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言文常用句型

作者&投稿:子车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求。文言文有哪四大基本句式?~

文言基础知识——四大句式
一、判断句
(一)标志
1、“……者……也”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也”
如:是必射雕者也。【《李将军列传》】
3、“……也”
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二)无标志
名词+名词的形式,后一个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如:(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为”也常用来表判断
如: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后序》】
(四)“乃、则、即、非、皆”等词也常用来加强判断语气。
如: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吾翁即汝翁。【《汉书·项籍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注意:文言文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词“是”来连接以体现其判断句的特点。

二、被动句
(一)标志
1、“于”(“被”)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为”、“为……所……”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如: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指南录〉后序》】
3、“见”、“见……于……”、“受……于……”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引申为见识广博;大方之家,指称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
(二)无标志
如: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三、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沛公安在?【《鸿门宴》】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宾语提前,在宾语和谓语之间插入助词“之”或“是”
如: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如:唯利是图——唯图利
唯才是举——唯举才
4、无标志
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二)介词结构后置
即:介词与宾语结合的短语
往往以“于……”、“以……”为标志
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如: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以帷幕裹(之)
(三)定语后置
以“者”或“之”为标志,具体看句子意思。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找一个能够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四)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如: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即:此风快哉!(这阵风真畅快啊!)

四、省略句
(一)省略宾语(包括介词宾语的省略)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省略介词
如: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种树郭橐驼传》】
注:1、省略主语(不归人省略句,但在翻译句子时要以括号形式补充出来。)
如: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省略谓语(较少见)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跟……比较,哪一个更……
翻译:诸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较,哪一个更厉害?
(本文来自《百度文库》请珍惜。)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六)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着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2楼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3楼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六)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着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之乎者也


四大文言文
4. 文言文的四大句型 高中所有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

文言文判断句式
文言文四种常见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

文言文判断句的3种类型
6. 文言文判断句详细 判断句是古汉语中的常见句型,这种句子常用来表示判断,且是指在归类、原因、评价等方面作出判断。 这些判断主要不是在陈述事实,而主要是在表述一种认识的结果。一、判断句的特点 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判断句的主语,并不是行为、变化等陈述的对象,而是论断的对象,即是一种认识的对象...

文言文许行重点句式
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2.文言文的句式是谓大同判断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句天下为公判断句是代词,这谓叫做典型的主谓宾结构天下名词为是与上基本同中间介词于起作用,地己放它后面做宾语修饰弃和藏这两个动词做状语,在古文里这种结构要放后面,也就是后置...

文言文疑问句句式
1. 文言文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疑问句 省略句 只说明这4种 要详细的 1、使毕使于前。——省略句,“使”后省略了宾语“之”。同时又是倒装句,状语“于前”后置在动词“毕使”之后,正常语序是“使之于前毕使”。 2、因左手拔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省略句,省略主语“荆轲”。 3、未至身—...

文言文高分
2.其实,总结文言文中常用句式和语法,如使动用法、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这个也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3.最后就是要多读文言文文章,体会语境。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多了,理解透了,自然见多识广,而且你会发现文言文考来考去就是那几种经典类型,只是摘自不同的文章,语境不...

初一至初三的文言文古汉语句式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

文言文疑问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

美丽又大方的文言文
1. 文言文的四大句型 高中所有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

文言文因果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例说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第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

白水县15724448872: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哪些? -
犁胥依托:[答案] 文言文句式结构有: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

白水县15724448872: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哪些? -
犁胥依托: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白水县15724448872: 急求.文言文有哪四大基本句式? -
犁胥依托: 文言基础知识——四大句式 一、判断句 (一)标志 1、“……者……也”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也” 如:是必射雕者也.【《李将军列传》】 3、“……也” 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

白水县15724448872: 文言文重点句式 -
犁胥依托:[答案] 文言文重点句式: (一)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词用,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

白水县15724448872: 文言文的几种句式详解,尤其是倒装句的几种形式 -
犁胥依托:[答案]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

白水县15724448872: 详解各种文言句式 -
犁胥依托: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

白水县15724448872: 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见固定句式?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见固定句式?
犁胥依托: 文言文中的常见固定句式有表陈述 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反问语气、 比较语气、推测语气、选择语气、假设语 气等的固定句式. (1) 表陈述语气的固定格式 句中有...

白水县15724448872: 急求,文言文各种句式判断方法! -
犁胥依托:[答案] 文言文四种常见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

白水县15724448872: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
犁胥依托:[答案]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

白水县15724448872: 文言文句式有哪些?请举例子说明,如何区分? -
犁胥依托:[答案] 一、【 判断句】 判断句常用语言标志为:“……者也”、“……者,……也”、“……,……也”、“乃”、“为”等等.者,助词,与前面的词语或短语构成名词性短语,如“……的人(或东西)”;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可译为“了”,或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