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问题

作者&投稿:曹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太宗的问题~

1、智与勇
细究李世民的诸次战役,则会发现他在这两个方面都走到了极端。
一方面,李世民最擅长的战略是防守反击,而且显著地追求“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境界,基本能做到迫使敌方在战略居于劣势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会战,对于战局的计算和主动权的控制是其拿手好戏;
另一方面,他又特别地喜欢以身犯险冲杀在第一线,除了在正面决战中担任突击箭头之外,还常常亲自执行侦察袭扰这样的辅助工作,而且在从防守转入进攻之后,他往往会亲自带队进行强力追击,其彻底性和坚决程度在中国战史上可以说是无人可比。
换句话说,在李世民这里,是难以简单的用智勇双全这样套话来形容的,那样会丢失了太多的信息。
他在发挥一方面特质的时候并未限制到另一方面特质的发挥。
2、血统
李虎改选了陇西,李唐最后选择的也是陇西李,即使一度被封为“赵国公”,李世民最终是以“秦王”而非“赵王”的留名青史。今天的甘肃天水,是李唐认定的家乡,也是李虎埋骨的祖坟。在唐代,这里就是“陇上秦州”。对李唐坚持陇西李氏这一行为,论家也多注意到李唐所坚持的陇西李算是“汉人”的一面。但如果真的和汉族血统更纯粹一点的赵郡李相比,其实李唐所强调的,只怕是一种更综合的色彩。这吻合于胡汉合流的时代背景,尤其切合其时关陇集团的特色。
而且即使李世民家族的确是相对纯粹汉族血统的赵郡李,但是从选择加入鲜卑军事贵族集团以后,就不可避免和鲜卑血统的其他家族互相通婚。李虎之子李昞和鲜卑人独孤信的女儿成婚生下李渊,李渊的结发妻子也是鲜卑人的窦氏。不过反过来说,独孤氏和窦氏也在与汉族通婚,所以要明确数出李世民身上汉人血统和胡人血统的比例,那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无论如何,说李世民是一个胡汉的混血儿是不会有错的,而且他的家族做为关陇集团的一员,也必然染上关陇集团的特殊色彩。
3、家庭背景
关陇集团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基干的汉化程度很深的军事贵族集团,而李家更是这“八柱国家”的贵族体系中的重要一员。由于这个时代的特性,这个集团处于一个身为游牧民族军人贵族向农耕民族文化贵族转化的过程。从而这一时期的陇西李氏的子弟接受了大量汉族文化教育,但是也依然保持了游牧民族尚武的风气。就李世民而言,前者体现在他对于围棋、书法和诗歌的喜爱上,基本上他算是一个那个年代二流以上水平的书法家和诗人。而后者则体现在他弓马的娴熟和对狩猎等活动的热衷,实际上据他自述,他在少年时代喜欢骑射狩猎饮宴等活动而厌恶读书,“挟弹铜驼之右,连镳金谷之前”就是这一个时期的写照。实际上,他娴熟的骑射功夫在他日后的征战当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李世民出生于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是家中次子,这一点对他形成意气飞扬的性格也有影响。家庭之中长子常常受到严格的教育并且较早担负起协助父亲的责任,从而具有相对厚重的性格,而家庭次子则成长的环境则往往宽松得多,而且就李世民兄弟的情况看来,长兄建成要比他年长10岁,在他兄弟之间有连续4个姐姐,而比他小1岁的三弟玄霸自幼多病,而四弟元吉从出生就不招母亲窦夫人喜爱,应该说,在李家的这几个儿子中最受宠的应该非老二莫属了。再加上姐姐们和长兄的照拂,在这种情况下次子李世民应该拥有一个相当顺心的成长环境,或者说是有一个非常适合培养出骄纵个性的环境。
陇西李家虽然是当年的八柱国之一,不过这个更多是宇文泰掌权初期为了安抚自己的老同事们而做的设置。如果皇权能最后稳定下来,这些可疑的柱国大将军及其家族自然是眼中钉肉中刺。但是从西魏到北周,皇权始终未能稳定下来,所以一直是限制和防范为主,没有能力来解决他们。到了李渊的姨父杨坚篡位建立隋朝之后,李家由于血缘较亲所以地位上升不少。但是到杨广继位之后,对他的这位李渊表兄却相当的冷淡和猜疑。大业年间,李渊的官位一直得不到晋升,直到大业九年(613年)才获得掌握兵权的实职,而这个时候李世民是14岁。但是实际上直到李世民18岁,也就是公元617年李渊决定起兵自立为止,李家一直都是处于提心吊胆担心炀帝猜疑的境地之中。
3、性格中的“贞观”
但是有趣的是,在李世民这里,这种平衡并不是一种中和后消灭各方面特点的“中庸”,恰恰相反却是形成了两个互相冲突的个性同时存在共同作用的格局。实际上,如果是对立的因素简单地互相中和之后再作用于性格那么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平淡无奇的,个人也难以有什么成就,而如李世民这样对立的因素并未湮灭而是共同发挥作用这样的情况,虽然一旦失控可能会出现人格分裂这样的精神问题,但是如果能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将其兼收并蓄,那么这样磨砺而出的则往往是一个天才。
更进一步,在李世民身上对立冲突而又互相融合并非仅仅是骄纵和深沉的这两种个性,如果我们看得更加宏观的话,归根结底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军事(贵族)和文化(贵族)两个不同层面的四种要素互相冲击融合形成的时代洪流在其个人身上的集中体现。而纵观李世民的一生功业,可以说正是胡与汉、军事与文化这两体四面的冲击和融合中达到一种淋漓尽致的发挥。最后,李世民拥有胡人血统却被视为汉人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武功显赫却得以溢为“文皇帝”,正是这一性格特征的最好证明。
李世民的年号是“贞观”,其中含义既可以解释其一生功业的基础,也可以用来解读其性格。《易大传》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天地之理主于正;观:以示人也。也就是说,贞观表明了在那个急剧冲击之后逐步融合走向定型的年代里,对个方面因素采取不偏不倚、兼收并蓄的态度。这种态度并不是出于预设的中庸立场将各因素的锋芒磨去,而是要给予各因素锋芒毕露的空间,再以强大的包容性使其共存。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李世民容貌“英毅”,不熟悉他的大臣刚见到他的时候都比较畏首畏尾,甚至有人连话都说不连贯。而熟悉他和他私人关系很好的大臣,如房玄龄,在他发怒时也极其诚惶诚恐。
