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怎么看待善恶的?

作者&投稿:狄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善恶怎么理解??~

善恶没有这么不好理解,佛陀也宣说过基本标准,从这点出发就行了。善业是白色,不善业是黑色,中间并没有灰色。

喜戒尊者所开示的善与不善业。

善业与恶业

﹝十善业﹞

业可分为不同的群组和种类。其中一种分法是将它分为善业或恶业。我们有十善业,十个好的决断力或行为,它们是良善的,因为它们起因于好的心理状况、好的心理要素,而且它们会产生好的果报。

◎ 布施

第 一个善业是慷慨或布施。我们必须练习慷慨,因为当付出我们所拥有时,我们会得到福德,也就是功德,这个善业将会在未来产生好的果报。慷慨也让我们练习超 脱,举例来说,我或许非常喜爱这台收音机,假如我把它送人,我不只放弃这台机器,也放弃了对它的依恋。我去除了恋着,也就是去除贪〈lobna〉心,当你 的心不再有任何的依恋,就是自由、清净和平稳。所以,我鼓励人们尽其所能地付出。

◎ 持戒、禅定

第 二个善业是持戒。持戒指的是认知和遵守戒律。在家学佛者有五个道德规范,这是基本的要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闭关时,我们加入了其 它三项,总共是八戒。增加的三项分别是过午不食、不歌舞倡妓与不坐卧高广大床,戒,即sila,是定或禅修的基础。第三个善业是禅定,内心的修养,这辈子 中最应该培养的业:练习毗钵舍那观。

◎ 恭敬

第四个善业是恭敬、尊重他人,特别是年长者。在东方,尊敬年长者是理所当然的,如此,亲子、师生间的关系才能以恭敬来管理。

◎ 服务

第五个善业是服务,帮他人做一些好事,例如帮助一名妇人过马路或帮她提重物。另一个服务的方式是在佛、法、僧中培福。帮助寺院清扫或翻新,都是很好的培福方式。

◎ 回向

第 六个善业是回向。当你获得一些功德,必须跟其它人分享。回向本身就是一项功德,而我们跟所有的众生分享功德。回向并不是将我们所得的功德分一部分给其它众 生,而是表示我们让其它众生也有机会培养功德。曾经有个人问辟支佛,将功德分享给他人会不会有损福报,辟支佛告诉他说:「假如你有一根蜡烛,要是你从其它 已燃的蜡烛点燃这根蜡烛,第一根蜡烛的光芒并不会因为点燃其它蜡烛而减弱。事实上,借着帮助点燃其它蜡烛,它本身的亮度将变得更加明亮。同样地,当你分享 功德,你的功德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得到新的功德。」

◎ 随喜

第七个善业是随喜。这就是当其它人做了有功德的事情时,我们会说:「善哉!善哉!善哉!」也就是做得很好的意思。当其它人跟你分享功德时,你说:「善哉!善哉!善哉!」就代表你赞叹他们的功德,而当你赞叹他人功德时,你本身也得到功德。

◎闻法、说法

第八个善业是听经闻法,这是好的功德也是好的行为。听经就会了解经文的道理,当你了解经文,就能避免做有害身心的行为。而和第八善业有关的是第九善业,讲解佛法,也就是讲解、演说经文,所以我们现在彼此都在做善业。

◎ 正见

第十,即最后一个善业叫做正确的知见,是指一个人了解业是个人所有的资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业的主人,没有人必须对我们的行为或业负责。

所以,总共有这十个善业,事实上它可被分为三类:布施、持戒和修定。恭敬和服务可包含在持戒中;功德回向和随喜可归类在慷慨或布施中;而听经、解经和正见则可归于修定或内心的涵养中。

﹝十恶业﹞

接下来谈恶业。恶业就是那些在不健全的心理况状所做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的种种行为。

◎ 什么是十恶业

第 一个恶业是杀生,也就是杀害其它生命。第二个是偷窃,拿了人家没有给予的东西。第三是邪淫。第四是妄语。第五是诽谤、中伤他人。第六是恶口,即使用严厉的 言语与词句对人,这些都是恶业。第七是讲轻佻的言语,无意义和无价值的话语。第八是贪念,贪图他人的财物,巴利语中,我们称之为visama lobha,也就是变质的贪婪。这不是指你对自有财物的贪爱,而是贪求他人的财产,这是非常不好的贪念。第九个恶业是瞋,也叫dosa,就是你想侵害他人 或指使人,造成他人的伤害。最后第十个恶业是不正见,不正见就是持有一个万物都是恒常不变、维持现况的「我」和执着于灵魂。

