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历史

作者&投稿:公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的契丹指哪里,具体是哪个地方~

契丹族(英语:Khitay)常年生活在东北,他们建立的政权辽国也是在东北地区。契丹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采取半农半牧生活,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但受到通古斯语族的强烈影响。而目前居住中国东北的达斡尔族可认定为契丹人直系后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涅里是辽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选一次夷里堇的习惯,早期夷里堇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
契丹族原为唐朝臣属(松漠都督府),唐朝末年,首领耶律阿保机吞并了契丹各个部落后,于916年称帝建国“契丹”。918年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皇帝使农牧业共同发展繁荣,各得其所,建立独特的、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
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祥地,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契丹人)与农业民族(汉人)分开统治,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

扩展资料:
中国宋金辽三国演义作为五代和宋时期和汉民族对峙的最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国,其全盛时期也是当时的东北亚霸主,领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南到河北省南部,也算是盛极一时。
替代契丹就不能不提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书中最著名的英雄任务乔峰就是契丹人出生,可惜在书中契丹和宋朝估计是百年世仇,虽然有一个持续百年的有好合约,但是互相的称呼还是充满了鄙夷,比如宋朝称呼契丹为“契丹狗贼”,契丹称呼宋朝为“南朝蛮子”。
鼎盛时期和宋王朝南北对峙,并将传统的丝绸之路垄断,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亚洲欧洲其他国家甚至以为中国就是契丹,也因此才有了现在斯拉夫语言中契丹翻译为中国的因果。
契丹原本意思为“镔铁”,这样的一个民族,已经深入东西方文化之中,却在明朝之后几乎消失的无影无踪。
据史料记载:公元1125年,契丹建立的辽国被女真灭亡,之后的契丹残余势力分化成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数目大约有十万多,在契丹族英雄耶律大石领导之下。继续西行,远征西域之后,建立了哈喇契丹即“西辽”。剩下的另外一部分,则继续生活在原有的契丹故地,被金国统治。
时间过了一百多年,崛起的蒙古开始征伐之路,命途多舛的契丹人建立的西辽也被蒙古人灭绝, 但是顽强的契丹人还是在贵族八剌黑率领下,远走今天伊朗南部克尔曼地区,并建立了心的王朝,名叫起儿漫王朝,只不过受制于蒙古伊儿汗国。就连王位都需要蒙古人承认。
高傲的契丹人不甘心如此,于斯开始反抗,最后被伊儿汗国吞并,这个国家史称“后西辽”。他们的后裔子孙在起儿漫王朝后西辽被蒙古伊尔汗国吞并之后,几乎就销声敛迹,从此不见踪影最大的可能就是被蒙古人、回鹘人同化了。
辽国灭亡后,契丹人开始接受女真人金国的统治,因为国仇家恨,他们可以说备受欺压,在金国日子过的那是很不好,也因为在蒙古族崛起之后,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传统,契丹人最后和蒙古人联合,共同抗击女真人。
也因此原本居住于契丹故地的契丹人在蒙古人获得统治权之后,受到了优待,生长于汉族聚集地区的契丹人,被视作汉人,但是却比普通汉族人待遇更好,被称呼为“汉人八种”之首位。而生活在靠近蒙古人地区的契丹人,则被视作蒙古人。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古统治,恢复汉家江山之后,这部分人的命运也是二级分化。和蒙古人一样的契丹人,最后跟蒙古人一起北迁,并最终成为了蒙古人。
而原本生存在汉地和汉族交融深厚的契丹人,则在洪武元年诏令禁止“胡姓”后,纷纷改汉姓,融入汉族。
就此之后,契丹人的命运,就此完结。西征西域的契丹人,建立西辽之后被蒙古灭掉,顽强的又建立了起儿漫王朝(后西辽)也被蒙古伊尔汗国灭掉,最后融合进蒙古人中亚人之中。
而居住辽国故地的契丹人,则在明朝初年,部分随蒙古北逃,最后融入蒙古。部分改汉姓最后融入汉族。
从那以后,史书中再也找不到描写“契丹人”的文字和语言了,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民族就此消失无踪,成为史书上的一段段文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契丹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辽朝

