晋文公会。晋使人鸩卫成公,成公私於周主鸩,令薄,得不死。已而周为请晋文公,卒入之卫,而诛元咺,卫君瑕出奔。七年,晋文公卒。十二年,成公朝晋襄公。十四年,秦穆公卒。二十六年,齐邴歜弑其君懿公。三十五年,成公卒,子穆公遫立。
穆公二年,楚庄王伐陈,杀夏徵舒。三年,楚庄王围郑,郑降,复释之。十一年,孙良夫救鲁伐齐,复得侵地。穆公卒,子定公臧立。定公十二年卒,子献公衎立。 献公十三年,公令师曹教宫妾鼓琴,妾不善,曹笞之。妾以幸恶曹於公,公亦笞曹三百。十八年,献公戒孙文子、甯惠子食,皆往。日旰不召,而去射鸿於囿。二子从之,公不释射服与之言。二子怒,如宿。孙文子子数侍公饮,使师曹歌巧言之卒章。师曹又怒公之尝笞三百,乃歌之,欲以怒孙文子,报卫献公。文子语蘧伯玉,伯玉曰:“臣不知也。”遂攻出献公。献公奔齐,齐置卫献公於聚邑。孙文子、甯惠子共立定公弟秋为卫君,是为殇公。
殇公秋立,封孙文子林父於宿。十二年,宁喜与孙林父争宠相恶,殇公使宁喜攻孙林父。林父奔晋,复求入故卫献公。献公在齐,齐景公闻之,与卫献公如晋求入。晋为伐卫,诱与盟。卫殇公会晋平公,平公执殇公与甯喜而复入卫献公。献公亡在外十二年而入。
献公后元年,诛甯喜。
三年,吴延陵季子使过卫,见蘧伯玉、史,曰:“卫多君子,其国无故。”过宿,孙林父为击磬,曰:“不乐,音大悲,使卫乱乃此矣。”是年,献公卒,子襄公恶立。
襄公六年,楚灵王会诸侯,襄公称病不往。
九年,襄公卒。初,襄公有贱妾,幸之,有身,梦有人谓曰:“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妾怪之,问孔成子。成子曰:“康叔者,卫祖也。”及生子,男也,以告襄公。襄公曰:“天所置也。”名之曰元。襄公夫人无子,於是乃立元为嗣,是为灵公。 四十二年春,灵公游于郊,令子郢仆。郢,灵公少子也,字子南。灵公怨太子出奔,谓郢曰:“我将立若为后。”郢对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更图之。”夏,灵公卒,夫人命子郢为太子,曰:“此灵公命也。”郢曰:“亡人太子蒯聩之子辄在也,不敢当。”於是卫乃以辄为君,是为出公。
六月乙酉,赵简子欲入蒯聩,乃令阳虎诈命卫十馀人衰绖归,简子送蒯聩。卫人闻之,发兵击蒯聩。蒯聩不得入,入宿而保,卫人亦罢兵。
出公辄四年,齐田乞弑其君孺子。八年,齐鲍子弑其君悼公。
孔子自陈入卫。九年,孔文子问兵於仲尼,仲尼不对。其后鲁迎仲尼,仲尼反鲁。
十二年,初,孔圉文子取太子蒯聩之姊,生悝。孔氏之竖浑良夫美好,孔文子卒,良夫通於悝母。太子在宿,悝母使良夫於太子。太子与良夫言曰:“茍能入我国,报子以乘轩,免子三死,毋所与。”与之盟,许以悝母为妻。闰月,良夫与太子入,舍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宦者罗御,如孔氏。孔氏之老栾甯问之,称姻妾以告。遂入,适伯姬氏。既食,悝母杖戈而先,太子与五人介,舆猳从之。伯姬劫悝於厕,彊盟之,遂劫以登台。栾甯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仲由。召护驾乘车,行爵食炙,奉出公辄奔鲁。
仲由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子路曰:“吾姑至矣。”子羔曰:“不及,莫践其难。”子路曰:“食焉不辟其难。”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阖门,曰:“毋入为也!”子路曰:“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子路乃得入。曰:“太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太子无勇。若燔台,必舍孔叔。”太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割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孔悝竟立太子蒯聩,是为庄公。
庄公蒯聩者,出公父也,居外,怨大夫莫迎立。元年即位,欲尽诛大臣,曰:“寡人居外久矣,子亦尝闻之乎?”群臣欲作乱,乃止。
二年,鲁孔丘卒。
三年,庄公上城,见戎州。曰:“戎虏何为是?”戎州病之。十月,戎州告赵简子,简子围卫。十一月,庄公出奔,卫人立公子斑师为卫君。齐伐卫,虏斑师,更立公子起为卫君。
卫君起元年,卫石曼尃逐其君起,起奔齐。卫出公辄自齐复归立。初,出公立十二年亡,亡在外四年复入。出公后元年,赏从亡者。立二十一年卒,出公季父黔攻出公子而自立,是为悼公。
悼公五年卒,子敬公弗立。敬公十九年卒,子昭公纠立。是时三晋彊,卫如小侯,属之。 昭公六年,公子亹弑之代立,是为怀公。怀公十一年,公子穨弑怀公而代立,是为慎公。慎公父,公子适;适父,敬公也。慎公四十二年卒,子声公训立。声公十一年卒,子成侯遫立。
成侯十一年,公孙鞅入秦。十六年,卫更贬号曰侯。
二十九年,成侯卒,子平侯立。平侯八年卒,子嗣君立。
嗣君五年,更贬号曰君,独有濮阳。
四十二年卒,子怀君立。怀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杀怀君。魏更立嗣君弟,是为元君。元君为魏婿,故魏立之。元君十四年,秦拔魏东地,秦初置东郡,更徙卫野王县,而并濮阳为东郡。二十五年,元君卒,子君角立。君角九年,秦并天下,立为始皇帝。二十一年,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绝祀。 太史公曰:余读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此与晋太子申生不敢明骊姬之过同,俱恶伤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亦独何哉?




