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有哪些外来报纸呀?

作者&投稿:樊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晚清时期有哪些外来报纸呀~

《上海新报》,《万国公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圣教新报(上海口音)》,《亚东时报》,《字林西报》。

  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是19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创办: 《察世俗每月纪统传》1815——1821
  《特选撮要每月纪统传》1833——1838 ,《东西洋烤每月纪统传》1833——1837 .
  《上海新报》(1861~1872)
  《上海新报》(The Chinese Shipping List & Advertiser)创刊于清咸丰十一年十月十七日(1861年11月19日),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发行,是上海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张中文报纸。历任主编先后为美国传教士詹美生、华美德、英国牧师傅兰雅和最后一任主编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字林沪报·晚报》(1895)

  《字林沪报·晚报》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六日(1895年5月10日)创刊,由字林沪报馆出版发行,创办人蔡云松。该报是上海由中国人最早创办的中文晚报。

  该报创办时正逢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社会各界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意识增强,商业行情也朝夕不同,因此该报的出现,受到部分市民的欢迎。

  但该报发行时间不长,原因是当时上海还未兴夜市,商店和洋行一般都在下午5时下班,晚报不能及时送达。报馆虽曾允诺“雇专人递送,五点前准到”,但很难实现,不久停办。具体时间不详。

  《上海晚报》(1898~?)

  《上海晚报》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1898年8月2日)创刊,由时务日报馆和游戏报馆联合发行。创办此报的背景是,当时上海发生法租界扩界酿成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时务日报》揭露法领事馆的阴谋,支持甬人起而斗争,触怒了法总领事,禁止《时务日报》在法租界发行。时务日报馆的叶瀚(浩吾)、汪诒年(仲阁)等联合《游戏报》主编李宝嘉(伯元),创办《上海晚报》,以便更换报名渗入法租界地区。半月后,《时务日报》改名《中外日报》出版,该报曾随《中外日报》附送一天,所载内容就是“演说四明公所全案”。

  《上海晚报》在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平息后仍继续出版,每天下午五时送报。内容注重上海当地的社会新闻,有《论茶楼》、《论酒馆》、《论公家花园》、《论总会》、《论礼拜堂》等有关上海十里洋场的生活话题,还附载有《滑震笔记》(即福尔摩斯探案)流行性小说。戊戌政变后不久,《上海晚报》停办,原因不详。

  《通信晚报》(1910~?)

  《通信晚报》于清宣统二年十月(1910年11月)由沪宁车站附近的进行社创办,宗旨为“捷便靠实,补各日报所不及,并以集各日报之精萃,可省时节力,作茶前酒后之谈笑资料”。

  该报是专摘各日刊可读性材料的综合性文摘报,没有自己的评论和消息,每天下午出版,专供火车旅客在旅途中阅读消遣。在此之前,进行社曾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间出版过《旅客》周刊,内容有社说、选录、记事、小说等,但刊期较长,对经常乘火车来往于淞沪之间的短途旅客来说,缺少新鲜感,因此增出《通信晚报》,很受旅客欢迎。后来《旅客》周刊停办,进行社集中力量出版《通信晚报》。

  《通信晚报》同时也在茶肆酒楼和娱乐休闲场所叫卖零售。主笔郭步陶,后成为《新闻报》著名记者。《通信晚报》何时停刊不详。

  中国教会新报》——《万国公报》(1868~1907)
  《中国教会新报》(The News of Churches)创办于清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1868年9月5日),由《中华新报》主笔、英国传教士林乐知出资创办,创办初期目的只为传教。年出50本,聘请两名“秉笔华士”作助手。
  该报为册报,每期4张,共8页,约7000字,印《圣经》图画。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刊登与教会有关宣传文字;另一部分是评论教会之外的社会事件。撰稿者最初规定必须是教会人士,偶尔也刊登一些华人所作竹枝词之类非宗教性作品,曾遭到一些教会人士非议。但林乐知考虑到扩大报纸的宣传效果,该报出版后的第二年,把基督教义与中国儒学经典释义对照,并以中国《礼记》与基督教“圣训”对比,以此证明基督教与中国儒学“有相通,无相背”,两者是“中西同源”、“万国一本”。
  《字林沪报》(1882~1899)
  《字林沪报》创办于清光绪八年四月初二(1882年5月18日),日刊。总主笔由《字林西报》总主笔巴尔福兼任,另聘戴谱生、蔡尔康为华人主笔。
  该报创办初期名为《沪报》,报名直书,逢星期日休刊。采用国产的毛边纸单面印刷,报纸篇幅较当时出版的《申报》略大。正文用四号字体,广告为五号字体;两页中的中缝较宽,便于折叠装订,同年8月更名为《字林沪报》,报名横排。
  该报版面编排清秀,十分注重国际新闻报道。创刊时适逢中法战争爆发,由于该报有《字林西报》作后盾,消息来源广泛、迅速,经翻译处理后,稿件观点鲜明,刊登时间均比上海一般报馆要早几天,比素以报道迅速见长的《申报》新闻也要早一天。该报还采取扩大版面,取消星期日休刊等改革,一度成为当时上海与《申报》竞争最剧烈的一家商业报纸。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一般国际新闻不为读者注意,该报利用外文稿的优势日益见弱,相反,《申报》不断采用电报传递消息等手段进行重大新闻的报道,使得该报相形见绌。