辽朝(916年~1125年)
辽朝为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族创建,故辽朝在很长时期内也称“契丹国”。契丹族源于东胡,活动于辽河上游一带,唐末、五代时实力得到发展,其中迭剌部耶律氏迅速崛起。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称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
契丹国的建立第一次使北部中国大部分地区得到统一,中国北部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而为中华多民族走向融合和统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辽朝统治者根据其境内民族成分复杂的情况,制订了蕃汉两种政策法律,分别治理。即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治契丹任用契丹贵族,治汉人沿袭唐制。后经过一系列改革,到辽圣宗时期,已使蕃律和汉律逐渐趋于一致。辽朝中期的政治和经济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982年~1031年耶律隆绪在位期间,发展到顶峰,号称辽朝的盛世。辽朝到12世纪初开始腐朽衰落,特别是辽朝统治者对女真族的压迫激起了女真人的强烈怨恨和不满。
1125年,辽朝为宋金联兵所败,辽朝末代皇帝辽天祚帝被金人俘虏,辽朝灭亡。

  http://blog.sina.com.cn/u/1233721385

  契丹历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这一件件记载着契丹文明的大量文物的出土,人们对于那个创造了辉煌历史,却又神秘消失了的北方古代民族的想象,也渐渐丰富和清晰了起来。
  几个世纪以前,在内蒙古大草原的东部,曾经有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契丹,他们创造了名震中外的辽王朝。但是在官方修订的史书中,辽史却是最薄的一本,契丹给人们留下的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印象。这个民族从哪里来?为什么自明朝以后突然就在历史的记载中神秘消失了呢?这至今是一个令历史学家到
  困惑,没有完全揭开的谜团。
  。

