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华夷之辨概念中的部落集团或民族)详细资料大全

作者&投稿:占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华夷之辨下,华夏对应着四方的部族。南,东,西,北分别是蛮、夷、戎、狄。

先秦 “蛮方”指狁﹐又称鬼方﹐二国都在西北﹔“淮夷蛮貊”指东方部落﹐“百蛮”指北方部落﹐“蛮荆”则是指南方部落。

汉代以后被汉族用来代指非汉民族,曾被满族用来代指汉民族,也被准噶尔族用来代指满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蛮
  • 来源书籍 :《壮族通史》
  • 四方异族 :汉族以外南方所有民族统称
  • 四方部落 :中原华夏部落以外的四周部落
考释,先秦华夏时代,汉族王朝,东汉末年,史籍记载,魏书,宋书,南齐书,分布情况,

考释

中原地区古人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黄现璠《壮族通史》)

先秦华夏时代

先秦 “蛮方”指狁﹐又称鬼方﹐二国都在西北﹔商代“淮夷蛮貊”指东方民族部族﹐“百蛮”指北方众多民族﹐“蛮荆”则是指南方众多民族。春秋时楚境内已有不少以“蛮”自称的民族。在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庄王时﹐楚周边民族乘楚大饥之际﹐“戎伐其西南﹐又伐其东南﹐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戎﹑蛮﹑百濮并称﹐此“蛮”显非泛称。庸在今湖北竹山﹐且为群蛮之首﹐可能是蛮人建立的国家。在楚国的反攻下﹐庸人破灭﹐群蛮降楚﹐此后相当长时期不再见蛮的活动记录。到战国初期﹐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蛮人长期居住的洞庭地区遂为楚攻占。到秦昭王时﹐白起攻灭楚国之后﹐“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又进一步进占了蛮人居住的湘鄂川黔地区。

汉族王朝

蛮以盘瓠﹑廪君﹑板楯三者最大。盘瓠蛮因以神犬盘瓠为图腾而得名。秦汉时﹐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盘瓠蛮在秦汉时部落分散﹐各有首领﹐汉王朝授予邑君﹑邑长称号﹐颁赐印绶。蛮语称首领曰精夫﹐族人相呼曰姎徒。多居山壑﹐从事粗放农业。能织木皮为布﹐以草实为染料。衣服五色斑斓﹐赤髀横裙﹐以枲束发。汉王朝对他们收取“賨布”(作为赋税交纳的布)之赋﹐大人每岁征布一匹﹐小口半匹。由于官府徭役失平﹐妄增租赋﹐盘瓠蛮屡起反抗﹐杀长吏﹐烧官府﹐终汉之世﹐连绵不断。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道﹐川北的板楯族人多信从之﹐大量迁到汉中。曹操平张鲁﹐李虎﹑杜濩﹑朴胡﹑袁约﹑杨车﹑李黑等为首的板楯族人被迁到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号为巴人或巴氐。这支巴人后与六郡流人辗转入蜀﹐发动起义﹐推翻了晋朝在益州的统治﹐李特子李雄于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建立成汉政权。另部分被曹操内迁关中的板楯族多达万余家﹐其后人口蕃衍﹐北至河东﹑平阳(今晋中﹑晋南)也有分布。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巴酋勾渠知曾在关中联合氐﹑羌﹑羯等各族共三十万人﹐反抗刘曜统治。早在汉初就已迁居商洛地区(陕东南)的板楯族人﹐在南北朝时期沿丹水﹑沔水向东南发展﹐到6世纪时﹐已分布在“北至商洛﹑南拒江淮﹐东西二千余里”的土地上﹐而且还部分地保持着他们的固有习俗。成汉后期﹐牂柯﹑兴古(今云贵东部)僚人大量北迁入蜀﹐部分沿嘉陵江北上﹐给留居川北地区的板楯族人以巨大的冲击。南北朝后期﹐北魏势力南入四川﹐建立巴州(今四川巴中)﹐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以统僚人。 四川出土的具有地方民族风格的铜虎钮錞于进入江﹑淮﹑汝﹑汉地区的各族蛮人﹐地处南北朝之间﹐他们利用南北对立的矛盾﹐时或降南﹐时或附北﹐因而能延续活动相当长的时期。南朝在蛮人集中的地区设定“左郡”﹑“左县”﹐以蛮人首领任令长﹑太守甚或刺史﹐进行羁縻。而在荆州置南蛮校尉﹑雍州置宁蛮校尉﹐统管蛮事。归附的蛮人﹐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而汉人赋役严苦﹐贫者多逃亡入蛮﹐有的还成了首领﹐如桓诞。但各地蛮人仍不免于官府的迫害﹐他们反抗官府的起义斗争史不绝书。南北王朝都残酷镇压这些反抗斗争﹐且常常把俘虏和降蛮大量迁徙到河内诸州﹑六镇或建康﹐有的还被抑为营户﹐或赏赐给官僚为奴婢。 “晋蛮夷率著邑君”银印印文搨本 湖南桃源出土 南北朝是蛮族与其它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时期。据《隋书·地理志》载﹕今整个湖北和豫﹑皖﹑赣﹑湘部分地区﹐当时多杂蛮族。与汉人杂居者﹐和汉人没有区别﹔地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大概留居今清江流域的廪君族和湘西﹑湘南的盘瓠族仍保持其民族特点﹐其余地区则已渐与汉族融合。 东徙皖﹑赣的盘瓠族﹐除部分与汉族融合外﹐也融合了部分山越的后裔﹐从而逐步形成后世畲族和瑶族的先民。宋武帝时的南康﹑揭阳蛮(今赣南﹑粤东地区)就是畲族先民﹐萧梁时衡阳﹑零陵(今湘南)的“莫徭”蛮就是瑶族先民。晋宋时活动在巴东﹑建平(今四川奉节﹑巫山一带)的盘瓠族不断向川东发展﹐大概和原居此地的蜒人有所融合﹐所以被称为“蛮蜒”﹐他们与后世川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密切关系。

