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尼乌斯电离学说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遇到了哪些阻力?

作者&投稿:顾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说阿伦尼乌斯获得诺贝尔奖一波三折?~

1901年,首届诺贝尔大奖评选开始了,瑞典人阿伦尼乌斯是诺贝尔物理奖的11个候选人之一,可惜最后落选了。1902年,阿伦尼乌斯又被提名了,这次参评的不再是物理奖,而是诺贝尔化学奖,但可惜他还是没有被选上。1903年,越来越多的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委员加入到推举阿伦尼乌斯的行列,这一次,他获奖可能性很大,但是,对于他应获得物理奖还是化学奖,委员们的意见又发生了分歧,大家争得不可开交。最终,有评委提出给他一半物理奖,一半化学奖,这一方案可真是奇特,结果自然是被否定了。又有人提出他获奖最好再延期至下一年,结果当然也被否决。争来争去,最后,阿伦尼乌斯终于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原来,阿伦尼乌斯参评的科学成果是他的电离理论。电离理论的确立,在当时的物理学和化学两个学科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一时很难界定它的明确“身份”。

酸的定义有很多种。
1,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在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酸碱理论是:“酸、碱是一种电解质,它们在水溶液中会离解,能离解出氢离子的物质是酸;能离解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是碱。”
,2,酸碱质子理论:能电离H+的为酸,能接受H+的为碱;布仑斯惕(Bronsted)和劳里(Lowry)提出的酸碱定义是:“凡是能够释放出质子(H+)的物质,无论它是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无论它是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碱。”
3,Lewis酸碱理论,它认为:凡是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基团或离子为酸;凡可以提供电子对的分子、基团或离子为碱。
这些理论实际上是相互相容的,不相互抵触的,只是用在不同的溶液条件下和不同的强度的酸碱性的比较当中。