  人们根据着一点一滴的线索去寻找历史的答案。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图)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木伦河,意思是"黄水"。人们把它看作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所以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两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传说中,一位驾着青牛车从潢河而来的仙女,与一位从土河骑着白马来的勇士,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两人相恋,并结为夫妻,他们便是契丹族的始祖。历史学家根据这个传说和一些相关史料的考证,对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释:(图)他们认为仙女和勇士所代表的分别是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一个以“白马”为图腾,居住在“马盂山”;一个以“青牛”为图腾,住在“平地松林”。后来两个氏族都迁徙到两河汇聚处的木叶山,他们联姻繁衍,形成了契丹族。
  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末年,一个叫耶律阿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建立了辽,辽与北宋朝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常年征战之余,中原地区林立的城镇和喧哗的都市,给了“逐草而居”的契丹人不小的影响。(图)他们仿效北宋的都城--东京,建立了东、西、南、上、中五个京城。辽代的南京就是今天的首都北京。辽代是草原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图),生活在交通要道上的契丹人得到了来自中原和西方的商品,同时也被两种文明所浸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图)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了219年后,公元12世纪,辽被金所灭。又经过大约五百年的时间,契丹的名字就从史迹中销声匿迹了。契丹人究竟去了哪里?他们的后裔还在吗?如果存在,他们今天的情况又是如何呢?这又是另一个亟待解答的历史之谜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这一件件记载着契丹文明的大量文物的出土,人们对于那个创造了辉煌历史,却又神秘消失了的北方古代民族的想象,也渐渐丰富和清晰了起来。
  (图1)打开中国历史地图册我们可以看到,契丹所创立的辽,在它最强盛的时期,它的疆域曾经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叶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在此期间,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通路曾一度被暂时阻断。以至于那时亚欧大陆中西部的许多国家都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辽的统治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在斯拉夫语国家中,这种称呼还一直沿用至今,这也足以说明辽王朝在当时的影响了。
  辽在中国北部存在了两百多年后,公元1125年被完颜阿骨打率领的金军所灭。朝代的更迭本无疑义可言,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历史上无论谁掌握政权,原有的文化传统总还能代代相传。然而辽王朝覆灭后,却为什么连整个契丹文化甚至契丹民族都突然在史书上销声匿迹了呢?
  1922年6月一个炎热的夏日,在内蒙古巴林右旗,一位名叫克尔文的比利时传教士,在一座古墓的石碑上发现了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它不同于当时已知的任何文字,这些形如天书的符号就是契丹文字。(图2)契丹文字被发现以后,关于那个远逝了的王朝和销声匿迹的民族才重新显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来。
  到目前为止,人们所能识别的契丹文字仍屈指可数,但正是这些文字帮助人们发现了契丹后裔的去向。研究学者们通过对文字进行比较,发现今天的达斡尔族人和云南境内部分的居民,有着与契丹族极为密切的联系。后来又通过DNA的科学实验,更证明了他们与契丹族的遗传关系。至此我们终于可以大略地知道契丹族在史迹之外的踪迹了:(图)公元1125年,辽被金所灭。契丹贵族耶律大石收集契丹各部的残余力量,向西越过沙漠,到达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政权,史称西辽。西辽存在了80多年后被蒙古元军所灭。元代连年征战,能征善战的契丹族人被征召入伍,他们随元军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了较大的族群,达斡尔人就是这样作为民族存续了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就像当年落籍在云南的契丹人后裔。