  在佛教里,应该如何认知善与恶? 其实,如果按佛教的逻辑去分析,里面的善与恶是没有太大的区别的。因为佛教所做的是,管好自已,不去管其它人。管也是很有限的管。这才是它最最常见的做法。因为佛教就是叫那些佛教的人不要去管人世间的锁事的。
  从前有一个禅师四处云游参禅。有一天,忽然下了雨,他就近躲到一个肉铺里避雨。一会儿,来了一个买肉的人,对老板说:“给我割一斤好肉,我全要瘦肉,不要肥的。”老板说:“好呵!我这一刀切给你的都是瘦肉。”买主称心如意地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买一斤肥肉,炼油用,不要瘦肉。”老板说:“好!给你一刀肥肉。”这人也称心而去了。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要一斤又肥又瘦的五花肉。”老板说:“好,我给你切一刀肥瘦相半的好肉。”买主也称心而去。老板说:“看呵!我这里块块都是好肉。”啊!这个禅师听了,当下大悟。
  的确,这个猪肉哪里为好、哪里是坏呢?完全是买肉人的心在分别。而这分别心又是多年养成的习气所产生的知见。你养成喜欢吃瘦肉的习惯,就讨厌肥肉,于是说瘦肉好,肥肉不好;他的习惯是喜欢吃肥肉,就认为瘦肉不好,肥肉好。就象人们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其实,瘦肉和肥肉,萝卜和青菜,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有好有坏,完全是由于人的生活习惯、人的喜恶而形成的妄想知见所致。倘若习气消除了,妄想没有了,哪里还有好有坏呢?

  有人会说:“东西没有好坏,人总不能说没有好坏吧?有的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有的人老老实实,与人为善。”是的,人的行为的确有好坏之分。
  在这方面,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的身体、命运、环境等各自不相同的原因和由来,指明了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之所以万有不齐,苦乐贫富悬殊,因其间都遵循着一条因果规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现在的环境和遭遇,所受的果,是以前所造的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现在的所作所为,就是你未来所受的果报。其中的因因果果虽然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一样,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丝毫不差。
  所以佛教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利人即是自利,害人实是自害,我们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因此,见了坏人,我们也不要厌恨他、蔑视他,而是要劝告他、教育他,使他改恶向善、改过自新。若心里总是存着“这个人很坏”的见解,把这个人完全剔除在外,又怎能改造他呢?
  佛教是积极向上的,其基点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就为佛,是平等的。但是成就的迟、早、快、慢,要看时节因缘而定了。所以,学佛的人要心量大,要能容忍各种各样的众生,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世间一切事物是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相对的平衡。其实相对的平衡就是一种失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这个没有办法统一。
佛法中也不讲什么善恶平衡点之类的东西,佛法是因果法,讲的是种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有的人认为行善积德是有助于自己,那他就会得到行善积德带来的果报;如果有的人认为行杀盗淫很符合他的人生观,那么他就会得到杀盗淫所带来的果报。行善积德能够带来幸福美满,行杀盗淫会得到烦恼痛苦。从果报上来看,不用谁说,每个人也都明白,哪个是善,哪个是恶。自己应该做怎样的判断,自己最清楚了。
佛法就是把事实因果给众生摆出来,让事实说话,让事实教育大家。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是佛教对“善恶”最本原的看法。


佛教,是怎么看待善恶的?
世间一切事物是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相对的平衡。其实相对的平衡就是一种失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这个没有办法统一。佛法中也不讲什么善恶平衡点之类的东西,佛法是因果法,讲的是种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有的人认为行善积德是有助于自己,那他就会得到行善积德带来的果报;如果有的人认为行杀...

佛教如何看待“人善被人欺”?
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观点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似乎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即善良的人似乎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欺凌,而恶人却似乎能够避免这种待遇。然而,佛教教义中有着不同的看法。佛教强调因果报应,有一首偈语这样说道:“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

佛教如何看待善恶 ?
在佛教里,应该如何认知善与恶? 其实,如果按佛教的逻辑去分析,里面的善与恶是没有太大的区别的。因为佛教所做的是,管好自已,不去管其它人。管也是很有限的管。这才是它最最常见的做法。因为佛教就是叫那些佛教的人不要去管人世间的锁事的。从前有一个禅师四处云游参禅。有一天,忽然下了雨,...

佛教善恶怎么理解??
善恶没有这么不好理解,佛陀也宣说过基本标准,从这点出发就行了。善业是白色,不善业是黑色,中间并没有灰色。喜戒尊者所开示的善与不善业。善业与恶业 ﹝十善业﹞业可分为不同的群组和种类。其中一种分法是将它分为善业或恶业。我们有十善业,十个好的决断力或行为,它们是良善的,因为它们起...

佛教如何看待“人善被人欺”?
社会上还有一种说法:“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有一些道理,好象恶人没人敢欺,善人到处受气。佛教讲三世因果。有一首偈颂:“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天就是指因果规律。善良的人会受恶人的欺侮,但从因果规律看,他不会...

