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属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吗?

作者&投稿:宰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不朽巨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学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史记》还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著作,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写人文学,塑造了一百多个典型传神、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今天,我们就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来跟司马迁学一学人物传记的写作。

《廉颇蔺相如传》是《史记》中流传最广的篇目之一,全文五千多字,前半部分以廉颇蔺相如为中心,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以廉颇和蔺相如为主角的有名的历史事件。后半部分主要写赵国名将赵奢、李牧的事迹,而将廉颇与蔺相如的事迹穿插其中。

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历史上的廉颇以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赵长平之战前期赵国的领军将领就是廉颇。

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君,被封为信平君,并代理相国。赵悼襄王时,由于在赵国不得志,廉颇先后投奔魏国和楚国,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描写廉颇的笔墨不多,只在开头介绍他是“赵之良将”,“以勇气闻于诸侯”,至于他在战场上是如何勇猛杀敌征战四方的,司马迁并未详细记述。司马迁重点记述的是廉颇的“负荆请罪”,这是和蔺相如有关的事件。

将相和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廉颇不同,历史上关于蔺相如的记载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史记》之中,后世广为人知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事件,都出自司马迁的笔下。

在司马迁的笔下,蔺相如“身为布衣,心怀天下”,尽管出身低微,却有着非凡的见识和过人的胆略,不仅能言善辩,还有勇有谋,敢于代表赵国出使秦国,即使面对秦王也毫不退让。同时,他又是个胸怀宽广度量恢弘的人,丝毫不介意廉颇的无理取闹。

司马迁对蔺相如这个人充满了敬仰之情,他说: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晲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司马迁

通读全文,司马迁主要运用以下五个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1.选材典型,详略分明

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就不能事无巨细,统统罗列,而是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历史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出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

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后期。当时“七雄”并峙,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强食,战祸频繁,民不聊生。“七雄”中秦国最强,强秦力图兼并六国,六国则与强秦抗衡,故又有“连横”“合纵”之举。

秦国自“连横”以后,想对六国各个击破,而赵国则首当其冲。当时的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变革后,有了一些实力,秦国无法轻易攻取。同时,身处在“群雄纷争”的局面中,为了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要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

廉颇和蔺相如,一武一文,一个是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两人自然成了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廉颇、蔺相如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而在这三件事中,针对二人的描写也各有详略,特别是前两件事,司马迁着力写蔺相如,笔墨酣畅,具体入微,写廉颇则较简略。传记中所选取的三个历史故事中,有关廉颇的素材几乎被提炼到“浓缩”的程度。

为什么这样详略不同?或许,从这篇传记的本身,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廉颇早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在文章中一开始就以上卿的身份出现。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是个门客。廉、蔺两人开始时地位高下悬殊。但由于蔺相如获得了两次重大外交斗争的胜利,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七雄”纷争的局面中,外交斗争的作用可能已经重于军事斗争,“智斗”可能已经重于“斗力”,“谋”可能已经重于“勇”。作者之所以对蔺相如详写,而对廉颇略写,也许是因为蔺相如是一个忠于赵国的、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他在秦赵两国的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大于廉颇,在当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颇显著。

渑池之会

2.形象突出,细节丰富,语言个性化

司马迁非常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

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没有写蔺相如一生的事迹,而是选择了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断来写,突出他的性格特征。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

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比如廉颇因为早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因此居功自傲自视甚高,瞧不起门客出身的蔺相如,蔺相如被拜为上卿后,廉颇性格中的负气好胜才显得符合情理。

渑池之会后,廉颇虽对蔺相如心存不满,但他心底坦荡、爽直率真,不使阴招,不用卑鄙下贱的手段去教训蔺相如,而是毫不隐讳地“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这番对话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位冲锋局阵,策马千里的将军是何等的直率,以“宣言”告之天下吾欲何为,何等的光明磊落。

谁知道,蔺相如并不与自己争列,反而处处退让。听到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一番弘论之后,廉颇羞愧万分,真心服善。堂堂一位大将,竟“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他前倨后恭的行为、刎颈之交的赤诚,足见其一片赤子之心,其真诚坦率、勇于改过的精神感人肺腑。

同蔺相如一样,在廉颇的心中,赵国和赵王的利益送高于一切的,将相和则赵国兴,所以他能知错能改,犯错犯得坦坦荡荡,认错也认得明明白白。

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司马迁还非常注重细节的描写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对于重大事件来说,犹如人体之血肉对于骨骼,能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

