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诗

作者&投稿:雍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中的诗句有哪些?~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孔曰:“接舆,楚人。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孔曰:“比孔子於凤鸟。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往者不可谏,(孔曰:“已往所行,不可复谏止。”)来者犹可追。(孔曰:“自今已来,可追自止,辟乱隐居。”)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曰:“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包曰:“下,下车。”)[疏]“楚狂”至“之言”。○正义曰:此章记接舆佯狂感切孔子也。“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者,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无常,乃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时孔子楚,与接舆相遇,而接舆行歌从孔子边过,欲感切孔子也。“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者,此其歌辞也。知孔子有圣德,故比孔子於凤。但凤鸟待圣君乃见,今孔子周行求合诸国,而每不合,是凤德之衰也。谏,止也。言已往所行者,不可复谏止也。自今已来,犹可追而自止。欲劝孔子辟乱隐居也。“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殆,危也。言今之从政者皆无德,自将危亡无日,故曰殆而。而皆语辞也。“孔子下,欲与之言”者,下,谓下车。孔子感其言,故下车,欲与语。“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者,,谓疾行也。疾行以辟孔子,故孔子不得与之言也。注释:(1)楚狂:楚国的傲世而志向高远的人,名接舆。(2)歌而过孔子:唱着歌走过孔子车旁。(3)凤:比喻孔子。(4)何德之衰(cui1):为什么当今大道会衰败,意思是凤凰不能展翅飞翔,时机不到而大道不能实行。(5)往者:过去的事情。不可谏:劝谏也无法改变。(6)来者犹可追:后世还可以有实现的可能,意思是建议孔子保存大道给后世。(7)已而:停止(列国的周游)吧。(8)殆(dai4):危险,居心叵测。(9)下:指下车。(10)欲:想要。与之言:跟他交谈。(11)趋:小步快走。辟(bi4):同“避”,避开。译文:名叫接舆的一位楚国狂人,唱着歌走过孔子车旁,口中唱道:“有德知时是凤凰,为何盛德竟衰亡?往事谏之已无用,来日应当隐僻乡。不如知足且归去,今从政者非贤良!”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谈话,但是,(接舆)小步快走而避开了孔子,没有能够跟他说上话。说解:两千多年前,一位圣人奔走在华夏大地上;旷野之中,忽然出现一位狂人,唱着歌走过圣人车前。众庶如此之多,楚狂竟然为孔子而出现;天下如此之大,楚狂竟然明知孔子的行程。楚狂对孔子的尊重与爱护之心,不可谓不真切盛大。楚狂尚且知道尊重与爱护圣人之德,执政者竟然轻易弃之毫不可惜!这是楚狂归隐的原因,也是孔子大道不行的原因。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楚狂归隐,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知时务而等待时机的远见卓识者。与孔子所不同者,在于楚狂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生不逢时的时候,便潇洒清高地度过一生;孔子不仅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更要救万世之政治、千秋之天下,孔子不为一时不得志而舍弃当世的救济之心,更不会因为自我不得志而舍弃行道于万世之志。一般说来,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己退隐,而且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但是,一个“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圣人,不必等待有圣明君王之后才大有作为,也不会因为君王无道而放弃作为。圣人动效天道,静法地道,行由人道,当天道、地道与人道贯通的时候,还有什么辙迹可寻呢?楚狂把孔子比喻为凤凰,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说:“比孔子于凤鸟,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其关键所在就在于,孔子以“圣”为先,顺“时”而不待“时”;楚狂知道孔子之“圣”,但认为只能待“时”而后“圣”。在圣人来说,不得“时”,便需要“雪中送炭”;既得“时”,则需要“锦上添花”。“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中的“藏”,绝非“藏身”式的归隐,而是存道德于府库之中,就好比通过编订“六经”而载明大道一样。孔子下车,要与楚狂交谈,这是合于情、中于礼的做法,若非如此,不见孔子之“圣”;楚狂避开,而不与孔子交谈,这是只尽心而不邀名、“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做法,若非如此,不见楚狂之“狂”。孔子“中行”,世上极少达到这个境界的,能有“狂者”相知,亦不可谓非幸事。从执政者的角度来说,不避天下滔滔、却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圣人被排斥,狂者狷者有意而避开执政者,那么,执政者身边所剩下的还能有几个正人君子?这样的执政者如果还能长治久安,那只能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李炳南先生《论语讲要》: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后由楚昭王出兵迎接,到了楚国。昭王欲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但被楚令尹子西阻止。后来昭王卒,孔子尚在楚国时,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事见史记孔子世家。「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孔安国注:「接舆,楚人,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接舆,人名,是一位隐士。他想用歌来感动孔子,天下无道,不如归隐,所以唱歌而过孔子的寓所门前。「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自此至以下「殆而」句是歌辞。接舆问凤鸟说,你的德为何如此衰微。孔安国注:「比孔子於凤鸟。」凤是神瑞之鸟,唯在圣君时代出现。而今孔子游说诸侯,无圣君可遇,犹如凤鸟非时而出,所以说:「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往者,事已过去,不可谏阻。来者,未来的还可以追及,而能止之。孔安国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邢昺疏意,罢了,罢了,世乱已甚,今之从政者,无德,危殆,无可救治。三个「而」字,皆是语助辞。「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孔子下堂出门,想和这位唱歌的人言谈。然而,接舆急趋而避之,孔子因而不得与他谈话。孔子世家说:「於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