史籍记载

魏书

蛮者,盘瓠之后。族类蕃衍,散处江、淮之间,汝、豫之郡。凭险作梗,世为寇乱。逮魏人失驭,其暴滋甚。有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树,僣称王侯,屯据三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太祖略定伊、瀍,声教南被,诸蛮畏威,靡然向风矣。
大统五年,蔡阳蛮王鲁超明内属,以为南雍州刺史,仍世袭焉。十一年,蛮首梅勒特来贡其方物。寻而蛮帅田杜清及沔、汉诸蛮扰动,大将军杨忠击破之。其后蛮帅杜青和自称巴州刺史,以州入附。朝廷因其所称而授之。青和后遂反,攻围东梁州。其唐州蛮田鲁嘉亦叛,自号豫州伯。王雄、权景宣等前后讨平之。语在泉仲遵及景宣传。
魏废帝初,蛮酋樊舍举落内附,以为淮北三州诸军事、淮州刺史、淮安郡公。于谨等平江陵,诸蛮骚动,诏豆卢宁、蔡祐等讨破之。
魏恭帝二年,蛮酋宜民王田兴彦、北荆州刺史梅季昌等相继款附。以兴彦、季昌并为开府仪同三司,加季昌洛州刺史,赐爵石台县公。其后巴西人谯淹扇动群蛮,以附于梁。蛮帅向镇侯、向白彪等应之。向五子王又攻陷信州。田乌度、田都唐等抄断江路。文子荣复据荆州之汶阳郡,自称仁州刺史。并邻州刺史蒲微亦举兵逆命。诏田弘、贺若敦、潘招、李迁哲讨破之。语在敦及迁哲、阳雄等传。
武成初,文州蛮叛,州选军讨定之。寻而冉令贤、向五子王等又攻陷白帝,杀开府杨长华,遂相率作乱。前后遣开府元契、赵刚等总兵出讨,虽颇剪其族类,而元恶未除。
天和元年,诏开府陆腾督王亮、司马裔等讨之。腾水陆俱进,次于汤口,先遣喻之。而令贤方增浚城池,严设捍御。遣其长子西黎、次子南王领其支属,于江南险要之地置立十城,远结涔阳蛮为其声援。令贤率其精卒,固守水逻城。腾乃总集将帅,谋其进趣。咸欲先取水逻,然后经略江南。腾言于众曰:"令贤内恃水逻金汤之险,外托涔阳辅车之援,兼复资粮充实,器械精新。以我悬军攻其严垒,脱一战不克,更成其气。不如顿军汤口,先取江南,剪其羽毛,然后进军水逻。此制胜之计也。"众皆然之。乃遣开府王亮率众渡江,旬日攻拔其八城,凶党奔散。获贼帅冉承公并生口三千人,降其部众一千户。遂简募骁勇,数道入攻水逻。路经石壁城。此城峻险,四面壁立,故以名焉。唯有一小路,缘梯而上。蛮蜑以为峭绝,非兵众所行。腾被甲先登,众军继进,备经危阻,累月乃得旧路。且腾先任隆州总管,雅知蛮帅冉伯犁、冉安西与令贤有隙。腾乃招诱伯犁等,结为父子,又多遗其金帛。伯犁等悦,遂为乡导。水逻侧又有石胜城者,亦是险要。令贤使兄子龙真据之。腾又密诱龙真云,若平水逻,使其代令贤处。龙真大悦,密遣其子诣腾。腾乃厚加礼接,赐以金帛。蛮贪利既深,仍请立效。乃谓腾曰:"欲翻所据城,恐人力寡少。"腾许以三百兵助之。既而遣二千人衔枚夜进。龙真力不能御,遂平石胜城。晨至水逻,蛮众大溃,斩首万余级,虏获一万口。令贤遁走,追而获之,并其子弟等皆斩之。司马裔又别下其二十余城,获蛮帅冉三公等。腾乃积其骸骨于水逻城侧,为京观。后蛮蜑望见,辄大号哭。自此狼戾之心辍矣。 时向五子王据石默城,令其子宝胜据双城。水逻平后,频遣喻之,而五子王犹不从命。腾又遣王亮屯牢坪,司马裔屯双城以图之。腾虑双城孤峭,攻未易拔。贼若委城奔散,又难追讨。乃令诸军周回立栅,遏其走路。贼乃大骇。于是纵兵击破之,擒五子王于石默,获宝胜于双城,悉斩诸向首领,生擒万余口。信州旧治白帝。腾更于刘备故宫城南,八阵之北,临江岸筑城,移置信州。又以巫县、信陵、秭归并是硖中要险,于是筑城置防,以为襟带焉。 天和六年,蛮渠冉祖喜、冉龙骧又反,诏大将军赵訚讨平之。自此群蛮慑息,不复为寇矣。

