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起源?

作者&投稿:甄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木兰诗的朝代~

  《木兰诗》产生于哪个朝代
  -更新于2005年6月14日-
  千百年来,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此为题材而写成的《木兰诗)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木兰诗》和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被誉为我国古代叙事诗中的“双壁”,异曲同工,前后生辉。但自《木兰诗}被发现后,一直存在着一个创作年代的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还把著作权归之曹植和韦元甫。在众多的说法之中,把《木兰诗》视作北朝乐府民歌和隋唐民歌的观点最具代表性,理由也较充分。

  持北朝说者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引的《古今乐录》已著录《木兰诗》的篇目为主要依据。《古今乐录》今已失传,但《隋书。经籍志》、《旧唐收•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均著录了这一书名,题陈沙门智匠撰。既然《古今乐录》已录有《木兰诗篇目》,这是《木兰诗》决不可能作于陈以后的铁证。同时,并朝说者认为《木兰诗》叙述的故事是以北魏北伐蠕蠕(即柔然)的战争为背景,北朝战争频繁,好勇尚武,这首诗正反映了这一特定的社会风貌。《木兰诗》中称居主为可汗,出征的地点又均在北方,说明了它也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产品。在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但就全诗看,仍保持着北朝民歌的特色。

  持隋唐说者认为北朝说者除了以《古今乐录》的著录为证据外提不出任何其它材料证明《木兰诗)作于北朝的有力证据。恰恰相反,以《木兰诗》在身提供的材料来考察,只能证明《木兰诗》绝不可能作于北朝。

  隋唐说者详细考察了《乐府诗集》中所引《古今乐录》的记载,认为《古今乐录》著录《木兰诗》一说也不可靠,郭茂倩只是在转引《古今乐录》之后所加的按语中提到“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如果《木兰诗》已编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郭茂倩就不会提出“不知起于何代”的疑问,郭氏没有对《梁鼓角横吹曲》66首歌中任何一首提出疑问,而对《木兰诗》提出疑问,正说明《古今乐录》没有著录这首歌辞。宋人黄庭坚在《题乐府木兰诗后》—文中写道:“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得于民间”。第一个借鉴《木兰诗}章法、诗句作诗的是杜甫,韦元甫和杜甫是同时代人,《木兰诗》从民间流入文人手中后,势必会引起杜甫注意,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古今乐录》已著录了《木兰诗》,如此优秀的长诗在被人发现后的200年间竟未发生任何影响,长期被冷落,只是到中唐才被人注意,群越模仿,岂不成了咄咄怪事?

  隋唐说者还从《木兰诗》所反映的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例证:

  一、府兵制。据诗中自市鞍马的情节,《木兰诗》应产生在府兵制实行以后。府兵制起自西魏后周,但寓兵于农的府兵制是隋以后的事。《木兰诗》中写到的情况和《新唐书》关于府兵制的记载相符。

  二、可汗。《木兰诗)写的是汉族生活,而混称“天子”、“可汗”,这正反映了隋代的政治特点。隋文帝受禅于北周,统—中国,但由于北部中国长达二三百年的异族分裂统治,政治制度很难一朝纯,“天子”、“可汗”混称,正说明隋天子和各部胡人的关系。

  三、策勋。据《唐天典》载:隋开皇初,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以下十一等,以酬勋劳。十二级的戎勋制度确立于唐高祖武德七年三月。

  四、“对镜贴花黄”。额黄、眉间黄这一富有时代特点的妆扮起源于北周。《通鉴•陈纪》太建十—年载:周宣帝宇文斌“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官人,皆黄眉墨妆”。说明《木兰诗》产生年代不能早于北周宣帝末年。

  持隋唐说者的论据是十分充足有力的,但对《乐府诗集》转引《古今乐录》所加按语的理解似有值得商榷之处,据此来否定《古今乐录》没有著录《木兰诗}还显得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众所周知, 《木兰诗)产生年代问题的提出始于宋代,郭茂倩是宋人,他在转引《古今乐录》时对产生年代争议的《木兰诗》题上一笔L“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指明关于《木兰》一曲产生年代的宋代已有争议,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足以构成推翻北朝说的力证。

  好好看看吧!

