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求翻译和赏析!(好了加分!)

作者&投稿:稻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翻译与古诗鉴赏。。高手帮帮忙吧。。答好了加分。。一模考试题啊。。~

你自己组织答案吧 应该简单 我在忙 不然一定帮你
【赏析】:

这是沈佺期的传世名作之一。诗人类似“无题”的《杂诗》共有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这一首诗除了怨恨“频年不解兵”外,还希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事,是思想上较为积极的一首,艺术上也颇具特色。

首联叙事,交代背景:黄龙戍一带,常年战事不断,至今没有止息。一种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抒情,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宫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象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

抒写至此,诗人意犹未尽,颈联又以含蓄有致的笔法进一步补足诗意。“春”而又“今”,“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少妇“意”和良人“情”,其妙无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怎不倍觉惆怅!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今春意”与“昨夜情”互文对举,共同形容“少妇”与“良人”。联系前面的“频年”、“长在”,可知所谓“今春”、“昨夜”只是举例式的写法。在“频年不解兵”的年代里,长期分离的夫妇又何止千千万万,他们是春春如此思念,夜夜这般伤怀啊!

这一联说闺中少妇和营中良人的相思。双方的离情别意之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心愿,这就是末联所写的:“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将”是带领的意思。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这里的“旗鼓”指代军队。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这里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一层意思,揭示出诗的主旨,感慨深沉。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全诗以问句作结,越发显得言短意长,含蕴不尽。