 在 9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人提出了电解质在溶液中产生离子的观点,但在较长时期内,科学界普遍赞同法拉第的观点,认为溶液中“离子是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阿累尼乌斯在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时发现,浓度影响着许多稀溶液的导电性。阿累尼乌斯对这一发现非常感兴趣,特地向导师请教,埃德伦德教授很欣赏他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为他指出了进一步做好实验、深入探索是关键所在。阿累尼乌斯在实验中对教授设计的仪器做了大胆的改进,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得到了一大堆实验测量的结果。处理、计算这些结果又用去了好长时间。此间他又发现了一些更有趣的事实。例如,气态的氨是根本不导电的,但氨的水溶液却能导电,而且溶液越稀导电性越好。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氢卤酸溶液也有类似的情况。多少个不眠之夜过去了,阿累尼乌斯紧紧地抓住稀溶液的导电问题不放。他的独到之处就是,把电导率这一电学属性,始终同溶液的化学性质联系起来,力图以化学观点来说明溶液的电学性质。 883年5月,他终于形成了电离理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当溶液稀释时,由于水的作用,它的导电性增加,为什么呢?他指出:“要解释电解质水溶液在稀释时导电性的增强,必须假定电解质在洛液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非活性的一分子形态,活性的——离子形态。实际上,稀释时电解质的部分分子就分解为离于,这是活性的形态;而另一部分则不变,这是非活性的形态……”他又说:“当溶液稀释时,活性形态的数量增加,所以溶液导电性增强”。伟大的发现!阿累尼乌斯的这些想法,终于突破了法拉第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点。为了从理论上概括和阐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创见,他写成了二篇论文。第一篇是叙述和总结实验测量和计算的结果。题为“电解质的电导率研究”,第二篇是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对于水溶液中物质形态的理论总结,题名为:“电解质的化学理论”,专门阐述电离理论的基本思想。阿累尼乌斯把这两篇论文,送到瑞典科学院请求专家们审议。 883年6月6日经过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科学院讨论后,被推荐予以发表,刊登在 884年初出版的《皇家科学院论著》杂志的第十一期上。
   883年底,当阿累尼乌斯收到上述杂志关于这两篇论文的校样后,他又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把其中的主要内容集中起来,写成《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作为学位论文送交乌普萨拉大学。该校学术委员会接受了他的申请,决定在 884年5月进行公开的论文答辩。答辩会争论得非常激烈。阿累尼乌斯以大量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说明电解质在水中的离解,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新见解,受到多数委员和与会者的赞许。但是,阿累尼乌斯的导师塔伦教授表示,他对实验事实无任何异议,只是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动电离的观点不能理解。另一位导师克莱夫教授则提出,他对阿累尼乌斯的实验事实持怀疑态度,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动电离的观点是十分荒唐的。阿累尼乌斯反复列举出大量实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引证了早在 857年德国科学家鲁道夫·克劳晋斯提出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用通过电流就会产生离子的假设,也引用了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研究成果来为自己的观点辩解。但最后,由于委员会支持教授们的意见,阿累尼乌斯的答辩成绩只得了3分。
  一场激烈的辩论过去了,阿累尼乌斯并未因成绩不佳而灰心。相反,他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了寻求更加广泛而公正的评价,答辩后第二天,他就把自己的论文分别寄给了欧洲的一些著名科学家。不久,他收到了来自波恩的克劳晋斯的复信。住在杜宾根的L.迈尔,长居俄国里加的W.奥斯特瓦尔德,以及荷兰的青年化学家范霍夫也都先后给他写来了评价很高的支持信件。其中,奥斯特瓦尔德对阿累尼乌斯的工作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他不仅充分肯定了这位青年人的实验成果,而且信中还提出了许多有关研究酸的催化作用的问题,建议同他一起研讨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这封信成了他们后来长期合作的开端。 884年8月、奥斯特瓦尔德专程来到鸟普萨拉会见这位青年学者。共同的志趣,相同的学术观点,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奥斯特瓦尔德肯定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新观点从理论上说明了酸起催化作用的根本原因。一位欧洲著名学者的来访,轰动了暑假中宁静的乌普萨拉大学的校园。克莱夫等么些教授,对阿累尼乌斯受到如此特别器重,都感到十分惊奇。在国内,斯德哥尔摩的埃德伦德教授、彼得松教授等少数知名科学家也表示支持阿累尼乌斯的新见解。大学当局决定,再次为阿累尼乌斯举行论文答辩:当年冬天的这次答辩进行得异常顺利,论文被通过。不久,阿累尼乌斯被任命为物理化学副教授。只有固执的克莱夫教授及其支持者们,仍然拼命地反对新生的电离理论。因此,阿累尼乌斯只好离开乌普萨拉城,重新回到斯德哥尔摩在埃德伦德教授的领导下工作。在那里,他继续深入研究电解质的导电性。
  埃德伦德非常器重阿累尼乌斯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特别赞赏他那敢于冲破传统观念、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他的工作予以全面支持和热心指导。在教授的帮助下,他的科学成果受到了普遍重视。 885年底,阿累尼乌斯获得瑞典科学院的一笔奖金,从而使他有了出国深造的条件。
   886年,他首先来到俄国,在里加工学院奥斯特瓦尔德的实验室里,完成了他们早已确定的合作计划。接着他去武尔茨堡,在电学家科尔劳什教授的实验室里,研究气体的导电性,还研究了作为溶剂的水,在电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阿累尼乌斯的学术水平提高很快。但他同时越发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他需要学习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为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他必须向更多的具有不同学术风格和特长的专家去求教。于是,在 887 年他又去了格拉茨,在玻尔兹曼的实验室里工作。 888年初,他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他同范霍夫合作,进行了一系列与电解质溶液冰点降低有关的测定。他们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范霍夫关于稀溶液渗透压公式中的等渗系数之值以及电离度等数据,并以电离理论加以解释。这种合作使双方都得到启迪,感到收益巨大。此后,阿累尼乌斯赶到莱比锡,在奥斯特瓦尔德领导的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新的实验研究,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了电离理论。