  《新闻报》(1893~1949)
  《新闻报》创刊于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1893年2月17日)。初期由中外商人合资兴办,共同组织公司经营,以英国人丹福士为总董,斐礼思为总理,中国人张叔和为主要出资创办人,蔡尔康为主笔。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股权为美国人福开森(John. C. Ferguson)购得,聘汪汉溪为总经理,汪去世后由其子汪伯奇继任。金煦生、李浩然等相继任总编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组为有限公司,称美国公司。福开森任总董,朱葆三、何丹书、苏宝森等为华人董事。民国5年(1916年)因慑于风起云涌的抵制美货运动,改在香港注册,改称英国公司。报纸标榜“无党无偏”、“经济独立”,实际上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后,该报逐渐改革报纸内容,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为有充足的经济信息来源,除设专职记者采访外,还在各行各业聘请通讯员,在会审公廨、捕房等处聘请特别报事员,在北京设常驻记者,国内各大城市均建立通讯网;在各国首都也聘请了访事人员,随时向报馆提供信息或直接供稿。报纸还逐日介绍商情、商场动态,经济信息灵通,为工商界所重视。报纸也兼及时事、社会新闻和市民生活的报道。所办副刊《庄谐丛录》,创刊于清末,民国3年(1914年)改名《快活林》,由严独鹤主编,注重趣味性、知识性、通俗性,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

  圣教新报》(上海口音)(1895~)
  《圣教新报(上海口音)》创刊于清光绪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1895年9月12日),何人创办不详,为上海基督教新教的报纸。以单张的形式发行,每周出一号,每逢星期四出版。除每周出一号外,每月还增出一附张,无刊头,随报附送。按阳历年每年是52周多一天,故该报每年以52号为一段落,第二年重新从第一号开始。该报为4开张(左右两版四栏),油光纸单面印。出附张是因“长的事体登勿落,送拉看客,报印价钱勿要个”。
  该报由美华书馆编印。美华书馆为美国北长老会所经营。刊登的文章,全用上海方言写成,以增强对上海普通市民阅读该报的吸引力,刊头注明“上海口音”4个字。刊发内容,主要是教会的消息,还有介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文章,以及社会论述、文艺性质的连载作品。该报对美术设计较为讲究,插图为铜版的人物画。刊发的文章使用标点符号,类似今日的逗号、句号。
  该报何时停刊不详。今见的最后一号是出版到第五年的第二十三号,即清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初九(1900年2月8日)。

  《亚东时报》(1898~1900)
  《亚东时报》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七(1898年6月25日)创刊,册报。封面有日、清两方的纪年,署“明治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七日”。该报由日本乙未会主办,日人山根之助(立庵)主编。初为月刊,第六号起改由唐才常主编,第七号起改出半月刊。每册约30页。并用日、汉两种文字刊登。
  该报创刊之时,正值戊戌变法运动达到高潮,表现了同情和支持中国变法维新的态度。创刊号上汪康年撰《〈亚东时报〉叙》云:“将以扩兴亚之愿,出中国之蒙”,“不教子弟,不能保其家:不存其邻,不能保其国,亦势之相激之使然!”《亚东时报》同人也写了篇《叙》,说明《亚东时报》“以通两国心志”“树立兴亚大计”为宗旨,认为欲敦两国之交,莫善于疏通其国民之心志。