其一赏析
  一起先从良辰好景叙开,结穴到“得其所哉”的快乐。“孟夏”四月,是紧接暮春的时序。“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到四月,树上的杂花虽然没有了,但草木却更加茂密,蔚为绿阴。“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扶疏”便是树木枝叶纷披的样子,陶氏山居笼在一片树阴之中,这是何等幽绝的环境。鸟群自然乐于到这林子中来营窠。“众鸟欣有托”一句,是赋象。然而联下“吾亦爱吾庐”之句,又是兴象——俨有兴发引起的妙用。“欣托”二字,正是“吾亦爱吾庐”的深刻原因。不是欣“吾庐”之堂华而宅高,而是如同张季鹰所谓:“人生贵得适意尔”。渊明此时已弃“名爵”而归来,于此“衡宇”中,自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已感到今是昨非,得其所哉。“吾亦爱吾庐”,平平常常五个字,饱含有欣喜之情和无穷妙理。人推己及物,才觉得“众鸟”“有托”之“欣”。故“众鸟”一句,又可视为喻象。比较诗人自己的“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二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更能反映陶渊明得到心理平衡的精神状态,“观物观我,纯乎元气”,颇有泛神论的哲学趣味,大是名言。
  紧接诗人就写“吾”在“吾庐”的耕读之乐及人事关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二句值得玩味的,首先是由“既已”、“时还”等钩勒字反映的陶潜如何摆放耕种与读书之关系。耕种在前,读书其次。这表现了诗人淳真朴质而富于人民性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热爱生产劳动,正是陶渊明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到孟夏,耕种既毕,收获尚早,正值农闲,他可以愉快地读书了。当然他还不是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读书,这从“时还”二字可以体味。然而正是这样的偷闲读书,最有读书的兴味。关于陶潜是否接待客人,回答应是肯定的。他生性是乐群的人,“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便是他的自白。《宋书·隐逸传》则云:“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但如果对方有碍难而不来,他也不会感到遗憾。这种怡然自得之乐,比清人吴伟业《梅村》诗句“不好诣人贪客过”还要淡永。读者正该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这里,诗人信笔拈来好句,无意留下难题,使后世注家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解会。一种认为这两句都为一意:“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意谓和世人很少往来”;另一种认为两句各为一意:“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然颇回故人之驾,欢然酌酒而摘蔬以侑之。”无论哪一说,都无害渊明诗意。但比较而言,后说有颜延之“林间时宴开,颇回故人车”参证,也比较符合陶潜生活的实际情况。盖“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也,虽然“门虽设而常关”的情况也有。