  契丹给人们留下了一份历史的记忆,有关它的一切还有待着人们去发现。就像追寻传说,破译文字那样,不断地去发现,一个消失的民族,和一段沉睡的历史。 海上诗作者:【耶律倍】 年代:【辽】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耶律倍(899-936),辽太祖长子,契丹名图欲。天显元年(926年),辽太祖灭渤海国,建东丹国,他被封为东丹王。辽太宗即位,遭到疑忌,逃奔后唐。此诗作于其流亡途中,是见于记载的辽代最早的五言诗。其诗以物拟人,大山喻己,小山拟弟太宗,仅寥寥几笔,即勾勒出皇室内部斗争的残酷场面。 题李俨《黄菊赋》作者:【耶律洪基】 年代:【辽】 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耶律洪基(1032-1101),即辽道宗,契丹名查剌。在位四十五年,好汉文化,习儒学,所作诗赋很多,编为《清宁集》。此诗通过巧妙的联想,写出秋菊独傲风寒的异质,并以此抒发诗人的敬慕之情,极富韵致。
  辽代文学
  辽代诗歌
  契丹族的民族性格 契丹族的代表诗人 由契丹文译成汉文的长诗《醉义歌》
  辽是契丹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起于907年,迄于1125年,恰与整个五代、北宋时期相终始。契丹是以游牧和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北方少数民族,逐水草、随季节而迁移放牧,以车帐为家,从而形成了豪放勇武的民族性格。 “弯弓射猎本天性”(《虏帐》),苏辙的这句诗是对契丹族社会风俗、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
  辽诗留存下来的作品只有七十馀首,作者既有契丹人,也有汉人。其中最能体现辽诗特色的当推契丹诗人之作。契丹诗人大多是君主、皇族和后妃,这是因为他们较早有机会接触汉文化。
  辽代第一个较有名的契丹诗人是耶律倍。他博览群书,对汉文化颇为向往。现存《海上诗》一首: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山”是契丹小字,其义为“可汗”,与汉字之“山”形同义异。“小山压大山”实际上是写太后立德光,自己虽有太子却被摒弃之事,这是契丹文和汉文合璧为诗的典型例子。诗人利用汉字“山”的意象与契丹文“可汗”的意思的巧合,使此诗既有鲜明的意象,又有深微的隐喻义,故后人称赞说:“情词凄婉,言短意长,已深合风人之旨矣。”(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二七)
  契丹女诗人萧观音、萧瑟瑟的成就也颇可观。萧观音的诗作比较多样化,既有雄豪俊爽,颇见北地豪放气概之诗,也有委婉深曲之作。前者如《伏虎林待制》: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老虎不投降。 粗犷奇崛,气势不凡。后者如《怀古》: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借咏史以兴发感慨,深婉含蓄。她另有《回心院词》十阕,情感深挚,意象细腻,向称佳作。萧瑟瑟的诗颇含政治见解,现存的《讽谕歌》、《咏史》都是讽谕朝政的。前者说:“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选取贤臣,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枕燕云。”诗中指出国家面临的危难,劝谏朝廷励精图治。后者则借史实来讽刺朝廷的昏暗壅蔽,大厦将倾。两诗都稍嫌直露,但情感激切,风格奔放。诗用骚体写成,句式参差错落,具有较强的力度。
  在契丹人的诗作中,篇幅最大、且最具典型意义的莫过于《醉义歌》。此诗署为“寺公大师”作,作者当是一位僧人。原诗用契丹文写成,后由元初的耶律楚材译为汉文,今即保存于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中,译文为七歌行体,长达120句。此诗从重阳节饮酒入手,多方面地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慨,表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我爱南村农丈人,山溪幽隐潜修真。老病尤耽黑甜味,古风清远途犹迍。喧嚣避遁岩麓僻,幽闲放旷云水滨。”也表现出要以佛道思想来消解人生烦恼的意愿:“问君何事徒劬劳,此何为卑彼岂高。蜃楼日出寻变灭,云峰风起难坚牢。芥纳须弥亦闲事,谁知大海吞鸿毛。梦里蝴蝶勿云假,庄周觉亦非真者。”由于议论众多,艺术感染力有所减弱,但全诗结构开阖有致,脉络鲜明,是辽诗中最出色的长篇歌行。原诗虽用契丹文写成,却运用了许多属于汉文化的典故,是古代诗歌中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生动例证。
  相形之下,辽诗中汉人的创作成就不大,但也偶有佳作。如赵延寿的《失题》:
  黄沙风卷半空抛,云重阴山雪满郊。探水人回称帐就,射雕箭落着弓抄。鸟逢霜果饥还啄,马渡沙河渴自跑。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写北国景物生活质朴粗豪,很能体现北方民族的本色。
  辽诗所存作品虽然不多,但它既表现出契丹人的民族性格及其社会生活状况,又体现出他们逐步接受汉化的过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辽王朝是契丹族领袖耶律阿保机于后梁末帝贞明二年(916)创建的,本名契丹国,至后汉天福十二年(947)改国号为辽。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为金所灭。它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统治中国北部地区,以今天的天津市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为界,与北宋对峙。