  上述报刊均为晚清时期,外国人在中国创办发行的报纸。

《上海新报》(1861~1872)
《上海新报》(The Chinese Shipping List & Advertiser)创刊于清咸丰十一年十月十七日(1861年11月19日),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发行,是上海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张中文报纸。历任主编先后为美国传教士詹美生、华美德、英国牧师傅兰雅和最后一任主编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中国教会新报》——《万国公报》(1868~1907)
《中国教会新报》(The News of Churches)创办于清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1868年9月5日),由《中华新报》主笔、英国传教士林乐知出资创办,创办初期目的只为传教。年出50本,聘请两名“秉笔华士”作助手。
该报为册报,每期4张,共8页,约7000字,印《圣经》图画。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刊登与教会有关宣传文字;另一部分是评论教会之外的社会事件。撰稿者最初规定必须是教会人士,偶尔也刊登一些华人所作竹枝词之类非宗教性作品,曾遭到一些教会人士非议。但林乐知考虑到扩大报纸的宣传效果,该报出版后的第二年,把基督教义与中国儒学经典释义对照,并以中国《礼记》与基督教“圣训”对比,以此证明基督教与中国儒学“有相通,无相背”,两者是“中西同源”、“万国一本”。

申报》(1872~1949)
《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有广泛影响的报纸。原名《申江新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刊。创办者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清同治初年(1860年)来到上海。起初,他和他的哥哥菲而特利克·美查一起从事进出口贸易,当时上海唯一的中文日报《上海新报》销路虽然不大,但刊登广告可以赚钱获利。他的买办陈莘庚建议他不妨也来办一张中文报纸。这时美查来中国已有十多年,对上海的情况己相当熟悉,也粗识中国文字。他觉得上海这个地方外文报刊已有好多家,而中文报纸只有《上海新报》一家。租界有外国人,而华人毕竟是绝大多数。美查采纳陈莘庚的建议,与他的英国朋友伍华特、普来亚和约翰·瓦基洛三人一起集资兴办,公推美查为报纸全权负责人。作为一个英国商人,在谋利的前提下,也不能不考虑华人的利益。美查明确表示:“所卖之报皆属卖与华人,故依持者惟华人,对国家使除其弊,望其振兴,是本馆所以为忠之正道。”为此,他将报纸的笔政交付中国的主笔,聘请清朝举人蒋芷湘出任总主笔,钱昕伯、何桂笙为主笔,襄理编辑业务。又派钱昕伯去香港,向流亡海外的《循环日报》创办人王韬求教。王韬不但为《申报》撰稿,还为之出谋划策,对该报日后的发展颇多建树。
该报创办初期提倡发展工矿业、交通运输业,鼓吹洋务运动,学习西方近代城市设施,改善上海城市环境,为进一步发展经济,中国人参与对外贸易,创造条件。该报重视商业新闻和广告,同时刊登清廷“宫门抄”、“辕门抄”、“上谕”、奏折和各省官吏任免的公报和社会新闻。19世纪80年代后期为适应不同读者要求,采用西方通讯,重视国内外大事,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发生的历次战争的报道和重大案件等新闻,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新闻和评论中,主张中国应坚守国土,反抗外来侵略,反映了清末国人反帝爱国的民族忧患意识。该报刊载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平反始末的新闻报道,轰动朝野,深入城乡,显示了近代报纸在新闻传播和舆论监督方面的巨大作用。

《字林沪报》(1882~1899)
《字林沪报》创办于清光绪八年四月初二(1882年5月18日),日刊。总主笔由《字林西报》总主笔巴尔福兼任,另聘戴谱生、蔡尔康为华人主笔。
该报创办初期名为《沪报》,报名直书,逢星期日休刊。采用国产的毛边纸单面印刷,报纸篇幅较当时出版的《申报》略大。正文用四号字体,广告为五号字体;两页中的中缝较宽,便于折叠装订,同年8月更名为《字林沪报》,报名横排。
该报版面编排清秀,十分注重国际新闻报道。创刊时适逢中法战争爆发,由于该报有《字林西报》作后盾,消息来源广泛、迅速,经翻译处理后,稿件观点鲜明,刊登时间均比上海一般报馆要早几天,比素以报道迅速见长的《申报》新闻也要早一天。该报还采取扩大版面,取消星期日休刊等改革,一度成为当时上海与《申报》竞争最剧烈的一家商业报纸。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一般国际新闻不为读者注意,该报利用外文稿的优势日益见弱,相反,《申报》不断采用电报传递消息等手段进行重大新闻的报道,使得该报相形见绌。

