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诗歌心得与今人生活之感悟,大家知道怎么写吗

作者&投稿:貊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人诗歌心得与今人生活之体会~

本人学诗,粗略算来,也有几十年的时间。虽然时间有这么长,却不专业,也无非是个“业余爱好”者罢了。孟子说,“奕者,小数也,若非专心致志,也无所成。”孟子这句话,正好说明了专业与业余的区别。但无论如何,有这么长的时间接触过诗词,而且断断续续写过千几篇诗,说心得,不论是深是浅,或多或少,自然会有的。
先就读诗与对诗的观感而言,我个人感觉,千古林林总总的诗作,大体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正声。所谓正声,就是言志,抒写个人胸臆,把将个人蕴于心中的感受,通过笔墨予以表达。那是一种灵魂的自白,良心的坦露,人格的感发。其作品,基本上都能反映出作者的性格及其世界观、价值观。苟不论其才调的高低,其作品正是他一个人对待人生的格调。这一部分在千千万诗作中,应该说是占了大多数的。
第二类是矫声,或者是至少有些不真实的成份参杂其间的作品。其典型诸如:应制诗,酬应诗、歌德诗和那些为了某种需要而刻意地,违心地或言不由衷的作品。举二个例,象袁世凯的《自题渔舟写照》这首诗,就是刻意与违心的作品。他是这样写道:
百年心亊总悠悠,壮志当年苦未酬。野老胸间负兵甲,钓翁眼里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无独有偶,蒋介石的一首叫《凝思雪窦风景口占一绝》,大致亦似此。
诗云:
雪山名胜擅幽姿,不到三潭不见奇。我与林泉盟在夙,功成身退莫迟迟。
象此二位先生,竟然有归隐之志,恐怕谁都无法相信的。因此,应该把它归入矫声这一类。至于应制与歌德,那是一对孪生婴儿,言不由衷,可想而知。酬应诗(其中包括吊庆、荐献、干谒等等),由于人情世故的缘因,有时必须客气,一些恭维的话,也便往往要夹杂其间,扬长避短或吹捧的成份,也累见之,所以也应视之为矫声之一种。不过,倘说除后二类之外,其余的诗都是反映作者的心声,那也未必尽然。人类这一特殊物种,是相当复杂的。心想的,也未必全表露于笔下,唱高调、假旷达、故示洒脱、表理不一、行悖于言或为某种目的而作秀等等,实亦非少数,要是拿这样的作品,来作为其人格的评判,有时会失偏颇的,所以有句名言叫做“观其言,察其行…”方能得出比较全面和正确的结论。但这类诗作往往是无法在诗的队伍里给甄别出来的。其实我们今日要讨论的也并非这个问题,我只是想指出,还有一种不真实的东西存在,严格上说,也算它是另一种作秀罢。不过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纯粹的东西。责全求备,也就要天下无诗了。
第三种,大概是游戏诗一类。这种诗无所谓正矫之分,不过是文人们的一种娱乐与遣兴而已。
故在读诗中,多着重于第一种,余二种,则视其文釆,偶也涉猎。
而读诗当中,最大的障碍是在于“觧”。要领会和读懂一首诗,实非易亊,特别是古人的作品。因为传统诗词都是用文言来写的,对一个古典文学底蕴不扎实的人,的确是一道难关,而且天下也没全能的人,专家、学者读不懂或领会错的也不是没有的。所以即使仅仅有古典文学基础仍然是不够的,一些诗还必须粗知其时代背景及作者本人的历史背景,方能觧得。对此,只能是硬着头皮去读那些注释。故此我较喜欢选购那些带有注觧或赏释的诗集来读。如果连读注释之后还是一知半觧时,也就不想再去深究它了,只能釆取“毎读书不求甚觧”这种态度了。其实太晦涩的诗,一般也不喜欢读。
至于读诗的方法。我想,各人也怕不尽相同。我通常的读法是:忘却作者和题目,或者对其匆匆一瞥而过,特别那些题目冗长的,更不喜欢它,而重点多放在句子上面。读得好句时则反复吟咏,相反则让其从眼皮底下滑过。再者是多读律或短诗,厌读长诗,除了那些很出名的长诗之外,见长诗甚少卒读。又如,如果同一个作者的作品,读它十首八首以后,仍觉得无甚嚼头时,一般也不继续读下去,把他翻过,找另一个作者的作品来读。这种读法,有点披沙拣金或择肥而噬的味道,说雅一点是,釆骊志在求珠,而置其余鳞甲于不顾。相信这是一种不太好的读书态度,但生性使然,也没法子。
这种就心性和任意浏览的学习方法,当然便谈不上有系统的研究,同时也谈不上从属于何种流派,那家子的风格了。我总觉得杜甫所说的“转益多师是汝师”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我们又何必把自已的风格定于一尊呢?清人吴雷发说过,“一代之中,未必人人同调。岂唐诗中无宋,宋诗中无唐乎?……在善学者不论何代,皆能釆其菁华,唯能运一己之性灵,便觉我自为我。”这话很有见地。因此,对什么流派专著或声律研究之类的东西,偶尔也翻翻看看,但就很少用心去读和区分,总觉得对它兴趣不大。唯独于诗话,我倒以为它对作诗不无帮助,有时也爱看看。
自古到今,粗略看来,对诗的评论,无外乎争论着两种观点。一种人认为,诗的社会功用应是宏扬儒家诗教,所谓“文必宗经”,强调重在阐发“圣人之志”或合于“圣人之志”,其着重点在于“教化”的作用,由此并认为写作的目的是在于“言志”与“观志”。而另一派的看法则认为,诗是一种抒情的美文体文学,因此强调“诗缘情而绮靡”,“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两种诗学观念截然不同,连李、杜两人也各有诗可证,如李白的开篇诗曰:“《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而杜甫则强调“清词丽句必为怜”、“语不惊人死不休”等。分明一种是突出经道的观点,一种是唯艺术的观点。卫道派以至认为屈原的作品是“露才扬己”,魏晋的诗作是“雕虫之艺”。而另一派则予以反驳,认为屈原是“发愤抒情”,魏晋的作品是“格调劲健”,是很值得宏扬的“建安风骨”。话虽如此说,但两种观点却也经常在各自的诗作中,都有兼顾与表现。如杜甫一面强调艺术的重要性,同时在其篇什中,也不时表达及体现其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反之象南宋张戒批评李白(大概针对其《清平调》三首)那样,说它那些描述了帝王妃子的儿女情态的诗是“无礼之甚”。说温庭筠的《花间词》,虽然新巧,但却是“其意无礼,其格至卑”。批评这些人不言天下大义,“溺于情好”。其实,看来有点象我们以前的过分强调突出政治一样,实有点无限上纲的味道了。依我看,这两种观点彼此并不矛盾,总不能说写任何作品只要突出一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我想,所有的作品只要观点健康,文笔也能精到,便是好的作品。除此而外,尤其是诗,更应重在性情与灵感的表现。正如汉朝翼奉的说法:“诗之为学,性情而已。”著《沧浪诗话》的严羽同样也认为:“唯在兴趣。”因此就不必管得太多,还是“我手写我口”。按南宋刘将孙所说的“夫诗者,所以自乐吾之性情也。”率性而写,不要令自己画地为牢。其余的就让它“机见殊门,赏悟纷杂”了罢。
现在来说本人从诗中悟了些什么东西。我认为,对一个诗词爱好者来说,读诗,首先是一种享受。也就因为爱好而多读,因此于潜移默化之间,从中自然便掌握了一些作诗要领,所谓“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又象明末隐士黄生所言,“但取古人之诗,熟读而涵泳之,果能了然于心,自能了然于手。”不过尽管这么说,毕竟这种感悟还是感性的、朦胧的、粗糙的、一知半解的。真正能够比较深入了觧,还是在于写作的过程当中。这就好象游泳,即使熟读游泳的书,还是不会游泳,要下到水里去,方有较全面的领会和了解。虽然有一种说法,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而言为心声,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但实际上并不象他说的那样轻松,特别是作诗,有一些东西是“应之于心,口不能言。”的,当你的意念想借助语言毫发无遗憾地来进行表达时,这个时侯你便会感到很多困难。因为每个人所掌握的词汇以及他所熟悉的表达方式都是有限的。况且人的记忆力也很成问题,举个例,我们试打开一部辞书,里面的辞,你对它已熟悉或认识过的,恐怕并不会太少,但当我们要应用它时,能够让你想起来的却并不多。别人的我不清楚,就我而言,几乎只有百分之几而已。虽说诗歌最重要的是炼意,但当你把意定下来之后,进而就要炼句与炼字了,我们总不能把自己所熟悉的那几个句子和那几个辞,反反复复地使用,需知诗是艺术品,并非介绍信与说明书,它是要通过刻意的锤炼而成的,而且诗的语言是丰富和多姿多采的,凝炼与刻划非一般文章那么容易的。因此,要写诗,除了自己肚子里现成的少许词汇之外,往往不够。所以自汉唐以来,就有工具书的不断面世,帮你觧决这一难题。工具书就好象学术的材料仓库,它可以帮助你重新打开记忆之门,同时还可以挑岀你得心应手的、新的或更有用和更适合的一些零件,据我所知,就连那些大师级的人物也离不开它,它实是治学者的帮手。区别只在于本亊高、记忆力好者少翻,本事低、记忆力差者多翻。坦白说,象我这种原来文学底蕴很浅的,记忆力又差而且迟钝的人,我是很勤翻的,只有靠它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我这样告大家,并不耽心因此而“贻笑方家”,我总觉得自己的进步,多少和勤翻工具书有关。它至少使我减轻了些搜索枯肠和冥思苦想的消耗。同时在检翻的过程中,也能得到一些意外的启发和收获一些新的知识。当然,象陆游所说,“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问题还在于虽有天机云锦,你是否真会剪裁,那就要因人而异了。
