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太祖乾德二年八月记载了什么?

作者&投稿:太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宋朝时期的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救命恩人?~

我们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得感恩是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素养,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那么,在当时的宋朝第一位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在当时的宋朝地位还是很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当时宋朝经济非常发达,人们生活也会安居乐业,不过,有传闻说历史上的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的救命恩人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件史实:宋太祖乾德元年八月壬午,殿前都虞候张琼以陵侮军校史珪、石汉卿等,为所诬谮,下吏,琼自杀。说的是殿前都虞候张琼欺辱军校史珪、石汉卿等人,被他们联手诬告。张琼被送交有关部门审查,审查期间自杀身亡。

对这件事,《宋史》之外,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及清人毕沅《续资治通鉴》都有记载,以李焘《长编》的记载最为详细。当时,张琼的职务是“殿前都虞候、嘉州防御使”。防御使是寄禄官,代表他的品阶为防御使(略低于节度使,五品官),殿前都虞候(掌军中司法,从五品)才是他的实际职务。史珪和石汉卿都是没有品阶的小校,且隶属于殿前司,是张琼的部下。按《长编》记载,张琼性格暴躁,御下严厉。当时史珪和石汉卿正受赵匡胤宠幸,张琼很轻视他们,称其为“巫媪”(老巫婆)。二人恨之入骨,于是诬告张琼“养部曲百余人,自作威福,禁旅畏惧。且巫毁皇弟光义为殿前都虞候时事”(私养部曲百余人,作威作福,禁军将士都惧怕他。而且他还污蔑、诋毁皇弟赵光义担任殿前都虞候时的事。)宋太祖招张琼当面讯问,张琼不承认指控。太祖大怒,命人拷打他。石汉卿用铁挝(铁制兵器,头部形似手掌)猛击张琼头部,张琼被打的气息奄奄(仍不认罪),拖出去交给御史府继续审问。张琼自知不免于死,遂解下所配玉带留给母亲,随即自杀身亡。

【赵匡胤】

按史书记载,“诬谮”两个字已经案件定了性:张琼是蒙冤而死。案情看似简单,但是如果认真分析来龙去脉,发现内情却很是复杂。建隆二年七月,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之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老资格的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将领职务,提拔资历较低的亲信统领禁军。到了乾德元年,赵匡胤对禁军的改造已基本完成,侍卫司被(弱化)分为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与殿前司合称三衙。殿前司作为皇帝的近卫军,是最受信任的精锐部队。当时殿前司骨干成员,主要是赵匡胤担任殿前司主帅(殿前都点检)时的老部下,以及高级官员、阵亡将士的子弟。张琼出身将门,自大周(后周)起就在赵匡胤麾下征战。《宋史》记载,张琼“少有勇力,善射,隶太祖帐下”,立下不少军功。周世宗南征进攻寿春之时,他以身体为赵匡胤挡箭,身中数箭差点被射死。赵匡胤即位,提拔他做禁军将领,后又破格任命他接替皇弟赵光义的殿前都虞候职务。

殿前都虞候是个什么官职呢?简单地说就是殿前司的军法官,军中地位仅次于殿前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宋太祖改造禁军,取消了殿前正副都点检职位,殿前司正副都指挥使职位也有意长期空缺,殿前都虞候实际上成了殿前司的最高指挥官,全面掌管殿前司事务。又由于殿前司在三衙中地位最高,所以殿前都虞候品阶虽低(从五品),却是禁军中地位最高的将领之一。

张琼之前,殿前都虞候职位一直由皇弟赵光义担任。赵匡胤征讨李筠、李重进之时,都是以殿前都虞候赵光义统领宫廷事务,执掌京城禁军,其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见。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光义升任开封府尹、同平章事(京城开封府最高长官、宰相品阶)。于是宋太祖钦点忠诚正直的张琼接替他的职务,并言道:“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万人,非琼不能统制”(殿前司卫士如狼似虎,人数不下万人,非张琼不能统领)。因此说,张琼作为大宋第二任殿前都虞候,是皇帝绝对信得过的禁军将领。

史珪其人,《宋史》有传。早在赵匡胤担任后周禁军将领时,史珪就在他身边做事(给事左右)。赵匡胤登基,史珪被任命为御马直队长(御马直的低级军官)。乾德元年八月案发之时,他的职务应该比御马直队长略高,属于皇帝的侍卫军官。关于石汉卿,《宋史》没有他的传记。除了参与诬陷张琼之外,史书记载开宝二年(969年)五月,宋太祖亲征北汉,殿前都虞候石汉卿在太原城下中箭溺水身亡。乾德元年案发之时,石汉卿的职务应该与史珪不相上下,属于皇帝身边的低级侍从军官。如此说来,张琼、史珪、石汉卿均为赵匡胤的亲信部下,曾经一起征战沙场,是皇帝最信得过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反目成仇,必欲置对方与死地呢?

作为宋初知名将领,史珪和石汉卿名声都不怎么好。《宋史.史珪传》记载:太祖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珪博访。珪廉得数事白于上,验之皆实,由是信之。说的是赵匡胤登基之初,要全面了解外界(应该主要是军方)情况,命史珪广泛搜集各种消息向他直接汇报。因为打探的几个消息都得到证实,从此皇帝很信任他。《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石)汉卿性桀黠,善中人主意,多言外事,恃恩横恣,中外无敢言者。说石汉卿为人凶悍诡诈,善于揣度皇帝心意,经常把打探来的消息报告皇帝,由此很受宠幸,朝内朝外没人敢说他的坏话。也就是说,史珪和石汉卿除了殿前司低级军官之外,还兼有一项特殊使命:担任赵匡胤的耳目。正因为受到皇帝信任,且在皇帝面前拥有话语权,史珪、石汉卿虽是小人物,却能够呼风唤雨,震慑群僚。

赵匡胤是靠禁军支持登上帝位的,一直将禁军视为禁脔,生怕他人染指。他要牢牢控制军权,“杯酒释兵权”尚嫌不够,还要在禁军中安插钉子,明里暗里大搞特务政治。张琼作为殿前司军法官,讲究的是正道直行,以纪律约束军队。他曾经与赵匡胤并肩战斗,真刀真枪搏出来的出身,向来为禁军将士所敬畏。史珪、石汉卿身为军人,靠耍小动作、打小报告博得皇帝宠幸,在殿前司充当内鬼,自然为张琼所不容。史、石的军中地位与张琼相差悬殊,以张琼的身份,很可能公开侮辱了他们,称其为“巫媪”。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史珪、石汉卿无疑属于小人,他们受了委屈便思报复,针对宋太祖的猜忌心理,编造事实,恶人告状,公开向长官发难。问题是,诬告上官(而且是皇帝的亲信)没有确凿的证据,一旦事情败露罪责也不轻。史珪、石汉卿哪来这么足的底气呢?

根据史书记载,史珪、石汉卿诬陷张琼的罪名有四条:一是“擅选官马乘之”,二是“纳李筠仆从于麾下”,三是“养部曲百余人”,四是“巫毁皇弟光义为殿前都虞候时事”。这四条罪状,前两条最多算是小错误,不属于原则问题;第四条“巫毁皇弟”,虽然赵光义身份特殊,但也算不上原则问题;似乎只有第三条“养部曲百余人”最为致命,触犯了赵匡胤的敏感神经。史书记载,前殿前司都指挥使韩重赟曾经“私取亲兵为腹心”(与个别士兵关系过于密切),差点被赵匡胤处死。在军队中拉帮结派培植个人势力,这是赵匡胤登基前的一贯做法,也是他登基后坚决禁止的行为。张琼担任禁军统兵官,又“养部曲百余人”,其目的何在?因此,这条罪名应该是最致命的。但是,如果结合赵匡胤的行事风格仔细推敲,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

大凡诬陷一个人,都要编造令其无法辩驳的口实。譬如宋高宗、秦桧要杀岳飞,好歹也有个“莫须有”的罪名。赵匡胤不是蠢材,对朝中人、天下事往往是洞若观火的。《宋史.史珪传》记载,史珪曾经诬陷德州知州梁梦升迫害刺史郭贵的家人(实为郭贵家人在德州为非作歹),被赵匡胤一语道破天机,吓得史珪从此不敢乱进谗言。仅凭两个低级眼线的一面之词,就相信自己一手提拔的亲信大将欲养兵作乱,赵匡胤还没有糊涂到这种地步。况且,如果赵匡胤真的怀疑张琼私养部曲,完全可以派兵搜查他的府邸、庄园,查清“养部曲百人”的事实,然后再对张琼痛下杀手,以儆效尤。在朝堂之上招相关人等对质,显然赵匡胤并没有将此事当成大事来查。