1、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选自“论语季氏篇”
释义: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选自“论语卫灵公篇”
释义: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选自“论语里仁篇”
释义: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选自“论语十则”
释义: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选自“论语十则”
释义: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回目录
  回首页
  论语

  --------------------------------------------------------------------------------

  论语序说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孔子遂行,反乎鲁。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又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孔子如蔡及叶。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伯鱼生急,字子思,作中庸。”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论语孟子法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卷一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卷一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
  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卷二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卷二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卷三 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卷三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卷四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
  祷尔于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卷四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卷五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1) 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 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有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释: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篇》)释: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22) 过犹不及:“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篇》)释: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颜渊篇》)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篇》)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颜渊篇》)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释: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宪问篇》)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贯之:“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释: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29)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释: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篇》)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1) 言不及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篇》)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买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 因人废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篇》)释: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33)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篇》)释: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4) 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释: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35)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篇》)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阳货篇》)释:颜色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释: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阳货篇》)释: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39)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阳货篇》)释: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篇》)释: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同《论语》一样,《孟子》语言的生命力更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这里收录的以常见的为主,肯定还有遗漏,望网友们不吝赐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诗句大全
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2.小不忍,则乱大谋.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5.君子忧道不忧贫.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天真."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9....

关于论语君子求学的诗句
4.论语中关于学习古诗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语出《论语.学而》。这是《论语》第一章第一句,学习的本义。 译文:孔子说:人做学问,就要把所学知识及时用在生活实践上去,同时经常去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体验到学习的无穷快乐。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有关学习的论语和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佚名《论语十则》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读书...

《论语》的诗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关于论语的诗句和名言
1. 论语关于诚信的名言诗句 论语关于诚信的名言诗句 1.《论语》中关于“诚信”的名句有哪些 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论语中关于理想的诗句
1.孔子在论语中告诉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的诗句 《论语》本身不是诗歌,虽然其中有引用《诗经》的内容,但同志向无关。关于志向问题,《论语》有两段记载,摘录如下: 1. 《论语.公冶长》记载——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论语的诗句名言
论语的诗句名言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2.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篇》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篇》4.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5.温故而知新,可以...

论语的诗词论语的诗词是什么
论语的诗词有:《论语·攻乎异端章》《论语绝句·参闻吾道无心语》。论语的诗词有:《论语绝句·孔子於仁论不违》《论语绝句·参闻吾道无心语》。词性是:名词。拼音是:lúnyǔ。结构是:论(左右结构)语(左右结构)。注音是:ㄌㄨㄣ_ㄩˇ。论语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论语关于帮助他人的经典诗句
论语关于水的诗句 1.论语有关水的句子 论语有关水的句子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子曰:吾渴也,来水。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

论语中形容坚持的诗句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丘《论语·学而》 欲速而不...

淇滨区14753251731: 有哪些出自论语的诗? -
仲孙勉孟鲁: 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2.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淇滨区14753251731: 《论语》中带有“诗”的名句. -
仲孙勉孟鲁: 《论语》提到“诗”的内容有以下几段:1.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2.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

淇滨区14753251731: 请写出诗句:《论语》(学而不厌....)《早发白帝城》 《过故人庄》《庄岳》《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 -
仲孙勉孟鲁: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早发白帝城作者: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

淇滨区14753251731: <论语>的诗 -
仲孙勉孟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淇滨区14753251731: 论语中的诗 -
仲孙勉孟鲁: 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

淇滨区14753251731: <<论语>>中常用来赞美人才辈出的诗句的是 -
仲孙勉孟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不是《论语》.详见下面—— 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 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 林院编修....

淇滨区14753251731: 《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首诗的全部翻译 -
仲孙勉孟鲁:[答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译文: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

淇滨区14753251731: 关于《论语的诗句~~~过来看看拉~~~~~论语》中表达诗人赵?
仲孙勉孟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淇滨区14753251731: 孔子的诗 -
仲孙勉孟鲁: 孔子论诗 《论语》 -------------------------------------------------------------------------------- 学而第一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淇滨区14753251731: 论语子罕关于正义的诗句 -
仲孙勉孟鲁: 《论语》是记载孔子与其弟子及相关人士言论与活动的史籍,不是诗词,其本身不是没有诗句,只是其中有引用诗句,比如您提到的《子罕》的最后一段就提到了《诗经》的一段——“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是室远而”.孔子评论这句诗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这一篇中虽然有诗句,但没有关于正义或者义的内容,这方面的内容在其他一些篇目中,比如《里仁》中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