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作者&投稿:贺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是谁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先后担当起了继承与传播儒学思想的重任。如果说,孔子在他的时代,用“舍我其谁”的自信来巩固宗法制度下的一整套观念体系,那么同样可以说,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儒学思想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诠释体系。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儒学思想史上,就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 追问: 姓甚名谁? 回答: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先后担当起了继承与传播儒学思想的重任。如果说,孔子在他的时代,用“舍我其谁”的自信来巩固宗法制度下的一整套观念体系,那么同样可以说,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儒学思想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诠释体系。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儒学思想史上,就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

战国时有两个人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和荀子。
(1)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义”的理念,主张“民贵君轻”,主张仁政,反对苛政,希望统治者能注重民生、“勿夺民时”。
(2)荀子:继承了孔子“入世”的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人可以通过实践发现自然规律,合理遵循和利用规律而谋求发展。

再往后:
(1)汉朝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改造儒学,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帝国社会的统治思想。
(2)宋朝的程颐、朱熹等人发展新儒学,建立“程朱理学”,以其修身论、“修平治齐”的家国论影响后世。
(3)明时王阳明的心学,“格物致知”等思想是儒学在明的新发展。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先后担当起了继承与传播儒学思想的重任。如果说,孔子在他的时代,用“舍我其谁”的自信来巩固宗法制度下的一整套观念体系,那么同样可以说,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儒学思想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诠释体系。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儒学思想史上,就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以下只注篇名)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本文着重就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从孔子解诗到孟子解诗

在儒学传统中,《诗经》是重要的文献典籍,相传孔子曾对《诗经》做了整理,《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他是把《诗经》作为教材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的。

把《诗经》作为教材来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体现出孔子对《诗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一般说来,后世学者把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当作孔子论诗的纲领,但对这句话的理解,事实上是存在分歧的。近人匡亚明说:“‘思无邪’,本是《鲁颂·駉》一诗中形容牧马人吆喝着叫马不要乱跑的意思(‘思’系虚词,吆喝声,‘邪’同斜,合起来即‘呕唷!不要乱跑!’)却被用为比喻思想正派。”[1]而把“思无邪”理解为“思想感情的诚正”,也只能看作是后来的学者用自己的观念去对孔子的话作符合自己思想观念的解释,这里姑不详论。在《论语》中,多处专门论述到《诗》,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诗》的社会政治、教育功能作综合地论述;另一种是对《诗》里的具体诗句的理解和阐述。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社会政治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几乎可以说,他是把《诗经》当作立身之本来看待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认为,学诗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仁人君子的必备条件或先决条件,从学《诗》起步(即“兴”),然后才能进一步学习“礼”和“乐”。他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就是对学《诗》的具体作用的阐述。朱熹对“兴”的解释是“感发志意”,也是从《诗》对人的正确健康的情感和思想的形成,产生启发、诱导、陶冶等作用来加以解说的。他对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教诲的:“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他还对儿子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孔子是从维护“礼”的目的出发,来教育学生和自己的儿子的,在他看来,用《诗经》里的诗句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其对个人的素养而言,是“不学《诗》,无以言”,即可以在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时说话有所依据,显示出符合“礼”的修养;而学习《诗》里面所提供的经验、原则,又可以作为政治活动中的决策依据,增加自己的施政经验,增强自己的施政能力,否则,“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所以,在孔子的理论中,《诗经》的价值是很具体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也就是说,他把《诗经》里的诗歌,当作“仁”的教本和“礼”的规范,让它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孔子从这一原则出发,可以把《诗》里的许多诗句都往“礼”与“仁”的思想观念上去解说,对那些借《诗》里的诗句,能够举一反三地加以理解的学生,也就倍加赞赏。“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在一般人看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都只是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现象的描述,可是到了孔子的眼里,就都带有强烈的“礼”与“仁”的色彩,而且他的那些得意门生,居然也能够顺着他的思路,从普通的诗句里找到了“礼”与“仁”的深刻内涵。

