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廉相如爱国思想的名句是什么?

作者&投稿:贝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名句~

1、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译: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译: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4、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5、、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的急难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大概这些吧,差不多知道全文讲了什么,给上句大概知道下句什么意思应该可以了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蔺列传》实录(一)

同学们大家好,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将进入文言文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将通过阅读古人的事迹或者言论,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值得褒扬和赞美的优秀品德。事实上,世界各国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对于美德的理解和褒扬,如果我们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共识,其实就能够借此理解人类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或许也正是这些人类共有的优秀品德,能够让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以及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发展走得更远更稳。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这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对于战国时期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的记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过在了解他们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司马迁和《《史记》》这部书,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当然这部书它的原名叫《太史公书》,正是因为这本太史公书太有名了,所以后世就把《太史公书》称之为《《史记》》,而别的记载历史的书籍就不能再叫《《史记》》了。所以司马迁在后世也被称为了史迁和史圣。我们再来看一看跟《史记》有关的相关的知识。
大家都知道《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内容包括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的传记以及相关的历史史料的记载。从体例上看,可以分成本纪、世家、列传,表、书5个部分,对后市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和信使,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后人对于他的评价也很高,比如说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就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两句话实际上既从历史学的高度,也是从文学的高度对《史记》做出了精要的评价。那么我们来看,关于《史记》还有一些需要了解的知识,《史记》他全书一共130篇,526,500余字,包括了12本纪,所谓本纪,主要是记录了历代帝王的政绩;30家世家主要记载的是诸侯国以及汉代的诸侯勋贵的兴亡;70列传,主要是记录了在历史上发生了重要的影响的一些人物的言行和事迹,其中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另外还有10表,所谓表,就是我们在历史书上学到的大事年表,另外还有8书,这个8书主要记录的是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礼乐音律、立法、天文风扇,还有一些是实用性的,比如说关于水利,那么本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实际上是一个节选,是在列传当中的一个节选,其中它包含了三个主要的内容,这三个主要的内容后,人对他们有一个概括,这个概括就是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和将相和。
“完璧归赵”的故事讲的是蔺相如为了保护和氏璧,与秦王巧妙周旋,既保住了和氏璧,也捍卫了赵国的尊严的这样一个故事,“渑池相会”是指在秦赵结盟的外交场合,蔺相如如何捍卫赵国的尊严,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故事。“将相合”实际上是讲了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不与廉颇争功,同时也讲到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的故事。
要欣赏司马迁所给我们描述的这些故事,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常识,这个文学常识就是所谓史家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的写法,也就是在文章的记叙当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通过议论性的文词来表达的。
所以,我们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司马迁是如何在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那么如何来看这些东西,比如说,我们讲文章的一个开头,对两个人物的介绍,他就很有意思。
第一个我们看
我们先解释一下,这里“大破之”就是指的彻底的击溃齐国的军队,“破”在这儿是“击溃”的意思,“取”是占领的意思,“以勇气”当中这个“以”是“凭借”的意思。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个人物的介绍的过程中,一个详写,一个略写,尤其是对于蔺相如的介绍,特别凸显了他出身寒微。大家都知道舍人是什么?是在显贵的主人家里面生活的门客。那么这个所谓显贵的主人又是谁?不过是一个掌管宦官的一个内侍,官员显贵程度也有限,所以整体上来讲,蔺相如的出身是非常寒微的,但是司马迁在后面的叙述当中又明显的对蔺相如的叙述比较详尽,而对于廉颇的叙述又相对比较简略,这种强烈的对照明显可以看出司马迁欲扬先抑的笔法,也表达了作者的一定的情感倾向。
今天,我们先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了解这个故事,我们不妨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4个部分来看。
在故事的开端我们可以看到秦国这个一贯势强凌弱的国家,他发现了这个赵国有这个和氏璧,他就提出了一个交易的方案,这个交易方案是要用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你想一个一贯是强凌弱的大国,提出了一个明显对自己不是太有利的交易方案。
这个真的是让赵国的君臣忽然一下子不知所措。文章里讲到,说
什么意思?就是如果我把和氏璧给了秦国吧,我担心得不到秦国城池,因为这个交易实在是太不平等,如果说给了又没有得到补偿的话,这就白白被秦国欺辱了。但是如果说我不给秦国这个和氏璧,那我就很担心秦国的大军压境,这个计策没办法定下来,对吧?而且还要去招募一个可以去回复秦王的使者,这也找不到。这真是为难之极了。
当然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司马迁就是要将另相如放在这样的艰难的处境当中来出场,也是为了彰显其勇气与谋略,这时候当然宦者令缪贤推荐了蔺相如,蔺相如就在赵王面前一番分析,定下计策,而且他还主动请缨,展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
你看蔺相如是怎么说的,他对赵王说:
什么意思?说秦国用自己的城池来交换和氏璧,但是赵国如果不答应,那是赵国理亏,“曲在赵”什么意思?就是理亏的是赵国这一方。