我以为,所谓“养部曲百人”的诬告,并不是导致张琼被猜忌、被杀的根本原因。让张琼说不清、辨不明的,是他曾经“巫毁皇弟”。史载,陈桥兵变之时,赵光义年仅22岁,时任内殿祗侯、供奉官都知,八品左右的职务。他很少随军征战,靠父兄功勋卓著荫补为官,品阶并不高。赵匡胤登基以后,提拔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并陆续将殿前司高级将领慕容延钊、石守信、韩重赟等人加官外调。这样,赵光义就由低级侍卫官一跃而为殿前司最高指挥官。但是,统领殿前司成千上万如狼似虎的骄兵悍将,仅凭“皇弟”的尊贵身份是不够的,赵光义一定闹了不少笑话,否则赵匡胤不会有“非琼不能统制”之类的议论。同时,赵匡胤也不打算像五代十国那样,授予这位皇弟以统兵大将的权力。因此,当政权逐步稳固之时,赵匡胤便解除赵光义的军权,将其升为开封府尹、同平章事(宰相级别),而将救过自己性命,自己信得过的将领张琼提拔为殿前都虞候。

殿前都虞候本就是军法官,张琼是殿前司的老人,又有救主之功,是赵匡胤绝对的亲信,镇抚亲兵再合适不过。《宋史》记载,张琼“性暴无机,多所凌轹”(性情暴躁不懂变通,很多人受到压制),说的应该是其统领禁军时的事情。自然,他的一些做法、言辞会涉及前任(皇弟赵光义),触犯到一些人的利益。史珪、石汉卿虽受赵匡胤宠幸,但其所为当世人亦所不齿。张琼蔑称其为“巫媪”,足见他们在张琼手下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是他们善于钻营,或许早已对赵光义投怀送抱,敢于公开检举诬陷张琼,未必不是赵光义做后台(不排除赵光义有谗言在先)。而以张琼“性暴无机”的性格,最大的可能是对指控一概否认,甚至对赵匡胤大搞特务政治不以为然,口无遮拦而惹恼了皇帝。于是,“上怒,令击之。汉卿即奋铁挝击其首,气垂绝,乃曳出,遂下御史府按鞫。”

张琼究竟是怎样死的,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宋史.太祖本纪》记载是“自杀”,而《宋史.张琼传》及《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都记载是“赐死”。虽然两字之差,意思却大不相同。“赐死”是确认张琼有罪,是一种惩罚。而“自杀”用词相对中性,表明张琼之死并非出于皇帝本意。可见赵匡胤不希望背负忘恩负义、滥杀功臣的恶名。从情理分析,张琼本没有当死之罪,也犯不着自杀。事实上,张琼是被石汉卿打死的,只是没有当场毙命而已。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本就崇尚武力,讲理讲不过别人时往往拳脚相加,于是“上怒,令击之”。石汉卿也是武将出身,以铁挝击首,张琼不死才怪。因小人之僭滥杀功臣,过后还要在历史记录上玩文字游戏,这就是专制社会的大佬!

过后查明张琼家无余财,仅有三个奴仆。赵匡胤责问石汉卿道:“你说张琼私养部曲百余人,他们在哪?”石汉卿回答:“张琼所养的部曲,无不以一敌百”。这显然是无赖的口吻,无论如何难以塞责。但奇怪的是,受到愚弄的赵匡胤却没有深究此事,不能不怀疑这里面有其他人为因素。我以为,以当时的情势,只有赵光义能保得了史珪、石汉卿二人。作为皇帝的赵匡胤,既需要忠臣,也需要小人。他不相信天下人都是正人君子,于是便培植小人大搞特务政治。小人认准这一点,投其所好,可以肆无忌惮地作恶。

石汉卿做的坏事绝不仅仅就这一件。史书记载,石汉卿为国阵亡,人们“闻其死,无不称快”,基本持否定态度。史珪后来升了官,他资质平庸,总是做蠢事,屡屡遭到贬斥。直到赵光义即位,才被任命为“扬、楚等九州都巡检使”的高官,相当于现代的“中央巡视组组长”。宋代没有专门的特务机构,但是类似史珪、石汉卿这样的耳目,一直在大宋朝的每一个角落里潜伏。

  六年,兰州增置市易务,以通蕃汉贸易。七年,改市易下界为榷货务。令诸州旬估物价既定,报提举司,提举司下所部州,州下所属,募民出抵或钱以市,收息毋过二分。诏诸路常平司钱留其半,以二分为市易抵当。盖自五年贾青以平准物价与金银之类,行抵当于畿县,次年行之诸路,以常平、市易赊贷及宽剩钱为本,五路各十万缗,余路五万缗。至是,复有是诏。若无抵当而物货宜易者,亦听变鬻。八年,罢诸镇砦市易抵当。八月,诏诸郡抵当,有取息薄、可济民乏者存之,其余抵当并州县市易并罢。

  元祐元年,内外监督市易及坊场净利钱,许以所入息并罚钱比计,若及官本者,并释之。绍圣四年,三省言熙宁兴置市易,元祐一切罢去,不原立法之意。诏户部、太府寺详度,复置市易务,惟以钱交市,收息毋过二分,勿令贷请。元符三年,改市易务为平准务,户部、太府寺市易案改为平准案。尚书省言:"平准务官吏等给费多,并遣官市物,搔动于外,近官鬻石炭,市直遽增,皆不便民。"诏罢平准务及官鬻石炭,其在官物货,令有司转易钱钞,偿元给之所。

  崇宁元年,户部奏:平准务钱物毋得他司移用。二年,以平准为南北两务,如旧分置官吏。岁终考察能否,行劝沮法。五年,郡县应置市易者,凡岁收息,官吏用度之余,及千缗以上置官监,五百缗以上令场务兼领,余并罢。先是,尝诏府界万户县及路在冲要,市易抵当已设官置局;其不及万户、非冲要,并诸镇有官监而商贩所会,并如元丰令监当官兼领。至是,户部复详度以闻,遂行其议。建炎二年,言者以为得不偿费,遂罢之,而以其钱输左藏库,惟抵当库仍旧。

  绍兴元年,罢诸州军免行钱及行户供应,见任官买卖并依时,违者以盗论。四年,两浙转运司檄婺州市御炉炭,须胡桃纹、鹁鸠色,守臣王居正以为言。上曰:"隆冬附火,取温暖而已,岂问炭之纹色乎?"命罢之,诸类此者并禁止焉。十三年,蠲雷、化、高、融、宜、廉、邕、钦、贺、贵免行钱。十四年,以开州两县在夔部尤为僻远,减免行钱之半。十五年,以知汉阳军韩昕言,诸路收免行钱,定数外多取一文以上,以擅增税赋法罪之。十七年,蠲百姓见输免行钱三分之一。十九年,南郊赦,尽蠲百姓免行钱欠。是后凡赦皆然。二十五年,罢见输免行钱,禁下行买物,以害及小商、敷于乡村故也。

  淳熙元年,罢市令司。诏临安府及属县交易侩保钱减十之五。七年,诸路州县交易侩保钱,亦以十分为率,与减五分。

  嘉定二年,以臣僚言,辇毂之下,买物于铺户,无从得钱。凡临安府未支物价,令即日尽数给还,是后买物须给见钱,违许陈诉于台。

  嘉熙三年,臣僚言:"今官司以官价买物,行铺以时直计之,什不得二三。重以迁延岁月而不偿,胥卒并缘之无艺,积日既久,类成白著,至有迁居以避其扰、改业以逃其害者。甚而蔬菜鱼肉,日用所需琐琐之物,贩夫贩妇所资锥刀以营斗升者,亦皆以官价强取之。终日营营,而钱本俱成乾没。商旅不行,衣食路绝。望特降睿旨,凡诸路州县官司买物,并以时直;不许辄用官价,违者以赃定罪。"从之。

  均输之法,所以通天下之货,制为轻重敛散之术,使输者既便,而有无得以懋迁焉。

  熙宁二年,制置三司条例司言:"天下财用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相知,盈虚不相补。诸路上供,岁有常数。丰年便道,可以多致而不能赢;年俭物贵,难于供亿而不敢不足。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徒使富商大贾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今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其职以制置茶、盐、矾、酒税为事,军储国用,多所仰给。宜假以钱货,资其用度,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令预知中都帑藏年支见在之定数,所当供办者,得以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诏本司具条例以闻,而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事,赐内藏钱五百万缗、上供米三百万石。时议虑其为扰,多以为非。向既董其事,乃请设置官属,神宗使自择之。向于是辟刘忱、卫琪、孙珪、张穆之、陈倩为属,又请有司具六路岁当上供数、中都岁用及见储度可支岁月,凡当计置岁何,皆预降有司。从之。