诗的写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类的语言是有着巨大的稳固性的,诗也然。当前代人把它的语言艺术积累到一定阶段之后,便给后人的创新带来极限,当然也提供了借鉴,因而在前人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是诗歌创作不可少的一条途径。如杜甫把前人的“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和“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化成:“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这就炼新和炼活了别人的句子。总不能说人家说过的词你不能说,人家用过的意你不能用,问题却在于如何化用,而且要化得不留斧凿痕,化得更新更好。要不然倘如鲁迅所说,“诗大抵被唐人做完”,那不等于说后来的人已经是无诗可做了。对此,黄庭坚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二种方法。什么叫“点铁成金”呢?大概也同所谓“化腐朽为神奇” 的说法一样,点化前人诗语,加以改造、翻新、开拓、丰富之,即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予以推陈出新。“夺胎换骨”的意思是:“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这确也不失是一个好办法,而历史也已经证明,唐而后的千余年的时光里,诗人们并不满足于对旧诗的推陈出新,而且还不断地发掘与创新,使传统诗照样异彩纷呈,绝不衰老。时至今日,现代的作手,诗还是照样做,而且也写得不比古人差。而且不断有新意、新词、新亊物和具时代气息的东西去充实它,仍然使之生机旺盛,与时俱进。就象毛泽东先生所说一样,传统诗“一万年也打不倒”。袁枚说过,“诗境甚宽,诗情甚活,总在乎好学深思。”只要每个人乐于学习钻研,自然有好诗出于你之笔下。
至于有无诗法这东西?笼统地说,写诗和写文章有共通之处,当然也有一定的法则,诸如启承转合等。但就我个人觉得,诗的法比文章更活。沈德潜曾这样说:“诗不可无法,杂乱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行,止所不得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间,若泥定于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则死法矣。”比如,绝句其基本章法是起承转合,但也有例外的。象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那是一起三承,无转也无合。律诗中间几句,一般模式是:起、承转、承转、承转、合。(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而有的是,头尾句起与合,中间尽是承的。(如唐寅的《花月吟》:“有花无月恨茫茫,有月无花恨转长。花美似人临月镜,月明如水照花香。扶笻月下寻花步,携酒花前待月尝。如此好花如此月,莫将花月作寻常。”)因此有一句话叫做“诗无常法。”。毕竟“文尙典实,情贵清空;诗主风神,文先理道。”诗与文的法度自应有所不同。
清人徐经也有一句话这样说,“诗文自须学力,然用笔构思全凭天份。”在学诗的过程中,依我个人之感觉,有二个人是高不能学的,就是诗佛陶潜与诗仙李白。人们可以把他俩推到佛与仙这个档次,可想而知。此二公实高手中之高手,其胜人之处全在于天份奇高。陶诗几乎是一口直述,绝无含蓄转折,毫无矫情,也不矫饰,真率而又自然入妙。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李白的诗则是:“诗在口头,想出天外。”他具备了超强的想象力,创造了很多按常规不可思议,而且恢宏超迈的佳篇。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也。”仙与佛的境界风范都是凡人不可企及的,只能让人发出“泰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的叹服。明朝的许学夷曾说,“作诗出于智力者,也可以智力求。出于自然者,无迹可求也。故今人学灵运者多相类,学靖节者百无一焉。”无迹可求,哪当然是无法可学了,所以自古到今,历史证明,确是百无一人。杜甫,则人们将他号为“诗圣”。所谓圣者,即是学问与技能极高超者,其一言可为天下法者。虽然老杜地负海涵,博大精深,可作百世典范,但毕竟不是天人,故历代以来有名作手,诸如陆游、元好问等很多名家都从杜诗中吸取奍分,学其诗法。毫不例外,直至今日,大部份后代作手,都以杜诗为指南。作为末流之外的我及我们,要求诗有所进步者,我以为多阅读和研究杜甫的作品,仍应该是我们的首选。次之,如苏东坡、黄庭坚、元稹、陆游等名家作品,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西昆体(以李商隐、杨亿、钱唯演等为代表)诚然高妙,但其作品隐晦难明,也非我辈能学与想学的东西。
当然,每个作者都由他的个人特质和学奍的深浅,决定他是一个什么作手。有的人真是“放言落纸,气韵天成。”实具有:“信手拈出,皆成文章”的能耐。但有的人即使也读了不少书,却始终没这本亊,这叫做生而不敏,也叫做迟钝。我便是属于这后一类型的人,即所谓“疲驴式”人物,急就章我从来是做不出来的。要写一首诗,光构思便花了不少的时间。缺乏那敏捷的天份,底蕴又薄,而且记忆力也奇差,那真是无可奈何的事。孔子曰:“人一之,吾十之。……”要医治自己的不足,也祗有舍此无他法了。因此,第一必须勤,所谓以勤补拙也。勤里面包括:勤读、勤査、勤记。勤读二字自不待解释。勤査,可以说,那是毎逢写作时必要的手段。翻査字典、辞源,作用主要在于,核实那些还不十分把握的字与辞的意义,使之应用起来较为准确。査其它书藉、资料,则目的在于査阅那些典故或文章的原样,以及一些关键句子。以求不令自已的作品所使用的例句失当。我也和大家一样,每要创作时,首先总是来自个人的灵感。所谓灵感者,就是突然产生创造性的思路。但这种东西,有个特殊性,往往是片断的,跳跃的,稍纵即逝,象苏东坡所说的:“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因此勤记便不可少,你不把它留下,只一转眼功夫,它就不辞而别。所以必须郑重其亊地把它记下来。这里面还有另一个道理,就是大凡偶然悟到的句子,往往要比望题苦思的句子好。缘于此故,我的通常做法是,在生活或学习的过程中,倘有偶然心灵来潮的句子,凑巧手空时,一般都会把它登记起来。等到闲下来,翻开这些句子,然后再给它足成。当然也有一些最后没被釆用,那也无所谓。就我所知,在诗界中,有这种习惯的人还不少呢。我看过孔凡章先生的遗著,在它的篇末,有几页纸公布了孔先生部份生前遗下的断句,可见有名的诗家,都也觉得此法之可取。
至于怎样作诗。这个问题,确乎很难说得清楚,各人有各人的自家招数。所谓“诗之为道,性情学问参会者也。”各人的性情学问不同,因之也就形成五花八门的写作方法。就我个人状况,确也无套路可言。一般是在得题之后,进入构思,但构思方式不一定是有序的,比如一首律诗,从第一句到第八句,多数不是循序行进的。围绕主题思想,那一句都有可能首先被想到。然后便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有时以至于写了十几句,就象把各种莱肴先端上桌子,然后再来选择哪几样适宜放在一起烹调。当我审定其中认为是最佳的句子时,便以这一句的韵脚,作为整首选定的韵部。接下来就挑选其它合适组合的句子,将它们焊接起来。当整首诗形成雏型之后,便开始诵读,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它可以使你从诵读的过程中去检查和发现不妥的地方。其主要项目,是首先看看是否合律;继而又看整首的意是不是读起来脉胳通畅;其次是看看用词用字,何处尚有须改进或推敲之处,如果都认为可以了,那就把它吟咏几遍,即所谓“新诗改罢自长吟”了。但这只算是阶段性完成而已,并不急于就此确定下来,通常是先放一放,大抵两、三天时间,觉得没有改进的地方,就算完成。当然这是按自己的水平去衡量的,并非说,我此时的作品已然是所谓的圆成与尽善了。倘在某一天,触动心窍,有时还会去修改它。人们说诗不厌百改,是很有道理的。多改,会使你思路不断开拓,经过改后再读的诗,总觉得会比前更好些。我想告诉大家一句经验的话,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在乎数量,粗制滥造的作品,再多也没意思。
不过,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时也并不是很顺利的,即使高手也是这样。就是人们所说的“诗思涩”的时候,这个时候最好不要为哪几句或那点用意,苦苦去思索。须要的是安静下来,让它去凉一凉,手头去干点别的事,有时经过一段间隙之后,一种新的思绪,便会不期然而至。
以上便是我个人学诗过程的一些心得。今天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陈振家