宋书

荆、雍州蛮,盘瓠之后也。分建种落,布在诸郡县。荆州置南蛮,雍州置宁蛮校尉以领之。世祖初,罢南蛮并大府,而宁蛮如故。蛮民顺附者,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而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结党连群,动有数百千人,州郡力弱,则起为盗贼,种类稍多,户口不可知也。所在多深险,居武陵者有雄溪、褭溪、辰溪、酉溪、舞溪,谓之五溪蛮。而宜都、天门、巴东、建平、江北诸郡蛮,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迹罕至焉。前世以来,屡为民患。 少帝景平二年,宜都蛮帅石宁等一百一十三人诣阙上献。太祖元嘉六年,建平蛮张雍之等五十人,七年,宜都蛮田生等一百一十三人,并诣阙献见。其后沔中蛮大动,行旅殆绝。天门漊中令宗侨之徭赋过重,蛮不堪命。十八年,蛮田向求等为寇,破漊中,虏略百姓。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遣行参军曹孙念讨破之,获生口五百余人,免侨之官。二十四年,南郡临沮当阳蛮反,缚临沮令傅僧骥。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遣中兵参军王谌讨破之。 先是,雍州刺史刘道产善抚诸蛮,前后不附官者,莫不顺服,皆引出平土,多缘沔为居。及道产亡,蛮又反叛。及世祖出为雍州,群蛮断道,击大破之。台遣军主沈庆之连年讨蛮,所向皆平殄,事在《庆之传》。二十八年正月,龙山雉水蛮寇抄涅阳县,南阳太守朱昙韶遣军讨之,失利,杀伤三百余人;昙韶又遣二千人系之,蛮乃散走。是岁,滍水诸蛮因险为寇,雍州刺史随王诞遣使说之曰:“顷威怀所被,覃自遐远,顺化者宠禄,逆命者无遗,此亦尔所知也。圣朝今普天肆眚,许以自新,便宜各还旧居,安堵复业,改过革心,于是乎始。” 先是,蛮帅鲁奴子掳龙山,屡为边患。鲁轨在长社,奴子归之,轨言于虏主,以为四山王。轨子爽归国,奴子亦求内附,随王诞又遣军讨沔北诸蛮,袭浊山、如口、蜀松三柴,克之,又围升钱、柏义诸柴,蛮悉力距战。军以具装马夹射,大破之,斩首二百级,获生蛮千口,牛马八十头。 世祖大明中,建平蛮向光侯寇暴峡川,巴东太守王济、荆州刺史朱修之遣军讨之,光侯走清江。清江去巴东千余里。时巴东、建平、宜都、天门四郡蛮为寇,诸郡民户流散,百不存一。太宗、顺帝世尤甚,虽遣攻伐,终不能禁,荆州为之虚敝。 大明中,桂阳蛮反,杀荔令晏珍之,临贺蛮反,杀关建令邢伯儿,振武将军萧冲之讨之,获少费多,抵罪。 豫州蛮,廪君后也。盘瓠及廪君事,并具前史。西阳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谓之五水蛮,所在并深岨,种落炽盛,历世为盗贼。北接淮、汝,南极江、汉,地方数千里。元嘉二十八年,西阳蛮杀南川令刘台,并其家口。二十九年,新蔡蛮二千余人破大雷戍,略公私船舫,悉引入湖。有亡命司马黑石在蛮中,共为寇盗。太祖遣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率江、荆、雍、豫诸州军讨之。世祖大明四年,又遣庆之讨西阳蛮,大克获而反。司马黑石徒党三人,其一人名智,黑石号曰“太公”,以为谋主;一人名安阳,号谯王;一人名续之,号梁王。蛮文小罗等讨禽续之,为蛮世财所篡,小罗等相率斩世财父子六人。豫州刺史王玄谟遣殿中将军郭元封慰劳诸蛮,使缚送亡命,蛮乃执智黑石、安阳二人送诣玄谟。世祖使于寿阳斩之。 太宗初即位,四方反叛,及南贼败于鹊尾,西阳蛮田益之、田义之、成邪财、田光兴等起义攻郢州,克之。以益之为辅国将军,都统四山军事,又以蛮户立宋安、光城二郡,以义之为宋安太守,光兴为龙骧将军、光城太守。封益之边城县王,食邑四百一十一户,成邪财阳城县王,食邑三千户。益之征为虎贲中郎将,将军如故。 顺帝升明初,又转射声校尉、冠军将军。成邪财死,子婆思袭爵,为辅国将军、武骑常侍。晋熙蛮梅式生亦起义,斩晋熙太守阎湛之、晋安王子勋典签沈光祖,封高山侯,食所统牛岗、下柴二村三十户。