这种解诗的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来说,可以是一种理论预设,他们在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前提下,借助于《诗》的素材,演绎出无所不在的“礼”与“仁”的观念,丛强化了“礼”与“仁”的无所不在。但孔子对《诗》的这些零散的解说,只是一些即兴的发挥,有时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比如说,从子贡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到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再到《诗》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中间的联系在哪里呢?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孔子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的原则出发,来解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达到这种“和”的境界的一种途径。这样的解诗方法,在一般人看来,确有些匪夷所思,但又自有其牵想妙得的合理性的一面。

而正是孟子,才从孔子的那些一言半语中看到了儒家诗学见解的闪光,并且把它上升为一般的美学原则来加以推导与总结,形成了一种重要的诗学理论。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肯定,孟子是否正是从子贡和子夏的颖悟中看出了儒学思想的精髓,因为他曾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尽心下》)而子贡和子夏对《诗》的理解,正表明了他们具有“言近而指远”、“守约而施博”的过人的智慧,他们都能够从《诗》里面所描述的极其浅近的小事中,引伸出对“礼”与“仁”的深刻领会,并进而理解其中所包含的至大至深的“道”。

对孔子的这种解《诗》的方法,孟子做出了这样的理论上的概括: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

在孟子看来,对诗句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对字面意义上,根据诗句里的片言只字,就望文生义地作机械的理解,从而损害诗的含义。而是需要用自己的领会和感悟,去探求诗的真正的蕴涵,才能把握住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读诗与解诗的人的这种领会和感悟,是从自身的理解出发的,即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说的:“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孟子依据孔子解《诗》的实践提出的这一理论主张,实际上包含着现代解释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理解的“前结构”理论:“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先行见到与先行掌握来起作用的。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最先的‘有典可稽’的东西,原不过是解释者的不言自明、无可争议的先入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的。这就是说,是在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中先行给定了的。”[2]以子贡和子夏对《诗》的理解而论,他们都是从“礼”与“仁”的“前结构”出发来给定了,是以儒家“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的“礼”与“仁”的理论作为前提的。至于他们得出的结论,又可以看作是《诗》的特定视界(即“志”)和解《诗》者的特定视界(即“意”)这两个不同的视界的相互融合。

孟子的“以意逆志”这一解《诗》理论,在儒家美学思想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不是单纯从对诗的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解释诗的精蕴,而是把孔子解诗原则和方法,理解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以《诗》作为一种教育的素材,强化人们对孔子“礼”与“仁”的理解,显示出了那种思想教育功能的无所不在。

事实上,孟子对《诗》的解说,同孔子所持的方法有着十分相似之处。比如,他在与公孙丑的一段对话中,就讨论了对《小雅·小弁》的理解: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者,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笑谈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 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告子上》)

传说《小雅·小弁》这首诗,是被周幽王废立了的太子宜臼的老师写的,以此来抒发宜臼的哀伤和怨恨。孟子从宜臼的怨恨中看到的是“亲亲”(热爱亲人),而既然是热爱亲人,那就是一种“仁”的表现。宜臼的怨恨为什么又会是出于对亲人的热爱呢?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从孔子的“仁”的观点看来,是因为宜臼对其父周幽王不合“礼”制的行为有怨恨,而发抒出这种怨恨,正是出于对其父王的爱戴。孟子不也是转弯抹角地“以意(己意)”揣摩(“逆”)了《小弁》作者的“志”吗?

孔子死后继承孔子继续教学成就最大的是子夏,子夏之后便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创立了“子思学派”,然后应该是孟子~

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孟子与荀子是主要的吧,到了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


谁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战国时有两个人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和荀子。(1)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义”的理念,主张“民贵君轻”,主张仁政,反对苛政,希望统治者能注重民生、“勿夺民时”。(2)荀子:继承了孔子“入世”的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人可以通过实践发现自然规律,合理...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

是谁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先后担当起了继承与传播儒学思想的重任。如果说,孔子在他的时代,用“舍我其谁”的自信来巩固宗法制度下的一整套观念体系,那么同样可以说,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儒学思...