  八月,侍御史刘琦、侍御史里行钱顗等言:"向小人,假以货泉,任其变易,纵有所入,不免夺商贾之利。"琦、顗皆坐贬。条例司检详文字苏辙言:"昔汉武外事四夷,内兴宫室,财用匮竭,力不能支,用贾人桑弘羊之说,买贱卖贵,谓之均输。虽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足,然法术不正,吏缘为奸,掊克日深,民受其病。孝昭既立,学者争排其说,霍光顺民所欲,从而予之,天下归心,遂以无事。今此论复兴,众口纷然,皆谓其患必甚于汉。何者?方今聚敛之臣,材智方略,未见有桑弘羊比;而朝廷破坏规矩,解纵绳墨,使得驰骋自有,唯利是嗜,其害必有不可胜言者矣。"辙亦坐去官。

  于是知谏院范纯仁言:"向憸巧刻薄,不可为发运使。人主当务农桑、节用,不当言利。"自后,罢纯仁谏职,而谏官李常复论均输不便,权开封府推官苏轼亦言:"均输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然广置官属,多出缗钱,豪商大贾皆疑而不敢动,以为虽不明言贩卖,既已许之变易,变易既行,而不与商贾争利,未之闻也。夫商贾之事,曲折难行,其买也先期而予钱,其卖也后期而取直,多方相济,委曲相通,倍称之息,由此而得。今先设官置吏,簿书廪禄,为费已厚,非良不售,非贿不行。是官买之价比民必贵,及其卖也,弊复如前,商贾之利,何缘而得?朝廷不知虑此,乃捐五百万缗以予之。此钱一出,恐不可复。纵使其间薄有所获,而征商之额所损必多矣。"

  帝方惑于安石之说,言皆不行。乃以向为天章阁待制,遣太常少卿罗拯为使,手诏赐向曰:"政事之先,理财为急。朕托卿以东南赋入,皆得消息盈虚、翕张敛散之。而卿忠诚内固,能倡举职业,导扬朕意,底于成绩,朕甚嘉之。览奏虑流言致惑,朕心匪石,岂易转也?卿其济之以强,终之以不倦,以称朕意。"然均输后迄不能成。

  互市舶法 自汉初与南越通关市,而互市之制行焉。后汉通交易于乌桓、北单于、鲜卑,北魏立互市于南陲,隋、唐通贸易于西北。开元定令,载其条目,后唐亦然。而高丽、回鹘、黑水诸国,又各以风土所产与中国交易。

  宋初,循周制,与江南通市。乾德二年,禁商旅毋得渡江,于建安、汉阳、蕲口置三榷署,通其交易;内外群臣辄遣人往江、浙贩易者,没入其货。缘江百姓及煎盐亭户,恣其樵渔,所造屦席之类,榷署给券,听渡江贩易。开宝三年,徙建安榷署于扬州。江南平,榷署虽存,止掌茶货。四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斋诸蕃并通货易,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琲、镔铁、鼊皮、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乌樠、苏木等物。

  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其后乃诏:"自今惟珠贝、玳瑁、犀象、镔铁、鼊皮、珊瑚、玛瑙、乳香禁榷外,他药官市之余,听市于民。"

太祖乾德二年,遣使案行黄河,治古堤。议者以旧河不可卒复,力役且大,遂止。诏民治遥堤,以御冲决之患。三年秋,大霖雨,河决阳武,梁、澶、郓亦决。诏发州兵治之。四年八月,滑州河决,坏灵河县大堤。诏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等督士卒丁夫数万人治之。