卫康叔世家的作品原文
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馀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闲故商墟。周公旦惧康叔齿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於酒,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

卫康叔世家作品原文
卫康叔世家讲述的是周朝时期卫国的兴衰史。卫康叔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他的兄弟中还有冉季。武王战胜殷纣后,将殷商遗民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让他统治并保持对先人的祭祀。为防武庚叛乱,武王派弟弟管叔和蔡叔辅佐他。周公旦摄政时,管叔和蔡叔起疑心,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平定叛乱后,将...

《酒诰》和《梓材》写了什么?
答:根据《史记 卫康叔世家》:周公旦惧康叔齿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於酒,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为《梓材》,示君子可法则。故谓之《康诰》、《酒诰》、《梓材》以命之。康叔之国,既以此命,能...

卫康叔世家作品译文
卫国的康叔封,周武王的同母弟,与小弟冉季一起,见证了周朝初期的变革。武王战胜殷纣后,封纣子武庚禄父为诸侯,同时派管叔、蔡叔监督。然而,管叔和蔡叔因疑虑周公旦,与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以成王之命平定叛乱,将康叔封在商朝故地殷墟,建立卫国,告诫他要重视人才和民生。成王即位后,康叔被任命为...

卫康叔世家作品赏析
卫康叔世家是一部详述卫国兴衰历程的作品,它起始于周初,姬姓封国,封地位于今天的河南北部,即昔日的殷墟地区。最初的都城设在朝歌,后来迁至楚丘,再迁至帝丘,见证了卫国的多次迁徙变迁。卫国初立时,周公鉴于康叔年轻,对局势处理可能有困难,故而制定了《康诰》等教诲。然而,尽管殷商遗民未再有...