满意答案好评率:100% 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54),一生仕途坎坷,长期漂泊羁旅。一日,他登上黄鹤楼,看眼前鹤去楼空,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写下了这首为严羽高评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的千古名作《黄鹤楼》。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诗作具有的浓郁民歌风味,景到言到情到,语如联珠,自然天成,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把乡愁情怀抒发得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峰巅,成为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答案补充 上面的是七律。来个几个历史上评价很高的其他体裁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时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 诗以蝉自喻,用比兴手法寄托了自己的悲愤心情。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首句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次句表达岁月无穷,而生命有限的巨大孤独感,三句写天地辽阔,反衬出人的渺小,于是悲愤、孤独便弥漫在浩浩空间,诗人便发出了极为感伤的最后一句。此诗没有藻饰和刻画,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为背景,高耸起一个伟大而孤独激愤的诗人形象,意境沧凉浑茫。答案补充 春江花月夜
唐-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注释】: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清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称赞此诗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答案补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首联对仗精整,意境开阔, “风烟”一词,点出宦游之地一派凄迷,伤别之已微露。颔联散承,以友情来宽释离情。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胸怀大志,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以此来鼓励杜少府,情感细致微妙,诚挚恳切,显得亲切而有信心。颈联:千古名句,历来为人所称引,由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点化而来,但比曹植原句更为工整、凝炼、深沉、精警,以宽阔的胸怀提出对人生离别的态度,一洗以往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常态,格调高朗。这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给人以鼓舞的力量,其乐观、奋发、向上,充分体现出了唐代那种充满自信、乐观奋进的时代气息。此后,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诗有:“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高适《别董大》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与此一脉相承。尾联由上联的豪情勉励转为柔情开导,语气委婉,感情深挚,结出不必伤别之意。此联也化用曹植“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一联,但更显旷达。答案补充 《旧唐书�6�1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对他们的历史地位做出来很高的评价。答案补充 李白和杜甫的就不用说了,他们是唐诗的两座顶峰,下面简介一下
李白 (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艳万丈长。”(《调张籍》),世人又称为“诗仙”。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行路难》 《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 《北风行》 《将进酒》 《望天门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望庐山瀑布》 《登金陵凤凰台》 《南陵别儿童入京》 《蜀道难》 《登金陵凤凰台》 《送友人》《渡荆门送别》答案补充 《菩萨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赠汪伦》 《秋浦歌》 《子夜吴歌》 《月下独酌》 《早发白帝城》 《越中览古》 《把酒问月》《梦油天姥吟留别 》等等都是流传很广的