太祖乾德二年,遣使案行黄河,治古堤。议者以旧河不可卒复,力役且大,遂止。诏民治遥堤,以御冲决之患。
三年秋,大霖雨,河决阳武,梁、澶、郓亦决。诏发州兵治之。
四年八月,滑州河决,坏灵河县大堤。诏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等督士卒丁夫数万人治之。
五年春正月,帝以河堤屡决,分遣使行视,发畿甸丁夫缮治。自是岁以为常,皆以正月首事,季春而毕。是月,诏开封、大名府、郓、澶、滑、孟、濮、齐、淄、沧、棣、滨、德、博、怀、卫、郑等州长吏,并兼本州河堤使。
开宝五年五月,河大决濮阳,又决阳武。诏发诸州兵及丁夫凡五万人,遣颍州团练使曹翰护其役。翰辞,太祖谓曰:“霖雨不止,又闻河决。朕信宿以来,焚香上祷于天,若天灾流行,愿在朕躬,勿延于民也。”翰顿首对曰:“昔宋景公,诸侯耳,一发善言,灾星退舍。今陛下忧及兆庶,恳祷如是,固当上感天心,必不为灾。”
六月,下诏曰:“近者澶、濮等数州,霖雨(渐)[荐]〈据《宋史》九一《河渠志》改。本卷下文校补未注依据者同此。〉降,洪河为患。朕以屡经决溢,重困黎元,每阅前书,详究经渎。至若夏后所载,但言导河至海,随山浚川,未闻力制湍流,广营高岸。自战国专利,堙塞故道,小以妨大,私而害公,九河之制遂隳,历代之患弗弭。凡搢绅多士,草泽之伦,有素习河渠之书,深知疏导之策,若为经久,可免重劳,并许诣阙上书,附驿条奏。朕当亲览,用其所长,勉副询求,当示甄奖。”时东鲁逸人田告者,纂《禹元经》十二篇。帝闻之,召至阙下,询以治水之道。善其言,将授以官。以亲老,固辞归养,从之。翰至河上,亲督工徒,未几,决河皆塞。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秋七月,河决孟州之温县,郑州之荥泽,澶州之顿丘,皆发缘河诸州丁夫塞之。
三年春正月,命使十七人分治黄河堤,以备水患。
八年五月,河大决滑州韩村,泛澶、濮、曹、济诸州民田,坏居人庐舍。东南流,至彭城界入于淮。诏发丁夫塞之。堤久不成,乃命使者按视遥堤旧址。使回条奏,以为︰“治遥堤不如分水势。自孟抵郓,虽有堤防,唯滑与澶最为隘狭,于此二州之地,可立分水之制。宜于南北岸各开其一,北入王莽河以通于海,南入灵河以通于淮,节减暴流,一如汴口之法。其分水河,量其远迩,作为斗门,启闭随时,务乎均济。通舟运,漑农田,此富庶之资也。”不报。时多阴雨,河久未塞。帝忧之,遣枢密直学士张齐贤乘传诣白马津,用太牢加璧以祭。
十二月,滑州言决河塞,群臣称贺。
九年春,滑州复言房村河决。帝曰:“近以河决韩村,发民治堤不成,安可重困吾民,当以诸军代之。”乃发卒五万,以侍卫步军指挥使田重进领其役。
淳化四年冬十月,河决澶州,陷北城,坏庐舍七千馀区。诏发卒代民治之。是岁,巡河供奉官梁睿上言:“滑州土脉疏,岸善𬯎,每岁河决南岸,害民田。请于迎阳凿渠引水,凡四十里,至黎阳合大河,以防暴涨。”帝许之。
五年春正月,滑州言新渠成。帝又案图,命昭宣使、罗州刺史杜彦钧率兵夫计功十七万,凿河开渠,自韩村埽至州西铁狗庙,凡五十馀里,复合于河,以分水势。
真宗大中祥符(三)[五]年,著作佐郎李垂上《导河形胜书》三篇并图,其略曰:“臣请自汲郡东推禹故道,挟御河,较其水势,出大伾、上阳、太行三山之间,复西河故渎,北注大名西、馆陶南,东北合赤河而至于海。因于魏县北析一渠,正北稍西,迳衡漳直北下,出邢、洺,如《夏书》'过洚水’,稍东,注易水,合百济,会朝河而至于海。大伾而下,黄、御混流,薄山障堤,势不能远。如是,则载之高地而北行,百姓获利,而契丹不能南侵矣。《禹贡》所谓'夹右碣石入于海’。孔安国曰:'河逆上此州界。’其始作自大伾西八十里,曹公所开运渠东五里,引河水,正北稍东十里,破伯禹[古]堤,迳牧马陂,从禹故道。又东三十里,转大伾西,通利军北,挟白沟,复(四)[西]大河,〈据《长编》改。〉北迳清丰、大名西,历洹水、魏县东,曁馆陶南,入屯氏故渎,合赤河而北,入于海。既而自大伾西新发故渎西岸,析一渠,正北稍西五里,广深与汴等,合御河道。逼大伾北,即坚壤析一渠,东西二十里,广深与汴等,复东大河。两渠分流,则三四分水犹得注澶渊旧渠矣。大都河水从西大河故渎,东北合赤河而达于海。然后于魏县北发御河西岸,析一渠,正北稍西六十里,广深与御河等,合衡漳水。又冀州北界,深州西南三十里,决衡漳西岸,限水为门,西北注滹沱,潦则塞之使东渐渤海,旱则决之使西灌屯田,此中国御边之利也。两汉而下,言水利者屡欲求九河故道而疏之。今考图志,九河并在(中)[平]原而北,且河坏澶、滑,未至平原而上已决矣,则九河奚利哉!汉武舍大伾之故道,发顿丘之暴冲,则滥兖泛齐,流患中土,使河朔平田膏腴千里,纵容边寇劫掠其间。今大河尽东,全燕陷北,而御边之计,莫大于河。不然,则赵、魏百城,富庶万亿,所谓诲盗而招寇也。一日(俟)[伺]我饥馑,乘虚入寇,临时用计者实难,不如因人足财丰之时,成之为易。”诏枢密直学士任中正、龙图阁直学士陈彭年、知制诰王曾详定。中正等上言:“详垂所述,颇为周悉。所言起滑台而下,派之为六,则缘流就下,湍急难制,恐水势聚而为一,不能各依所导。设或必成六派,则是更增六处河口,悠久难于堤防,亦虑入滹沱、漳河,渐至二水淤塞,益为民患。又筑堤七百里,役夫二十一万七千,工至四十日,侵占民田,颇为烦费。”其议遂寝。
天禧三年六月,滑州河溢城西北天台山旁,俄复溃于城西南,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又合清水、古汴渠,东入于淮,州邑罹患者三十二。即遣使赋诸州薪石、楗橛、茭竹之数千六百万,发兵夫九万人治之。
四年二月,河塞。群臣入贺,上亲为文,刻石纪功。是年,祠部员外郎李垂又言疏河利害,命垂至大名府、滑、卫、德、贝州、通利军,与长吏计度。垂上言:“臣所至,并称黄河水入王莽、沙河与西河故渎,注金、赤河,必虑水势浩大,荡浸民田,难于堤备。臣亦以为河水所经,不无为害。今者决河而南,为害既多,而又阳武埽东,石堰埽西,地形污下,东河泄水又艰。或者云:'今决处漕底坑深,旧渠逆上,若塞之,旁必复坏。’如是则议塞河者诚以为难。若决河而北,为害虽少,一旦河水注御河,荡易水,迳乾宁军,入独流口,遂及契丹之境。或者云:'因此摇动边鄙。’如是则议疏河者又益为难。臣于两难之间,辄画一计,请自上流引北载之高地,东至大伾,泻复于澶渊旧道,使南不至滑州,北不出通利军界。何以计之?臣请自卫州东界曹公所开运渠东五里河北岸凸处,就岸实土坚引之,正北稍东十三里,破伯禹古堤,注裴家潭,迳牧马陂。又正东稍北四十里,凿大伾西山,酾为二渠,一逼大伾南足,决古堤,正东八里,复澶渊旧道;一逼通利军城北曲河口,至大禹所导西河故渎,正北稍东五里,开南北大堤。又东七里,入澶渊旧道,使南不至滑州,与南渠合。夫如是,则北载之高地,大伾二山脽股之间,分酌其势,浚泻两渠,汇注东北,不远三十里,复合于澶渊旧道,而滑州不治自涸矣。臣请以兵夫二万,自来岁二月兴作,除三伏半功外,至十月而成,其均厚埤薄,俟次年可也。”疏奏,朝议虑其烦扰,罢之。
初,滑州以天台决口去水稍远,聊兴葺之,及西南堤成,乃于天台口旁筑月堤。六月望,河复决天台下,走卫南,浮徐、济,害如三年而益甚。帝以新经赋率,虑殚困民力,即诏京东西、河北路经水灾州军,勿复科调丁夫。其守捍堤防役兵,仍令长吏存恤而番休之。
五年春正月,知滑州陈尧佐以西北水坏城,无外御,筑大堤;又叠埽于城北,护州中居民;复就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以护岸,谓之木龙,当时赖焉;复并旧河开枝流,以分导水势。有诏嘉奖。
说者以黄河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立春之后,东风解冻,河边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则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二月、三月,桃华始开,冰泮雨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谓之“桃华水”。春末,芜菁华开,谓之“菜华水”。四月末,垄麦结秀,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延蔓,谓之“瓜蔓水”。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冰坚晚泮,逮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石,水带矾腥,并流于河,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八月,菼薍华,谓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阳纪节,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其故道,谓之“复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冰杂流,乘寒复结,谓之“蹙凌水”。水信有常,率以为准,非时暴涨,谓之“客水”。其水势,凡移谼横注,岸如刺毁,谓之“札岸”;涨溢逾防,谓之“抹岸”;埽岸故朽,潜流漱其下,谓之“塌岸”;浪势旋激,岸土上𬯎,谓之“沦卷”;水浸岸逆涨,谓之“上展”;顺涨谓之“下展”;或水乍落,直流之中忽屈曲横射,谓之“径䆗”;水猛骤移,其将澄处望之明白,谓之“拽白”,亦谓之“明滩”;湍怒略渟,势稍汨起,行舟值之多溺,谓之“荐浪水”。水退淤淀,夏则胶土肥腴,初秋则黄灭土颇为疏壤,深秋则白灭土,霜降后皆沙也。
旧制岁虞河决,有司常以孟秋预调塞治之物,梢芟、薪柴、楗橛、竹石、茭索、竹索凡千馀万,谓之“春料”。诏下濒河诸州所产之地,仍遣使会河渠官吏,乘农隙,率丁夫水工,收采备用。凡伐芦荻,谓之“芟”;伐山木榆柳[枝]叶,谓之“梢”。辫竹纠芟为索,以竹为巨索,长十尺至百丈,有数等。先择宽平之所为埽场。埽之制:密布芟索,铺梢,梢芟相重,压之以土,杂以碎石,以巨竹索横贯其中,谓之“心索”。卷而束之,复以大芟索系其两端,别以竹索自内旁出,其高至数丈,其长倍之。凡用丁夫数百或千人,杂唱齐挽,积置于卑薄之处,谓之“埽岸”。既下,以橛臬阂之,复以长木贯之,其竹索皆埋巨木于岸以维之。遇河之横决,则复增之以补其缺。凡埽下,非积数叠亦不能遏其迅湍。又有“马头”、“锯牙”、“木岸”者,以蹙水势护堤焉。
凡缘河诸州,孟州有河南、北凡二埽,开封府有阳武埽,滑州有韩、房二村、凭管、石堰州、西鱼池、迎阳凡七埽、〈原注:旧有七里曲埽,后废。〉通利军有齐贾、苏村凡二埽,澶州有濮阳、大韩、大吴、商胡、王楚、横陇、曹村、依仁、大北、冈孙、陈固、明公、王八凡十三埽,大名府有孙杜、侯村二埽,濮州有任村、东、西、北凡四埽,郓州有博陵、张秋、关山、子路、王陵、竹口凡六埽,齐州有采金山、史家涡二埽,滨州有平河、安定二埽,棣州有聂家、梭堤、锯牙、阳成四埽。所费皆有司岁计而无阙焉。凡缘河诸州,孟州有河南、北凡二埽,开封府有阳武埽,滑州有韩、房二村、凭管、石堰州、西鱼池、迎阳凡七埽、〈原注:旧有七里曲埽,后废。〉通利军有齐贾、苏村凡二埽,澶州有濮阳、大韩、大吴、商胡、王楚、横陇、曹村、依仁、大北、冈孙、陈固、明公、王八凡十三埽,大名府有孙杜、侯村二埽,濮州有任村、东、西、北凡四埽,郓州有博陵、张秋、关山、子路、王陵、竹口凡六埽,齐州有采金山、史家涡二埽,滨州有平河、安定二埽,棣州有聂家、梭堤、锯牙、阳成四埽。所费皆有司岁计而无阙焉。