背景

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Volta, 1745-1827)发明了电池以后,化学家戴维(Davy, 1778-1829)、法拉第(Faraday, 1791-1867)、格罗特斯(Grotthuss, 1785-1822)、希托夫(Hittorf, 1824-1914)、拉乌尔(Raoult, 1830-1901)和克劳胥斯(Clausius, 1822-1888)等人就陆续开展了电化学和溶液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但是,对于溶液中电解质性质的认识,主导的看法却仍然是认为只有在外界电流的作用下电解质才可能离解为带电的离子。这样就还未能揭示出电解质溶液的本质,阻碍着化学的发展。
1822年,年仅23岁的青年学者阿伦尼乌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溶液导电性的研究。他在实验中发现,氨气本身虽然并不导电,然而其水溶液却可导电,而且溶液越稀,导电性越强。1883年,他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他认识到要想得到解释,就必须打破流行的传统观念,假定溶液中的电解质在无外界电流的作用下,就可以存在两种形态,即非活性(分子)态和活性(离子)态。当溶液稀释时就可以使前者更多地转化为后者,从而使导电度增强。他并依此撰写出科学论文,准备进行博士学位的答辩。1884年,他在此基础上发表了题为《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的论文,公开提出了电离学说。
不久,新学说就进一步得到了许多科学实验的证实。1886年,著名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Ostwald, 1853-1932)在研究酸的催化作用中发现,酯的水解速度和蔗糖的转化速度,都取决于酸解离后生成的氢离子的浓度,证实了酸是发生了电离。同年,著名荷兰化学家范霍夫(Van't Hoff)在研究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P)时发现,实际测定出的P值总要比理论(依公式PV=RT)计算出的P值要高很多,需要附加上一个系数(i)进行校正(使公式成为PV=iRT),由于P值的高低是取决于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数目的多少,因此,P值的增高就是微粒数目增多的表现,是电解质电离成更多离子的证明。此外,阿伦尼乌斯又从溶液的导电率、渗透压和冰点降低等不同侧面对i值进行了精确的测定,惊人的发现都是一致的。这说明此类不同侧面的现象原来都是同一的电离过程的种种表现。因此,i的存在正是对电离学说的一个定量的、更有力的证明。这样,电离学说就从一个科学假说提升为一个精密的定量的科学理论。对此,阿伦尼乌斯在1887年又发表了题为《关于溶质在水中的离解》的论文,其中引用了更为精确的实验结果,并以“电离”和“电离度”等明确的概念代替了“活化”和“活化系数”等不大明确的概念,对电离学说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阐述和论证。至此,一个具有科学创见的新学说终于最后形成了。