 杜甫
(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英年早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补充 李杜的诗篇就不逐个介绍了,加入他们都不是高产量,高质量的诗人,可以夸张的说他们的任何一篇作品他会让他们名流后世的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答案补充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年以来,传诵不已,代代承传,它不仅被文人传唱,供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上,也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至今仍然鲜活而生机盎然。今天父母给孩子教的第一首诗,大多是李白的《静夜思》,听着那稚嫩的声音吟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由会心一笑,想起自己的童年。大型文艺活动唐诗也是一道保留节日,濮存新诵读的《将进酒》令人荡气回肠,据白居易《琵琶行》改编的琵琶独奏清新秀丽。流行歌曲也大量借鉴唐诗的原素,据张继的《枫桥夜泊》编写的流行歌曲,我很喜欢,“月落乌啼不改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仍是当年的夜晚”。与朋友边喝酒边听歌,沉浸在那风花雪月、关山大漠、大江东去、枫林晚秋、野舟横渡的意境中,是一种享受。而旅游休闲,每每看到眼前的美景,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唐诗,登高就会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观雪就会吟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望瀑布就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诗几乎为所有的景色都题写了绝妙的解说,像李白登黄颧楼说的,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影响了我们的创作情绪。答案补充 连人的情感也每每陷在唐诗的情臼中,唐诗常常侵入了我的潜意识。得意时会吟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孤独时会想到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过年过节时,“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念故乡亲人时恨不得“只愿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年青时喜欢唐诗是为了表示自己有文化,有品味。读书人不会几首唐诗那是没面子的,因为唐诗太普及了,影响太大了。随着阅历的增长,对唐诗的理解有了新的感受,感觉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唐朝人的生存形态,一种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博大精神,唐诗的魅力无穷,原因何在,古往今来,专家学者有许多专著在探讨,在解读,我的阅读感觉是,唐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史,诗中有魂。 唐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关山大漠,戈壁草原,三山五岳,长江黄河,春花秋月,小桥流水,楼台亭阁,都溶入了诗人的人生感受和艺术创造,令后人难以超越。
唐诗优秀作品众多,楼主只求一首最出名的,这是做不到的,正如在全国评选一个最优秀的人一样,这是不可能的,人品好的不是最有才干,会操作计算机不一定会造火箭答案补充 【楼主:唐诗优秀作品众多,楼主只求一首最出名的,这是做不到的,正如在全国评选一个最优秀的人一样,这是不可能的,人品好的不是最有才干,会操作计算机不一定会造火箭
诗人们创造的意象和风格基调都是不同的,但是我列举这一部分,是所有受过祖国文化熏陶的华人的共同记忆,是一个名族的记忆,只要这些记忆不从我们名族的记忆中抹除,源远流长的中华五千年文化这条大河就会永远不会干枯断流,忙活整理了一个多小时,不为积分,只为我们这些年轻的灵魂不枉费历代先哲的良苦用心 完毕 [飞烟]】