南齐书

蛮,种类繁多,言语不一,咸依山谷,布荆、湘、雍、郢、司等五州界。宋世封西阳蛮梅虫生为高山侯,田治生为威山侯,梅加羊为扞山侯。太祖即位,有司奏蛮封应在解例,参议以"戎夷疏爵,理章列代;酋豪世袭,事炳前叶。今宸历改物,旧册杓降,而梅生等保落奉政,事须绳总,恩命升赞,有异常品。谓宜存名以训殊俗"。诏特留。以治生为辅国将军、虎贲中郎,转建宁郡太守,将军、侯如故。
建元二年,虏侵豫、司,蛮中传虏已近,又闻官尽发民丁,南襄城蛮秦远以郡县无备,寇潼阳,县令焦文度战死。司州蛮引虏攻平昌戍,戍主苟元宾击破之。秦远又出破临沮百方砦,杀略百余人。北上黄蛮文勉德寇汶阳,太守戴元孙孤城力弱,虑不自保,弃戍归江陵。荆州刺史豫章王遣中兵参军刘伾绪领千人讨勉德,至当阳,勉德请降,收其部落,使戍汶阳所治城子,令保持商旅,付其清通,远遂逃窜。
汶阳本临沮西界,二百里中,水陆迂狭,鱼贯而行,有数处不通骑,而水白田甚肥腴。桓温时割以为郡。西北接梁州新城,东北接南襄城,南接巴、巫二边,并山蛮凶盛,据险为寇贼。宋泰始以来,巴建蛮向宗头反,刺史沈攸之断其盐米,连讨不克。晋太兴三年,建平夷王向弘、向WA等诣台求拜除,尚书郎张亮议"夷貊不可假以军号",元帝诏特以弘为折冲将军、当平乡侯,并亲晋王,赐以朝服。宗头其后也。太祖置巴州以威静之。
其武陵酉溪蛮田思飘寇抄,内史王文和讨之,引军深入,蛮自后断其粮。豫章王遣中兵参军庄明五百人将湘州镇兵合千人救之,思飘与文和拒战,中弩矢死,蛮众以城降。
永明初,向宗头与黔阳蛮田豆渠等五千人为寇,巴东太守王图南遣府司马刘僧寿等斩山开道,攻其砦,宗头夜烧砦退走。
三年,湘川蛮陈双、李答寇掠郡县,刺史吕安国讨之不克。四年,刺史柳世隆督众征讨,乃平。
五年,雍、司州蛮与虏通,助荒人桓天生为乱。
六年,除督护北遂安左郡太守田驷路为试守北遂安左郡太守,前宁朔将军田驴王为试守新平左郡太守,皆郢州蛮也。
九年,安隆内史王僧旭发民丁,遣宽城戍主万民和助八百丁村蛮伐千二百丁村蛮,为蛮所败,民和被伤,失马及器仗,有司奏免官。
西阳蛮田益宗,沈攸之时以功劳得将领,遂为临川王防阁,叛投虏,虏以为东豫州刺史。建武三年,虏遣益宗攻司州龙城戍,为戍主朱僧起所破。
蛮俗衣布徒跣,或椎髻,或剪发。兵器以金银为饰,虎皮衣楯,便弩射,皆暴悍好寇贼焉。