  作者资料
  郭茂倩,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劝孙,源明子。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与>合称长篇叙事诗双壁。

  乐府诗的简介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诗歌链接
  我国北方民风彪悍,不少妇女同样豪迈尚武,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英勇善战,十分著名,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霜,妇女尚如此,男儿安可逢?
  可见作为北方乐府民歌代表作的《木兰诗》,是有着一定的生活依据的。


  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问题研究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3.“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 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木兰诗》起源 孟巍坚

  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木兰的故事,她女扮男装,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展现了中华民族古朴、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它是千古以来民谣民歌中的优秀杰作。

  而今这篇中国“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海外又掀起一股“木兰热”。在国内,一些学者也纷纷为木兰和《木兰诗》而撰文,很多人认为木兰氏起于隋唐,所言《木兰诗》出自唐人之手。今究该说,不难辨识他们是步南宋章樵和左克明的后尘。樵著《古文苑》,克明著《古乐府》,二人并言“木兰诗”为唐人作。现究章、左二说,实源于北宋的官方丛书《文苑英华》,就在该书的卷三三三[部]已载《木兰歌》,并题作者为唐人韦元甫,于是,在南北朝时代未署作者姓名的《木兰诗》,到了宋代始被韦氏盗名,对此,该书编者也知有弊,不得不笔端搪塞,另借含糊之意,随于其下自注小字“韦元甫续、附入”,尚不灭该诗为前人所作之迹。载入《文苑英华》的《木兰诗》,从此剽为韦氏所作,而且,开头第一句就改写成“唧唧何力力”,其错中错,移花接木之术,以及附于韦氏之荣,都导致后人嘲笑。再看宋初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题名《木兰诗二首》,郭氏将未署名的古诗排列在前,韦氏新作排于后,新老分明,同时在题下,标明唐人韦元甫续与“附入”二字,由此,可以断定唐以前即有《木兰诗》。

《木兰诗》起源于哪个朝代

千百年来,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此为题材而写成的《木兰诗)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木兰诗》和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被誉为我国古代叙事诗中的“双壁”,异曲同工,前后生辉。但自《木兰诗}被发现后,一直存在着一个创作年代的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还把著作权归之曹植和韦元甫。在众多的说法之中,把《木兰诗》视作北朝乐府民歌和隋唐民歌的观点最具代表性,理由也较充分。

持北朝说者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引的《古今乐录》已著录《木兰诗》的篇目为主要依据。《古今乐录》今已失传,但《隋书。经籍志》、《旧唐收•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均著录了这一书名,题陈沙门智匠撰。既然《古今乐录》已录有《木兰诗篇目》,这是《木兰诗》决不可能作于陈以后的铁证。同时,并朝说者认为《木兰诗》叙述的故事是以北魏北伐蠕蠕(即柔然)的战争为背景,北朝战争频繁,好勇尚武,这首诗正反映了这一特定的社会风貌。《木兰诗》中称居主为可汗,出征的地点又均在北方,说明了它也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产品。在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但就全诗看,仍保持着北朝民歌的特色。

持隋唐说者认为北朝说者除了以《古今乐录》的著录为证据外提不出任何其它材料证明《木兰诗)作于北朝的有力证据。恰恰相反,以《木兰诗》在身提供的材料来考察,只能证明《木兰诗》绝不可能作于北朝。

隋唐说者详细考察了《乐府诗集》中所引《古今乐录》的记载,认为《古今乐录》著录《木兰诗》一说也不可靠,郭茂倩只是在转引《古今乐录》之后所加的按语中提到“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如果《木兰诗》已编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郭茂倩就不会提出“不知起于何代”的疑问,郭氏没有对《梁鼓角横吹曲》66首歌中任何一首提出疑问,而对《木兰诗》提出疑问,正说明《古今乐录》没有著录这首歌辞。宋人黄庭坚在《题乐府木兰诗后》—文中写道:“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得于民间”。第一个借鉴《木兰诗}章法、诗句作诗的是杜甫,韦元甫和杜甫是同时代人,《木兰诗》从民间流入文人手中后,势必会引起杜甫注意,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古今乐录》已著录了《木兰诗》,如此优秀的长诗在被人发现后的200年间竟未发生任何影响,长期被冷落,只是到中唐才被人注意,群越模仿,岂不成了咄咄怪事?