有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加深人们对李世民之“威仪”的 印象:一次李世民接见一个叫程名振的将军时发怒,程名振神色自若继续谈论自己的观点,李世民于是大加赞叹,回头对心腹大臣们说“程名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我,第一次晋见都能在我发怒时这么镇静,真是不错”。这里所说的虽然是容貌,但“相由心生”,李世民的容貌神情所表现的正是他的内心世界的一个方面。而一般史家都认为,这表明李世民个性里强横坚毅甚至刚愎凌人的一面。
在具体的处事行为上,则有几个人的死为李世民之“骄暴”做为注脚。首先是卢祖尚的死:李世民决定派卢祖尚去广州做刺史,但卢以广州偏远太辛苦抗旨不从,李世民几次三番劝说不起作用,最后终于大怒当场斩了卢祖尚。应该说,这一事件上只是显示了李世民偶尔也会脾气失控,尚不算太严重,而且事后李世民马上表示悔意和做出弥补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两个人的死。这两个人,一个叫孔德绍,一个叫薛德音,都是大世族的子弟和名士。这样两位分别依附于依附于窦建德和王世充,掌管的都是文檄写作。李世民在洛阳、虎牢战役中一举消灭王、窦两大割据势力之后,立刻就把孔德绍和薛德音抓来以“为檄不逊”的罪名杀掉,其中孔德绍还是被扔下楼去活活摔死的。
孔、薛二人的死和卢祖尚之死很不同的地方在于:李世民不是一时怒气过头杀人,而且杀了以后他也不曾后悔。李世民杀这两个人亦纯粹是咽不下这口气要争一个面子,或者是个性中对这种并无主见而靠出卖文字的无行文人的格外鄙视。总之,也属于一种“快意恩仇”的私人行为。这是一种豪侠般的骄气,清人王夫之评价李世民“侠烈之气,荡乎天性”,说的其实也是相似的问题。
苏威是隋文帝时期的两大名相之一,治绩卓著、名重天下。在隋炀帝时期也算是重臣,但是年纪老了愈发怕事加上炀帝杀了另外一位名相元老高颎之后,表现得畏首畏尾,甚至谎报平安。洛阳城破,这位老丞相来见李世民的时候摆了下谱,结果被秦王殿下拒不接见,还派人数落他一顿,大意是“你身为国家重臣,隋朝亡了也不见你扶持。你见到李密王世充都舞蹈下拜,你现在还摆什么谱?”。
由此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坚信自己内心的“正义感”而不肯妥协的倔强少年的形象。如果将对环境的妥协看做成熟的象征的话,那么这里的李世民似乎可以用“天真”来描述。换句话说,如果环境的压力触碰到他相信的原则,他可能将不惜代价的予以反击。
李世民本人对自己的这种个性也有一个自我评论,他的原话是“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忧愤,以致疾毙之危”,这句话的背景是武德末年他和父亲大哥的关系恶化,并且据说就是因为这样,使李渊几次打算“处理”这个次子时犹豫不已。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促使李世民发动玄武门的个性推动力量,正是这样一种强硬无畏、不肯屈就的气质。而如果没有这种强横的精神力量,也很难想象他能够从乱世中脱颖而出,取得文治武功两方面的卓越成绩。
河东战役中的雀鼠谷追击战里,李世民亲自率领的先锋部队在狂飙突进猛烈追击三天以后,后面的后勤线根本供应不上,当时全军只弄到一只羊,他就叫人把这只羊敖一大锅汤好分给大家共食,至于他自己就只喝一碗汤了事。以致于两天后进入张难堡时,根据他左右的卫兵的说法,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
另外,因为李世民经常亲自率领小分队去执行侦察试探的工作,不免常常和敌人发生遭遇战,遭遇战时也不免出现敌众我寡的窘境。这时候如果左右士卒表现出恐惧畏敌的情绪,李世民并不是痛加斥责,而是让害怕的士卒在前面先退、自己殿后,或者说一些鼓励激勉之语,这样反而有效地激发起众人的感激之情和羞愧之心,从而能以少胜多或顺利撤走。
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李世民在辽东之役的整个过程中,一直穿着同一套外袍。他很认真地解释说,这样我就能确定天气变冷的程度,看士卒们是否能够承受。当战事持续到秋天以后,他感到这套衣服已不足以御寒,即使未尽全功,仍然果断下令撤军。这里一般被许多文人视作做作之举,但是事实上则未必。李世民自然可以一面自己穿上非常保暖的衣服,一面对天气冷还是不冷作出判断。可这种缺乏“感同身受”的判断是非感性的,很容易被所谓“理性”给压过,从而形成不同的决策。因为在“理性”上来说,他这一次御驾亲征,不能尽全功而回就是没面子。如果穿得暖暖和和,纯粹用“理性”在气候冷暖和皇帝的面子朝廷的威严政治的影响之间做选择,那么李世民的选择很可能就变得“无情”起来。但他绝不肯这么做,表现出一种层次很高的“体贴”和“温情”。
终其一生,他和属下将领、大臣们的关系基本上都很不错。武德年间的皇位之争时,尽管李渊下定决心不肯改立储君,李建成也非无能昏庸之辈,但秦王集团的核心成员在不利的局面下,面对太子的拉拢分化仍然对李世民个人表现得十分忠诚。如果光以政治形势或个人野心的角度来考虑,这些人本来是应该有大把理由背叛李世民的。
唐军进入关中以后,李渊把长子留在身边,派次子出去招抚各路流寇,李世民很快拉起一支十九万人的杂牌大军,并且说服了长安周边的城镇投降。很难想像一个骄人傲物的人能够胜任这种安抚收编工作。而且如我们所知,秦王府诸多大将来自于群盗,如李世绩程咬金等等皆是如此。和这些江湖豪杰打交道想令其臣服于己,世家公子型的温良恭俭让固然不行,但是自我中心的骄暴个性恐怕会更糟。但是李世民却能很好的把握其中的尺度。
正如我们在家庭背景分析中说明的,李世民的家庭背景使其出现激烈、倔强和自我中心的个性的内在潜质,但由于在性格成熟阶段家族所处的微妙的外部环境和被交付的“交结豪右”、统军打仗等诸多具体事务,迫使他在内外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内在的强烈个性和外部的严苛环境的互相冲突,得以奠定他独特的个性。这也是前面所说的胡与汉、军事与文化这两体四面的冲击和融合的历史进程得以在其个人身上完美体现出来的性格基础。