  契丹族自北魏以来,就在今天的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唐代在该地区设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
  阿保机本为契丹族迭刺部首领,于十世纪初统一契丹八部,并控制了邻近的女真、金韦等族,终至开国称帝。他任用汉人韩延徽等,改革契丹习俗,建筑城郭,发展农业与商业,创制契丹文字,因而契丹的经济、文化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就促使契丹族与汉族较快地融合。因为当时汉族的经济、文化都较作为游牧民族的契丹发达,契丹族吸收汉族的长处以壮大自己乃是很自然的事;当然,汉族人也受到了契丹族的影响。这种趋势在他的后继者秉政时仍继续保持下去。加以辽在五代时疆域迅速扩大,在其统治下的汉人人数也迅速扩展,契丹族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就更为广泛、深入。在契丹族中有不少人能以汉文从事写作。本书所说的辽文学,即指以汉文所写的文学作品。至于以契丹语创作的作品,除了个别已译成汉文的以外,限于主客观条件,这里就无法述及了。
  辽的文学作品保存下来的很少,属于纯文学范畴的作品更可谓绝无仅有。但也有些文章虽非纯文学性质,却由于感情炽烈,文字凝炼,颇具感染力。例如王鼎的《焚椒录序》:
  鼎于咸太之际,方侍禁近,会有懿德皇后之变。一时南北面官①,悉以异说赴权,互为证足。遂使懿德蒙被淫丑,不可湔浣。嗟嗟,大墨蔽天,白日不照,其能户说以相白乎?鼎妇乳媪之女蒙哥,为耶律乙辛宠婢,知其奸构最详。而萧司徒复为鼎道其始末,更有加于妪者。
  因相与执手叹其冤诬,至为涕淫淫下也。观变以来,忽复数载。顷以待罪可敦城,去乡数千里,视日如岁。触景兴怀,旧感来集。乃直书其事,用俟后之良史。若夫少海翻波,变为险阻,则有司徒公之实录在。 ①辽的百官分为两大系列:“北面”与“南面”。“南北面官”实即百官的总称。
  这里所说的,是辽王朝一个重大的政治、宫闱事件。辽道宗的后——懿德皇后(1040—1075)姓萧,小字观音,能诗善书,爱好音乐。权臣耶律乙辛感到皇太子已对他构成严重的威胁,企图通过诬害懿德皇后来打倒太子,就与人合谋,诬告懿德皇后与伶官赵惟一私通。道宗命乙辛与另一权臣张孝杰审理,遂以私通属实定案。结果,道宗赐懿德皇后自尽,惟一灭族。这之后,乙辛又害死了太子(参见《辽史·奸臣传》与《焚椒录》)。王鼎此序写于大安五年(1089)。当时道宗虽已感到乙辛与孝杰是奸臣,并在前几年诛杀了乙辛,将孝杰削爵为民,但懿德皇后却并未平反。他为懿德皇后鸣冤叫屈,也就是对道宗的间接批评,这是相当大胆的行为。洪迈《容斋续笔》二《唐诗无讳避》条:“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词咏寄,略无隐避。至宫禁嬖呢,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覆极言,……今之诗人不敢尔也。”所谓“今之诗人”,指宋代诗人。《焚椒录序》虽不是诗,但于此一宫禁之事也“略无隐避”,“反覆极言”,毫不保留地表现了他对懿德皇后的同情和由这事件所显示出来的政治混浊的不满,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还直白地说:“然懿德所以取祸者有三,曰好音乐与能诗善书耳。”(《焚椒录·懿德皇后论》)愤懑之情,跃然纸上。像这样的直言指斥,也是宋的士大夫所“不敢”的。 在这里正可看到辽、宋文学的相异之处。
  作者之所以在这事件上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至为涕淫淫下”,显然与其自己的身世之感有关。他由“侍禁近”而沦落到“待罪可敦城,去乡数千里,视日如岁”,其心情的痛苦可以想见。他与懿德皇后都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遭到重大打击的人,因而同病相怜,不顾君臣之分、男女之别而直抒胸臆。这种率真任情的特点,就是此一作品具有文学感染力的最重要原因。它也同样体现在辽诗中。
  辽诗保存下来的也很少,时代最早的当推耶律倍(899—936)的《海上诗》。
  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本已立为太子。但在阿保机死后,他把帝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德光;因为他知道太后想立德光为帝。不料耶律德光(即辽太宗)即位后,反而猜疑和排挤他,他很生气;后唐明宗得知此事,遣人来招致,他也就投奔到后唐去了。临走时,他“立木海上”,并刻诗于木: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辽史·宗室传》)
  诗本无题,后人习称为《海上诗》。开头两句的比喻虽显笨拙,但设想奇特,颇能表现兀傲之气、不平之感。
  耶律倍作此诗时,下距宋王朝的建立尚有三十余年。宋王朝建立后,宋诗经过一段时期的演变,重理智轻感情的特色愈益明显。这种特色也出现在辽的部分诗篇中。如辽兴宗的《赐耶律仁先诗》、《以司空大师不肯赋诗以诗挑之》、沙门海山的《和兴宗诗》、《天安节题松鹤图》等,就都仅仅是理智的产物。兹引《天安节题松鹤图》为例:
  千载鹤栖万岁松,霜翎一点碧枝中。四时有变此无变,愿与吾皇圣寿同。(见《辽东行部志》)
  清宁元年(1055)定道宗(1055—1100在位)生日为天安节,诗当作于道宗时。若就技巧说,此诗自然比《海上诗》圆熟;
