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均的意思

作者&投稿:訾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 请问文言文“惟

文言中没有“惟……均”或“惟均”这样的句式或短语。上面出现的两段文字,意思是:

1、选辑本乡各重要的名词,编纂成三字组成的一句话,以便于初入学校的学童学习。下卷五十四课,接续上卷来撰写,稍微涉及文言,只是都用问答体出现。辞句必须要求浅显,尽力避免艰深,使学童更容易领会。

2、书没有图画不能使人明白,而小学的教书尤其需要。因此本编上卷每课依次绘图。下卷也选择重要的课文绘图,只是各幅图画都绘立体图画,因为平面图不是儿童马上能够理解认识的图画,至于少数不能用立体图呈现的,仍然用平面图来画出。

(按,第二段末句,应为:“盖平面图非儿童所骤能领略,至少不能以立体显者,仍以平面绘之。”)

由上可见,“惟”作“只是”解,“均”作副词“都”解,其用法与当代用法相同,无甚特异处。如:

A、欧冠豪门均奏凯惟国米输球

B、历代均“严打”造假钱者 惟唐朝“放一马”

另外,《尚书·吕刑》有“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的规定。这里有“惟均”的提法。然而这里的“惟”与前文的五个“惟”字字义相同,前五个“惟”是助词,可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而“均”则译为“同罪”。可见,也不是一个短语,而是分别作一词解。

3. 求一首诗,现代的,文言文均可

不知道你要的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什么含义,从你字面上好像表达了一点(是不是要你女朋友在你面前不要你们害羞要放的开一点),又不是那么明现,我就从这一点作诗一首。

看那飞的鸟儿

寂寞的可爱

却不在我眼下徘徊

独特的活泼

又显得不怎么洒脱

难道是我的关怀

不能让她释怀

要让我苦苦的等待

难道在我的身旁

她是如此的缺乏安全感

别怕

这样警惕的伪装

会让我心酸

我要怎样做

我有点不知所措

谁都没有错

“你的心有一道墙

但我发现一扇窗

偶尔透出一丝暖暖的微光

就算你有一道墙

我的爱会攀上窗台盛放

打开窗你会看到悲伤融化

你的心有一道墙

你会闻到幸福晴朗的芬芳”

打引号的是一首歌是歌词用在这挺好,你去学学念到这可以唱出了,或许会跟我感觉,这首歌是jj的《心墙》

假如我是一只鸟儿

翩翩的在空中潇洒

我一定要找到我的方向

飞啊(儿) 飞啊 飞啊

沿着你身上朱莎梅的清香

找回我梦里的忧伤

这伤

不是伤

是我怕失去的隐患

虽然凄凉

但这样我才不会遗忘

我的希望

不过是一辈子的平淡

为此

我愿折断翅膀

要问我为何

我说

我的目标在地上,何以在空中寂寥的游荡

原来

你就是我的方向

怎么样还可以吧?

4. 文言文“之”的意思

文言文“之”的意思:

①<;动>;到……去。

《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说》:“句读之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 围等的限制。

《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5. 文言文中的“之”都有什么意思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之有时后在文言文中无诗意

6. 翻译

孙子说:地形有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六种。我军可以往,敌军也可以来的地域,叫通形。在通形地域,先占领地势高而且向阳,又有利于补给、道路畅通的阵地,就会对作战有利。可以前往,但难以返回的地域,叫挂形。在挂形地域,如果敌军没有防备,我军就可以出击取胜;如果敌军有了防备,出击又不能保证取胜,就难以返回,那就不利了。我军前出不利,敌军也前出不利的地域,叫支形。在支形地域,敌军虽然以利引诱我,也不要出击;应率军佯装撤退,引诱敌军前出一半时突然回军攻击,这样就会有利。在隘形(两山之间的狭窄山谷地带)地域,我军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军的到来;如果敌军先占领了峡谷,并用重兵把守隘口,就不可以进击;如果敌军没有用充足的兵力把守隘口,我军就可以去进攻。在险形(地势险峻、行动不便的地带)地域,我军应该抢先占领,一定要占据地势较高、向阳一面的制高点,等待敌军来犯;如果敌军已先期到达,占据了有利地形,我军就应该主动撤退,千万不要进攻。在远形(距离遥远之地)地域,敌我双方实力相当时,不便于挑战,如果勉强出战,就会不利。以上这六点,是利用地形的法则,也是将帅们重大责任之所在,不可以不认真考虑研究。