那如果赵国给了和氏璧,但是秦国不把城池给赵国,那么是秦国理亏,权衡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国,这里当然省略了,省略了一个什么内容,答应了秦国之后,如果秦国不给赵国诚实的话,那么要让就会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在蔺相如出现之前,赵国的君臣都是从实际利益,也就是说在买卖的双方有没有吃亏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但是蔺相如却能够跳出实际利益的考量,而从道义的角度,从国际影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所以蔺相如这是打破了一种惯性思维,这样一个个别的事件放到国际形势的角度去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蔺相如思维的高明。
从写法上看,赵国的君臣举棋不定,不过是为蔺相如的定计做了铺垫。而且蔺相如还向赵王做了完璧归赵的承诺,从这里面更可以看出,蔺相如他不是一个随便答应别人的人,他能够做出这样的承诺,一定是深思熟虑,体现出了他的胸有成竹。当然这里有一个词要大家要注意,“王必无人”的“必”,在这里应该解释为“如果”表示一个假设的关系。
到了故事的发展的阶段,司马迁也非常善于营造这个波澜,蔺相如一到秦国就将何氏被献上,但这个时候秦王的表现却十分的傲慢。我们看秦王是怎样做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章台在秦王宫当中是一个普通的宫殿,并不适合举行国家之间正式的外交活动,将一场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安排在一个非正式的场合,这其中可以看出秦王的倨傲。

另一个方面我们再看秦王拿到了何氏密以后,首先做了件什么事情?传给了簇拥着他的嫔妃,然后又传给左右站立着的大臣,大家都在向秦王三呼万岁,以示庆贺。这里就没有令相如什么事儿了,这完全忽略了赵国使臣的存在。那么从外交的角度来讲,他们的这种表现当然可以说是表现出了对于赵国的极端的侵蚀,这在外交上是肯定是不合理的。
但是问题是现在这个和氏璧已经在秦王手里,所以这是一种波澜。在这里面对情形,这个情形对于蔺相如和赵王都是非常不利的。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看蔺相如的表现,那么蔺相如是怎么做的?他这个时候他提出了一个说法,说“璧有瑕,请指示王。”。这个“请”大家要注意,意思是“请允许我”。还有一个“指示”这个词语应该是“指出给……看”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那么既然有瑕要看,那当然还是还给他了,还给蔺相如以后,你看蔺相如做了个什么事情?相如因此必确立以助因趁这个机会他拿到和氏璧这个机会,“却”是退后,“倚”是“靠着”;注意,司马迁是非常注重在危急关头的一些细节动作的一种描写。
在这里确已实际上照应了下面他讲到的
为什么这里有这个问题?只有拿了,往后退了,退到靠近柱子了,这个时候他才能够做这个下面这些动作。所以他当他把这个和氏璧诓回自己手中,而且占据了一个十分有利的位置的时候,他就为自己和秦王进行周旋,创造了条件,这就是细节的描写。
拿到了以后,当然在这个场景中有一个词语,我们要专门拿出来讲一讲,这个词语就叫做“怒发冲冠”。我们平时背诵岳飞的满江红,第一句就是怒发冲冠,但是因为诗词朗诵的节奏,它造成了因为我们读“怒发/冲冠”,其实“怒发冲冠”这样的读法并不符合语义,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蔺相如十分的愤怒,愤怒到什么地步?头发一根根的竖起来都要把帽子顶开了。如果这么来理解的话,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应该是:“怒/发上冲冠”。
蔺相如用这样气愤的行为,接下来干什么事情?他接下来例数了秦王的失信的历史,你们历史上就不讲信誉,陈述了赵国恭敬端述的态度,一番义正辞严的斥责之后,秦王哑口无言。
所以,蔺相如是既有智谋,又充满了正义,表现出了蔺相如的勇气,最后秦王也没有办法,那么就以十五都予赵,加以敷衍,同时舍相如广成传舍。大家要注意司马迁的用词,十五都与一般所说的十五城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看一看关于“都”和“城”的这个解释,在历史上“都”这个字的解释,实际上更多的指的是大的城市。秦王说拿出15个大城市来交换,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
所以蔺相如这个时候识破了秦王的缓兵之计,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派人将和氏璧送回了国。在收回国的过程中,完成了“完璧归赵”的承诺。所以说“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这个“绝”字是呼应了我们讲到的十五都的。使其从者怀其璧,从近道亡,归璧于照。
“负约”就是“违背盟约”,“衣褐”就是穿着粗布的衣服装扮成下人的样子。古人穿衣服上下等级是非常分明的,所以为了掩人耳目,他要穿这个粗布的衣服,“怀”是名词作动词用,“怀里藏着”。故事到这个地方,就可以感受到蔺相如这种勇于担当的高贵的品德。尤其是在国家有难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更能够感受到他的机敏和智慧。
这种机敏既表现在行动上,同时也表现在他对于秦王的承诺的敏锐的判断上,当然了,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还没有到来,所以还有待下一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和欣赏。
总结一下的话,在这堂课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蔺相如是一个勇于担当,大智大勇的一个现象,那么这个形象是怎么得出来的?作者是只做客观描述,但是在字里行间蔺相如的担当精神,气定神闲的智谋决断都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春秋笔法的一个生动的体现。
妙门轩的意义世界
投稿和稿酬|妙门轩的意义世界征稿函
投稿微信|miaomenxuan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赏析
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