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3.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4.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呢!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是如何的镂心刻骨5.《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头,半缘修道半缘君。看过沧海 和巫山 就觉得其他地的海和云不怎样了 花丛虽美也懒得观 在这里修道一半情啊还在心上人身上 没有心去寻新的恋情6.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7.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菁苔上。 [简要评析] 这首《鹿柴》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重要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这也是他隐居辋川中的乐趣之一。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宋人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发挥刘之说,谓:“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本诗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空同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本诗的重要艺术手法便是反衬,用以突出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即幽寂两字,表现在前两句中是“不见人”,后两句中是“青苔上”。前两句,诗人目的是写他在山中“不见人”,因而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这同南朝梁人王籍所写的名句“鸟鸣山更幽”中以鸟的声响来反衬山之幽静是一致的。同样,后两句中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却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一片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此诗反映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简要评析] 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在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来反映这些内容。这首诗写诗人旅途中的乡思之愁,全诗抒情重心在二句的“客愁新”三字。诗的起句,为诗人兴起愁思作了暗示,此时最易惹动游子的思乡情绪。第二句,故诗人以一个“新”字写愁绪之陡生。“新”字在诗中可解为“新生出”、“突然生出”。后两句写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发出来,由于它的背景是如此宽广无垠,因而往往被反衬得特别矮小,好似被天地压扁了似的,这就是“天低树”三字的意境。诗人以暮天能将孤树压低的夸张笔法,形象化地写出内心的压抑心情,这就是不见亲人的凄凉之情。“江清月近人”是谓由于江水净洁,故水中的月亮倒影便显得又大又圆,人在船上看它,只觉得它似乎离人尤近。诗人在此句中同样也赋予深厚的情感,即以月之近人写它的灵性。它似乎很懂得诗人的乡愁不可释,乡思不可绝,为之解脱,这便是“月近人”三字的意蕴。如此说来,本诗后两句并非纯为写景,而是渗透着诗人强烈感情色彩的景语,为景中含情的名句。清人张谦宜“‘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痕,此唐诗之妙也。”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却又善解人意,似乎与诗人越来越近,于寂寥中给诗人平添一份温暖和亲切之感。此诗之愁,读来足见其雅,而一个“新”字,又可见出人生旅途之中,别样的感受随时而生,终有明月相伴,却是人生不变的情感安慰。 8.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简要评析] 王昌龄被称为唐朝的“七绝圣手”他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含蕴无穷,为世人所推崇。这首诗是送别之作,艺术性高,个性鲜明。王昌龄此诗的写作是在江宁丞任内,时间是在天宝元年(742)后。在此以前,王昌龄于开元二十七年(739)从汜水尉任上被贬到岭南。手又贬到江宁为县丞。至天宝七年(748)又被贬到荒远的龙标(今湖南黔阳)一带,可谓屡遭贬斥,仁途乖蹇。与王昌龄同时代的殷 在《河岳黄灵集》中说:“昌龄为人,仁有余也。奈何晚节不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惜”,其意为王昌龄晚年不注重小节,故惹得众人议论纷纷,并两次被贬到荒僻之地。而实际上并非是王昌龄的过错,这只是从王的“铖畏谗口疾”(《为张 赠阎使臣》)、“世情多是非”(《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诗句中使可知晓,实在是他的傲岸性格不合世俗的缘故。本诗前两句中凄风苦雨式的景色描写,可谓诗人险恶处境的形象化表现,面对包含着丰富内蕴的寒雨孤山的描写,只有将寒雨孤山看作险恶处境的艺术化体现:寒雨即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孤山即自己的势单力薄,才能同下文联系得更为紧密,才能更好表现此刻诗人要求他人理解的心态。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现已成为名句,但也有所本。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即有“心若怀冰”,此处冰比作心之纯清。鲍照《白头吟》云:“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此以冰喻作人之清白。姚崇《冰壶诫》序言说:“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此以冰比作当官的清廉。而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形象的设计上,能集古今之大成,在内容的拓展上,能用以表示自己的高洁清正而有所突破,故尤为后世所重。全诗写送别之意不在别字,而在于表现诗人情操志向之高洁,虽流露出作者命运失意的幽怨,但最后两句却深华了主题,将诗人的人格和诗品带入了一个别样的至高境界,因而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七绝绝唱。 9.凉州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要评析] 这首诗属于盛唐边赛诗的七言名篇。关于诗歌的主题,历来争议很大,耐人用心思量。诗人为文时,以饮酒开始,将三样精美之物,即葡萄、美酒、夜光杯同置于诗的首句,如此便使全诗在起首时就呈现出一种光茫四射的辉煌氛围,给读者造成一种无声夺人的感觉,为下面的抒情打下了基调。同时,首句中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均来自西域,“所以都是本地风光,与边塞情调切合”(沈祖 《唐人七绝诗浅释》),此其一。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这三样物件均是自先秦以来国外所进,现正逢出征前夕,让出征将士捧夜光杯而痛饮葡萄美酒,其中隐含之意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祝愿他们早日击退外敌,获得更大的胜利。这样,在对于本诗主要抒情倾向的讨论中,此诗应视为表现了盛唐边将豪迈不羁的气概。除了上面两段文字可作为论据外,尚有以下依据。首先是《唐才子传》在评价王翰诗作时说他的作品“多壮丽之词”,首句正切此“丽”字,而后两句则切“壮”字。其次是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此诗时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其意为,本诗自当可作悲伤语读,但若如此便不得要领了,所以就“浅”。而若作“谐谑语”读,亦即并不把“几人回”放在心上,只顾上马冲杀,胜利自是属于已方。这样诗人的豪情壮志就通过“谐谑语”表达出来了,所以就“妙”。自古以来,沙场征战有几人能生还?然而,军人的命运,荣誉却都是与战场紧密相连的,这就是军人无可回避的命运,是豪迈,是悲凉,还是留与读者自己去思量,去体会吧,这首诗也因主题的耐人寻味而更加增添了艺术魅力与感染力。 10.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简要评析] 这是一首快炙人口的怀古诗,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方法,表现了抚今追昔的沧桑之感,流露出世事无常的变迁之感。本诗是《金陵五题》组诗中的第二首,它通过朱雀桥畔乌衣巷今昔巨变的描绘,写出了金陵城的荒废,从中揭示了封建豪门集团虽能权倾一时,但终究逃脱不了衰亡的结局。诗作极力表现了人世的沦桑变幻、升沉替代,寄概遥深。这是一首杯古诗,但它在写法上同一般怀古诗迥然不同。诗中以燕子为着眼点,从它的归宿之主由豪富而演为平民,表达了诗人在追怀金陵历史遗迹后的今昔之感,故极具特色。现在诗人却道燕子还来,但所居人家已与先前大不相同,竟化成普通平民了,由此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感。这样便使意境有人对施补华此说不理解,他认为“三四两句诗意甚明,盖从燕子身上表现今昔之不同。……说诗者(此暗指施补华)每曲解诗人之意,举此一例,以概其余。”由一刘禹锡在本诗中能借燕子的行止来表达人事的变迁,所以深得后人的激赏。