隋唐说者还从《木兰诗》所反映的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例证:

一、府兵制。据诗中自市鞍马的情节,《木兰诗》应产生在府兵制实行以后。府兵制起自西魏后周,但寓兵于农的府兵制是隋以后的事。《木兰诗》中写到的情况和《新唐书》关于府兵制的记载相符。

二、可汗。《木兰诗)写的是汉族生活,而混称“天子”、“可汗”,这正反映了隋代的政治特点。隋文帝受禅于北周,统—中国,但由于北部中国长达二三百年的异族分裂统治,政治制度很难一朝纯,“天子”、“可汗”混称,正说明隋天子和各部胡人的关系。

三、策勋。据《唐天典》载:隋开皇初,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以下十一等,以酬勋劳。十二级的戎勋制度确立于唐高祖武德七年三月。

四、“对镜贴花黄”。额黄、眉间黄这一富有时代特点的妆扮起源于北周。《通鉴•陈纪》太建十—年载:周宣帝宇文斌“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官人,皆黄眉墨妆”。说明《木兰诗》产生年代不能早于北周宣帝末年。

持隋唐说者的论据是十分充足有力的,但对《乐府诗集》转引《古今乐录》所加按语的理解似有值得商榷之处,据此来否定《古今乐录》没有著录《木兰诗}还显得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众所周知, 《木兰诗)产生年代问题的提出始于宋代,郭茂倩是宋人,他在转引《古今乐录》时对产生年代争议的《木兰诗》题上一笔L“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指明关于《木兰》一曲产生年代的宋代已有争议,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足以构成推翻北朝说的力证。

就是这样

《木兰诗》起源
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木兰的故事,她女扮男装,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展现了中华民族古朴、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它是千古以来民谣民歌中的优秀杰作。
而今这篇中国“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海外又掀起一股“木兰热”。在国内,一些学者也纷纷为木兰和《木兰诗》而撰文,很多人认为木兰氏起于隋唐,所言《木兰诗》出自唐人之手。今究该说,不难辨识他们是步南宋章樵和左克明的后尘。樵著《古文苑》,克明著《古乐府》,二人并言“木兰诗”为唐人作。现究章、左二说,实源于北宋的官方丛书《文苑英华》,就在该书的卷三三三[部]已载《木兰歌》,并题作者为唐人韦元甫,于是,在南北朝时代未署作者姓名的《木兰诗》,到了宋代始被韦氏盗名,对此,该书编者也知有弊,不得不笔端搪塞,另借含糊之意,随于其下自注小字“韦元甫续、附入”,尚不灭该诗为前人所作之迹。载入《文苑英华》的《木兰诗》,从此剽为韦氏所作,而且,开头第一句就改写成“唧唧何力力”,其错中错,移花接木之术,以及附于韦氏之荣,都导致后人嘲笑。再看宋初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题名《木兰诗二首》,郭氏将未署名的古诗排列在前,韦氏新作排于后,新老分明,同时在题下,标明唐人韦元甫续与“附入”二字,由此,可以断定唐以前即有《木兰诗》。
《木兰诗》始于南北朝的见证:
首先从该诗全文来鉴别:诗内曾提到的“可汗”一辞,这在《旧唐书·音乐志二》:“后魏所谓〈簸逻〉也,其曲多‘可汗’辞”。又在《乐府诗集》卷二十一载:“后魏之世,有〈簸逻歌〉,其曲多‘可汗’之辞”。二书所证,《木兰诗》实存南北朝迹象。另外,诗中描述木兰女“对镜帖花黄”一句,它正是北朝人所沿用的民间风土习俗,那时妇女的化妆方式,往往浓饰“额黄”以求其美,这在《北齐校书图》里,已绘有当时女子的额黄像,流传于今日尚存,该图像的所施“额黄”那时相当流行,古人所遗此图,堪称力证。
其次,南朝陈后主时,由释智匠在光大二年(568年)所编成的《古今乐录》相继问世,其中就有《木兰诗》一首。除此,郭氏《乐府诗集》“木兰诗”里,首引《古今乐录》“木兰不知名”,已证古有未署作者名字的木兰诗。但是近年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条南北朝的孤证,不免有疑。故另举他例:南朝[梁鼓角横吹曲]其中即有〈木兰曲〉一折,并言木兰女代父从军事。从《辞通》和一些姓氏书里,又皆言有南朝宋何承天的《姓苑》载其“花姓;木兰氏,任成人”。还有《中国姓氏辞典》花姓条:引述“〈姓苑〉始见花姓,〈述异记〉载北朝有女英雄花木兰”。所以笔者认为,将这篇描写巾帼英雄的简明史诗,归于南北朝,是无可置疑的。(孟巍坚 )