太祖乾德二年,遣使案行黄河,治古堤。议者以旧河不可卒复,力役且大,遂止。诏民治遥堤,以御冲决之患。
三年秋,大霖雨,河决阳武,梁、澶、郓亦决。诏发州兵治之。
四年八月,滑州河决,坏灵河县大堤。诏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等督士卒丁夫数万人治之。
五年春正月,帝以河堤屡决,分遣使行视,发畿甸丁夫缮治。自是岁以为常,皆以正月首事,季春而毕。是月,诏开封、大名府、郓、澶、滑、孟、濮、齐、淄、沧、棣、滨、德、博、怀、卫、郑等州长吏,并兼本州河堤使。
开宝五年五月,河大决濮阳,又决阳武。诏发诸州兵及丁夫凡五万人,遣颍州团练使曹翰护其役。翰辞,太祖谓曰:“霖雨不止,又闻河决。朕信宿以来,焚香上祷于天,若天灾流行,愿在朕躬,勿延于民也。”翰顿首对曰:“昔宋景公,诸侯耳,一发善言,灾星退舍。今陛下忧及兆庶,恳祷如是,固当上感天心,必不为灾。”
六月,下诏曰:“近者澶、濮等数州,霖雨(渐)[荐]〈据《宋史》九一《河渠志》改。本卷下文校补未注依据者同此。〉降,洪河为患。朕以屡经决溢,重困黎元,每阅前书,详究经渎。至若夏后所载,但言导河至海,随山浚川,未闻力制湍流,广营高岸。自战国专利,堙塞故道,小以妨大,私而害公,九河之制遂隳,历代之患弗弭。凡搢绅多士,草泽之伦,有素习河渠之书,深知疏导之策,若为经久,可免重劳,并许诣阙上书,附驿条奏。朕当亲览,用其所长,勉副询求,当示甄奖。”时东鲁逸人田告者,纂《禹元经》十二篇。帝闻之,召至阙下,询以治水之道。善其言,将授以官。以亲老,固辞归养,从之。翰至河上,亲督工徒,未几,决河皆塞。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秋七月,河决孟州之温县,郑州之荥泽,澶州之顿丘,皆发缘河诸州丁夫塞之。
三年春正月,命使十七人分治黄河堤,以备水患。
八年五月,河大决滑州韩村,泛澶、濮、曹、济诸州民田,坏居人庐舍。东南流,至彭城界入于淮。诏发丁夫塞之。堤久不成,乃命使者按视遥堤旧址。使回条奏,以为︰“治遥堤不如分水势。自孟抵郓,虽有堤防,唯滑与澶最为隘狭,于此二州之地,可立分水之制。宜于南北岸各开其一,北入王莽河以通于海,南入灵河以通于淮,节减暴流,一如汴口之法。其分水河,量其远迩,作为斗门,启闭随时,务乎均济。通舟运,漑农田,此富庶之资也。”不报。时多阴雨,河久未塞。帝忧之,遣枢密直学士张齐贤乘传诣白马津,用太牢加璧以祭。
十二月,滑州言决河塞,群臣称贺。
九年春,滑州复言房村河决。帝曰:“近以河决韩村,发民治堤不成,安可重困吾民,当以诸军代之。”乃发卒五万,以侍卫步军指挥使田重进领其役。
淳化四年冬十月,河决澶州,陷北城,坏庐舍七千馀区。诏发卒代民治之。是岁,巡河供奉官梁睿上言:“滑州土脉疏,岸善𬯎,每岁河决南岸,害民田。请于迎阳凿渠引水,凡四十里,至黎阳合大河,以防暴涨。”帝许之。
五年春正月,滑州言新渠成。帝又案图,命昭宣使、罗州刺史杜彦钧率兵夫计功十七万,凿河开渠,自韩村埽至州西铁狗庙,凡五十馀里,复合于河,以分水势。
真宗大中祥符(三)[五]年,著作佐郎李垂上《导河形胜书》三篇并图,其略曰:“臣请自汲郡东推禹故道,挟御河,较其水势,出大伾、上阳、太行三山之间,复西河故渎,北注大名西、馆陶南,东北合赤河而至于海。因于魏县北析一渠,正北稍西,迳衡漳直北下,出邢、洺,如《夏书》'过洚水’,稍东,注易水,合百济,会朝河而至于海。大伾而下,黄、御混流,薄山障堤,势不能远。如是,则载之高地而北行,百姓获利,而契丹不能南侵矣。《禹贡》所谓'夹右碣石入于海’。孔安国曰:'河逆上此州界。’其始作自大伾西八十里,曹公所开运渠东五里,引河水,正北稍东十里,破伯禹[古]堤,迳牧马陂,从禹故道。又东三十里,转大伾西,通利军北,挟白沟,复(四)[西]大河,〈据《长编》改。〉北迳清丰、大名西,历洹水、魏县东,曁馆陶南,入屯氏故渎,合赤河而北,入于海。既而自大伾西新发故渎西岸,析一渠,正北稍西五里,广深与汴等,合御河道。逼大伾北,即坚壤析一渠,东西二十里,广深与汴等,复东大河。两渠分流,则三四分水犹得注澶渊旧渠矣。大都河水从西大河故渎,东北合赤河而达于海。然后于魏县北发御河西岸,析一渠,正北稍西六十里,广深与御河等,合衡漳水。又冀州北界,深州西南三十里,决衡漳西岸,限水为门,西北注滹沱,潦则塞之使东渐渤海,旱则决之使西灌屯田,此中国御边之利也。两汉而下,言水利者屡欲求九河故道而疏之。今考图志,九河并在(中)[平]原而北,且河坏澶、滑,未至平原而上已决矣,则九河奚利哉!汉武舍大伾之故道,发顿丘之暴冲,则滥兖泛齐,流患中土,使河朔平田膏腴千里,纵容边寇劫掠其间。今大河尽东,全燕陷北,而御边之计,莫大于河。不然,则赵、魏百城,富庶万亿,所谓诲盗而招寇也。一日(俟)[伺]我饥馑,乘虚入寇,临时用计者实难,不如因人足财丰之时,成之为易。”诏枢密直学士任中正、龙图阁直学士陈彭年、知制诰王曾详定。中正等上言:“详垂所述,颇为周悉。所言起滑台而下,派之为六,则缘流就下,湍急难制,恐水势聚而为一,不能各依所导。设或必成六派,则是更增六处河口,悠久难于堤防,亦虑入滹沱、漳河,渐至二水淤塞,益为民患。又筑堤七百里,役夫二十一万七千,工至四十日,侵占民田,颇为烦费。”其议遂寝。
天禧三年六月,滑州河溢城西北天台山旁,俄复溃于城西南,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又合清水、古汴渠,东入于淮,州邑罹患者三十二。即遣使赋诸州薪石、楗橛、茭竹之数千六百万,发兵夫九万人治之。
四年二月,河塞。群臣入贺,上亲为文,刻石纪功。是年,祠部员外郎李垂又言疏河利害,命垂至大名府、滑、卫、德、贝州、通利军,与长吏计度。垂上言:“臣所至,并称黄河水入王莽、沙河与西河故渎,注金、赤河,必虑水势浩大,荡浸民田,难于堤备。臣亦以为河水所经,不无为害。今者决河而南,为害既多,而又阳武埽东,石堰埽西,地形污下,东河泄水又艰。或者云:'今决处漕底坑深,旧渠逆上,若塞之,旁必复坏。’如是则议塞河者诚以为难。若决河而北,为害虽少,一旦河水注御河,荡易水,迳乾宁军,入独流口,遂及契丹之境。或者云:'因此摇动边鄙。’如是则议疏河者又益为难。臣于两难之间,辄画一计,请自上流引北载之高地,东至大伾,泻复于澶渊旧道,使南不至滑州,北不出通利军界。何以计之?臣请自卫州东界曹公所开运渠东五里河北岸凸处,就岸实土坚引之,正北稍东十三里,破伯禹古堤,注裴家潭,迳牧马陂。又正东稍北四十里,凿大伾西山,酾为二渠,一逼大伾南足,决古堤,正东八里,复澶渊旧道;一逼通利军城北曲河口,至大禹所导西河故渎,正北稍东五里,开南北大堤。又东七里,入澶渊旧道,使南不至滑州,与南渠合。夫如是,则北载之高地,大伾二山脽股之间,分酌其势,浚泻两渠,汇注东北,不远三十里,复合于澶渊旧道,而滑州不治自涸矣。臣请以兵夫二万,自来岁二月兴作,除三伏半功外,至十月而成,其均厚埤薄,俟次年可也。”疏奏,朝议虑其烦扰,罢之。