如宋人辛弃疾《沁园春》词中说:“朱雀桥边,何人会道,野草斜阳春燕飞”,表示他对刘禹锡此诗由衷的敬佩。诗中以乌衣巷、朱雀桥两个地名,王家、谢家两个过去的贵族这两景两处的人事繁华变迁,写出了人生命运的无常。诗篇以侧面落笔,借眼前景物抒写今昔之感,含蓄深沉,为后人所称颂。 11.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简要评析]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七月,杜甫报国心切,毅然辞别家人,投奔灵武。不料在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带到长安。诗人在长安的日子里,目击了这次叛乱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虑和哀伤。到了第二年春,这虽是花香鸟语的美好季节,但诗人眼前所见,昔日繁华的国都,于今竟然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触景伤情,思绪万千,于是写了这首著名的爱国诗篇。应该说,这里的伤怀思家,是和忧国紧紧地连在一起的;而情和景的描写,也是互相渗透着。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伤;后四句写惦念亲人境况,充溢别恨。情景交融,颇为感人。诗的首联,用凝重的笔墨,对偶的句式,写出了国都因战乱而造成的令人怵目惊心的荒凉景象。但在这一片萧索中,却又显得气慨挺拔。“国破山河在”的“在”字,它含有国虽破而山河尚在,表明中兴有望,这就透露出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然而这毕竟是山河破碎,城垣荒鞠,所以第二联紧扣“春望”诗意,以花鸟含悲泣愁的移情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景中寓情,含蓄不尽,思而得之,韵致深婉。接着以“烽火”句承“感时”句,以“家书”句承“恨别”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忧时伤别的感慨,这两句表现消息久绝渴盼亲人音信的迫切心情,语言朴素,感情真挚,颇为后人传诵。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了起来,真挚自然。最后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结,决不只是对自己的衰老表示悲哀,而是担心自己衰老了,不能为国出力,这才是真正的悲哀。这就不仅从结构上照应了首联“国皮”的悲愤,也是极其生动而深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全诗语言简练,对仗精工,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作品。" 12.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简要评析] 李白这首送别友人的诗,语言流畅明快,情意真挚蕴藉,它表达了对于友人的深情厚谊。情致婉转,意境高远。诗的起联,用色彩明丽的偶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也暗含惜别情意。这青山白水,不正可以欢聚盘桓吗,于今却要分手,自是令人伤感。接着的一联,以行云流水般的散行句子,叙说了此去一别万里的情事,表现了对友人的眷恋和关切。第三联以无限深情,一写游子今后飘忽不定的行踪,一写自己此时依依惜别的情意。浮云、落日的比喻,把对友人的美好感情不令形象化了,也更深刻化了。末联虽是直抒胸臆,仍含有无限的情思。这里用典使事,浑然天成。“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青山白水相衬,红日白云互映,境界全出,长鸣的班马更增添画面的生气。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自然流动,不屑于为格律所拘,透出一股飘逸之气,而这惜别的情意,随着友人的离去而悠然不尽。 13.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简要评析]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从军征战的苦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天宝年间,在祖国西北边地所进行的战争,性质比较复杂,有些是属于自卫的,有些则是寻衅开边。从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来看,是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仅仅为了皇帝的一已私利,轻启战端,这除了牺牲广大战士以外,是什么好处也没有的。“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借汉指唐,这谴责是法锐而严厉的。所以沈德潜说;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共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唐诗别裁集》同时,作者在诗中,对于西北边地少数民族人民,因这种不义战争而遭到的不幸苦难,还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真挚感人,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全诗能融现实与史事于一体,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万里边疆的寂寥荒漠的典型景象,而且通过汉、胡两军悲苦幽怨的相互映衬与白骨、葡萄的鲜明对比,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批判精神,在艺术上,四唏一韵,平仄相间,声调自然激越;而且多用叠字和对偶句式,声情摇曳流转,是唐代一首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边塞诗。 14.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简要评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已,对月抒怀。《月下独酌》共四首,此为第一首,诗中表达了知音难遇的苦闷。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物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这首五言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诗人把自己置于良辰美景之中,又极力渲染幽静的氛围,从而在色调的鲜明反差中,表达出美景虽在、知音难求的深沉悲叹。从艺术上看,这首诗的构思十分高妙。在一直一曲、回环往复中,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看似欢快之语,表达深重的孤苦情感,从而在全诗中构成曲笔。全诗在一直一曲,一纵一收中,创造新奇深厚的意境,其谪仙之才与超人笔力由此可见。 15.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简要评析] 这一首送别诗旧说是送孟浩然归南山所作。这首诗通过写送友人归隐,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心情和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通过问答来送别,可以说是别开生面,不落常套。首句“下马饮君酒”叙事朴实、点题巧妙。从中不难看出两人之交不仅学友最而且绝非凡夫俗子可比。同时,在章法上,这两句还构成了曲直之势,使后两句的承接与过渡,显得十分自然。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巧妙地以前四句的一问一答,引出最后劝慰友人归隐山林,悠悠自适,这样含蓄有味的诗句,使全篇为之生色。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沈德潜说得好:“白云无尽,足以自娱,勿言不得意也。”(《唐诗别裁集》)这也表现了诗人对远离尘世,啸遨林泉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纵观全诗,选材平淡却构思巧妙,语言浅显则饱含深情。在表达上意上,前四句的诗味看来似乎很淡,但从那一叙,一问、一答的曲直变化中,我们不难体悟到作者高超的构思技巧。 16.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简要评析] 这一首夏夜纳凉怀念友人的五言古体诗,也是淡而有味,清新而浑然一体的名篇。这首诗在夏日纳凉的描绘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沉思念。诗人通过自己对客观景物的真切感受,隐居生活的悠闲自适,塑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意境。诗以夏夕着笔,但又起得很别致。诗人不直接写夕阳西下,明月东升,而是写看到山上的阳光西落,才感到已是傍晚。这里用一个“忽”字,表明落日西沉得很快,也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夜幕降临,明月从池东冉冉升起,远景近写。用了一个“渐”字,是诗人的实感,和首句“忽”相对照,表现了两种动景的不同状态。这较为生动的描绘出诗人闲适自在,不受拘束的隐士风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历来被推为写景细致入微的佳句。清风吹拂,送来荷花浓郁的芳香,夜阑人静,翠竹上滴露之声可闻,多么寂寞的夏夜!诗人经过细心的体察,选择了最能体现静境的动态景物和音响来描写,收到了以动来突出特定环境中寂静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反映了诗人隐居生活中心境的平静。最后四句怀友。这样令人适意的夏夜,没有知友畅叙,欲弹琴而自遣,又无知音欣赏,寂寞之感倍增,更加怀念故人,以致终宵梦想,情意趋势。全诗因景启情,对景怀友,情景融合,意境幽寂。