佛教引人向善,可是善恶本是一体,那为什么还要向善?
对于被救的人;因有人给了他做人的机会,却不思行善积德,而大开杀戒,这是他自己在为恶;他的恶报将会被自己尝到。佛教的善恶观是非常彻底的;在平等看待一切众生的前提下,教导众生弃恶从善,深信因果,以彻底改善个人命运从而离苦得乐。对于佛法的善恶观与平等心切不可曲解。

何为善,何为恶?
凡是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都想到自己、自己的利害,在佛法里面这叫做恶念;我们一切的造作,第一个想到本身、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恶业,这就是造作恶业。老法师---所以大乘经里面讲的善,通常看成善恶的善,错了,善恶的善在烦恼里头。这个地方的善,至少我们要用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讲的四净德,...

善恶有报是哪个宗教思想?
善恶有报属于我国本土传统宗教道教的思想,《太上感应篇》里有这样一句话: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如何看待人性的善恶
       有时候,发挥一下固有的优点,做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瞬间觉得光芒万丈;有时候,对于别人的言语总是草草应付,随意敷衍。有时候,眼睛里总是蒙着一层雾,分不清所谓的善恶。        恶人做事情,总不给自己留后路,报复他人和社会。对...

佛教如何评价一件事做的是好是坏?
愿意来生做人,佛就教你做人的道理;愿意到三恶道,就搞贪、嗔、痴,到三恶道。佛不会去阻扰我们,也不会帮助我们,佛只教人破迷开悟。这是纯真,所以这个叫〔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媚〕简单的说,就是巴结讨好群众之心,取得世间名闻利养。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求取名闻利养为目的,他所做的...

潮州市15571319659: 济群法师:佛教是如何定义善恶行为 -
利物盐酸: 问:佛法是如何定义善恶行为的呢? 答:首先,善的行为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安乐.比如布施这种善行,既能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的贪心和吝啬,使人格得到净化,还能招感未来福报.其次,善的行为不仅对自身有利,更能对其他众生有所利益.仍以布施为例,我们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也给被帮助的人带去利益.衡量一种行为是否属于善行,可以用这两个标准检验. 有些行为虽能带来眼前的快乐和满足,却不能使人格得到提升,不能给未来生命带去利益,甚至会造成过患,则不能称为善行.所以,佛教评判善恶行为的标准,不仅看现前产生的苦乐,更要看它对未来生命的延续是否有益.

潮州市15571319659: 佛教如何看待善恶 ? -
利物盐酸: 在佛教里,应该如何认知善与恶? 其实,如果按佛教的逻辑去分析,里面的善与恶是没有太大的区别的.因为佛教所做的是,管好自已,不去管其它人.管也是很有限的管.这才是它最最常见的做法.因为佛教就是叫那些佛教的人不要去管人世...

潮州市15571319659: 佛教理论的善与恶 -
利物盐酸: 别人对你善,你会生欢喜心、感激心.别人对你恶,你会生厌恶心、瞋恨心.常生欢喜心、感激心向上提升,常生厌恶心、瞋恨心往下堕落.瞋恨是地狱之因,常常对人厌恶瞋恨就会堕地狱! 将心比心,就是佛心!自己喜欢的别人一定喜欢,自己厌恶的别人一定厌恶.是故待人接物,应以善心不用恶心!

潮州市15571319659: 佛教善恶怎么理解?? -
利物盐酸: 佛陀回答说:「村长!我要问你,你若有适当的想法,你就回 答.假如有人一直杀生、偷窃、邪淫、说谎、两舌、恶口、绮语、坏心眼、邪恶见,在他死后,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为他祭杞、析祷、礼赞、合掌...

潮州市15571319659: 佛家对人性的判断是什么,是善,是恶,还是空? -
利物盐酸: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人性的思考.孟子性善论.人性中具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人性既善,为什么世界上还有如此之多的坏人?不能够守住本心,人遂与动物没有区别.所以孟子提出求放心作为修养之道.孟子也认为人具有自然情欲,耳之于...

潮州市15571319659: 佛教是如何看待“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
利物盐酸: 本性是不垢不净的,因此没有善恶.因为一念无明,产生了妄想、执着、分别心,才出现了善恶的分别.今生的善恶,缘于前生的因缘.

潮州市15571319659: 佛教的善恶是如何区分得 -
利物盐酸: 利益众生的行为即是善,对众生不利的行为即是恶.因贪嗔痴慢疑之心所产生的行为或念头都是恶,去除心中的贪嗔痴慢疑即是善.

潮州市15571319659: 佛教真是只提倡极度的和平和善良吗?没有一丝恶吗? -
利物盐酸: 真正的佛教,没有提倡任何东西,没有一丝恶,也没有一丝善. 可以用善恶等标准衡量和解释的,都不是佛法本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