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篇》与《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观点相同的

作者&投稿:哀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劝学》中那六句话 与韩愈《师说》中的“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近似的。~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句的观点是相同的。
白话释义: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师说》这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扩展资料:
文章开头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以谁为师)。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从“解惑”(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出发,推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惑,惑则必从师的道理;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因此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段,层层顶接,逻辑严密,概括精炼,一气呵成,在全文中是一个纲领。
在批判的基础上,文章又转而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论和实践,说明师弟关系是相对的,凡是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为师。
这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现象进一步批判。

《荀子·劝学篇》与《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观点相同的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高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是什么意思
1、此内容出自先秦荀况《荀子·劝学》,原文内容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

荀子劝学篇赏析
2022-07-16 · TA获得超过74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全文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 劝学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出自哪本书
《荀子劝学篇》。最早提出道德一词的是荀子,出自《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是行为举止的必然要求,也是良好道德的基础。

《荀子·劝学篇》中说了什么?
这一时期的学者还认识到,森林一旦破坏,不仅使木材资源本身出现枯竭,而且也使野生动物资源受到影响。人们早就认识到森林对于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荀子·劝学篇》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草木畴生,禽兽群焉……树木成荫而众鸟息焉,物各从其类焉。”不仅如此,荀子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动物赖以...

天地之化日新是谁提出的
总而言之,天地之化日新表达了宇宙的不断演化和变化,以及人类对于新知识、进步和创新的追求。它提醒我们要积极适应变化,不断学习和进步,面对每一天的新挑战。荀子·劝学篇的简介 荀子·劝学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荀子。这篇文章以劝导人们勤奋学习为主题,强调了学习的...

《荀子•劝学篇》原文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省是什么意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如果博学多识的人能每天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那么就能够明白道理不至于犯错。此内容出自先秦荀况《荀子·劝学》。《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 醴相当于现代的什么
醴在这句话中指的是一种甜酒,是古代的一种饮品。它可以理解为与现代的甜酒或甜饮料相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是一句出自《荀子·劝学篇》的名言,意思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淡水一样清淡无味,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则像甜酒一样甘甜可口。这句话表达了君子追求清淡无欲、深厚正直的交往方式,...

荀子《劝学篇》的主旨是什么?
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2、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3、在论说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使人易于接受。荀子 《劝学篇》原文 荀子第一·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什么意思
含义: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

景县15524244993: 《荀子·劝学篇》与《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观点相同的 -
祖苑柳酚:[答案] 《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景县15524244993: 荀子《劝学》中的“青,         ,        ”,后来演变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愈在《师说》中与此语意思相类似的话是“是故    ... -
祖苑柳酚:[答案]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无

景县15524244993: 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               .”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               , ... -
祖苑柳酚:[答案]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解析:无

景县15524244993: 《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耳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的观点是 -
祖苑柳酚:[答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景县15524244993: 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
祖苑柳酚:[答案]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景县15524244993: 《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耳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的观点是 -
祖苑柳酚: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景县15524244993: 荀子<劝学> 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 <师说> 中哪句观点相同? -
祖苑柳酚: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景县15524244993: 《师说》中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子弟子的原因是什么? -
祖苑柳酚:[答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有一点长于我,即可为我师,师有师之长,弟子有弟子之长,有长便可为师,故师不必一定要贤于弟子,弟子不一定要不如师.

景县15524244993: 补写名篇名句1. - , -
祖苑柳酚: 1.“__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