初,滑州以天台决口去水稍远,聊兴葺之,及西南堤成,乃于天台口旁筑月堤。六月望,河复决天台下,走卫南,浮徐、济,害如三年而益甚。帝以新经赋率,虑殚困民力,即诏京东西、河北路经水灾州军,勿复科调丁夫。其守捍堤防役兵,仍令长吏存恤而番休之。
五年春正月,知滑州陈尧佐以西北水坏城,无外御,筑大堤;又叠埽于城北,护州中居民;复就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以护岸,谓之木龙,当时赖焉;复并旧河开枝流,以分导水势。有诏嘉奖。
说者以黄河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立春之后,东风解冻,河边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则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二月、三月,桃华始开,冰泮雨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谓之“桃华水”。春末,芜菁华开,谓之“菜华水”。四月末,垄麦结秀,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延蔓,谓之“瓜蔓水”。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冰坚晚泮,逮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石,水带矾腥,并流于河,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八月,菼薍华,谓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阳纪节,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其故道,谓之“复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冰杂流,乘寒复结,谓之“蹙凌水”。水信有常,率以为准,非时暴涨,谓之“客水”。其水势,凡移谼横注,岸如刺毁,谓之“札岸”;涨溢逾防,谓之“抹岸”;埽岸故朽,潜流漱其下,谓之“塌岸”;浪势旋激,岸土上𬯎,谓之“沦卷”;水浸岸逆涨,谓之“上展”;顺涨谓之“下展”;或水乍落,直流之中忽屈曲横射,谓之“径䆗”;水猛骤移,其将澄处望之明白,谓之“拽白”,亦谓之“明滩”;湍怒略渟,势稍汨起,行舟值之多溺,谓之“荐浪水”。水退淤淀,夏则胶土肥腴,初秋则黄灭土颇为疏壤,深秋则白灭土,霜降后皆沙也。
旧制岁虞河决,有司常以孟秋预调塞治之物,梢芟、薪柴、楗橛、竹石、茭索、竹索凡千馀万,谓之“春料”。诏下濒河诸州所产之地,仍遣使会河渠官吏,乘农隙,率丁夫水工,收采备用。凡伐芦荻,谓之“芟”;伐山木榆柳[枝]叶,谓之“梢”。辫竹纠芟为索,以竹为巨索,长十尺至百丈,有数等。先择宽平之所为埽场。埽之制:密布芟索,铺梢,梢芟相重,压之以土,杂以碎石,以巨竹索横贯其中,谓之“心索”。卷而束之,复以大芟索系其两端,别以竹索自内旁出,其高至数丈,其长倍之。凡用丁夫数百或千人,杂唱齐挽,积置于卑薄之处,谓之“埽岸”。既下,以橛臬阂之,复以长木贯之,其竹索皆埋巨木于岸以维之。遇河之横决,则复增之以补其缺。凡埽下,非积数叠亦不能遏其迅湍。又有“马头”、“锯牙”、“木岸”者,以蹙水势护堤焉。
凡缘河诸州,孟州有河南、北凡二埽,开封府有阳武埽,滑州有韩、房二村、凭管、石堰州、西鱼池、迎阳凡七埽、〈原注:旧有七里曲埽,后废。〉通利军有齐贾、苏村凡二埽,澶州有濮阳、大韩、大吴、商胡、王楚、横陇、曹村、依仁、大北、冈孙、陈固、明公、王八凡十三埽,大名府有孙杜、侯村二埽,濮州有任村、东、西、北凡四埽,郓州有博陵、张秋、关山、子路、王陵、竹口凡六埽,齐州有采金山、史家涡二埽,滨州有平河、安定二埽,棣州有聂家、梭堤、锯牙、阳成四埽。所费皆有司岁计而无阙焉。凡缘河诸州,孟州有河南、北凡二埽,开封府有阳武埽,滑州有韩、房二村、凭管、石堰州、西鱼池、迎阳凡七埽、〈原注:旧有七里曲埽,后废。〉通利军有齐贾、苏村凡二埽,澶州有濮阳、大韩、大吴、商胡、王楚、横陇、曹村、依仁、大北、冈孙、陈固、明公、王八凡十三埽,大名府有孙杜、侯村二埽,濮州有任村、东、西、北凡四埽,郓州有博陵、张秋、关山、子路、王陵、竹口凡六埽,齐州有采金山、史家涡二埽,滨州有平河、安定二埽,棣州有聂家、梭堤、锯牙、阳成四埽。所费皆有司岁计而无阙焉。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八月,“初令京师、建安、汉阳、蕲口并置场榷茶”,初置为三务,后又增至八务,真宗初又定为六务。其职能主要是对茶、盐、药等禁榷物资的“入钱请引”与相关贸易、税收的管理。因此榷务实际上与财政、军需、重要物资流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后多有变动,譬如政和二年(1112)至北宋末,榷货务职能多被新设之“都茶场”取代,但它作为榷茶管理机构长期存在,而且成为支持宋朝财政的重要力量。榷茶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官府对茶叶贸易专营场所的规定,这些场所被称为“榷茶场”(也称“官场”“榷场”),在榷茶场内,茶商需按规定进行买卖,并交纳相关牙钱和税赋。榷东南茶最早的机构为六榷务十三场。
《宋史·索湘传》载:有“与蕃夷互市”的榷场设于边州,由于当时要把货物远途运至榷场,路途遥远且多有损耗,而“茶茗”受到的影响最大,索湘因此建议商贾从水路进入以减少损耗,并增加“征算之益”。
当然,边境区域的这种榷场规制也多有争议,譬如在宋真宗时期,有人建议“于静戎、威虏两军置场鬻茶”,其收益“以资军用”,另外有主张打破榷场的严格限制,允许商旅将“茶药等物”贩易于“北界”,而“北界商旅许于雄、霸州市易”,以此支持边境贸易,“庶息边患”。但索湘却指出,若打破榷场规制,“许其交相贩易”,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沿边商人深入戎界”,二是可能有“奸伪”者混在“北界商人”中来“至雄、霸”,这两个结果在“边民易动难安”的大背景下,会导致严重的问题。他指出,应对“蕃戎之情”最适宜的办法还是“羁制”。基于此,他在上奏中强调仍保持榷场旧制。
整体来看,宋代榷茶制度的执行与榷茶机构的运行在争议、反复中逐步推进,总体路径是在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的二重角逐中曲折向前的。同时,无论这种角逐的力量对比变化如何,榷茶对国家的财政作用、稳边作用以及对周边少数民族群体的吸引力都已经十分明显。