  如从“次写好友”一说,则以下就是写田园以时鲜待客,共乐清景了。“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二句极有田园情趣。农村仲冬时酿酒,经春始成,称为“春酒”,初夏时节,正好开瓮取酌。举酒属客,不可无肴。诗人却只写“摘我园中蔬”,盖当时实情有此。四月正是蔬菜旺季,从地中旋摘菜蔬,是何等新鲜惬意的事。而主人的一片殷勤欣喜之情,亦洋溢笔端。“欢言”犹“欢然”。“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乃即景佳句,“微雨”“好风”的“好”“微”二字互文,即所谓和风细雨。风好,雨也好,吹面不寒,润衣不湿,且俱能助友人对酌之兴致。在很容易作成偶句的地方,渊明偏以散行写之,雨“从东来’、风“与之俱”,适见神情萧散,兴会绝佳,“不但兴会绝佳,安顿尤好。如系之‘吾亦爱吾庐’之下,正作两分两搭,局量狭小,虽佳亦不足存”,盖中幅垫以写人事的六句,便见“尺幅平远,故托体大”。
  诗人就这样次第将欣托惬意、良辰好景、遇友乐事写足味后,复落到“时还读我书”即题面的“读山海经”上来,可谓曲终奏雅。“泛览周王传,流览山海图”,虽点到为止,却大有可以发挥之奥义。盖读书,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是出于现实功利目的,拼命地读,由于压力很大,有时得“头悬梁,锥刺股”,可名之为“苏秦式苦读”。一是出于求知怡情目的,轻松地读,愉悦感甚强,“乐琴书以销忧”、“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可名之为“陶潜式乐读”。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虽读经书,已有“乐读”倾向。而在归园田居后,又大有发展。这里读的就不是圣经贤传,而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山海经》固然是古代神话之渊薮,而《穆天子传》也属神话传说。它们的文艺性、可读性很强。毛姆说:“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去读诗、小说或其它可以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
  可以说陶潜早就深得个中三昧。你看他完全不是刻苦用功地读,也不把书当敲门砖;他是“泛览”、“流观”,读得那样开心而愉快,读得“欣然忘食”——即“连饭也不想吃”。从而感到很强的审美愉悦。同时,他有那样一个自己经营的美妙的读书环境,笼在夏日绿荫中的庐室,小鸟在这里营窠欢唱,当然宜于开卷,与古人神游。他的读书又安排在农余,生活上已无后顾之忧。要是终日展卷,没有体力劳动相调剂,又总会有昏昏然看满页字作蚂蚁爬的时候。而参加劳动就不同,这时肢体稍觉疲劳,头脑却十分好用,坐下来就是一种享受,何况手头还有一两本毫不乏味、可以消夏的好书呢。再就是读书读到心领神会处,是需要有个人来谈上一阵子的,而故人回车相顾,正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呢。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它直接地,是承上“泛览”“流观”奇书而言。孟夏日月几何?就是人生百岁,也很短暂。如何可以“俯仰终宇宙”呢?此五字之妙,首先在于写出了“读山海经”的感觉,由于专注凝情,诗人顷刻之间已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这是何等快乐。就陶潜有泛神论倾向的人生哲学而言,他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精神上物我俱化,古今齐同,这是更深层的“俯仰终宇宙”之乐。就全诗而言,这两句所言之乐,又不仅限于读书了。它还包括人生之乐,其间固然有后人所谓“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安于所适的快乐;是因陶潜皈依自然,并从中得到慰藉和启示,树立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的缘故。在传统上,是继承了孔子之徒曾点的春服浴沂的理想;在实践上,则是参加劳动,亲近农人的结果。是一份值得重视的精神遗产。
  虽然不乏要言妙道,此诗在写法上却纯以自然为宗。它属语安雅,间用比兴,厚积薄发,深衷浅貌,在节奏上舒缓适度,文情融合臻于绝妙。故温汝能《陶集汇评》有云:“此篇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