一、李世民女儿列表:
1、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萧锐,永徽二年薨,陪葬昭陵
2、汝南公主:第三女,母不明,早亡
3、南平公主:母不明,先嫁王敬直,王敬直获罪流放岭南,改嫁刘玄意,陪葬昭陵
4、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窦逵。逵死,又嫁王大礼,陪葬昭陵
5、长乐公主:名丽质,母长孙皇后,下嫁长孙冲,贞观十七年薨,陪葬昭陵
6、豫章公主:母下嫔,长孙皇后养,下嫁唐义识,陪葬昭陵
7、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因“房遗爱谋反案”,永徽四年赐死,显庆中追赠比景(北景)公主,立庙于墓
8、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陪葬昭陵
9、东阳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
10、临川公主:第十二女,字孟姜,母韦贵妃,下嫁周道务,永淳元年薨,陪葬昭陵
11、清河公主:李敬,字德贤,母不明,下嫁程怀亮,薨麟德元年,陪葬昭陵
12、兰陵公主:李淑,字丽贞,母不明,下嫁窦怀悊,卒年不晚于显庆四年;墓志为第十九女,与新唐书不符,陪葬昭陵
13、晋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陪葬昭陵
14、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独孤谋,陪葬昭陵
15、新兴公主:母不明,下嫁长孙曦,陪葬昭陵
16、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下嫁杜荷,坐太子承乾事诛,又嫁薛瓘,咸亨二年薨,陪葬昭陵
17、高阳公主:母不明,下嫁房遗爱,因“房遗爱谋反案”,永徽四年赐死,显庆中追赠合浦公主
18、金山公主:母不明,早亡
19、晋阳公主:字明达,小字兕子,母长孙皇后,皇后病逝后,由太宗亲自抚养,惜十二岁早亡。
20、常山公主:母不明,未及下嫁,薨显庆时
21、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初封衡山公主,下嫁长孙诠,长孙诠显庆四年获罪流放巂州,改嫁韦正矩,龙朔三年暴亡,陪葬昭陵。
二、李世民女儿
1、襄城公主
襄城公主(?—651年),唐太宗李世民长女,母不详。下嫁萧瑀长子萧锐。卒于永徽二年,陪葬昭陵。襄城公主雅礼有度,太宗贤之,敕诸公主视为师式。
萧锐袭父爵为宋国公,沉毅有大量,善隶书,性蕴慈仁。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将征高丽,命萧锐运河南诸州粮入海。卒于唐高宗显庆元年后。
2、南平公主
南平公主(?—650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女,贞观十一年(637年)嫁给王敬直,后来王敬直受太子李承乾谋反牵连被流放,南平公主改嫁刘玄意。永徽元年薨逝,陪葬昭陵。
3、遂安公主
遂安公主(约武德四年-7世纪),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女,陇西成纪人。生母不详。
遂安公主先嫁窦抗的孙子信都县男窦逵。窦逵去世后,公主改嫁歙州刺史王大礼。遂安公主去世于王大礼之前,公主与驸马陪葬昭陵。