太祖乾德二年,遣使案行黄河,治古堤。议者以旧河不可卒复,力役且大,遂止。诏民治遥堤,以御冲决之患。
三年秋,大霖雨,河决阳武,梁、澶、郓亦决。诏发州兵治之。
四年八月,滑州河决,坏灵河县大堤。诏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等督士卒丁夫数万人治之。
五年春正月,帝以河堤屡决,分遣使行视,发畿甸丁夫缮治。自是岁以为常,皆以正月首事,季春而毕。是月,诏开封、大名府、郓、澶、滑、孟、濮、齐、淄、沧、棣、滨、德、博、怀、卫、郑等州长吏,并兼本州河堤使。
开宝五年五月,河大决濮阳,又决阳武。诏发诸州兵及丁夫凡五万人,遣颍州团练使曹翰护其役。翰辞,太祖谓曰:“霖雨不止,又闻河决。朕信宿以来,焚香上祷于天,若天灾流行,愿在朕躬,勿延于民也。”翰顿首对曰:“昔宋景公,诸侯耳,一发善言,灾星退舍。今陛下忧及兆庶,恳祷如是,固当上感天心,必不为灾。”
六月,下诏曰:“近者澶、濮等数州,霖雨(渐)[荐]〈据《宋史》九一《河渠志》改。本卷下文校补未注依据者同此。〉降,洪河为患。朕以屡经决溢,重困黎元,每阅前书,详究经渎。至若夏后所载,但言导河至海,随山浚川,未闻力制湍流,广营高岸。自战国专利,堙塞故道,小以妨大,私而害公,九河之制遂隳,历代之患弗弭。凡搢绅多士,草泽之伦,有素习河渠之书,深知疏导之策,若为经久,可免重劳,并许诣阙上书,附驿条奏。朕当亲览,用其所长,勉副询求,当示甄奖。”时东鲁逸人田告者,纂《禹元经》十二篇。帝闻之,召至阙下,询以治水之道。善其言,将授以官。以亲老,固辞归养,从之。翰至河上,亲督工徒,未几,决河皆塞。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秋七月,河决孟州之温县,郑州之荥泽,澶州之顿丘,皆发缘河诸州丁夫塞之。
三年春正月,命使十七人分治黄河堤,以备水患。
八年五月,河大决滑州韩村,泛澶、濮、曹、济诸州民田,坏居人庐舍。东南流,至彭城界入于淮。诏发丁夫塞之。堤久不成,乃命使者按视遥堤旧址。使回条奏,以为︰“治遥堤不如分水势。自孟抵郓,虽有堤防,唯滑与澶最为隘狭,于此二州之地,可立分水之制。宜于南北岸各开其一,北入王莽河以通于海,南入灵河以通于淮,节减暴流,一如汴口之法。其分水河,量其远迩,作为斗门,启闭随时,务乎均济。通舟运,漑农田,此富庶之资也。”不报。时多阴雨,河久未塞。帝忧之,遣枢密直学士张齐贤乘传诣白马津,用太牢加璧以祭。
十二月,滑州言决河塞,群臣称贺。
九年春,滑州复言房村河决。帝曰:“近以河决韩村,发民治堤不成,安可重困吾民,当以诸军代之。”乃发卒五万,以侍卫步军指挥使田重进领其役。
淳化四年冬十月,河决澶州,陷北城,坏庐舍七千馀区。诏发卒代民治之。是岁,巡河供奉官梁睿上言:“滑州土脉疏,岸善𬯎,每岁河决南岸,害民田。请于迎阳凿渠引水,凡四十里,至黎阳合大河,以防暴涨。”帝许之。
五年春正月,滑州言新渠成。帝又案图,命昭宣使、罗州刺史杜彦钧率兵夫计功十七万,凿河开渠,自韩村埽至州西铁狗庙,凡五十馀里,复合于河,以分水势。
真宗大中祥符(三)[五]年,著作佐郎李垂上《导河形胜书》三篇并图,其略曰:“臣请自汲郡东推禹故道,挟御河,较其水势,出大伾、上阳、太行三山之间,复西河故渎,北注大名西、馆陶南,东北合赤河而至于海。因于魏县北析一渠,正北稍西,迳衡漳直北下,出邢、洺,如《夏书》'过洚水’,稍东,注易水,合百济,会朝河而至于海。大伾而下,黄、御混流,薄山障堤,势不能远。如是,则载之高地而北行,百姓获利,而契丹不能南侵矣。《禹贡》所谓'夹右碣石入于海’。孔安国曰:'河逆上此州界。’其始作自大伾西八十里,曹公所开运渠东五里,引河水,正北稍东十里,破伯禹[古]堤,迳牧马陂,从禹故道。又东三十里,转大伾西,通利军北,挟白沟,复(四)[西]大河,〈据《长编》改。〉北迳清丰、大名西,历洹水、魏县东,曁馆陶南,入屯氏故渎,合赤河而北,入于海。既而自大伾西新发故渎西岸,析一渠,正北稍西五里,广深与汴等,合御河道。逼大伾北,即坚壤析一渠,东西二十里,广深与汴等,复东大河。两渠分流,则三四分水犹得注澶渊旧渠矣。大都河水从西大河故渎,东北合赤河而达于海。然后于魏县北发御河西岸,析一渠,正北稍西六十里,广深与御河等,合衡漳水。又冀州北界,深州西南三十里,决衡漳西岸,限水为门,西北注滹沱,潦则塞之使东渐渤海,旱则决之使西灌屯田,此中国御边之利也。两汉而下,言水利者屡欲求九河故道而疏之。今考图志,九河并在(中)[平]原而北,且河坏澶、滑,未至平原而上已决矣,则九河奚利哉!汉武舍大伾之故道,发顿丘之暴冲,则滥兖泛齐,流患中土,使河朔平田膏腴千里,纵容边寇劫掠其间。今大河尽东,全燕陷北,而御边之计,莫大于河。不然,则赵、魏百城,富庶万亿,所谓诲盗而招寇也。一日(俟)[伺]我饥馑,乘虚入寇,临时用计者实难,不如因人足财丰之时,成之为易。”诏枢密直学士任中正、龙图阁直学士陈彭年、知制诰王曾详定。中正等上言:“详垂所述,颇为周悉。所言起滑台而下,派之为六,则缘流就下,湍急难制,恐水势聚而为一,不能各依所导。设或必成六派,则是更增六处河口,悠久难于堤防,亦虑入滹沱、漳河,渐至二水淤塞,益为民患。又筑堤七百里,役夫二十一万七千,工至四十日,侵占民田,颇为烦费。”其议遂寝。
天禧三年六月,滑州河溢城西北天台山旁,俄复溃于城西南,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又合清水、古汴渠,东入于淮,州邑罹患者三十二。即遣使赋诸州薪石、楗橛、茭竹之数千六百万,发兵夫九万人治之。
四年二月,河塞。群臣入贺,上亲为文,刻石纪功。是年,祠部员外郎李垂又言疏河利害,命垂至大名府、滑、卫、德、贝州、通利军,与长吏计度。垂上言:“臣所至,并称黄河水入王莽、沙河与西河故渎,注金、赤河,必虑水势浩大,荡浸民田,难于堤备。臣亦以为河水所经,不无为害。今者决河而南,为害既多,而又阳武埽东,石堰埽西,地形污下,东河泄水又艰。或者云:'今决处漕底坑深,旧渠逆上,若塞之,旁必复坏。’如是则议塞河者诚以为难。若决河而北,为害虽少,一旦河水注御河,荡易水,迳乾宁军,入独流口,遂及契丹之境。或者云:'因此摇动边鄙。’如是则议疏河者又益为难。臣于两难之间,辄画一计,请自上流引北载之高地,东至大伾,泻复于澶渊旧道,使南不至滑州,北不出通利军界。何以计之?臣请自卫州东界曹公所开运渠东五里河北岸凸处,就岸实土坚引之,正北稍东十三里,破伯禹古堤,注裴家潭,迳牧马陂。又正东稍北四十里,凿大伾西山,酾为二渠,一逼大伾南足,决古堤,正东八里,复澶渊旧道;一逼通利军城北曲河口,至大禹所导西河故渎,正北稍东五里,开南北大堤。又东七里,入澶渊旧道,使南不至滑州,与南渠合。夫如是,则北载之高地,大伾二山脽股之间,分酌其势,浚泻两渠,汇注东北,不远三十里,复合于澶渊旧道,而滑州不治自涸矣。臣请以兵夫二万,自来岁二月兴作,除三伏半功外,至十月而成,其均厚埤薄,俟次年可也。”疏奏,朝议虑其烦扰,罢之。
初,滑州以天台决口去水稍远,聊兴葺之,及西南堤成,乃于天台口旁筑月堤。六月望,河复决天台下,走卫南,浮徐、济,害如三年而益甚。帝以新经赋率,虑殚困民力,即诏京东西、河北路经水灾州军,勿复科调丁夫。其守捍堤防役兵,仍令长吏存恤而番休之。
五年春正月,知滑州陈尧佐以西北水坏城,无外御,筑大堤;又叠埽于城北,护州中居民;复就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以护岸,谓之木龙,当时赖焉;复并旧河开枝流,以分导水势。有诏嘉奖。
说者以黄河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立春之后,东风解冻,河边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则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二月、三月,桃华始开,冰泮雨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谓之“桃华水”。春末,芜菁华开,谓之“菜华水”。四月末,垄麦结秀,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延蔓,谓之“瓜蔓水”。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冰坚晚泮,逮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石,水带矾腥,并流于河,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八月,菼薍华,谓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阳纪节,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其故道,谓之“复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冰杂流,乘寒复结,谓之“蹙凌水”。水信有常,率以为准,非时暴涨,谓之“客水”。其水势,凡移谼横注,岸如刺毁,谓之“札岸”;涨溢逾防,谓之“抹岸”;埽岸故朽,潜流漱其下,谓之“塌岸”;浪势旋激,岸土上𬯎,谓之“沦卷”;水浸岸逆涨,谓之“上展”;顺涨谓之“下展”;或水乍落,直流之中忽屈曲横射,谓之“径䆗”;水猛骤移,其将澄处望之明白,谓之“拽白”,亦谓之“明滩”;湍怒略渟,势稍汨起,行舟值之多溺,谓之“荐浪水”。水退淤淀,夏则胶土肥腴,初秋则黄灭土颇为疏壤,深秋则白灭土,霜降后皆沙也。
旧制岁虞河决,有司常以孟秋预调塞治之物,梢芟、薪柴、楗橛、竹石、茭索、竹索凡千馀万,谓之“春料”。诏下濒河诸州所产之地,仍遣使会河渠官吏,乘农隙,率丁夫水工,收采备用。凡伐芦荻,谓之“芟”;伐山木榆柳[枝]叶,谓之“梢”。辫竹纠芟为索,以竹为巨索,长十尺至百丈,有数等。先择宽平之所为埽场。埽之制:密布芟索,铺梢,梢芟相重,压之以土,杂以碎石,以巨竹索横贯其中,谓之“心索”。卷而束之,复以大芟索系其两端,别以竹索自内旁出,其高至数丈,其长倍之。凡用丁夫数百或千人,杂唱齐挽,积置于卑薄之处,谓之“埽岸”。既下,以橛臬阂之,复以长木贯之,其竹索皆埋巨木于岸以维之。遇河之横决,则复增之以补其缺。凡埽下,非积数叠亦不能遏其迅湍。又有“马头”、“锯牙”、“木岸”者,以蹙水势护堤焉。
凡缘河诸州,孟州有河南、北凡二埽,开封府有阳武埽,滑州有韩、房二村、凭管、石堰州、西鱼池、迎阳凡七埽、〈原注:旧有七里曲埽,后废。〉通利军有齐贾、苏村凡二埽,澶州有濮阳、大韩、大吴、商胡、王楚、横陇、曹村、依仁、大北、冈孙、陈固、明公、王八凡十三埽,大名府有孙杜、侯村二埽,濮州有任村、东、西、北凡四埽,郓州有博陵、张秋、关山、子路、王陵、竹口凡六埽,齐州有采金山、史家涡二埽,滨州有平河、安定二埽,棣州有聂家、梭堤、锯牙、阳成四埽。所费皆有司岁计而无阙焉。凡缘河诸州,孟州有河南、北凡二埽,开封府有阳武埽,滑州有韩、房二村、凭管、石堰州、西鱼池、迎阳凡七埽、〈原注:旧有七里曲埽,后废。〉通利军有齐贾、苏村凡二埽,澶州有濮阳、大韩、大吴、商胡、王楚、横陇、曹村、依仁、大北、冈孙、陈固、明公、王八凡十三埽,大名府有孙杜、侯村二埽,濮州有任村、东、西、北凡四埽,郓州有博陵、张秋、关山、子路、王陵、竹口凡六埽,齐州有采金山、史家涡二埽,滨州有平河、安定二埽,棣州有聂家、梭堤、锯牙、阳成四埽。所费皆有司岁计而无阙焉。