《临路歌》李白绝笔诗
2008/05/28 20:26
临路歌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对这首诗的题目历来都存有疑问,后人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又联系到唐代李华所作的《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关于李白临去世时的记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认为《临路歌》中的"路"字,很可能是因为字形与"终"相近而出现的误差,所谓的"临路歌"其实就是《临终歌》,也就是说,这首《临路歌》实际上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绝笔诗,这样一来,这首诗自然而然地就引起了后世更多的关注,它在李白全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也就非同一般了。
这首诗是以高飞远举的"大鹏"作为最重要的线索来展开的。而"大鹏"这一形象,对李白来说,具有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我们打开《李太白集》,第一卷第一首作品就是《大鹏赋》。这篇开宗明义的辞赋最初是写于李白的年轻时期,有着明显的自比的性质,在《大鹏赋》的序言中,他直言不讳地表白:"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文学作品中的大鹏形象最初是出现在先秦时期,同样是我国古代浪漫大师的庄子,在他的骇世名篇《逍遥游》中,以充满想象的浪漫之笔,创造了这一光照千秋的艺术形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中的这只大鹏从北冥出发,展翅高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一直飞向南海。这只被庄子的生花妙笔所创造的极富个性色彩和浪漫情调的大鹏,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有着与寻常鸟类所无法想象的抱负和能力,这一切无疑对李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李白一生对自己的自视是非常高的,在这篇赋中,年轻的李白以大鹏自比,用激昂的笔触抒发了自己要让"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非凡抱负。后来李白在长安官场失意,受朝中权贵排挤,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他也没有心灰意懒,大鹏的形象仍然活跃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最有名的是在《上李邕》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这时的大鹏虽然已经不再像在《大鹏赋》中的那样目空一切,勇往直前了,但是尽管失败了,却仍然不甘寂寞,还在抗争拼搏,而到了《临路歌》中则已经是力不从心,有心无力地走到了命运的终点站了。从"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到"风歇时下,簸却沧溟"再到"中天摧兮力不济",以大鹏自许的浪漫天才李白即将走完一生的奋斗历程,虽然,他的生命力与冲击力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高有低,但他的坚韧顽强却是与其相伴终生的。早年的他,壮志凌云,"喷气则六合生电,洒毛则千里飞雪"(《大鹏赋》);离开长安后的他仍然不甘失败,向往着有一日能够东山再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到了晚年,临终之际,他还在高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临路歌》)!八裔就是八方。这是在歌唱他当年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鸟,直冲九霄,其声势震动了四面八方。在《大鹏赋》序中他也说过,要"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这种摆脱一切束缚,永远向往着高飞远振神游的形象,正是李白自身上下求索的最好艺术写照。不过,这一次李白却明白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遗憾了,所以,接下来第二句是"中天摧兮力不济",可惜才飞到一半,却因为折断了翅膀,再也无力翱翔了。《临路歌》开头的这两句诗可以说是艺术地概括了诗人李白一生的奋斗经历。早年受到过最高统治者的青睐,在长安朝廷中曾经万人瞩目,风光无限,那可真是"大鹏飞兮振八裔"!但最终还是因为疏于心计,被朝中的小人合力排挤出了朝廷,不得不远离了政治中心,虽然空有一腔豪情,却已是报国无门了,岂不就是"中天摧兮力不济"!这首诗是用楚辞体写就的,这种体裁从被屈原创造出的第一天起,就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和极强的个性风格。所以,李白用楚辞体诗歌来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与追求是再合适也不过的了。
紧接下来,诗人继续写道:"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前一句比较容易理解,激是震荡、激励的意思,这是说,尽管自己个人的追求到头来是失败了,但是其遗风影响,却一定能够在人间永久地流传,千秋万代地激荡着天下后来的有志之士。这同样是极其自信的表现,颇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味道,哪怕就是失败了,也不肯认输服软,而是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所以,他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上虽然不幸无功而返,而且最终也未能如愿以偿,但是他所选择的道路非但没有错,而且由于自己在追求理想的曲折过程中所展示的崇高人格与不屈精神,必将对后人产生历久不衰的影响。这也是大鹏精神的完美体现,无论在生前,或是身后,大鹏这种高飞万里,搏击长空的精神都是永垂不朽的。而后一句中提到的"扶桑",是神话中生长在东方的大树,据说太阳就是从扶桑树下面升起来的。我国古代历来把太阳作为君王的象征,所以在这里"游扶桑"应当是指的当年李白自己那一段在皇帝身边当翰林学士的经历。