4、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621年-643年),名李丽质, 唐太宗嫡长女。因长孙皇后所生,唐太宗特别钟爱。贞观二年(628年),诏封长乐郡公主。
贞观五年(一说贞观六年),唐太宗开始为长乐公主筹备嫁妆,诏令有司为其准备的嫁妆要加倍于太宗之妹永嘉公主,魏征以汉明帝故事讽喻太宗做法严重逾制。
贞观七年(633年),长乐公主下嫁宗正少卿长孙冲,即齐国公长孙无忌的嫡长子。后任秘书监、刑部尚书、 兵部尚书。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太宗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诸臣进谏无效后,长孙无忌请儿媳长乐公主协助固请于太宗,后太宗诏停世封刺史。
贞观十七年(643年)八月十日,因病去世,享年二十三岁,陪葬昭陵。唐太宗痛失爱女,多次痛哭后仍然感到哀思难以抑制。
5、豫章公主
豫章公主生卒年不详,唐太宗李世民之女,为下嫔所生。因生豫章公主,下嫔难产而死,她是由长孙皇后抚养长大的,长孙皇后待她如同亲生之女。
因为被长孙皇后收养,太宗对豫章公主的感情也十分不同。豫章公主死后,太宗非常悲伤,长期穿着素服,以至群臣惊恐,纷纷上书劝谏,要求皇帝克制悲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豫章公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丽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遂安公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平公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襄城公主