( ),名轲,战国时期邹地人。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有了新的发展,是孔子...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地人。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有了新的发展,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

谁续承了孔子的思想?
1,孟子、荀子。这是春秋战国时孔子的继承人。2,董仲舒。这是西汉时儒家思想的传人。正是因为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3,程颐、程颢和朱熹。他们是宋代的儒学大师,大大丰富发展了儒家思想。其思想被称为“程朱理学”,朱熹被尊称为“朱子”...

战国时期孔子的思想有了怎样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孟子和荀子都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但又有不同.孟子继续发扬孔子的“仁”,进而发展成为“仁政”,提出“民本”思想继而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代表但又提出新的观点而自成一派,荀子提出“性本恶”与孟子的“性本善”大相径庭,他还运用朴素唯物...

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仁”的思想: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学说,提出了王道之治、重民、民贵君轻的主张。“性相近”的人性学说:继承孔子“性相近”的人性学说,主张“性善论”。义利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哪些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将其发展到“仁政”上,并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比孔子更为进步,孔子更为敦厚,而孟子更为愤世疾俗。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主体,其核心是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政治思想的基础是制民之产,通过对老百姓基本生活的保障,从而维护政治统治。根本...

孟子提出什么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是的,孟子继承仁的思想,发展成“仁政”的政治主张,发展了“性善论”和“民贵君轻”。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哪些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很多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半身像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

邵东县15315153699: 谁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
闻彦司乐:[答案] 战国时有两个人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和荀子.(1)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义”的理念,主张“民贵君轻”,主张仁政,反对苛政,希望统治者能注重民生、“勿夺民时”.(2)荀子:继承了孔子...

邵东县15315153699: 谁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
闻彦司乐: 孟子.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先后担当起了继承与传播儒学思想的重任.如果说,孔子在他的时代,用“舍我其谁”的自信来巩固宗法制度下的一整套观念体系,那么同...

邵东县15315153699: ( ),名轲,战国时期邹地人.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有了新的发展,是孔子以后()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 -
闻彦司乐:[答案]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地人.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有了新的发展,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

邵东县15315153699: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是孔子以后的什么 -
闻彦司乐:[答案] 孔子被称为"至圣" 孟子被称为"亚圣" 我猜你想问这个

邵东县15315153699: ( ),名轲,战国时期邹地人.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有了新的发展,是孔子以后( )学派 -
闻彦司乐:[答案] 孟子 儒家

邵东县15315153699: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 )的核心思想,是孔子之后( )学派的主要代表 -
闻彦司乐:[答案] 仁 儒家

邵东县15315153699: 荀子是孔子思想的正宗传人?荀子是孔子思想的正宗传人吗
闻彦司乐: 不是,但他在继承了孔、孟子的思想学说之上发展了自己的学说,是儒家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代表人物.他推崇孔子的治国理念,特别看重并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发展: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是“义”,而荀子在继承二人基础上提出“礼”、“法”;此外,孟子持“性善论”,而荀子持“性恶论”.等等. 荀子是约公元前313年出生的,而孔子是约公元前479年去世的,从年代上来说也不能够直接聆听孔子教诲. 满意回答请好评把~~~O(∩_∩)O谢谢啦

邵东县15315153699: 孟子______ - 孔子的思想,孟子从孔子思想____发展成______,成为仅此于孔子的____家宗师. -
闻彦司乐:[答案]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从仁发展成义.

邵东县15315153699: 战国时期孟子继承了孔子儒家思想主张认识仁政于民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对吗 -
闻彦司乐:[答案] 不对!墨子、荀子也继承了孔子的主张,只不过有些变通而已;孟子也是有些变通的.只不过是孟子继承得多,而墨子荀子变通得多罢了!

邵东县15315153699: 与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 - -----. -
闻彦司乐: 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或许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