扶桑既然生长在太阳出升的地方,显然不是一般的凡人可以轻易涉足的,更不用说把衣袖挂到树高千尺的扶桑枝条上了。我国古代曾经在诗歌中提到去游历扶桑的,还有一位浪漫大家,这就是中国诗歌之父屈原,他在《离骚》中说自己,"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真是无独有偶,中国文坛上两位最浪漫的诗人,早期的屈原把座骑拴在扶桑树上,"总"字有系的意思,"辔"是驾驭牲口用的缰绳;而唐代的李白却让扶桑挂住了左衣袖。袂,是衣袖。肉骨凡胎的人怎么敢想像自己有朝一日能去游历太阳升起的地方呢?又怎么可能被树高千尺的扶桑挂住衣袖呢?那么能够飞上扶桑的自然只有那神奇的大鹏鸟吧,可是大鹏又是从哪里来的左袂,分明应该是"左翅"才对呀?在这里,忽而"大鹏"高飞去,忽而"左袂"挂枝头,时而大鹏鸟,时而李太白,这亦真亦幻的境界与庄周晓梦蝴蝶的传说可谓不谋而全,异曲同工。庄子搞不清到底自己是生为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自己原为蝴蝶,梦到了庄周,而李白在这里,似乎是在有意混淆自己与大鹏的客观界限,而产生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大概在李白的心目中,大鹏与自己本来就是彼此不分的吧。如果从理性上分析,这肯定是不合逻辑,甚至有悖常理的,但是从浪漫人生的角度来体会李白的心境,却又分明感觉到,这种艺术的真实是完全不难理解,也是符合李白的一贯的思维特征的。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在这首诗的结尾,其实也是一代诗仙生命的结尾,李白又为什么要忍不住发出这种感慨和疑问呢?前一句是想象后人得到了大鹏虽然飞上中天,但终究不幸半途摧折的噩耗以后,互相转告;后一句则用了一个有名的典故,相传春秋时期,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猎获了一只麒麟,孔子听说以后非常伤心,他认为,麒麟是神灵之物,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而现在正逢乱世,出非其时,而被人抓获,所以他怀着一种非常沉痛和绝望的心情,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以后,就终止了《春秋》的写作,这就是所谓的"绝笔于获麟"。不过,现在,孔子早已死了,又有谁能像孔子当年为麒麟之死那样痛哭流涕地为大鹏的中天夭折而真正的伤心落泪呢?原来,尽管李白深信自己的不幸将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但是这不过是众人的惋惜叹息而已,他所慨叹的是在当今之世,自己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知音,人们常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这正如杜甫在一首诗中总结李白的一生时所说的,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也许有的人会奇怪,一生放浪形骸、天马行空的李太白,怎么会在临终之际,想到了儒家的至圣先知孔老夫子了呢?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在李白的心目中,他是一直把孔子的当做一位伟人来景仰的,在他那赫赫有名的五十九首《古风》诗的第一首"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中,就俨然是一个"当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孟子语)的儒者境界,而在这首《古风》诗的最后,他又写道:"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这里的"删述六经"而"辉映千春",既是李白对孔老夫子的崇高评价,也是自己当年个人的奋斗目标,他正是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头来能像孔子一样,在结束一生的事业,"绝笔"之后,成为人们眼中的"圣人"呀。所以当他真的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一生时,发现不但没有完成当初"删述六经"的宏愿,成就丰功传绩,甚至连一个真正的知音都没有,内心的悲凉当然也是无人能够理解的。
在这首诗的一头一尾出现的两个形象,完全证明了李白一生的报负与志向,一个是展翅高飞、"扶摇直上"的大鹏,一个是删述六经、"辉映千春"的孔子,分别是浪漫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登峰造极的杰出代表。从李白的这首绝笔之作来看,也完全证明了李白是一个在根本上把现实与浪漫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人,只不过,他希望以浪漫的、非一般的方式,完成改善现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理想而已。虽然李白在临终时,是怀着一腔壮志未酬的悲愤,离开这个他为之顽强奋斗了一生的世界的,但是,他的心血与付出并没有白费,尽管在当时,也许没有人为这颗文学的巨星的陨落而伤心落泪,甚至都没有人知晓他的死讯,不是一直有这样一种动人的传说,李白是因为在安徽马鞍山长江边上的采石矶上,喝醉了酒,看到江中的月亮,奋不顾身地跳下江去,为捞月亮而不幸身亡的吗,直至今日,在采石矶上,还有一处纪念李白投江的景点叫做"捉月台"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大浪淘沙般的过滤,李白那种积极浪漫的情怀、傲视权贵的气节、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特别是近千首反映了他一生追求和表达人世间种种审美感受的激情诗篇,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甚至走向了世界。李白的浪漫精神及其用浪漫手法写就的华彩乐章,早已成为不朽。从这一点来说,李白确实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因为,他曾经把自己想像为一只永不服输的大鹏鸟,而这只大鹏鸟也已经永远活在所有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人们心中,伴随着他们,一起奔向更美好的生活的彼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白确实已经"垂辉映千春"了。