  但它除了显示出作者的善祷善颂以外,在感情上并无可以打动读者的地方,而善祷善颂只不过是理智的运用。这类辽诗的产生,是继承了唐代已经存在的仅仅诉诸理智的诗歌(例如王梵志的作品)的传统,抑或受了宋诗的影响,由于资料不足,目前已难确定。值得注意的是:在辽代,此类诗歌主要用于应酬及阐教说理,在抒情诗中,则仍保持着任情而轻理的倾向。
  辽代抒情诗最负盛名的,就是懿德皇后萧观音的《回心院》十首(见《焚椒录》)。从诗篇内容来看,她写此诗时,道宗对她的恩宠已衰,而她却仍渴盼着恢复当日的情爱。
  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是秋来转展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回心院》其三)
  铺翠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块。铺翠被,待君睡。(其四)
  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茵,待君临。(其六)
  爇薰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爇薰炉,待君娱。(其九)
  这四首虽都写其对“君”的痴心等待,但重点各有不同。第一首直叙孤栖的悲哀,第二首以今昔对比来表现独处的凄凉,第三首陈述其不愿当薄命人的祈求,第四首则自言美好,渴望与“君”同欢共娱。无论哪一首都充盈着并不掩饰的热烈感情,因而颇具感染力。
  从《文选》所收的《怨歌行》(《团扇歌》)直到唐人所作的宫怨诗,写宫中女性对君王的期待或被疏远、遗弃的悲哀的,不一而足,但其感情大抵含而不露,从无如此热烈、鲜明的。以堂堂皇后之尊,竟然写出“香彻肤”、“待君娱”这样的句子,衡以封建礼教,也实在有失体统。所以,这是一组放任感情、违礼背理的诗。就这一点来说,它们是跟耶律倍的《海上诗》相通的。
  体现这种特色的诗,还有寺公大师的《醉义歌》。寺公大师的生平不详。耶律楚材《醉义歌序》说他是一时豪俊,贤而能文,尤长于歌诗;又说他的诗旨趣高远,“可与苏、黄并驱争先耳”,则其时代当不至早于苏轼、黄庭坚。否则,称赞前一代的人“可与”后一代“并驱争先”,未免不词。所以,寺公当是懿德皇后的同时人或其后辈(懿德皇后的生年早于黄庭坚而迟于苏轼)。从“大师”的称呼看,他是僧徒。而就《醉义歌》的内容看,他写此诗时尚未出家,由于受到“斥逐”,“病窜”“天涯”已经三年;那么,他原先也是在朝中为官的。
  此诗从作者自己被斥逐天涯的悲伤写起,进而宣扬人间万事皆空,只有醉乡才是乐土。
  ……问君何事从劬劳,此何为卑彼岂高?蜃楼日出寻变灭,云峰风起难坚牢。芥纳须弥亦闲事,谁知大海吞鸿毛?梦里蝴蝶勿云假,庄周觉亦非真者。以指喻指指成虚,马喻马兮马非马。天地犹一马,万物一指同。胡为一指分彼此?胡为一马奔西东?人之富贵我富贵,我之贫困非予穷。三界唯心更无物,世中物我成融通。君不见千年之松化仙客,节妇登山身变石?木魂石质既我同,有情于我何瑕隙?自料吾身非我身,电光兴废重相隔。农丈人,千头万绪几时休?举觞酩酊忘形迹!
  这一连串铺叙物我齐一、三界唯心的句子,看似说理,实则表现了一种急欲摆脱悲伤、求得自我安慰的感情。这些句子之间存在明显的逻辑混乱。物我齐一是庄子的齐物论,它虽否定了此物与彼物的区别和界限,但物仍是真实的存在而非心的幻影。三界唯心则是佛家的学说,它把物仅仅作为心的派生物。二者本是相互矛盾的。但诗人却把它们揉合在一起,热烈地堆砌有关的观念和事例,而不问其是否彼此排斥。这说明诗人只是渴求解脱,至于用来解脱的武器到底是庄子的齐物论抑或佛家的唯心说,他都无所谓。而更有意思的是,在上引的那段文字之前,他已经说过:“争如终日且开樽,驾酒乘杯醉乡里。醉中佳趣欲告君,至乐无形难说似。……一杯愁思初消铄,两盏迷魂成勿药。尔后连浇三五卮,千愁万恨风蓬落。胸中渐得春气和,腮边不觉衰颜却。四时为驭驰太虚,二曜为轮辗空廓。须臾纵辔入无何,自然汝我融真乐。”
  那段文字的结句,则又是“千头万绪几时休,举觞酩酊忘形迹”。可见真能为他解忧而带来至乐的却是醉酒,那一连串宣扬物我齐一、三界唯心的句子,不过是醉酒后的感情宣泄罢了,何尝是什么理论阐述?这首诗所显示的,是一个陷在痛苦里而力图摆脱、并藉助于醉酒和某些理论在幻觉里寻求快乐的灵魂。这同样是一篇任情之作。由于这种强烈感情是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详赡描写、丰富的想象、思想史上大量材料的自由驱使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形成了磅礴的气势和纵横自如的结构,从中可以看出辽代诗歌的进一步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此诗原是以契丹语创作的,后由耶律楚材译为汉文,收入《湛然居士文集》。上文所引,即以耶律楚材的译文为依据。
  与寺公大师同时(或较其稍后)的辽诗人,尚有王枢。枢字子慎,良乡人,为辽末进士,辽亡后曾仕金,直史馆。所作诗今仅存一首,见于《中州集》的《三河道中》:
  十载归来对故山,山光依旧白云闲。不须更读元通偈,始信人间是梦间。
  作此诗时,辽亡已经十年,他又回到了故乡,山光依旧,白云也仍如旧时地悠闲飘浮,但人间却已经历了一个王朝灭亡、一个王朝兴起的大事变。他实际上是以自然界的永恒(“依旧”)和宁静(“闲”),与人世的短促、烦扰相对照,由此引出人间如梦的结论,感情朴素而深沉。
  总之,从辽初到辽末的诗歌来看,一方面是诗歌技巧在不断提高,诗歌艺术在不断成熟,另一方面是任情的特点在继续发挥作用,而不是如宋诗似地基本上走向重理的道路。这就使辽代诗歌具有自己的成就,并对金代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寻找消失的民族——契丹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近,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昨日,记者对契丹族的源流问题做了进一步追踪调查。