分布情况

湖南西部出土的蛮人用铜斧钺,廪君蛮为南蛮的一支。有五个氏族﹐其中巴氏首领务相﹐被推为五个氏族的共主﹐号为廪君﹐后遂以廪君为族名。相传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族人遂有崇拜白虎和以人祭虎的习俗。他们早期活动在夷水(今鄂西南清江)流域﹐后逐步发展到巴中﹑黔中一带(略当今川东南﹑黔东北﹑鄂西﹑湘西地区)﹐地当汉的南郡﹑巴郡﹐故又被称为“巴郡南郡蛮”。秦灭巴蜀﹐巴氏仍世为廪君族君长﹐并娶秦女为妻﹐岁出赋钱两千零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鍭。汉时仍依秦制。东汉时﹐由于官府“收税不均”﹐廪君蛮曾多次起义反抗﹐部分族人被强制迁往江夏郡(今鄂东地区)。 板楯蛮分布在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一带﹐沿渝水居住﹐喜好歌舞﹐英勇善战。他们从事农业﹐长于狩猎。相传秦昭王时﹐白虎为害﹐板楯人应募射杀白虎有功﹐秦官府与板楯人盟誓说:“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倓钱赎死。”楚汉之际﹐板楯蛮从汉高祖还定三秦有功﹐免除部落首领罗﹑朴﹑督(昝)﹑鄂﹑度﹑夕﹑龚七姓不纳租赋﹐余户岁纳“賨钱”(作为赋税交纳的钱)四十。因此﹐又有“白虎夷”﹑“白虎复夷”或“賨人”之称8鞑柯涫琢旆直鸨环馕?耐酴p邑君﹑邑长。由于板楯蛮善战﹐东汉王朝经常征调他们从军﹐屡立战功。当时西羌数寇汉中﹐都靠板楯军击败之﹐号为神兵。但官府对他们“更赋至重﹐仆役棰楚﹐过于奴虏”。板楯人“愁于赋役﹐困于酷刑”﹐也多次邑落相聚﹐奋起反抗。灵帝中平五年(188)举行起义﹐与巴郡黄巾起义相呼应。后来大量板楯人还成为五斗米道的信奉者。 在川东﹑川西以及鄂西南﹑湘西等地﹐经考古发现﹑出土了不少在形制﹑纹饰上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青铜器物﹐如虎钮錞于﹑空首钱﹑柳叶形短剑等﹐其上有手纹﹑心纹﹑虎纹﹐这些器物多出于独木舟式的葬具之内。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些铜器和“船棺葬”是秦汉时期廪君蛮和板楯蛮的遗物﹐遗物表明了当时蛮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




蛮(华夷之辨概念中的部落集团或民族)详细资料大全
太宗初即位,四方反叛,及南贼败于鹊尾,西阳蛮田益之、田义之、成邪财、田光兴等起义攻郢州,克之。以益之为辅国将军,都统四山军事,又以蛮户立宋安、光城二郡,以义之为宋安太守,光兴为龙骧将军、光城太守。封益之边城县王,食邑四百一十一户,成邪财阳城县王,食邑三千户。益之征为虎贲中郎将,将军如故。 顺...

华夷之辨的内涵及特点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中华世界...

华夷之辨什么意思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文化和文明程度,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文明者为华,或称夏、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夷,或称蛮夷、化外之民。东周末年,诸侯称霸...