《木兰诗》起源
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木兰的故事,她女扮男装,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展现了中华民族古朴、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它是千古以来民谣民歌中的优秀杰作。
而今这篇中国“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海外又掀起一股“木兰热”。在国内,一些学者也纷纷为木兰和《木兰诗》而撰文,很多人认为木兰氏起于隋唐,所言《木兰诗》出自唐人之手。今究该说,不难辨识他们是步南宋章樵和左克明的后尘。樵著《古文苑》,克明著《古乐府》,二人并言“木兰诗”为唐人作。现究章、左二说,实源于北宋的官方丛书《文苑英华》,就在该书的卷三三三[部]已载《木兰歌》,并题作者为唐人韦元甫,于是,在南北朝时代未署作者姓名的《木兰诗》,到了宋代始被韦氏盗名,对此,该书编者也知有弊,不得不笔端搪塞,另借含糊之意,随于其下自注小字“韦元甫续、附入”,尚不灭该诗为前人所作之迹。载入《文苑英华》的《木兰诗》,从此剽为韦氏所作,而且,开头第一句就改写成“唧唧何力力”,其错中错,移花接木之术,以及附于韦氏之荣,都导致后人嘲笑。再看宋初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题名《木兰诗二首》,郭氏将未署名的古诗排列在前,韦氏新作排于后,新老分明,同时在题下,标明唐人韦元甫续与“附入”二字,由此,可以断定唐以前即有《木兰诗》。
《木兰诗》始于南北朝的见证:
首先从该诗全文来鉴别:诗内曾提到的“可汗”一辞,这在《旧唐书·音乐志二》:“后魏所谓〈簸逻〉也,其曲多‘可汗’辞”。又在《乐府诗集》卷二十一载:“后魏之世,有〈簸逻歌〉,其曲多‘可汗’之辞”。二书所证,《木兰诗》实存南北朝迹象。另外,诗中描述木兰女“对镜帖花黄”一句,它正是北朝人所沿用的民间风土习俗,那时妇女的化妆方式,往往浓饰“额黄”以求其美,这在《北齐校书图》里,已绘有当时女子的额黄像,流传于今日尚存,该图像的所施“额黄”那时相当流行,古人所遗此图,堪称力证。
其次,南朝陈后主时,由释智匠在光大二年(568年)所编成的《古今乐录》相继问世,其中就有《木兰诗》一首。除此,郭氏《乐府诗集》“木兰诗”里,首引《古今乐录》“木兰不知名”,已证古有未署作者名字的木兰诗。但是近年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条南北朝的孤证,不免有疑。故另举他例:南朝[梁鼓角横吹曲]其中即有〈木兰曲〉一折,并言木兰女代父从军事。从《辞通》和一些姓氏书里,又皆言有南朝宋何承天的《姓苑》载其“花姓;木兰氏,任成人”。还有《中国姓氏辞典》花姓条:引述“〈姓苑〉始见花姓,〈述异记〉载北朝有女英雄花木兰”。所以笔者认为,将这篇描写巾帼英雄的简明史诗,归于南北朝,是无可置疑的。( 孟巍坚 )

