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的历代流转

作者&投稿:载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代的传国玉玺是什么做的~

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

不在北京的故宫,失传了,和氏壁做的,李斯手书小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找不到了,如果我找到一定告诉你,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璧”。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楚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
张仪受此凌辱,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年),拜为秦相,乃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得报此仇。
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缪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国玺易主刘盆子。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蒙古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历史上传国玉玺传到哪个朝代才失踪
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

秦始皇的玉玺被历朝传递千年,此无价之宝有着怎样的故事
皇帝的印章,是皇权和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发号施令的凭证,称为“宝玺’,在历代皇帝的宝玺中,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统一中国后皇权、国家的象征,是我国印章的至尊、是永保国昌的精神支柱,代代相传,可谓“得玺印者得天下。由于被历代皇权所重视,“传国玉玺’也被罩上了神秘色彩,流散故事也流传两千余年。 秦始皇统...

我国古代的传国玉玺是否相同,是同一块玉玺吗?
后晋时北辽大举入侵,多次抢掠,传国玉玺至此不见载于文献。北宋赵匡胤以后的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不止一颗,但却没了传国的玉玺.虽然后来的王朝也多有声称发现传国玉玺的,但那都是都是民间伪造仿刻之作,为了证明自己"受命于天"而编造出来骗人骗己的,官吏借此以讨好皇帝罢了。

传国玉玺在何方? 李世民功过是非?
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历代帝王争以得玺为符应。确为天下所共传宝,国之重器。 说起传国玺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

秦始皇传国玉玺为何在唐末失踪,宋、元、明、清出现的“传国玺”是真的...
皇帝的印章,是皇权和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发号施令的凭证,称为“宝玺’,在历代皇帝的宝玺中,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统一中国后皇权、国家的象征,是我国印章的至尊、是永保国昌的精神支柱,代代相传,可谓“得玺印者得天下。由于被历代皇权所重视,“传国玉玺’也被罩上了神秘色彩,流散故事也流传两千余年。 秦始皇统...

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
势孤力薄的刘邦得到玉玺,最终也从项羽手中夺得了天下,史称西汉。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得到玉玺,死后几经流转,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中,刘秀坐稳江山,大汉又延续了二百年。从此以后,“得玉玺者得天下”似乎成了人人都相信的神话,在东汉末年,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围绕着传国玉玺登场了,传国玉玺先后经...

哪一个宝物流传一千多年,朱元璋曾命令十万大军寻找,至今迷雾重重?_百度...
这个宝物就是传国玉玺。当时在明清的时候出现了有关玉玺的消息,但是由于当时赝品实在太多,所以并没有人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由于后事并不知道传闻于喜究竟长什么样子,所以无法鉴别真假这就导致了直到现在人们也并不知道传国玉玺究竟长什么样子。在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曾经派徐达带领10万大军去攻打漠北...

历史解密: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最终流落何处?
那么这个"传国玉玺"是什么样子的?它从何而来,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历史上的玉玺是秦朝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下令镌造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圆四寸,螭虎纽,一说龙鱼凤鸟纽。玉玺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以...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究竟流落到哪里去了?
太后愤怒中用力将玉玺掷到殿阶上,崩坏了玺上“螭”的一角。此后,传国玺的外貌不再完美,王莽为了不影响美观,便用黄金将损坏的部分镶补上。王莽被杀后,玉玺辗转于那些战争中的胜利者手中,自东汉的光武始,成为东汉历代皇帝的几案上之物。至汉献帝时,军阀混战,负责掌玺的官员为了避免麻烦竟然将...

中国玉玺的发展史——中金收藏品的璧成玺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秦王改称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帝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

绥中县13713922507: 传国玉玺是在什么朝代流失的? -
泷珍奥尔: 玉 玺 经过魏、西晋、前赵、冉魏、东晋、宋、南齐、梁、北齐、周、隋,传到唐朝,至五代后梁、后唐时失去踪影.有关玉玺的失踪之说,现时有三种说法: 1.后唐末帝李从珂自 焚之时,玉玺便失踪. 2.公元946年后晋出帝被辽太宗捕获之时...

绥中县13713922507: 历代皇帝的玉玺是那朝传下来的? -
泷珍奥尔: 历代玉玺,就是“和氏璧”,最早在楚国,又落到赵国,到秦国,又被“完璧归赵”,最后被秦国所取,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后,得到“和氏璧”就改成了“传国玉玺”,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失踪好几次,也不知道真正流传下来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上面有李斯用小篆写的字,不记得是什么了...

绥中县13713922507: 传国玉玺从秦始皇一直传下来的 还是每个朝代 自制的? -
泷珍奥尔: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由和氏璧制成,上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传至唐朝不知所踪. 其后王朝自制玉玺,也有沿用前朝的玉玺.

绥中县13713922507: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用的都是一个传国玉玺? -
泷珍奥尔: 经过西晋、前赵、东晋、宋、南齐、梁、北齐、周、隋,传到唐朝,至五代十国时失去踪影.“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璧”.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绥中县13713922507: 孙权得到的那块传国玉玺是秦朝传下来的吗 -
泷珍奥尔: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

绥中县13713922507: 历代皇帝所持传国玉玺下落何在? -
泷珍奥尔: 隋朝灭亡后,隋炀帝皇后萧氏与其孙杨正道携带传国玺逃往突厥.直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萧后与杨正道来归,传国玺才为唐朝所得.朱温灭唐,玺为后梁所有.后梁灭亡后,传国玺落入唐庄宗李存勖之手,经后唐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归于明宗养子后唐废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举兵叛乱,进围洛阳,后唐兵败,李从珂与其家人登楼纵火自 焚.后唐灭亡.令人可惜的是,传国玺此时突然失踪. 但传国玺的命运却没有到此结束.宋、元、明、清各朝,均有真真假假的“传国玺”不断问世,屡经发现. 自五代时期传国玉玺失踪,这块国宝真假难辨.真正的传国玺到底在哪里?无人能回答.也许有朝一日能够重见天日

绥中县13713922507: 传国玉玺的下落? -
泷珍奥尔:[答案] 公元前689年,有位叫卞和的楚国人,从荆山上得到一块珍贵的玉石,他知道这是无价之宝,就把它献给楚厉王.不想楚厉王... 为了显示自己前无古人的至尊伟大,特的用和氏璧制作了“传国玉玺”,并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玺的造型...

绥中县13713922507: 简述传国玉玺的来历 -
泷珍奥尔: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

绥中县13713922507: 我国历史上皇帝玉玺如何失传的?失传后历代皇帝印信是什麽?
泷珍奥尔: 在经过楚汉战乱,三国动荡,五代十国之后,玉玺和徽钦二帝被金人掠持到北方,从此失传,虽然后来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但是并没有专业人士坚定过其真伪! 后来皇帝都是从新作玺,或作私人印章,一直到乾隆才有定制为25方玉玺,清朝后继皇帝一直沿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