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夜书所见是谁写的

作者&投稿:寇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舟夜书所见》作者是谁~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象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象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渔灯的静态,后两句写渔灯的动态,既有水上灯光,又有水下的“星光”,不仅动静结合,而且虚实相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舟夜书所见作者:查慎行。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五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作品原文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作品注释
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折叠作品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零零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撤落无数的星星。[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在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到的景物,所以题目叫做"舟夜书所见"。[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舟夜书所见》意境图
《舟夜书所见》意境图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查慎行(1650年-1727年),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海宁袁花(属浙江)人,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查慎行中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查慎行乞休归里,家居十余年;雍正四年(1726年),因弟查嗣庭讪谤案,查慎行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著有《武侯论》、《他山诗钞》等作品。
查慎行的《敬业堂诗集》多以山水游历诗为主,这些山水游历诗之中,不仅描摹了光怪陆离的边域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更有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作,表现出一种醉心山水田园的闲适恬淡之乐。查慎行诗歌不仅集中描写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表达士人内心世界的深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他的诗歌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也毫不逊色,广泛地反映了康熙、雍正年间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山川风物等多方面的历史事实。

查慎行的山水纪行诗内容丰富,不仅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祖国各地绚丽多姿的风光景色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而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反映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不俗的审美情趣。其诗中的景致既有北国风光的生动描绘,也有南国四季的深情抒写;他的诗歌中,不仅融入了诗人热爱生活、向往自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而且还熔铸了他对世事的洞察和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查慎行诗作多有描写农民的困苦生活,他久处民间,又曾漫游大江南北,所以他对当时民生的艰苦有很深切、很直接的感受,他的诗集中就有较多的诗写到当时百姓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相当深刻的揭露。虽然揭示深度不及杜甫、白居易尖锐与激烈。但是,清初压制舆论的法网极其严密,查慎行不但能在诗中反映农民的不幸生活,且对造成农民不幸的社会原因作了具有相当深度的分析,难能可贵。

查慎行的仕宦述志诗代表了其诗歌创作在艺术追求上的更高层次。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加之复杂矛盾的仕宦生涯,使仕宦诗意蕴繁多、内涵丰富,也得益于他历经盛衰宠辱,阅尽个中百态,历遍世间苦楚才有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心境。同时这类诗也显得苍劲遒健,充满着乐观昂扬的人生态度和自信的人生豪情。

舟夜书所见
朝代:清朝 作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古诗三百首,写景
相关翻译
舟夜书所见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注释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折叠∧
相关赏析
舟夜书所见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和静谧感。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人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夜书所见古诗夜书的意思 夜书所见写作背景
《夜书所见》注释①萧萧:风声。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⑤篱落:篱笆。《夜书所见》赏析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

夜书所见是什么朝代诗人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

夜书所见是什么人写的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xiāo)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tiǎo]促(cù)织,夜深篱(lí)落一灯明。叶绍翁:(生卒年不详) 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南宋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字句精丽...

古诗夜书所见作者是什么朝代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4、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是什么代诗人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作品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

《夜书所见》这首诗意思是什么?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什么时代的,诗人什么所写,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季什么时...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

夜书所见的作者是什么朝代
1、《四朝闻见录》记述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闻趣事及“庆元党禁”始末,可补正史之不足。2、《四库全书》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3、《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4、《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人们所传诵.5、《夜书所见》写...

(夜书所见 )这首古诗是怎样写的?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

夜书所见这首诗通过对什么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怀念?
作者通过对秋风,梧叶和儿童挑促织的描写而感到伤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尼玛县19481913528: 舟夜书所见(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五言绝句) - 搜狗百科
戊振卫起:[答案]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尼玛县19481913528: 《夜书所见》的作者是什么朝代的诗人什么,全诗抒发了什么的感情 -
戊振卫起: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象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象化成...

尼玛县19481913528: ((舟夜书所见))是谁写的? -
戊振卫起: 查慎行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尼玛县19481913528: 《舟夜书所见》作者是谁 -
戊振卫起: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尼玛县19481913528: 《夜书所见》的作者是谁? -
戊振卫起: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编辑本段]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

尼玛县19481913528: 夜书所见是谁的诗 -
戊振卫起: 只有 舟夜书所见 它是 清朝的 查慎行 所做

尼玛县19481913528: 舟夜书所见是谁写的 -
戊振卫起: 舟夜书所见作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作品原文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月黑见渔...

尼玛县19481913528: 《昼夜书所见》是谁写的? -
戊振卫起: 清 查慎行

尼玛县19481913528: 夜书所见的作者的资料 -
戊振卫起: 夜书所见【宋】萧萧⑴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⑵.知有儿童挑⑶促织⑷,夜深篱落⑸一灯明.【注释】⑴ 萧萧:风声.梧:梧桐树.⑵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⑶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 促织:俗称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