军队打败仗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情形。这六种情况的发生,不是天时地理等自然条件造成的灾害,而是将帅用兵的错误造成的。凡是双方实力相当,却要以一击十,必然导致失败而临阵败逃,叫做走。士卒强悍而军官怯懦,必然指挥不灵,士气松懈,叫做弛。军官强悍而士卒怯懦,必然战斗力差,以至全军陷灭,叫做陷。高级将领怨怒而不服从主帅指挥,遇到敌军只凭一腔仇恨而擅自出战,主帅却不知道他的能力,必然导致溃败而如土崩瓦解,叫做崩。将帅怯懦无威严,训练教育士兵没有章法,致使官兵关系不正常,布阵杂乱无章,部队混乱不堪,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用少数兵力去迎击敌人重兵,以弱击强又没有精锐的前锋部队,必然失败,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是造成失败的必然规律,也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不可以不给予认真的考察研究。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判断敌情,争取克敌制胜的主动权,考察地形的险易,计算路程的远近,这些都是高明的优秀将帅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懂得这些方法去指挥打仗,就必然胜利;不懂得这些方法而去指挥打仗,就一定失败。

所以,按战争规律分析,必定会取得胜利的仗,即使国君说不要打,也可以坚持去打;按战争规律分析,必然失败的仗,即使国君说一定要打,也可以不打。所以说,将帅进攻不是为了求得个人声名,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唯一的追求是保全百姓,而有益于国君的利益。这样的将帅正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婴儿那样百般呵护,士卒就可以与将帅一起共赴患难(豀即溪。深溪,指危险地带);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儿子那样关怀疼爱,士卒就可以与将帅一起同生共生。如果厚待士卒而不使用他们,爱护士卒而不用法令约束他们,士卒违法乱纪而不去惩治他们,那么,士卒就会像骄惯的孩子一样,是不能用来作战的。

只知道自己的军队可以打仗,而不了解敌人不可以攻打,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只知道敌军可以攻打,而不了解自己的军队不能去攻打,胜利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敌军可以攻打,也知道自己的军队可以去攻打,但不了解地形条件不宜于向敌军发起攻击,胜利的可能同样只有一半。因此,真正懂得用兵的将帅,行动起来不会迷惑,战术措施变化无穷。

所以说:知彼知己,取胜就不会有差错;知道天时,知道地利,那么,就能取得完全的胜利了。

7. 文言文翻译

这两句话均出自柳宗元《舜禹之事》。

下面是我尝试注释和翻译的:

【原句】

1、而尧聩然,聋其聪,昏其明,愚其圣。

2、至于尧死,天下曰:“久矣,舜之君我也。”

注:

(1)聩:一般做“隤”。 隤然:衰颓貌。

(2)聋其聪:听力越来越差。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耳聋。聪:听力。

(3)昏其明:视力也越来越差。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昏暗(眼花)。明,视力。

(4)愚其圣:圣明也越来越降低。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圣,圣明;智力。

(5)至于:到。至,动词,到。于,介词,到。

(6)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君:做国君(首领);君临。即统治。

【译文】

1、而唐尧帝(是越来越)衰颓了,他的听力越来越差了,他的视力也越来越差了,他的圣明也越来越降低了。

2、到唐尧帝死了以后,天下人都说:“(我们等了)太久了!虞舜帝(终于)开始统治我们了啊!”