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虽是细节,却写出了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抑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这些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对于蔺相如的“智”“勇”认识得更具体更深刻。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比如“完璧归赵”中,蔺相如见秦王无意以城换璧,先是语气平和谦恭有礼地说:“璧有瑕,请指示王。”

拿到和氏璧后,蔺相如“怒发冲冠”,直言斥责,有理有据: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外交家。

廉颇的对话在原文中只有三处,“渑池之会”前,他与赵王分别时说: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廉颇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

“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拜上卿,廉颇不屑地说“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表现出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后来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了他的坦率真诚——“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多么坦诚可爱!

完璧归赵

3.利用矛盾冲突刻画人物

在为笔下的人物立传时,司马迁还善于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如他在文中五次渲染相如操天下大势为己用之睿智:为国纾难,利用国际舆论,借使秦负曲之势,奉璧至秦;秦王得璧不偿城,相如以“璧有瑕,请指示王”诓得玉璧后,抓住秦王贪婪的弱点,欲以璧击柱,借“秦恐璧破”之势威胁秦王;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明约束”之过,借理在我方之势,使人怀璧归赵;渑池之会,借“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之势,逼秦王就范,为一击缶;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之势,迫使秦不敢动武。

通过以上描写,相如的勇智已是光彩照人。然而,司马迁却陡然调转笔头写道:多谋善断、意气风发的蔺相如竟对无理取闹的廉颇一再退忍避让,连门客都感到羞愧。当门客要离开他时,才袒露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

到这时,相如的绝顶智慧和贤相风采才凸现在读者的眼前。

负荆请罪

4.利用反衬,侧面烘托

在描写人物时,恰当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作为传记的主角,廉颇和蔺相如是司马迁描写的主要对象。但在描写他们的同时,司马迁还写了其他一些人。

比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司马迁写到了秦王的贪欲,“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又写了秦王的欺诈,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是秦王耍花招,继续制造骗局。

在“渑池之会”中,司马迁先写秦王令赵王鼓瑟,戏弄赵王。当相如提出“以相娱乐”的要求时,“秦王怒,不许”。但最后还是“不怿,为一击缶”。写出了秦王的色厉内荏、难以下台的窘态。

在这两个故事中,司马迁写秦王的贪婪、欺诈、色厉内荏和窘态毕露,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负荆请罪”中,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偏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

负荆请罪

5.前后照应,回应伏笔

在这篇传记的开头,司马迁就概括性地介绍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的身份,前为上卿,后为门客,一贵一贱,两人地位高下悬殊,这也为后面二人的矛盾安下伏笔。

在“负荆请罪”中,廉颇居功自傲,囿于贵族等级观念、甚感不平的一段牢骚话,就是有力地回应了这开头的伏笔。

“渑池之会”中,赵王出发前,“廉颇送至境”,而此次会盟的结局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点出了赵在外交上的胜利是以军事力量作后盾的,暗点了廉颇的作用。

在“负荆请罪”中,蔺相如回答门客时说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也是照应了前文,同时还表现出蔺相如看问题的客观和全面。

程咬金

《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后世影响极大。作为“社稷之臣”的典型,在后代那些深明大义、忧劳天下的名臣身上都可以看到蔺相如的身影。

而廉颇则代表了一种粗爽豪直、知错能改的名将人格,后来《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水浒传》中的李逵等人物形象,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廉颇形象的影响,从中也可以看出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



《围魏救赵》不属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围魏救赵,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
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不属于,属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发生在战国时代,当时赵国被魏国攻打,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军队采用避开魏国精锐,而直接进攻魏国的都城的战术,迫使魏军撤军,从而一举解救了赵国

围魏救赵,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不是,围魏救赵讲的是齐国名将孙膑计胜魏国庞涓的战例。


蔺相如 廉颇资料
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

《雪雪之意》将军相及释义可见廉颇作为将军还是年轻的
但凡有道歉的照片,照片里的廉颇一定是个白发白须的老人。中学语文课本老师也在书中说,这是一个“敢于认错的老将军”;小学课本里的插图也让廉颇看起来又白又有胡子。不过,从历史上看,廉颇此时应该是个年轻人。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年记载,赵浩棋惠文十六年,廉颇攻陷齐国杨进,被赵齐昊拜...

