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之”“于”等字的所有用法

作者&投稿:别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中“之”字的所有用法。~

文言文中 于 的用法:往;去。如;好像。又如:于何(如何)〈介〉如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又,如成于机杼。介词,到。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不拘于时。
例句: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于:又,如成于机杼。译文如果有本领可以达到目标而没有做,对于别人来说是可以嘲笑的,而发生在本身是有悔恨(后悔)的。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于:于时(在此)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译文: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扩展资料
于,yu,于是迂、纡的本字,本义为曲折。较早的字是在“干”的旁边有一条迂曲的线,行路时要绕着走。“于”是一个汉字,从古代就有这个字了,只是和现在的意思不同,属古今异义。
“于”不是“於”的简体字(《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都没有规定“於”简化为“于”,《新华字典》对“於yú”的解释是“同于”),“于”、“於”多数情况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义,“於”也并不能代替“于”的全部意义。
同时“于”也是一个姓氏,但不同于“於”姓。常见于文言文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于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于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组合,构成介宾短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可译为“在”“在……中(方面)”“向”“到”“自”“从”“跟”“同”“对”“给”“由于”等。如: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信陵君窃符救赵》青,取之于蓝。 《劝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一般可译为“比”“胜过”。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③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与之呼应。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助词,用法如下:①用于句中,一般位于主语之后,动词之前,使语句和谐,咏叹意味加强。如: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诗经》②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如: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复音虚词:于是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子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②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可译为“在这,从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 《捕蛇者说》


中学阶段学的文言文所学的 “于”,有多少种用法,意义,例句
7.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的文言文的翻译
1. 文言文中 于 的意思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

列子学剑的文言文中,于的意思
于:引出动作对象,可以译成“向”(句意为:向关尹子请教)。报:告知,报告(句中也是请教的意思)。原文:列子学射,中矣,请于①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②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

文言文带于
文言文中的“于”是介词,现以初中文言文为例,来说明“于”字的意思和用法。 1、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句中的“于”,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句中的“于”,表示处所,译为“在”。 3、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句中的“于...

学问之于身心,文言文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列子文言文寓意
1. 列子学剑的文言文中,于的意思 “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守而勿失也:向关尹子请教),请于①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学射,中矣于:引出动作对象; 参考译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

一群小孩在教室里学习翻译成文言文?
要把“一群小孩在教室学习”翻译为文言文,如果能明白句子里面的词语可以翻译成哪些文言词语,翻译句子就容易多了。“一群小孩”翻译成文言词语可以是“众童”。“在”文言词语一般用“于”。“教室”文言词语可以意译为“塾屋”。“学习”文言词语可以简化为“学”。众童学于塾屋也。参考资料:文言文...

王羲之劝子于学文言文翻译
1. 王羲之学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2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年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①?”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②,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

薛谭学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先秦《薛谭学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如下: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生不敢言归。注释:(1)讴(ōu):徒歌(无伴奏)歌唱。这里指唱歌。(2)于(第一个):向。(3)穷:尽、完,...

有关自我完善的文言文
1. 关于学习的文言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9570985926: 初中文言文【之】、【于】字用法 -
智龙复方:[答案] 之:1、的(盖追先帝之殊遇)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代词 4、动词,到(辍耕之陇上) 5、放在句末,凑足音节,无实意(处处志之) 6、宾语前置(何陋之有?) 于:1、在(于厅室之东北角) 2、...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9570985926: 初中文言文中常出现的“之”"为" “也”“于”等词的多种意义,并举例文言文句段 ,谢谢!! -
智龙复方: 之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9570985926: 高中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
智龙复方: “之”的所有用法: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9570985926: 七上年级所有文言文“之”的用法 -
智龙复方: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9570985926: 古文中“于”字有那些用法 -
智龙复方: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9570985926: 八年级下册 文言文 所有 之 而 以 乃 为 或 于 等字的意思 -
智龙复方: 之1.代词 ①指代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事,物.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代千里马.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②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其言兹若人之俦...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9570985926: 求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古文的“于”字用法 -
智龙复方: 于,有指在,一般在地点前. 还有向.一般后面跟对象 还有比,比如说苛政猛于虎. 还有被,比如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这个用得很少 zhousu99 的有个答案是从,这个我没有什么记忆,好像没接触到,因为我现在读初一,这些是老师补给我们的.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9570985926: 初中文言文中“之”的一词多义 -
智龙复方: 1、代词——他,她,它(们). 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9570985926: 文言文课文中之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
智龙复方: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9570985926: 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 -
智龙复方: 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