什么是“华夷之辩”?
“华”贵,“夷”践,是“华夷之辩”中的主要内容,“华”贵“夷”践,其实就是以华夏的文化,礼仪制度为贵,贬“夷俗”,确立“夷”必须从“华”的观念。 再次是“要服”“荒服”之制 周穆王时祭公谋父云:“先王之制, 参考资料: http:\/\/www.wenba.com.cn\/wenba\/2006-05\/17334.shtml 4 已赞过 ...

华夷之辨是什么?华夷之辨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华夷之辨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华指的是华夏,中国。夷指的是华以外的民族和国家,夷在我们老祖:宗的眼里是贬义词,通常是当蛮夷和蛮子用。大清国时代,人们把所有中国以外的民族和国家都称谓蛮子,应当明白,老祖宗们确有骄傲的资本。中国自古以农耕民族为中心,周边民族都落后于农耕民族,...

夷夏的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区辨华夏与蛮夷。《尚书·大禹谟》记载大禹治水后,“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四夷是“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礼记王制》)。华夷之辨往往被理解为华夏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种族和国家则较落后,是蛮族、化外之民。中国皇帝是天子,中国的...

什么是“华夷之辩”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

华夷之辨什么意思 华夷之辨的意思
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三个标准: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3、著名作品顾欢《夷夏论》、王夫之《黄书》等。

华夏文明的华夷之辨
夏夷之辨’就是用血统的方法把世界上所有的族群,也就是我们和其他的族群划分开来,就是我们和他们划分开来,就是把诸夏和非诸夏划分开来。诸夏就是炎黄子孙。非诸夏就不是炎黄子孙。就是把这个世界一分为二。 我们用到文化的地方,是作为二级概念。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最高明的地方,他知道‘位’,比如说‘圣人之大宝...

近代史纲要考题【联系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之辨和道器之争的倾向评价与思考...
“华夷之辨”中的“夷”代表的是野蛮与落后,“华”则代表文明与进步。“华夷之辨”的实质就是文明与野蛮之辨,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文化民族主义。“华夷之辨”的重点在于保卫文明、学习先进,抵抗野蛮侵略和落后倒退,防止一切野蛮侵略文明导致的文明破坏、社会倒退的悲剧的发生,并追求对落后野蛮地区文明...

江北区17545145540: 蛮(华夷之辨概念中的部落集团或民族) - 搜狗百科
芒唐盐酸: 周代,中国有“华夷之辨”的思想,也就是将周人视为华夏、诸夏,而将周边的少数民族成为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等.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民族隔绝的状态逐渐...

江北区17545145540: 东夷南蛮西茙北狄各指什么 -
芒唐盐酸: 先秦的东夷,即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及泰山以东以南的东夷各部落与方国,到战国晚叶都已经华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秦汉以后的东夷,主要是指先秦的东北夷,又将倭人列于其中,是泛指东方的民族和国家. 文献记载中,蛮常指南方民族,...

江北区17545145540: 请介绍华夏民族~ -
芒唐盐酸: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

江北区17545145540: 中华民族为什么被称为华夏族 -
芒唐盐酸: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江北区17545145540: 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各是那里最好有地图
芒唐盐酸: 中国古代文献中就出现了:夏、羌、胡、蛮、夷、戎、狄、番(蕃)等词,或者蛮夷、戎狄等合称.夷多指东部或者西南的少数民族,蛮多指南方或者西南的少数民族,...

江北区17545145540: 南蛮族是现在的什么民族 -
芒唐盐酸: 南蛮,是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南各部落的称呼.古代中原人以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为天下中心,称周边四方为"夷、蛮、戎、犾". "南蛮"的称谓最早文字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王制》:"中国(方位概念,居天下之中)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江北区17545145540: 华夏子孙的含义是什么 -
芒唐盐酸: 中国和汉族的古称,较多见的是分称“华”和“夏”,“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 春秋以后,又称诸夏.古人将华夏与蛮夷或裔对称,以文化和族类作为区分的标准.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分布许多氏族部落.距今四...

江北区17545145540: 汉族简介快
芒唐盐酸: 从约公元前7000年起,当今汉族主体的一部分巴楚人在长江流域发展.前5000年左... 另一方面,苗蛮集团的某些氏族、部落,后来发展形成为楚民族,成为华夏民族的族源...

江北区17545145540: 华夏之称的来历 -
芒唐盐酸: 神话说的是天系,天地一统,统的是龙凤麒麟.龙凤麒麟的大争能一统,缘自龙系和人的天系合组的龙汉系.…人可以看做是进化的替代,封神前人族的户头是挂靠.………一统后,天系的权力中心叫天府,天是朝上天和五彩石补天的实物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