《新闻报》(1893~1949)
《新闻报》创刊于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1893年2月17日)。初期由中外商人合资兴办,共同组织公司经营,以英国人丹福士为总董,斐礼思为总理,中国人张叔和为主要出资创办人,蔡尔康为主笔。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股权为美国人福开森(John. C. Ferguson)购得,聘汪汉溪为总经理,汪去世后由其子汪伯奇继任。金煦生、李浩然等相继任总编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组为有限公司,称美国公司。福开森任总董,朱葆三、何丹书、苏宝森等为华人董事。民国5年(1916年)因慑于风起云涌的抵制美货运动,改在香港注册,改称英国公司。报纸标榜“无党无偏”、“经济独立”,实际上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后,该报逐渐改革报纸内容,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为有充足的经济信息来源,除设专职记者采访外,还在各行各业聘请通讯员,在会审公廨、捕房等处聘请特别报事员,在北京设常驻记者,国内各大城市均建立通讯网;在各国首都也聘请了访事人员,随时向报馆提供信息或直接供稿。报纸还逐日介绍商情、商场动态,经济信息灵通,为工商界所重视。报纸也兼及时事、社会新闻和市民生活的报道。所办副刊《庄谐丛录》,创刊于清末,民国3年(1914年)改名《快活林》,由严独鹤主编,注重趣味性、知识性、通俗性,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

圣教新报》(上海口音)(1895~)
《圣教新报(上海口音)》创刊于清光绪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1895年9月12日),何人创办不详,为上海基督教新教的报纸。以单张的形式发行,每周出一号,每逢星期四出版。除每周出一号外,每月还增出一附张,无刊头,随报附送。按阳历年每年是52周多一天,故该报每年以52号为一段落,第二年重新从第一号开始。该报为4开张(左右两版四栏),油光纸单面印。出附张是因“长的事体登勿落,送拉看客,报印价钱勿要个”。
该报由美华书馆编印。美华书馆为美国北长老会所经营。刊登的文章,全用上海方言写成,以增强对上海普通市民阅读该报的吸引力,刊头注明“上海口音”4个字。刊发内容,主要是教会的消息,还有介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文章,以及社会论述、文艺性质的连载作品。该报对美术设计较为讲究,插图为铜版的人物画。刊发的文章使用标点符号,类似今日的逗号、句号。
该报何时停刊不详。今见的最后一号是出版到第五年的第二十三号,即清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初九(1900年2月8日)。

《亚东时报》(1898~1900)
《亚东时报》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七(1898年6月25日)创刊,册报。封面有日、清两方的纪年,署“明治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七日”。该报由日本乙未会主办,日人山根之助(立庵)主编。初为月刊,第六号起改由唐才常主编,第七号起改出半月刊。每册约30页。并用日、汉两种文字刊登。
该报创刊之时,正值戊戌变法运动达到高潮,表现了同情和支持中国变法维新的态度。创刊号上汪康年撰《〈亚东时报〉叙》云:“将以扩兴亚之愿,出中国之蒙”,“不教子弟,不能保其家:不存其邻,不能保其国,亦势之相激之使然!”《亚东时报》同人也写了篇《叙》,说明《亚东时报》“以通两国心志”“树立兴亚大计”为宗旨,认为欲敦两国之交,莫善于疏通其国民之心志。

上述报刊均为晚清时期,外国人在中国创办发行的刊物。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有所帮助。

《上海新报》(1861~1872)
《上海新报》(The Chinese Shipping List & Advertiser)创刊于清咸丰十一年十月十七日(1861年11月19日),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发行,是上海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张中文报纸。历任主编先后为美国传教士詹美生、华美德、英国牧师傅兰雅和最后一任主编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中国教会新报》——《万国公报》(1868~1907)
《中国教会新报》(The News of Churches)创办于清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1868年9月5日),由《中华新报》主笔、英国传教士林乐知出资创办,创办初期目的只为传教。年出50本,聘请两名“秉笔华士”作助手。
该报为册报,每期4张,共8页,约7000字,印《圣经》图画。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刊登与教会有关宣传文字;另一部分是评论教会之外的社会事件。撰稿者最初规定必须是教会人士,偶尔也刊登一些华人所作竹枝词之类非宗教性作品,曾遭到一些教会人士非议。但林乐知考虑到扩大报纸的宣传效果,该报出版后的第二年,把基督教义与中国儒学经典释义对照,并以中国《礼记》与基督教“圣训”对比,以此证明基督教与中国儒学“有相通,无相背”,两者是“中西同源”、“万国一本”。