南朝陈后主时,由释智匠在光大二年(568年)所编成的《古今乐录》相继问世,其中就有《木兰诗》一首。除此,郭氏《乐府诗集》“木兰诗”里,首引《古今乐录》“木兰不知名”,已证古有未署作者名字的木兰诗。但是近年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条南北朝的孤证,不免有疑。故另举他例:南朝[梁鼓角横吹曲]其中即有〈木兰曲〉一折,并言木兰女代父从军事。从《辞通》和一些姓氏书里,又皆言有南朝宋何承天的《姓苑》载其“花姓;木兰氏,任成人”。还有《中国姓氏辞典》花姓条:引述“〈姓苑〉始见花姓,〈述异记〉载北朝有女英雄花木兰”。所以笔者认为,将这篇描写巾帼英雄的简明史诗,归于南北朝,是无可置疑的。(孟巍坚 )


《木兰诗》翻译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

木兰诗的解词 文学常识 原文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

木兰诗翻译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

木兰诗翻译
唧唧唧唧,木兰在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

木兰诗翻译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

___,___".《木兰诗》中的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
"朔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木兰诗》中的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

木兰诗中的"度"怎么读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è),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ān jiān),南市买辔头(pèi tóu),北市买...

(木兰诗)与(孙权劝学)的全文意思?谁知道?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

《木兰诗》诗句
1、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7、...

"木兰诗"的起源?
《木兰诗》起源 孟巍坚 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木兰的故事,她女扮男装,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展现了中华民族古朴、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它是千古以来民谣民歌中的优秀杰作。而今这篇中国“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海外又掀起一股“木兰热”。在国内...

师河区18715419319: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理解?有何作用 -
类咱感冒: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

师河区18715419319: "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怎么翻译?
类咱感冒: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师河区18715419319: 木兰诗爷娘闻女来.......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
类咱感冒: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师河区18715419319: 木兰诗中全部的修辞手法 -
类咱感冒: “旦辞”八句(太长..自己看着顺眼的几乎都是;旦辞&quot..) 反问 双兔傍地走,卷卷有爷名 万里赴戎机,对镜贴花黄 将军百战死,卷卷有爷名 壮士十年归,西市……(四句) 复沓 “问女”二句,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归来见天子;四...

师河区18715419319: 三年级下册"翠鸟",作者写翠鸟的特点,为什么还要写小鱼,苇杆和水波呢 -
类咱感冒:[答案] 呵呵,这位朋友, 作者写翠鸟的特点,之所以还要写小鱼、芦苇和水波, 原文是这样的:“翠鸟蹬开桅杆,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往处飞走.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这是属于典型的细节描写,目的是使翠鸟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你明白...

师河区18715419319: 木兰诗中第六,七段的通假字 -
类咱感冒: 著;:通"伙&quot:通&quot:通"着&quot,穿的意思 帖;贴&quot,贴的意思 火

师河区18715419319: "木兰诗 不闻……不闻,两组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
类咱感冒:[答案] 不闻…但闻…强调语气,强调但闻后的内容,也将不闻的内容与但闻的内容相比较,更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强调了木兰的叹息,她因何缘由叹息,引出下文.

师河区18715419319: 写木兰诗中"战争诗的情景"300字
类咱感冒: 为了祖国,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战胜敌人!

师河区18715419319: 木兰诗的歌 -
类咱感冒: 江南

师河区18715419319: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赏析 -
类咱感冒: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更是因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近日,因教学上的需要,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有的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