将相和相关人物介绍
廉颇以英勇善战著称,被封为上卿,多次战胜齐、魏,长平之战中坚守三年,虽后因赵孝成王误信秦反间计而受排挤,但他最终在燕赵之战中复出,战胜燕军。封为信平君,担任相国,晚年流落魏国,留下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名言。与廉颇并肩的,是外交家蔺相如。他因成功保护和氏璧,被赵惠文王...

阅读文言文廉颇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①栗腹:燕国丞相;②鄗同“镐”,本为晋邑,当时属赵;③④ 地名。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A.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 B....

《史记》的读后感
《史记》在史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作者司马迁用了一生心血写成的这本书确实值得我们一看。勾践卧薪尝胆,孙武用兵如神,孙膑围魏救赵,廉颇知错就改……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在这本书里。 《史记》主要描述了从传说中上古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一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仿佛就在我们面前,在...

廉颇三遗矢的典故
三遗矢,典故名,典出《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意思是廉颇虽饭量不错,但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后遂以“三遗矢”喻年老体弱。典源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

200字历史故事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

长平之战中,廉颇早就埋下了战败的种子,为何后世只骂赵括?
史记: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后来秦国在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直接进攻赵国邯郸。第三赵国不接受上党郡,秦国一旦拿下上党郡就不会攻打赵国了吗?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能跟秦国抗衡的,秦赵必有一战。 公元前262年廉颇率军来到长平。公元前261秦军攻下韩国的缑氏、蔺两地,赵军没有动。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攻下上党郡,百姓...

将相和的课外资料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

战国七雄中,秦国白起,赵国廉颇,其他五国的名将都有谁?
赵国——廉颇 廉颇也是四大名将之一,赵惠王时期,东方六国以齐国最为强盛。《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十五年,燕昭王来见。赵与韩、魏、秦共击齐,齐王败走,燕独深入,取临淄。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带领赵军深入齐国境内,廉颇这一战出名,被封为上卿。赵惠文王...

贾汪区14787085638: 邯郸的成语典故(10个以上) -
鞠叛丁克:[答案] 1.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缺乏自信心,经常感到事事不如人,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走路的... “好!”蔺相如爽快地应允了廉颇的恳求. 一时间,一将一相,由水火不容而结成了刎颈之交. 7.毛遂自荐:《史记·平原...

贾汪区14787085638: 下列章回中不可能出现相对应的成语典故的一项是()A.退避三舍B.纸上谈兵C.围魏救赵D.卧薪尝胆 -
鞠叛丁克: A.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B.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C.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D.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贾汪区14787085638: 围魏救赵、班门弄斧、完壁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的主人公 -
鞠叛丁克: 孙膑 『 围魏救赵 』 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

贾汪区14787085638: 跟以下成语有关的历史事件 -
鞠叛丁克: 赵括长平之战苻坚淝水之战勾践吴越之战孙膑围点打援诸葛智定南蛮

贾汪区14787085638: 谁知道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分别是哪些战争中的 -
鞠叛丁克: ”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

贾汪区14787085638: 蔺相如和廉颇是哪个作品中的人物? -
鞠叛丁克: 《将相和》 其中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廉颇: 《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贾汪区14787085638: 史记里有没有廉颇蔺相如传? -
鞠叛丁克: 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有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白璧微瑕等成语.

贾汪区14787085638: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有什么故事 -
鞠叛丁克: 这个传记是合传. 里面不但有廉颇,蔺相如,还有赵奢,赵括,李牧 下面是里面主要的故事,有的是成语,有的是我自己总结的,可以追问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赵奢依法惩处平原君家门客 阏与之战 纸上谈兵 一饭三遗矢 李牧守边 李牧两次击败秦军 赵国破灭 这是最后司马公的话和索引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隐述赞清梠凛凛,壮气熊熊.各竭诚义,递为雌雄.和璧聘返,渑池好通.负荆知惧,屈节推工.安边定策,颇、牧之功.

贾汪区14787085638: 《史记》中写廉颇的是哪章? -
鞠叛丁克: 《史记》_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 性格耿直,热爱国家,英勇善战,勇于改过,机智过人,忠厚勇猛.

贾汪区14787085638: 蔺相如是史记的还是春秋故事 -
鞠叛丁克: 史记 晏子也是史记中才有他的列传晏婴(前578-前500)因为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得鲁国的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 有春秋的时候,蔺相如还木有出生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言行集.相传是后人为晏婴所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编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其《晏子》,列在儒家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