《临路歌》李白绝笔诗
2008/05/28 20:26
临路歌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对这首诗的题目历来都存有疑问,后人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又联系到唐代李华所作的《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关于李白临去世时的记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认为《临路歌》中的"路"字,很可能是因为字形与"终"相近而出现的误差,所谓的"临路歌"其实就是《临终歌》,也就是说,这首《临路歌》实际上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绝笔诗,这样一来,这首诗自然而然地就引起了后世更多的关注,它在李白全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也就非同一般了。
这首诗是以高飞远举的"大鹏"作为最重要的线索来展开的。而"大鹏"这一形象,对李白来说,具有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我们打开《李太白集》,第一卷第一首作品就是《大鹏赋》。这篇开宗明义的辞赋最初是写于李白的年轻时期,有着明显的自比的性质,在《大鹏赋》的序言中,他直言不讳地表白:"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文学作品中的大鹏形象最初是出现在先秦时期,同样是我国古代浪漫大师的庄子,在他的骇世名篇《逍遥游》中,以充满想象的浪漫之笔,创造了这一光照千秋的艺术形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中的这只大鹏从北冥出发,展翅高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一直飞向南海。这只被庄子的生花妙笔所创造的极富个性色彩和浪漫情调的大鹏,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有着与寻常鸟类所无法想象的抱负和能力,这一切无疑对李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李白一生对自己的自视是非常高的,在这篇赋中,年轻的李白以大鹏自比,用激昂的笔触抒发了自己要让"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非凡抱负。后来李白在长安官场失意,受朝中权贵排挤,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他也没有心灰意懒,大鹏的形象仍然活跃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最有名的是在《上李邕》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这时的大鹏虽然已经不再像在《大鹏赋》中的那样目空一切,勇往直前了,但是尽管失败了,却仍然不甘寂寞,还在抗争拼搏,而到了《临路歌》中则已经是力不从心,有心无力地走到了命运的终点站了。从"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到"风歇时下,簸却沧溟"再到"中天摧兮力不济",以大鹏自许的浪漫天才李白即将走完一生的奋斗历程,虽然,他的生命力与冲击力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高有低,但他的坚韧顽强却是与其相伴终生的。早年的他,壮志凌云,"喷气则六合生电,洒毛则千里飞雪"(《大鹏赋》);离开长安后的他仍然不甘失败,向往着有一日能够东山再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到了晚年,临终之际,他还在高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临路歌》)!八裔就是八方。这是在歌唱他当年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鸟,直冲九霄,其声势震动了四面八方。在《大鹏赋》序中他也说过,要"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这种摆脱一切束缚,永远向往着高飞远振神游的形象,正是李白自身上下求索的最好艺术写照。不过,这一次李白却明白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遗憾了,所以,接下来第二句是"中天摧兮力不济",可惜才飞到一半,却因为折断了翅膀,再也无力翱翔了。《临路歌》开头的这两句诗可以说是艺术地概括了诗人李白一生的奋斗经历。早年受到过最高统治者的青睐,在长安朝廷中曾经万人瞩目,风光无限,那可真是"大鹏飞兮振八裔"!但最终还是因为疏于心计,被朝中的小人合力排挤出了朝廷,不得不远离了政治中心,虽然空有一腔豪情,却已是报国无门了,岂不就是"中天摧兮力不济"!这首诗是用楚辞体写就的,这种体裁从被屈原创造出的第一天起,就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和极强的个性风格。所以,李白用楚辞体诗歌来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与追求是再合适也不过的了。
紧接下来,诗人继续写道:"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前一句比较容易理解,激是震荡、激励的意思,这是说,尽管自己个人的追求到头来是失败了,但是其遗风影响,却一定能够在人间永久地流传,千秋万代地激荡着天下后来的有志之士。这同样是极其自信的表现,颇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味道,哪怕就是失败了,也不肯认输服软,而是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所以,他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上虽然不幸无功而返,而且最终也未能如愿以偿,但是他所选择的道路非但没有错,而且由于自己在追求理想的曲折过程中所展示的崇高人格与不屈精神,必将对后人产生历久不衰的影响。这也是大鹏精神的完美体现,无论在生前,或是身后,大鹏这种高飞万里,搏击长空的精神都是永垂不朽的。而后一句中提到的"扶桑",是神话中生长在东方的大树,据说太阳就是从扶桑树下面升起来的。我国古代历来把太阳作为君王的象征,所以在这里"游扶桑"应当是指的当年李白自己那一段在皇帝身边当翰林学士的经历。