唐人诗歌心得与今人生活之感悟,大家知道怎么写吗
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却又善解人意,似乎与诗人越来越近,于寂寥中给诗人平添一份温暖和亲切之感。此诗之愁,读来足见其雅,而一个“新”字,又可见出人生旅途之中,别样的感受随时而生,终有明月相伴,却是人生不变的情感安慰。 8.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

感悟人生现代诗歌
感悟人生现代诗歌 篇1 《人生》 走吧!去感悟人生, 人生是开心的, 人生是光明的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碗面, 那么他就需要调味品; 放上辣椒, 他会变得火热; 放上番茄, 他会变得甜滋滋的; 放调味品,要适量, 否则“一碗美味的面” 也会变得很乏味。 人生在有的人眼里, 是枯燥的, 但在我的眼里,他并不枯燥...

以“诗与人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800字左右,诗歌30行左右。
拉完一曲,周围的人纷纷向钱罐里丢钱,转眼工夫,钱已装满了罐子,但卖艺人脸上并没有一些欣喜的笑容。后来,一个旅游者抬起手来为之鼓掌,卖艺人跟里溢出了感激的泪水。可见,卖艺者是哲人,他寻求的是知音,期待的是掌声。人生需要掌声,掌声比恩赐比金钱更为重要。 当你失落丧气时,你希望有人给你勇气;当你犹豫彷徨...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和传统诗词的最大区别是:他不再仅仅关注人的伦理世情,去重复离别相思、宠辱升降的主题;而是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它是王国维的生命底蕴,精神生气的灌注,不同于“羔雁之具...

