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原文翻译及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原文翻译及赏析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东郭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不破楼兰誓不还什么意思?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出自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一、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铁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从军行七首原文及翻译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巜从军行》这首诗什么意思?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1.出自:王昌龄《从军行》2.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赏析: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古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如下:作者:[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韵译 乌云密布的青海湖黯淡雪山,边塞孤城遥遥望着玉门雄关。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不打败进犯敌人就誓不返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虽然在莽莽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2、出自《从军行》。3、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什么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1、出处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2、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释义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原文及翻译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下一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原文如下:从军行 作者: 王昌龄 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三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将军行的诗词原文
《将军行》的诗词原文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将军的豪情壮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以壮阔的边疆风光为背景,展现了将军战斗的环境之艰苦。青海湖畔,长云低垂,雪山矗立,暗无天日,...

从军行诗意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3. 孤城:指玉门...

双流县15063782122: 黄沙百战穿金甲整首诗和意思, -
贰饱泽马: 从军行(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前两句不...

双流县15063782122: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什么意思? -
贰饱泽马: 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诗文释义: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赏析:“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可想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是...

双流县15063782122: 从军行(其四)古诗意思 -
贰饱泽马:[答案]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鉴赏】 “青海长云暗雪山,...

双流县15063782122: 黄金百战穿金甲全诗 -
贰饱泽马: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 ,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

双流县15063782122: 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贰饱泽马: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 思想感情: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

双流县15063782122: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昏,的意思和诗句的意思 -
贰饱泽马:[答案]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大漠:沙漠 昏:风沙大,掩映了日光 大漠起了狂风遮天蔽日,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走出辕门.

双流县15063782122: 王昌龄从军行中黄沙的解释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贰饱泽马:[答案] 从军行(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双流县15063782122: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 -
贰饱泽马: 唐诗宋词与元曲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唐诗更是瑰宝之中的精华,名家辈出,佳作甚多.不仅内容广泛,音韵和谐,朗朗爽口,言简意赅,而且有许多佳句豪气冲天,激荡山河,震撼人心.笔者每当意气消沉、筋疲力尽之时,总会不...

双流县15063782122: 军行七首(其四)阅读答案 1、"黄沙百战穿金甲"这一句"穿"字用的极有表现力,请具体分析.2、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贰饱泽马:[答案] 1、穿为穿透之意,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军人历经数战,铠甲都被风沙穿破的场景 2、全诗表现了诗人忠君报国,守卫边疆的爱国热情与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双流县15063782122: 从军行的古诗意思20字
贰饱泽马: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是: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