卫国第一任国君:卫康叔,平定三监之乱 统治卫国有方
《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后世纪念 康叔治国有方,开创卫国大治的局面,深受卫国及后世百姓的敬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淇县(今河南淇县)百姓在县城阁南街路西侧创建康叔祠,春秋两次举行祭祀。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周文王姬昌 母亲:太姒 兄弟 大哥:伯邑考 二哥:周武王姬...

《康诰》写了什么?
1、克明德。叮嘱康叔要记得自己是文王的后代,同时治理的国家都是殷商的遗民,要学习古代先王的治国之道,以德治国。2、慎罚。一定要小心谨慎的使用刑罚,尽量让人去改过,小的错误可以原谅,尤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刑罚民众,多多参照殷商的刑罚,审问犯人时要多留几天;当然,如果有人刻意的违反或者...

读“卫康叔世家第七”
卫康叔名封,周武王的九弟。康叔即位时年龄小,周公告诫他:“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后人总结了他的诫语为:“《康诰》、《酒诰》、《梓材》”。康叔在他的封国认真的按周公的告诫执行,因他德行高尚、民众和谐,等成王长大了,他又被举荐做了周王室的司寇...

《<史记>研读》128:卫康叔世家(一)
周公旦代替周成王执政,管叔和蔡叔怀疑周公要篡权,就和武庚禄父起兵叛乱。周公旦奉周成王命令兴师伐殷,杀掉武庚禄父和管叔,流放蔡叔,把武庚的遗民集中起来居住,封康叔为卫君,居住在黄河和淇水间的商朝故地。周公旦担心卫康叔太过年轻,就告诫他说:“你到封地后,一定要找到殷朝中的贤士君子和长者...

问史记中一段话的历史背景
原文:自卫如晋,将舍于宿①,闻钟声②,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③,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④,犹惧不足,而又可以畔乎⑤?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⑥。君在殡而可以乐乎⑦?”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①宿:通“戚”,地名,是卫国大夫孙文子的封邑。②《卫...

曲周县17561537062: 卫康叔世家 - 搜狗百科
滑霄天易: 子有奇表 方颐隆准 眉目疏朗,乃将相之材也 子外表长相奇特,具有方形的面颊和高挺的鼻梁,这些都是富贵、龙颜之相;眉清目秀,在眉目之间,长得匀称.轮廓分明;这些皆是属于将相之材所具有的面相呀,以后必是将相无疑矣. 关于第一...

曲周县17561537062: 史记的全文
滑霄天易: 卷数内容【本纪】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① 史记卷十 ...

曲周县17561537062: 史记大致内容 -
滑霄天易: 不是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 《史...

曲周县17561537062: 把你知道的太史公《史记》中的“……世家”罗列出来 -
滑霄天易: 031.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032.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033.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036.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037.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038.卷三十八·宋微子...

曲周县17561537062: 《史记》的原名是什么?全书中有什么内容? -
滑霄天易: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至东汉末年才百称为《史记》.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卷二 夏本纪第二 卷三 殷本纪第三 卷四 周本纪第四 卷五 秦本纪第五 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

曲周县17561537062: 六大世家 - 史记中记载六大世家的各家代表人物是?史记中记载六大世家的各家代表
滑霄天易: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 第一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 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 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 第五 史记卷三十六 ...

曲周县17561537062: 《史记》中的世家是给什么人做的传? -
滑霄天易: 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 但这仅仅是一个大略的划分,对于某些历史人物,作者有他的特殊考虑.例如项羽,他并未统一天下称帝,但作者高度评价了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

曲周县17561537062: 《史记》上的各个世家分别属于的朝代 -
滑霄天易: 1.《吴太伯世家》西周至春秋末2.《齐太公世家》西周至战国初(截至田氏代齐)3.《鲁周公世家》西周至战国晚期4.《燕召公世家》西周至战国末期(秦灭六国)5.《管蔡世家》管叔在西周就被杀,蔡国延续 至春秋末战国初6.《陈杞世家》陈...

曲周县17561537062: 《史记》共有多少篇? -
滑霄天易: 史记 汉·司马迁 130卷 本纪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 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 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 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 第七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 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 第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