廉颇蔺相如是什么之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文: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前327年-前243年),嬴姓,廉氏,名颇,晋系金文作𡉣波,籍贯有山西太原、山西运城、山东德州等说。封信平君,战国末期赵国之良将,...

完璧归赵的翻译是: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翻译为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本句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本篇主要讲述“完璧归赵”的故事,通过事迹描绘了蔺相如面对强暴而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也表现了他战胜强秦的威逼凌辱、维护...

围魏救赵属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吗?
今天,我们就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来跟司马迁学一学人物传记的写作。 《廉颇蔺相如传》是《史记》中流传最广的篇目之一,全文五千多字,前半部分以廉颇蔺相如为中心,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以廉颇和蔺相如为主角的有名的历史事件。后半部分主要写赵国名将赵奢、李牧的事迹,...

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人物赏析,要具体点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塑造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光辉形象,这篇课文在人物塑造上除了选择典型事件和在矛盾中刻画人物之外,我认为把人物放在危难之处在外患内忧之时凸显人物性格,也是这篇文章刻画人物一个重要手法。下面结合课文的三个故事...

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
廉颇,一位瑕不掩瑜的历史人物 廉颇是中国历史上令人饮敬的著名军事家。令人钦敬的特点有三:一、忠勇,二、爱国,三、勇于改止错误。关于廉颇忠勇的事例,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事例很多。廉颇为赵国人,忠心为赵国做事,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赵军攻打齐军,取阳晋之地。赵...

翻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小段 跪求
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通过哪些故事,塑造了蔺相如的什么样的形象?_百度知 ...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故燕王欲结于君中于翻译
7、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8、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9、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10、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11...

而束君归赵矣翻译
而束君归赵矣翻译是: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而束君归赵矣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它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

大安区18421549818: 廉颇蔺相如列传从第5段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
诏差他克: 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全大局的人

大安区18421549818: 蔺相如有什么爱国精神 -
诏差他克: 蔺相如有国家利益为重、先国后私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详细解释: 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

大安区18421549818: 廉颇有什么品质? -
诏差他克: 廉颇性格直爽,知错能改,爱国,识得以大局为重,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表现了蔺相如以大局为重,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的精神. 故事简述: 廉颇嫉妒蔺相如的才华,在众人面前诋毁蔺相如,后来蔺相如说了这么一句话 依你们看...

大安区18421549818: 廉颇蔺相如列传梗概 -
诏差他克: 刻画了蔺相如智勇与不畏强暴的形象.前二则颂扬了他在对外斗争中,面对强敌,临危不惧,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之绩.后一则表现他在处理内部关系上,“先国家之急”,顾大局,识大体,和不计私仇,忍辱含垢之德.当时,秦国正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进行兼并六国的战争.而此时秦正准备集中力量对付楚国.赵国在六国当中居于强国,秦未敢轻易对赵国用兵.这种客观情况,使蔺相如的两次外交活动,具有了胜利的可能条件.文中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豪迈气概和磊落胸怀.

大安区18421549818: 评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 -
诏差他克: 蔺相如,你是一个机智勇敢、宽宏大量的人.在完璧归赵这件事中,你的功劳最大.在秦王面前,你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理,就连自己的生命也置之度外,迫使秦王交出和氏璧.渑池会上,你为赵王打不平,要求秦王击缶,秦王一再...

大安区18421549818: 请赏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任意两句话 -
诏差他克: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品质. 2、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重点...

大安区18421549818: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分别对廉颇 蔺相如分析 每个400字 -
诏差他克: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大安区18421549818: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读后感400字数五年级
诏差他克: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小编在此整理了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读后感400字数五年级,...

大安区18421549818: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有什么精神 -
诏差他克: 廉颇的精神:知错就改,耿直坦率,以国家利益为重.

大安区18421549818: 从小学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诏差他克: 廉颇是一个知错能改,英勇善战,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体识大局的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