阻力

阿伦尼乌斯学说用崭新的思想揭示了电解质溶液的本性,破除了当时流行的权威理论的束缚,这使它从一问世起就遭到了以一些化学权威为代表的传统偏见势力的发难。
1883年,阿伦尼乌斯把新学说的思想汇报给了母校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克列维(Cleve, 1840-1905)教授,这位化学家曾因发现钬(Ho)等稀土元素而闻名于世,同时在地质学和植物学的研究上也有很高造诣。阿伦尼乌斯热切期望能得到他的支持和帮助。然而没有想到他在听了以后,却毫不掩饰地大加嘲讽说,阿伦尼乌斯的想法“纯粹是胡说八道”,是把“鼻子伸进不该去的地方”了。阿伦尼乌斯后来回忆说,他是“让我明白,要他再细听这种滑稽可笑的议论,就要降低他的身价了”。
1884年,阿伦尼乌斯在乌普萨拉大学博士学位答辩会上宣读了论文后,教授们“个个怒不可遏”,觉得难以容忍这种“荒谬绝伦”的想法,认为“纯粹是空想”。克列维说,“我不能想象,比如,氯化钾怎么会在水中分解为离子。钾遇水就产生强烈反应,同时形成氢氧化钾和氢气;氯的水溶液是淡绿色的,又有剧毒。可是氯化钾的水溶液却是无色的,完全无毒。”他们认为,这些事实似乎就充分“证明”电离学说是一种“无稽之谈”了。新学说在乌普萨拉大学遭到了几乎所有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冷遇。然而实际上正是这些专家们自己未能分清原子和离子的本质区别而犯了错误。
对电离学说的责难并不止此。当阿伦尼乌斯的论文公开发表以后,就遭到了更大规模和更加猛烈的攻击。英、德、法、俄等许多国家的化学家,其中包括一些在声望上远远超过克列维教授的著名化学家都群起而攻之,形成了一条国际化学界的反对阵线。为首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以发现元素周期律而享有极高盛誉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此外还有以研究溶液理论著称的英国化学家阿姆斯特朗(Armstrong, 1848-1937),以发明溶液渗透膜闻名的法国化学家特劳贝(Traube, 1826-1894),以研究溶液电动现象受到德国人民尊敬的德国化学家魏特曼(Wiedemann),以建立“溶液蒸汽线力”定律知名的俄国化学家柯诺瓦洛夫(Kohobajiob, 1856-1929)以及化学家皮可林(Pikering)和别凯托夫(Beketob)等等。他们认为,由于电离学说违背了戴维和法拉第所建立的经典的电化学理论,因而是“奇谈怪论”,“不值一提”,迟早会被推翻。对此,门捷列夫曾预言说,“这个假说随着时间的转移将占有如燃素论所早已占有的那种地位”而必将失败。它像燃素学说一样,虽然也“曾有过不少热心的捍卫者”,然而却是在“捍卫一种不正确的假说”。电离学说受到了传统偏见的暴风雨般的打击,严重地影响了这一新学说的确立和传播。


9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人提出了电解质在溶液中产生离子的观点,但在较长时期内,科学界普遍赞同法拉第的观点,认为溶液中“离子是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阿累尼乌斯在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时发现,浓度影响着许多稀溶液的导电性。阿累尼乌斯对这一发现非常感兴趣,特地向导师请教,埃德伦德教授很欣赏他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为他指出了进一步做好实验、深入探索是关键所在。阿累尼乌斯在实验中对教授设计的仪器做了大胆的改进,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得到了一大堆实验测量的结果。处理、计算这些结果又用去了好长时间。此间他又发现了一些更有趣的事实。例如,气态的氨是根本不导电的,但氨的水溶液却能导电,而且溶液越稀导电性越好。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氢卤酸溶液也有类似的情况。多少个不眠之夜过去了,阿累尼乌斯紧紧地抓住稀溶液的导电问题不放。他的独到之处就是,把电导率这一电学属性,始终同溶液的化学性质联系起来,力图以化学观点来说明溶液的电学性质。
883年5月,他终于形成了电离理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当溶液稀释时,由于水的作用,它的导电性增加,为什么呢?他指出:“要解释电解质水溶液在稀释时导电性的增强,必须假定电解质在洛液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非活性的一分子形态,活性的——离子形态。实际上,稀释时电解质的部分分子就分解为离于,这是活性的形态;而另一部分则不变,这是非活性的形态……”他又说:“当溶液稀释时,活性形态的数量增加,所以溶液导电性增强”。伟大的发现!阿累尼乌斯的这些想法,终于突破了法拉第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点。为了从理论上概括和阐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创见,他写成了二篇论文。第一篇是叙述和总结实验测量和计算的结果。题为“电解质的电导率研究”,第二篇是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对于水溶液中物质形态的理论总结,题名为:“电解质的化学理论”,专门阐述电离理论的基本思想。阿累尼乌斯把这两篇论文,送到瑞典科学院请求专家们审议。
883年6月6日经过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科学院讨论后,被推荐予以发表,刊登在
884年初出版的《皇家科学院论著》杂志的第十一期上。
  