这大概是西游记的剧情,李世民命终,魂游地府, 但是阎王却要他回去还阳,加寿20年,以某对夫妇年年烧纸,却不知为谁烧纸,给谁的为由。
实则是因为西游展开做铺垫,天庭和佛门合谋要西天取经,李世民在其中有这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缘由参考‘十八棍僧救唐王’,佛教和李世民的关系要更加深刻一些,而李世民的子女却并不笃行佛法,显然登基后不会去可以关注西天取经的问题,更加不可能与唐三藏结拜,如果是这样,西天取经的计划就算是废了一般,甚至一半多,即便时以后唐三藏取回真经,影响力也不会太大。
所以,阎王恐惧的不是李世民,而是顶头上司‘玉帝’和西方佛教大佬‘如来’。
至于怎么去的和怎么回来的?
就像是做了一个梦,也许只有几分钟,也许有个把个小时,古代不是现在,人死到下葬最少也要三天以上,停棺三个月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只要尸体还没有销毁和坏掉,那帮子满天诸神佛陀想要他活过来也就是一巴掌的事情。

不少都是神话流传,你这个应该是西游记。在神话中,其进入阴间是睡梦中进入,然后还阳是直接苏醒而已。

历史上并没有这件事。
西游记里倒是有写。
是黑白无常送他还阳的。

呵呵,西游记里面的

一看你这问题,就是小说看多了。一点脑子都么有,死人怎么能复活了。


李世民立储君的问题
我一直在想,或许当恪的母亲还是公主的时候,当世民还属于平常的官宦子弟,当他们还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识了,然后这个情窦初开的公主就喜欢上了这个风度翩翩才貌双全的青年,而世民也一定被公主的纯真美丽所吸引。在世民晋阳起兵后,公主一定是痛苦的,但是她目睹了隋王朝的腐败专制,目睹了她父皇的...

李世民隐瞒了什么: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唐朝的首都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贡献特别的大,他的改革措施具体是什么?
(《贞观政要•仁义》)单靠严刑峻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兴仁义之政,力求恤刑慎杀,才能使老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渐减少。对于执法官吏来说,重要的问题在于严格依法办事。能否依照律令断案,决不是件小事,它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问题。李世民对侍臣们说:“朕比来决事或不能皆如律令,公辈以为小事,...

李世民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是他在政治上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上面讲到他在翠微殿的那次谈话,一共总结了五条经验,其中前面四条都是关于怎样看待人和怎样用人的问题,足见他把善于用人放在政治活动的关键位置上。贞观年间,人才济济,绝非偶然。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手下一员大将,武德三年(620年)他与另...

同样是儿子,且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唐高祖...
况且,当时唐朝新建,李渊父子面临着全国林立的武装势力,在严重的战争面前成败未卜,根本没有可能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仔细斟酌。义宁元年十一月李渊进封唐王,立即以陇西公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次年,李渊即位,立即于六月“立世子建成为皇太子”(《旧唐书》)。由此可见,最初李渊...