扶桑既然生长在太阳出升的地方,显然不是一般的凡人可以轻易涉足的,更不用说把衣袖挂到树高千尺的扶桑枝条上了。我国古代曾经在诗歌中提到去游历扶桑的,还有一位浪漫大家,这就是中国诗歌之父屈原,他在《离骚》中说自己,"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真是无独有偶,中国文坛上两位最浪漫的诗人,早期的屈原把座骑拴在扶桑树上,"总"字有系的意思,"辔"是驾驭牲口用的缰绳;而唐代的李白却让扶桑挂住了左衣袖。袂,是衣袖。肉骨凡胎的人怎么敢想像自己有朝一日能去游历太阳升起的地方呢?又怎么可能被树高千尺的扶桑挂住衣袖呢?那么能够飞上扶桑的自然只有那神奇的大鹏鸟吧,可是大鹏又是从哪里来的左袂,分明应该是"左翅"才对呀?在这里,忽而"大鹏"高飞去,忽而"左袂"挂枝头,时而大鹏鸟,时而李太白,这亦真亦幻的境界与庄周晓梦蝴蝶的传说可谓不谋而全,异曲同工。庄子搞不清到底自己是生为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自己原为蝴蝶,梦到了庄周,而李白在这里,似乎是在有意混淆自己与大鹏的客观界限,而产生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大概在李白的心目中,大鹏与自己本来就是彼此不分的吧。如果从理性上分析,这肯定是不合逻辑,甚至有悖常理的,但是从浪漫人生的角度来体会李白的心境,却又分明感觉到,这种艺术的真实是完全不难理解,也是符合李白的一贯的思维特征的。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在这首诗的结尾,其实也是一代诗仙生命的结尾,李白又为什么要忍不住发出这种感慨和疑问呢?前一句是想象后人得到了大鹏虽然飞上中天,但终究不幸半途摧折的噩耗以后,互相转告;后一句则用了一个有名的典故,相传春秋时期,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猎获了一只麒麟,孔子听说以后非常伤心,他认为,麒麟是神灵之物,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而现在正逢乱世,出非其时,而被人抓获,所以他怀着一种非常沉痛和绝望的心情,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以后,就终止了《春秋》的写作,这就是所谓的"绝笔于获麟"。不过,现在,孔子早已死了,又有谁能像孔子当年为麒麟之死那样痛哭流涕地为大鹏的中天夭折而真正的伤心落泪呢?原来,尽管李白深信自己的不幸将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但是这不过是众人的惋惜叹息而已,他所慨叹的是在当今之世,自己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知音,人们常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这正如杜甫在一首诗中总结李白的一生时所说的,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也许有的人会奇怪,一生放浪形骸、天马行空的李太白,怎么会在临终之际,想到了儒家的至圣先知孔老夫子了呢?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在李白的心目中,他是一直把孔子的当做一位伟人来景仰的,在他那赫赫有名的五十九首《古风》诗的第一首"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中,就俨然是一个"当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孟子语)的儒者境界,而在这首《古风》诗的最后,他又写道:"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这里的"删述六经"而"辉映千春",既是李白对孔老夫子的崇高评价,也是自己当年个人的奋斗目标,他正是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头来能像孔子一样,在结束一生的事业,"绝笔"之后,成为人们眼中的"圣人"呀。所以当他真的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一生时,发现不但没有完成当初"删述六经"的宏愿,成就丰功传绩,甚至连一个真正的知音都没有,内心的悲凉当然也是无人能够理解的。
在这首诗的一头一尾出现的两个形象,完全证明了李白一生的报负与志向,一个是展翅高飞、"扶摇直上"的大鹏,一个是删述六经、"辉映千春"的孔子,分别是浪漫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登峰造极的杰出代表。从李白的这首绝笔之作来看,也完全证明了李白是一个在根本上把现实与浪漫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人,只不过,他希望以浪漫的、非一般的方式,完成改善现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理想而已。虽然李白在临终时,是怀着一腔壮志未酬的悲愤,离开这个他为之顽强奋斗了一生的世界的,但是,他的心血与付出并没有白费,尽管在当时,也许没有人为这颗文学的巨星的陨落而伤心落泪,甚至都没有人知晓他的死讯,不是一直有这样一种动人的传说,李白是因为在安徽马鞍山长江边上的采石矶上,喝醉了酒,看到江中的月亮,奋不顾身地跳下江去,为捞月亮而不幸身亡的吗,直至今日,在采石矶上,还有一处纪念李白投江的景点叫做"捉月台"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大浪淘沙般的过滤,李白那种积极浪漫的情怀、傲视权贵的气节、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特别是近千首反映了他一生追求和表达人世间种种审美感受的激情诗篇,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甚至走向了世界。李白的浪漫精神及其用浪漫手法写就的华彩乐章,早已成为不朽。从这一点来说,李白确实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因为,他曾经把自己想像为一只永不服输的大鹏鸟,而这只大鹏鸟也已经永远活在所有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人们心中,伴随着他们,一起奔向更美好的生活的彼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白确实已经"垂辉映千春"了。