883年底,当阿累尼乌斯收到上述杂志关于这两篇论文的校样后,他又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把其中的主要内容集中起来,写成《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作为学位论文送交乌普萨拉大学。该校学术委员会接受了他的申请,决定在
884年5月进行公开的论文答辩。答辩会争论得非常激烈。阿累尼乌斯以大量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说明电解质在水中的离解,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新见解,受到多数委员和与会者的赞许。但是,阿累尼乌斯的导师塔伦教授表示,他对实验事实无任何异议,只是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动电离的观点不能理解。另一位导师克莱夫教授则提出,他对阿累尼乌斯的实验事实持怀疑态度,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自动电离的观点是十分荒唐的。阿累尼乌斯反复列举出大量实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引证了早在
857年德国科学家鲁道夫·克劳晋斯提出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用通过电流就会产生离子的假设,也引用了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研究成果来为自己的观点辩解。但最后,由于委员会支持教授们的意见,阿累尼乌斯的答辩成绩只得了3分。
  一场激烈的辩论过去了,阿累尼乌斯并未因成绩不佳而灰心。相反,他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阿伦尼乌斯电离学说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遇到了哪些阻力?
奥斯特瓦尔德肯定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新观点从理论上说明了酸起催化作用的根本原因。一位欧洲著名学者的来访,轰动了暑假中宁静的乌普萨拉大学的校园。克莱夫等么些教授,对阿累尼乌斯受到如此特别器重,都感到十分惊奇。在国内,斯德哥尔摩的埃德伦德教授、彼得松教授等少数知名科学家也表示支持阿累尼乌斯的新见解...

阿伦利乌斯的身平事迹及趣味小故事再那找呀?
因发现和建立电解质的电离学说,阿伦尼乌斯获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阿伦尼乌斯于1876年至1881年在乌普萨拉大学就读,专攻物理、化学和数学;1881年至1884年,他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从事电解质研究工作,得到瑞典著名的物理学家E.埃德伦德〔E.Edlund〕教授的指导,于1884年5月获乌普萨拉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并...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人物简介
他是电离理论的创立者,解释溶液中的元素是如何被电解分离的现象;研究过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得出著名的阿累尼乌斯公式;还提出了等氢离子现象理论、分子活化理论和盐的水解理论;对宇宙化学、天体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等也有研究。1903年因建立电离学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中文名: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外文名:SvanteA...

离子的形成
但他的导师,著名科学家塔伦教授不认同他的观点,严厉抨击了他的论文,结果电离学说在数年后才受到公认。阿仑尼乌斯荣获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后来物理学家德拜对离子作了进一步研究并获得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离子态与气体放电在绝对温度不为零的任何气体中。

离子的概念
1887年,28岁的阿仑尼乌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电离理论。但他的导师,著名科学家塔伦教授不认同他的观点,严厉抨击了他的论文,结果电离学说在数年后才受到公认。阿仑尼乌斯荣获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后来物理学家德拜对离子作了进一步研究并获得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离子态与气体放电:在绝对温度不为...

如何理解阿仑尼乌斯经验公式?
首创电离学说的化学家——阿累尼乌斯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就会使溶剂的性质发生变化。例如,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一定量的溶质以后,所形成溶液的蒸气压就比纯溶剂的低一些;溶液的沸点比纯溶剂的高一些;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溶剂的低一些。对于非电解质的溶液来说,蒸气压降低的数值与溶液的重量摩尔浓度成...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和其基本情况。
范霍夫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的文章在斯德哥尔摩发表后,引起了德国科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的极大兴趣。几个月后,他专程来到阿姆斯特丹,同范霍夫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他俩一致认为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奥斯特瓦尔德对范霍夫说:“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理论的开端,它将会成为研究溶液特性...

初中化学离子的讲解
(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原子得电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原子失电子),当原子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时,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数,从而带负电荷,称为阴离子。3、属性 在化合物的原子间进行电子转移而生成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电离过程所需或放出的能量称为电离能...