宋史太祖乾德二年八月记载了什么?
太祖乾德二年,遣使案行黄河,治古堤。议者以旧河不可卒复,力役且大,遂止。诏民治遥堤,以御冲决之患。三年秋,大霖雨,河决阳武,梁、澶、郓亦决。诏发州兵治之。四年八月,滑州河决,坏灵河县大堤。诏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等督士卒丁夫数万人治之。

宋纪·宋纪三原文_翻译及赏析
起昭阳大渊献正月,尽阙逢困敦三月,凡一年有奇。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乾德元年(辽应历十三年) 春,正月,甲寅朔,不御殿。 丁巳,发近甸丁夫数万,修筑畿内河堤。 戊午,遣酒坊副使河间卢怀忠、毡毯使洛阳张勋、染院副使康延泽等率步骑数千人赴襄州。延泽,福之子也。 庚申,以...

两代四朝宰相王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王溥
宋初,进位为司空,罢参知枢密院职。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罢去他职任太子太保。旧制,一品官班位在台省官之后,宋太祖因为看见王溥,对身边的人说:"王溥是以往的丞相,应当超常尊宠他。"就下令分台省官班位为东西二向,成为定制。

北宋宰相王溥简介: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
宋初,进位为司空,罢参知枢密院职。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罢去他职任太子太保。旧制,一品官班位在台省官之后,宋太祖因为看见王溥,对身边的人说:“王溥是以往的丞相,应当超常尊宠他。”就下令分台省官班位为东西二向,成为定制。乾德五年(公元967年),遭母丧。守丧期满,加任太子太傅。加官...

赵普文言文的翻译
《赵普》文言文的翻译: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家中。关上门,打开书箱,取出书,全天阅读。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府事务,决定非常快。他去世后,全家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原来是一部《论语》。赵普性情...

北宋破城南唐归降
乾德二年(964年),任韩熙载为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主持贡举;又命徐铉主持复试。十一月,太祖遣作坊副使魏丕吊祭,李煜亦遣使入宋,献银二万两、金银龙凤茶酒器数百件。乾德四年(966年)八月,李煜遣龚慎仪持诏书出使南汉,相约臣服宋朝,龚慎仪至南汉,被扣留。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

历史上宋朝时期的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救命恩人?
因为在当时宋朝经济非常发达,人们生活也会安居乐业,不过,有传闻说历史上的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的救命恩人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宋史.太祖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件史实:宋太祖乾德元年八月壬午,殿前都虞候张琼以陵侮军校史珪、石汉卿等,为所诬谮,下吏,琼自杀。说的是殿前都虞候张琼欺辱军校史珪、石汉卿...

李煜生活的年代的历史
乾德四年(966年)八月,李煜遣龚慎仪持诏书出使南汉,相约臣服宋朝,龚慎仪至南汉,被扣留。乾德五年(967年)春,李煜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值班光政殿,咨问国事,每至深夜。开宝元年(968年),境内大旱,宋太祖赐米麦十万石。十一月,立周氏为皇后(小周后)。降制示尊...

宋史列传第二十 翻译
陕二州,改济州刺史。世宗初,迁洺州团练使,改安州防御使,治郡宽简,民请立碑颂德,诏中书舍人窦仪撰文赐之。宋初,召为太子宾客。建隆三年,上章请老,改右骁卫上将军致仕。琼信释氏,明年四月八日,诣佛寺,遇疾归,至暮卒,年七十三,赠太子少师。此文出自元朝·脱脱《宋史列传第二十》...

乾德二年宋太祖为赵普设立了什么?
乾德二年(964)四月,宋太祖为协助独居相位的赵普处理政务,特地设立了"参知政事"一职作为副相,并拜任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但参知政事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权力是有限的。在宋太祖时期,由于赵普的贡献极大,所以职务提升很快。建隆三年(962)出任枢密使乾德二年(964)正月,拜为同...

安国市13371241920: 《宋史》传中,谁位于列传第一的位置 -
凤习唯坤: 赵匡胤的母亲----昭宪杜太后列传第一后妃上○太祖母昭宪杜太后太祖孝惠贺皇后孝明王皇后孝章宋皇后太宗淑德尹皇后懿德符皇后明德李皇后元德李皇后真宗章怀潘皇后章穆郭皇后章献明肃刘皇后李宸妃杨淑妃沈贵妃仁宗郭皇后慈圣光献曹皇...

安国市13371241920: “烛光斧影,千古之谜”是指哪朝皇帝杀父弑君? -
凤习唯坤: 烛光斧影,千古之谜.说的是宋太宗赵光义.开宝九年十月十日晚上,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去世.第二天,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即历史上的宋太宗.对于宋太祖的死,《宋史·太祖本纪》上只有一段简略的记载:“癸丑夕...

安国市13371241920: 宋朝的参知政事是不是中书门下里的职务 -
凤习唯坤: 宋建立后,宰相制度继续承隋唐,为集体,为牵制宰相的权力,宋太祖在乾德二年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元丰改制时,废同平章事及参知政事之名不用,同时,设中书门下侍郎、尚书左右丞以代行参知政事权力.此后,直到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诏改左、右仆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左、右仆射同平章事,改门下中书门下侍郎为参知政事,省尚书左、右丞不置,于是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之名又被引用.自此自后,到宋亡,参知政事一直作为中央宰相中的一个重要职名.

安国市13371241920: 宋太祖是怎么死的? -
凤习唯坤: 权威回答: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有关记载以僧文莹的《湘山野录》最为著名.宋太祖暴毙后,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与赵...

安国市13371241920: ...乾德四年,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会有诉全斌及彦进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等不法事,与诸将同时召还.太祖以全斌等初立... -
凤习唯坤:[答案] 1.B 2.D 3.C 4. (1)这大概是(因为)怀疑大人有别的图谋(才召见您),希望您让我去作人质(您用我作为人质),一定会消去怀疑. “盖”、“以----为”各1分,句意1分. (2)成都平定后,朝廷命令...

安国市13371241920: “烛影斧声”与宋太祖之死有什么关联?
凤习唯坤: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 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 归西了,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

安国市13371241920: 古至今的海啸 -
凤习唯坤: 1.古人对海啸现象的表述,曾经使用多种词语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海溢”.汉代已经有关于“海溢”的明确记载.《汉书·天文志》写道: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五月,勃海水大溢.”《汉书·元帝纪》记载,第二年皇帝颁布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