首先提问者应该知道,这是月J小说里出现的一首诗,辟邪给萧音的。所以可以看出的是这是一首情诗。结合辟邪的神灵身份可以看出他的情诗也气魄豪迈,将个人的感情融汇到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人事变迁。将海枯石烂的誓言巧妙隐喻为洪荒千年的荏苒。更将内心的纠缠挣扎化进光阴覆盖山脉变海岸的沧海桑田……一首儿女情长之作能如此气势恢宏,荡气回肠,实属难得。永远当自远,辟邪和萧音眼中的永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可是穿越了时间的阻隔,山盟海誓刻上了玄武岩。梦起梦破,任变迁。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译文
《夏日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四时田园杂兴》的第三部分,共十二首。诗歌描写了农村夏天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赏析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

《示儿》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1、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2、作者:宋代的陆游 3、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所见牧童骑黄牛古诗翻译及赏析
【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鉴赏】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

求理趣诗。要有解释和赏析。快!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 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赏析:作者之意不在“景”而在“理”,朱熹其实是要说明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池塘之所以能如此清澈,是因为...

《江雪》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翻译】“...

《马诗》的翻译是什么呢?
《马诗》的翻译如下: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作者:唐·李贺 赏析 诗中前两句,用雪来比喻大漠中的沙,用钩来比喻月。短短的...

论诗翻译赏析
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不同于散文和小说,它更强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诗歌的翻译往往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对一首诗歌的翻译赏析,探讨诗歌翻译中的文化转换和语言表达。选诗与原诗赏析 本文选取的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歌以赋的形式,...

咏柳的古诗翻译和赏析
导语:《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咏柳的古诗翻译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2、妆:装饰...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
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观沧海》的高潮放在...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翻译及赏析有哪些?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翻译: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

绥阳县15154009144: 求一首优美的诗歌.包括意思和赏析要意思和鉴赏啊.比如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
重饶苯磺:[答案] 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名作赏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

绥阳县15154009144: 我急需一首诗歌及它的评价赏析希望赏析时抓住某点,思路清晰,并有一定的层次感,当然前提是自己赏析的. -
重饶苯磺:[答案] 席慕容 《白色山茶花》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

绥阳县15154009144: 诗句赏析 求完美的解释有一首诗叫.观山景:高山流水云翩翩,红叶飞舞伴无眠.芮之倩影挥不去,美无方物姹紫嫣.给写个 诗句赏析, -
重饶苯磺:[答案] 这是一首藏头诗,如上楼所说:高红芮美 写这首诗的人对你有好感,可能是想追求你吧,所以用藏头诗这形式来表达对你的爱慕之情. 如果你要的是每一句的解释的话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意思 高山之上有一股潺潺的清水衬托着天边的云儿,泛红的叶子...

绥阳县15154009144: 英语翻译请将这首诗的翻译和情景赏析分享一下, -
重饶苯磺:[答案] 这首诗生动而形象地记载了人们的迎春活动.从内容上看,人们主要是祭神,为的是盼望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但从气氛上看实在是娱人,表演者尽兴狂欢,观者也耳目一新,处处体现了生活的欢乐.

绥阳县15154009144: 求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诗译和赏析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 -
重饶苯磺:[答案] 感遇 ① 其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侧见双翠鸟③,巢在三珠树④,矫矫珍木颠,得无金丸惧⑤?美服患人指⑥,高... [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

绥阳县15154009144: 求王安石南乡子译文和赏析!赏析只要片段就行,不要太多南乡子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 -
重饶苯磺:[答案]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 表明作者独特的意趣和别具怀抱.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若只有一种解释便不是好诗.”一首真正的好诗,就是可以这样多...

绥阳县15154009144: 求英语达人!帮忙赏析一首诗~求o captain my captain 的英文赏析!好的话绝对追加分~ -
重饶苯磺:[答案] Literary analysis:O Captain,My Captain,by Walt Whitmanby M.D.HennesseyIn "O Captain,My Captain",Whitman uses line length and word choice to represent a wide range of emotion from joy to sorrow.The poe...

绥阳县15154009144: 急需诗歌的赏析!!满意加分!! -
重饶苯磺: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

绥阳县15154009144: 求此诗的翻译和赏析. -
重饶苯磺: 前六句给人的意象,是一种阴暗的畏途,思乡的情思、凄苦的前程都在笔下呈现,然而笔锋一转,凄苦之调遂化为“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之境界,显得格外坦荡.王守仁善写山川景色之秀丽、归隐林泉之悠思.《山中示诸生》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