阿累简介
奥斯特瓦尔德肯定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新观点从理论上说明了酸起催化作用的根本原因。一位欧洲著名学者的来访,轰动了暑假中宁静的乌普萨拉大学的校园。克莱夫等么些教授,对阿累尼乌斯受到如此特别器重,都感到十分惊奇。在国内,斯德哥尔摩的埃德伦德教授、彼得松教授等少数知名科学家也表示支持阿累尼乌斯的新见解。大学当局决定...

给儿童讲科学家阿伦尼乌斯的故事
阿伦尼乌斯 (1859~1927)瑞典化学家。.因创立电离学说而获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1883年,34岁的阿伦尼乌斯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溶液导电性,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后,他找到克莱夫教授,希望得到支持和帮助。“纯粹是胡说八道。”克莱夫教授毫不客气地批评道,并认为他把“鼻子伸进不该去的地方”。“他...

佳县19786799504: 阿伦尼乌斯电离学说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呢?
佟胜乳酸: 伟大的发现!阿累尼乌斯的这些想法,终于突破了法拉第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电解质自动电离的新观点

佳县19786799504: 1833年,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酸碱电离理论,他认为: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 -
佟胜乳酸:[选项] A. ①② B. ②③ C. ④⑤ D. ②⑥

佳县19786799504: 阿累尼乌斯是怎样创立电离理论的 -
佟胜乳酸: 为什么强酸强碱和盐是完全电离的而弱酸弱 有个错误,应该是绝大部分盐是全部电离的(高中学的几乎全电离,有特殊的会老师会给你特别指出) 这个强酸强碱的比较应该是阿累尼乌斯的酸碱理论,建立在他的电离理论上的.他认为强酸和强碱在水溶液中完全

佳县19786799504: 酸碱理论引发的问题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1] 在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酸碱理论是:“酸、碱是一种电解质,它们在水溶液中会离解,能离解出... -
佟胜乳酸:[答案] 最早的酸碱是从性质入手的,有酸味的是酸,有涩味的是碱.很明显,这种分类很不准确.所以,逐渐出现了电离角度的理论,即电离出H+的是酸,电离出OH-的是碱.当时,对物质的研究并不全面,所以酸式盐出现后,就有人修正为:电离...

佳县19786799504: 如何看待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
佟胜乳酸: 阿伦尼乌斯向他详细地解释了电离理论,但是克莱夫对于理论不感兴趣,只说了一句:“这个理论纯粹是空想,我无法相信

佳县19786799504: 电离学说,由瑞典物理学家谁创建?
佟胜乳酸: 电离学说,由瑞典物理学家阿伦尼乌斯创建,电离学说指电解质溶于水能不同程度地离解成正负离子;离解程度决定于物质的本性以及它们在溶液中的浓度,溶液越稀电离度就越大

佳县19786799504: 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曾遭过反对吗?
佟胜乳酸: 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发表后,遭到大多数科学家的反对,经过J.H.范托夫和F.W.奥斯特瓦尔德的支持,才获得公认

佳县19786799504: 碳酸、次氯酸和醋酸哪个更强? -
佟胜乳酸: 酸的强弱取决于电离常数的大小. 碳酸一级电离常数约为4.3X10^-7 次氯酸为2.9X10^-8 醋酸为1.8X10^-5 所以酸性强弱顺序为醋酸大于碳酸大于次氯酸.酸碱电离理论 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总结大量事实,于1887年提出了关于...

佳县19786799504: 酸碱什么意思 -
佟胜乳酸: 酸碱电离理论由阿伦尼乌斯提出,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酸碱质子理论为了弥补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的不足,丹麦化学家布伦斯惕和英国化学...

佳县19786799504: 在______里或______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电解质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由于它们在溶液中发生了______,产生了______.电离时生成的_____... -
佟胜乳酸:[答案] 根据电解质定义可知,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例如酸、碱和盐等.酸碱电离理论由阿伦尼乌斯提出,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