文言文均什么意思
然而这里的“惟”与前文的五个“惟”字字义相同,前五个“惟”是助词,可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而“均”则译为“同罪”。可见,也不是一个短语,而是分别作一词解。 2. 则文言文什么意思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文言文均的意思
文言文“之”的意思: ①<;动>;到……去。 《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文言文什么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

文言文都字的意思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

文言文三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2. 文言文这三个字从字面上如何解释 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文此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

文言文用词简洁的特点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一、言文分离。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语...

啥叫文言文
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历史上呈现出从先秦两汉时期的言文一致或言文并存到东汉时言文分离,再到近代逐渐被白话文取代的发展趋势。文体上,文言文可分为韵文、散文和骈文三类,历代中各类文体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由开创、发展到繁荣、衰落再到复兴,最终接受白话文改革的趋势。自唐宋以后...

文言文起源于什么朝代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

两位文言文怎么说
“学”、“师”、“习”再文言文中均可以单独表示“学习”。 文言文中,一个字就能表达一个意思。 1、“学”: 表学习的词语:勤工俭学。 2、“师”: 表学习的词语:师夷长技。意思是学习蛮夷的领先技艺。 3、“习”: 表学习的词语:习文。 扩展资料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

雷州市13764494947: 一个文言文字词解释 -
皮临蛇胆: 你说的是:“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这一句吧. 为殉 - 共存亡, 那么“为”就可以译为 “共同,一起”.整句话可译为:我已立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但在危急时刻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死去,谁能帮助我在城破时成就这一大节?

雷州市13764494947: 文言文实词的知识点主要有哪几个 -
皮临蛇胆: 常见文言实词的知识点有:①通假字.②一词多义.③词类活用.④古今异义.⑤特殊式.ꪣ

雷州市13764494947: 古代文言文中可以翻译为“都”“全部”的词 -
皮临蛇胆: 1、皆;2、全;3、浑;4、遍;5、悉;6、倾;7、一;8、咸;9、尽;10、具(俱);11、毕;12、胜;13、举;14、均;15、备;16、并;17、既(不完全同义);18、概;19、……

雷州市13764494947: 请问文言文“惟……均”(或者“惟均”)这个短语(词语)是什麽意思?怎麽用?比如:“选本乡各重要名词纂为三字句,以便初入学之学童.下卷五十... -
皮临蛇胆:[答案] 文言中没有“惟……均”或“惟均”这样的句式或短语.上面出现的两段文字,意思是: 1、选辑本乡各重要的名词,编纂成三字组成的一句话,以便于初入学校的学童学习.下卷五十四课,接续上卷来撰写,稍微涉及文言,只是都用体出现.辞句...

雷州市13764494947: 大禹治水文言文 以均诸侯 以的意思 -
皮临蛇胆: 以,在这里做“如此”、“这样”讲.古文是:“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出自《史记-夏本纪第二》.朋友们说的对,给出上下文才好翻译.以,作为实词,有好几种用法,作为虚词,用法更多.

雷州市13764494947: 均柳是什么意思 祭文中有:清兮明兮,均柳依依,天高云淡,辽阔苍茫 -
皮临蛇胆: 不知道你的“祭文”出处,文言文没有“均柳”这个词. 我分析作者是将“均”作为副词使用,表示“都”的意思. 那么,“均柳依依”就是:都是杨柳依依的样子.

雷州市13764494947: 文言文“完璧归赵”中的“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是什么意思? -
皮临蛇胆: 比较这两种方法,宁可答应他们来让秦国李理亏

雷州市13764494947: 文言文翻译秦国之均,四方是维 -
皮临蛇胆: 不对,应该是“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意思是持掌国政,必须维系四方.

雷州市13764494947: 文言文“完璧归赵”中的“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是什么意思? -
皮临蛇胆:[答案] 比较这两种方法,宁可答应他们来让秦国李理亏

雷州市13764494947: 翻译文言文: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
皮临蛇胆: 朝廷有颁发的犒赏,都平均分给官兵,一丝一毫都不占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