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为何死后三天却被李世民砸了墓碑?
还有就是想后世为人臣要敢于纳谏?还是为了歌颂李世民明君的现象呢?都是有可能的。原因三从李世民角度看问题 李世民在魏征死后知道,魏征把跟他提的建议都写出去了,是不是会认为魏征是在丢李世民的脸呢?加上他知道魏征争吵流传出去,会不会影响以后皇权的稳定,所以他气到砸了墓碑了。

关于李世民
李世民在平定末民变领袖时,表现他出众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继承人的问题大伤脑筋。同时,在战争的过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战、谋略过人的部下,如敬迟敬德、李靖、房玄龄等,这样大大加强了秦王与太子李建成争夺帝位的能力,终使两人的帝位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长孙...

如何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因而围绕着王位继承问题,形成了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党”和以李世民为首的“军功党”,他们互相倾轧,明枪暗箭,愈演愈烈,直到公元626年李世民的先发制人才结束了这场皇室斗争。 这时,突厥入塞围攻乌城,李建成便请求唐高祖让李元吉北征,唐高祖答应了。 临出征前,太子东宫的王至暗中投靠了李世民,他把李建成和李...

唐太宗给使臣的问题
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公,义宁二年三月,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同年(618年)五月,隋恭帝禅位于唐,唐王即皇帝位,国号大唐,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赵公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唐朝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

秦朝皇帝李世民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
第一:李世民不是秦朝 第二:秦朝没有闭关锁国 第三:李世民没有闭关锁国 第四:清朝末年的闭关锁国才影响到了现代化工业的发展 第五:你的同学不是拿你开玩笑,就是他没文化。第六:你历史学的根本不好 第七:李世民是唐朝,秦朝是嬴政和秦二世,他们那时期后,世界手工业发展还延续了1000多...

楚州区15784147945: 唐太宗李世民的缺点 -
宰父隶仁平: http://baike.baidu.com/view/2216.htm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tangtaizong.htmhttp://www.baidu.com/s?ct=0&ie=gb2312&bs=%CC%C6%CC%AB%D7%DA%C0%EE%CA%C0%C3%F1&sr=&z=&cl=3&f=8&wd=%C0%EE%CA%C0%C3%F1

楚州区15784147945: 唐太宗的改革措施 -
宰父隶仁平:[答案] 重新修订了《武德律》,并于贞观十一年颁布了《贞观律》,同时还编制和删定大量令、格、式作为律的补充.共“立律五百... 重要的问题在于严格依法办事.能否依照律令断案,决不是件小事,它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问题.李世民对侍臣们说:“朕比来...

楚州区15784147945: 关于武则天和李世民的问题 -
宰父隶仁平: 很简单,李世民很英明,武则天不大受宠,最多只是发泄工具而已,再者,李世民还在时,武则天就和李治有一腿了,她是个聪明人,知道跟李世民不会有太多好处,应该把希望都寄托在李治身上的,所以也就不会过多勾引李世民了,PS:就算勾引也没用

楚州区15784147945: 唐太宗统治初期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
宰父隶仁平: 全国战乱后百废待兴,突厥大兵压境,世家大族的掣肘.

楚州区15784147945: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
宰父隶仁平: (1)唐太宗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保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唐太宗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

楚州区15784147945: 关 于唐太宗的问题
宰父隶仁平: 1由于隋朝的残暴统治和隋末的战争造成了这样 2唐朝建立后,唐太宗实行仁政,轻徭薄赋,鼓励流民归乡种田使百姓生活渐渐富足,社会清明

楚州区15784147945: 关于唐太宗的几个问题
宰父隶仁平: 李世民受封秦王的时候,还不到20岁.之后,李世民奉命东征西讨,忙于统一全国的战争,是否有空闲回家举行“及冠”之礼就不得而知了,即使举行了及冠之礼,取了“字”,但是,对于文武百官和下属黎民来说,怕是没有任何机会来称呼他...

楚州区15784147945: 唐太宗认识到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认识到这个问题的? -
宰父隶仁平: 唐太宗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保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唐太宗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采纳答案”按钮,送咱一朵小红花鼓励下吧!新年快乐!!!如有不懂,可继续追问!

楚州区15784147945: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问题 -
宰父隶仁平: 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征“纳谏”的话,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诫后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这面镜子,大家不用回头,照着自己平时做事要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少做错事,不做错事,凡事都要做到心如明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如明镜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