读诗歌 《人生》 有感
《人生》没有《平凡的世界》篇幅长,矛盾冲突更加激烈,唯一觉得遗憾的是,路遥对于高加林在巧珍和黄亚萍之间选择的挣扎刻画的不够,他也许本来并不想让读者斥责痛恨高加林的,但是我的确对于他的见异思迁和爱慕虚荣感到有点愤怒。不过人生也的确是矛盾的,换做是其他任何人处在高加林当时的位置,也难免不...

人生的诗歌
人生的诗歌1 人人生来本为原创, 是谁, 禁锢了他们的思想, 将他们同化? 纸鸢且有断线的希望, 可准备放飞的梦想, 缚上了锁链, 谁会奢望链断? 小时候, 还可以提笔写写的梦想, 如今, 成了奢望。 当我们的人生, 再无春秋只剩冬夏, 才叹书包装载的重压。 白卷黑字上的红叉, 让谁忍不住泪下? 斗与争的...

读诗感受写作文
我不知道读过多少诗词,也不知读过多少名人的诗篇。但是,每位诗人都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感受和不一样的人生体会,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仁、怀才不遇、山水之情的浓厚思想,也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在这些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雄浑豪放的语言风格中,我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成长长大。 我...

什么叫诗味人生?
诗人的人生,都是诗样的人生。你的,我的生活都是诗,但是具体如何转化和表现,关键是看你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有没有这个愿望成为一个诗人。不是诗人的人生,也是诗样的人生,只是你无法感知、无法表达、无法发现也无法与其他人共享你生活的诗性。年华似水,生活如歌。歌,不就是诗?

谈谈学习古典诗词的心得体会500字以上谢谢,考试啊 ~~!!!
学习古典诗词的心得体会:欣赏和写作点诗词,能够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寄情托志,交流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趣。我们作为年轻一代,不仅可以提高文化素质,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也会受益匪浅。欣赏古典诗词是一种艺术享受,亦是一种文化修养。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值得看的真的是太多太多...

人生的诗歌
岁月无情人有情 花季雨季过的人们 跑到广场舞着余生的热 花团锦簇的地方散步着悠闲 落座的摊点上一地花瓣芬芳 祖国们都上网聊天家常 一首诗里进退过自由的生活 结构的细化能源的交流里 家家都成了感悟的雨水哗哗 超市就是人生 与资源结合的路上走吧 与结合生活一样有根基 打开一扇扇窗户为己铺垫 多一个选择...

宁德市13067997209: 唐诗对当时时代的影响,从生活精神所能体现以及后世人们对其的看法 -
威崔滨欣: 唐诗是反映当时伟大时代的镜子 :表现了唐代人士渴望展示才华和人生价值 ,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多层次多侧面地描写大自然的优美壮丽 ,折射出时代的繁荣和鼎盛 ;在爱情诗领域里 ,也同样挥洒得感天动地 ,美艳雄奇 ,酣畅淋漓而不失温柔缠绵之致 ;即使是表现离情别绪、家国之痛这类感伤题材 ,唐人也涂抹得气势磅礴、深沉博大、豪情浪漫 ,表现出坚挺、达观的唐人风范~

宁德市13067997209: 写一篇读唐诗宋词的感想与收获,要求原创,字数多多益善.万分感谢! -
威崔滨欣: 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境来,例如:描写美自丽风景的诗,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美,体会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2113美和喜爱之情,收获可以是从诗的描写手法和诗5261中懂得的道理去谈.其他的也是一样的,自己再想想4102,要用自己真实的体会才有助于你的学1653习啊!

宁德市13067997209: 学习唐诗的心得体会 -
威崔滨欣: 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

宁德市13067997209: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 -
威崔滨欣: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

宁德市13067997209: 我读《唐诗.宋词.元曲》有感 日记300字 必采纳 -
威崔滨欣: 辉煌灿烂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成就了一个繁盛的唐朝,整个中华文明的精华,皆浓缩于唐朝的画卷中.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宁德市13067997209: 唐诗体会与心得 议论文 -
威崔滨欣: 读了唐诗三百首后,我感到书里的诗个个都非常的好.比如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去泉,去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诗意是:天平山白去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谧,天上的白去随风飘荡,...

宁德市13067997209: 谈谈对李白诗的感悟 -
威崔滨欣: 李白的诗惹人如此的令人爱不释手,仔细想想,也确有其必然性: 首先是其言语琅琅上口,韵味十足.《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即为一典型代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

宁德市13067997209: 谈谈对唐诗宋词的体会 -
威崔滨欣: 唐诗宋词,古今之精华也,闲暇之时,若有一片诗,一阕词相伴自是极乐之时.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包罗万象,吾一介女流,喜绝美、安静、亦不乏些许忧伤的,如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

宁德市13067997209: 选读一首唐诗,以'读唐诗《》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
威崔滨欣: 《静夜思》,它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大作.记得我们最近学的一首歌,歌的歌名是《读唐诗》.这首歌的开头就是朗诵了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诉说的是远在它乡的游子李白非常想念自己的...

宁德市13067997209: 读李白的诗的感受九十字左右 -
威崔滨欣: 李白人格特性之现实意义如上所言,充溢着诱人的魅力.以景愉情,徜徉山水,固所愿也.有一份张狂,有一份豪迈,“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超逸于世尘之外,“早服还丹无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