用DNA技术破解契丹消失之谜

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这些业已融化了的“冰”还能找到吗?

两份家谱述说着这个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记者见到了叶长青。尽管年过七旬,但叶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这份家谱从祖父那哈、祖母郑氏起,记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学家朱子万这样评价叶长青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它为辽亡后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契丹:留给今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这早已被史学家所认同。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辽开始,在整个辽朝时期,契丹统治者将阜新当成了它的“腹地”。据考证,今阜新境内有9座头下州,属于辽早期的有遂州、顺州、豪州、欢州,属于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横州,另有一个时代不太明确的闾州。这9个头下州当时有人口19万多人,如再加上军队人口等,可达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之多。

辽亡后,阜新的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还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们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当中?

目前,阜新的这份家谱为证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脉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民族契丹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稿件来源:新华网)


丹参历史文化
丹参,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近2000年前,它在全球药材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自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首次记载丹参,将其列为上品,并描述其功能:“能主治心腹邪气,肠鸣腹痛,寒热积聚,以及止渴益气。”在魏代的《吴普本草》中,丹参的治疗作用被进一步确认,尤其是...

在中国历史的著名炼丹师都有谁?
1. 魏伯阳,东汉著名炼丹家,号云牙子,出生于会稽上虞的显赫家族。2. 左慈,道教丹鼎派创始人,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炼丹者,也是世界化学之父,葛玄之师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3.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有...

历史上的契丹指哪里,具体是哪个地方
契丹族(英语:Khitay)常年生活在东北,他们建立的政权辽国也是在东北地区。契丹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采取半农半牧生活,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但受到通古斯语族的强烈影响。而目前居住中国东北的达斡尔族可认定为契丹人直系后裔。古契丹有八部: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

丹剧形成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丹阳市戏剧剧团号称“天下第一团”,上演的剧目达100多部。建团初期整理改编的剧目《砻糠记》曾参加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创作的新编历史剧《三夫人》,曾为锡剧、越剧、昆剧等剧种移植。丹阳市成立了丹阳市戏剧总团,原丹剧团和锡剧团合二为一,改制后的剧团,很快恢复了生机,排演了大型古装戏丹剧《叔嫂...

在历史上,为什么古代的丹书铁券并不能免死?
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上丹书铁券真的能如它铁券所说的那般能够免死吗?甚至是免死好几次呢?答案当然不是。我们先不说远的就说明朝,试问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所杀的那些功臣,哪个不是没有丹书铁券的?比如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和延安侯唐胜宗等等,这些在朱元璋开国之时可...

历史上谁有丹书铁券
历史拥有丹书铁券的人很多很多了,从汉朝一直到明朝都有。2、丹书铁券谁用过 但是真正要统计历史上具体有谁拥有过丹书铁券,那就不太现实,因为很多人有过也并无历史资料记载了,只能知道一些大概了。据考,汉高祖刘邦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命萧何次律令...

丹剧的历史发展
丹阳民俗——啷当(丹剧的原身),是丹阳汉族传统戏曲文化。起初的啷当艺人是由师傅亲口传授,后发展到以家教形式的啷当传习所。出名较早的是麦溪镇王巷村的王氏啷当传习所,创立时间约在清光绪年间,新中国成立后活跃在丹阳城乡的王氏三姐妹和鲍莲娣等名艺人都是王氏的传人。民国时期,大泊、陵口、...

丹书铁券历史演变
丹书铁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高祖时期,其名称源于铁板上以朱砂书写,最初是作为封赏臣下的重要象征,象征着封侯和荣誉。进入南北朝后,铁券的功能逐渐增强,开始具备免罪免死的特权。西魏时期,它被秘密授予有意向归附的人员,作为他们归附后享有特权的保证,并允许世代相传。唐朝时期,铁券制度被正式确立...

丹朱历史传说故事
《竹书纪年》则称“丹诸(朱)辟(避)舜于房”, 言丹朱尊父命而让天下于舜,自己远避于房地也。丹朱死后,其子陵袭封,并以封地为姓,后世称“尧帝世孙,得邑为姓”。公元前529年,楚灭房国,迁房国贵族于湖北房县,周时房县称“防渚”,这就是房侯“封支子于房竹(防渚)”、“曰房竹公...

古时的苏丹是现在的哪里?
古代苏丹(公元650年以前)尼罗河第1~6瀑布之间的地区,古称努比亚。公元前第5千纪末,这里已有居民。苏丹共和国是非洲东北部历史悠久的国家,“苏丹”一词源于阿拉伯文,意为“黑人的土地”,原为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对撒哈拉沙漠以南大片草原的称谓,后专指今苏丹共和国的领土,苏丹面积为2505813平方...

曲江区18768217443: 契丹民族有怎样的历史?
段干娟步文: 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至唐末强大,五代时建立契丹 国,后改称辽.契丹与奚并出自东胡,西汉时东胡为匈奴所破,退保鲜卑 山,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

曲江区18768217443: 麻烦哪位介绍一下契丹人的历史
段干娟步文: 契丹人:公元1125年,辽朝灭亡.此前一年,辽朝宗室耶律大石带领部分契丹人北走.公元1134年,辗转迁移到中亚的耶律大石带领部分契丹人重建辽政权,史称西辽,逐渐淡出中华各族,融合为中亚各族的一部分.辽灭后,一部分契丹人融入蒙古、高丽等少数民族,其余则进入河北和山西,本民族的特点渐渐褪尽.蒙古灭金时,他们和女真人一起被蒙古统治者视作汉人.契丹作为一个完整的民族在元代已不复存在.DNA测序证明达斡尔人、云南“本人”是契丹后裔

曲江区18768217443: 蒙古国历史契丹时期 -
段干娟步文: 契丹源于鲜卑柔然部.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曾复更名“契丹”,1066年恢复国号“辽”,直到1125年辽为金朝所灭.辽国的疆域包括蒙古地区的大部,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日本海黑龙江口,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和北宋对峙.1125年辽被从前其下属女真人的金朝击败,西迁建立西辽.此时蒙古东部归女真人的金朝和新兴的蒙古人诸部,西北部归契丹人的西辽,西南归党项人的西夏.13世纪初蒙古人逐渐强盛,在1217年灭西夏、1218年灭西辽之后,1234年蒙古灭金.

曲江区18768217443: 契丹人的由来和归处 -
段干娟步文: 契丹的起源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

曲江区18768217443: 有人清楚历史上契丹族得起源、发展?后来他们又去了哪里?
段干娟步文: 关于契丹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位男子骑着一匹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一位女子则乘青牛自上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了八...

曲江区18768217443: 契丹是什么样的种族?现在还有契丹这个种族吗?
段干娟步文: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搏击长空的鹰之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凶狠的...

曲江区18768217443: 历史上面的辽,宋,西夏,契丹分别是现在哪些地方. -
段干娟步文:[答案] 西夏: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契丹: 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

曲江区18768217443: 古代的党项,契丹族是什么民族,生活在哪里,他们发展的历史是什么??
段干娟步文: 契丹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亦指这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至唐末强大,五代时(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

曲江区18768217443: 契丹族什么时候建立的?急需,快,谢谢! -
段干娟步文: 公元907年建立

曲江区18768217443: 辽代是什么时候?? -
段干娟步文: 是,辽朝或称大辽或辽国,又称契丹,简称辽,是由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辽原称“契丹”,后因其居于辽河上游之故,遂称“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辽国的原名为契丹国,于916年建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