申报》(1872~1949)
《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有广泛影响的报纸。原名《申江新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刊。创办者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清同治初年(1860年)来到上海。起初,他和他的哥哥菲而特利克·美查一起从事进出口贸易,当时上海唯一的中文日报《上海新报》销路虽然不大,但刊登广告可以赚钱获利。他的买办陈莘庚建议他不妨也来办一张中文报纸。这时美查来中国已有十多年,对上海的情况己相当熟悉,也粗识中国文字。他觉得上海这个地方外文报刊已有好多家,而中文报纸只有《上海新报》一家。租界有外国人,而华人毕竟是绝大多数。美查采纳陈莘庚的建议,与他的英国朋友伍华特、普来亚和约翰·瓦基洛三人一起集资兴办,公推美查为报纸全权负责人。作为一个英国商人,在谋利的前提下,也不能不考虑华人的利益。美查明确表示:“所卖之报皆属卖与华人,故依持者惟华人,对国家使除其弊,望其振兴,是本馆所以为忠之正道。”为此,他将报纸的笔政交付中国的主笔,聘请清朝举人蒋芷湘出任总主笔,钱昕伯、何桂笙为主笔,襄理编辑业务。又派钱昕伯去香港,向流亡海外的《循环日报》创办人王韬求教。王韬不但为《申报》撰稿,还为之出谋划策,对该报日后的发展颇多建树。
该报创办初期提倡发展工矿业、交通运输业,鼓吹洋务运动,学习西方近代城市设施,改善上海城市环境,为进一步发展经济,中国人参与对外贸易,创造条件。该报重视商业新闻和广告,同时刊登清廷“宫门抄”、“辕门抄”、“上谕”、奏折和各省官吏任免的公报和社会新闻。19世纪80年代后期为适应不同读者要求,采用西方通讯,重视国内外大事,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发生的历次战争的报道和重大案件等新闻,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新闻和评论中,主张中国应坚守国土,反抗外来侵略,反映了清末国人反帝爱国的民族忧患意识。该报刊载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平反始末的新闻报道,轰动朝野,深入城乡,显示了近代报纸在新闻传播和舆论监督方面的巨大作用。

《字林沪报》(1882~1899)
《字林沪报》创办于清光绪八年四月初二(1882年5月18日),日刊。总主笔由《字林西报》总主笔巴尔福兼任,另聘戴谱生、蔡尔康为华人主笔。
该报创办初期名为《沪报》,报名直书,逢星期日休刊。采用国产的毛边纸单面印刷,报纸篇幅较当时出版的《申报》略大。正文用四号字体,广告为五号字体;两页中的中缝较宽,便于折叠装订,同年8月更名为《字林沪报》,报名横排。
该报版面编排清秀,十分注重国际新闻报道。创刊时适逢中法战争爆发,由于该报有《字林西报》作后盾,消息来源广泛、迅速,经翻译处理后,稿件观点鲜明,刊登时间均比上海一般报馆要早几天,比素以报道迅速见长的《申报》新闻也要早一天。该报还采取扩大版面,取消星期日休刊等改革,一度成为当时上海与《申报》竞争最剧烈的一家商业报纸。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一般国际新闻不为读者注意,该报利用外文稿的优势日益见弱,相反,《申报》不断采用电报传递消息等手段进行重大新闻的报道,使得该报相形见绌。

《新闻报》(1893~1949)
《新闻报》创刊于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1893年2月17日)。初期由中外商人合资兴办,共同组织公司经营,以英国人丹福士为总董,斐礼思为总理,中国人张叔和为主要出资创办人,蔡尔康为主笔。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股权为美国人福开森(John. C. Ferguson)购得,聘汪汉溪为总经理,汪去世后由其子汪伯奇继任。金煦生、李浩然等相继任总编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组为有限公司,称美国公司。福开森任总董,朱葆三、何丹书、苏宝森等为华人董事。民国5年(1916年)因慑于风起云涌的抵制美货运动,改在香港注册,改称英国公司。报纸标榜“无党无偏”、“经济独立”,实际上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后,该报逐渐改革报纸内容,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为有充足的经济信息来源,除设专职记者采访外,还在各行各业聘请通讯员,在会审公廨、捕房等处聘请特别报事员,在北京设常驻记者,国内各大城市均建立通讯网;在各国首都也聘请了访事人员,随时向报馆提供信息或直接供稿。报纸还逐日介绍商情、商场动态,经济信息灵通,为工商界所重视。报纸也兼及时事、社会新闻和市民生活的报道。所办副刊《庄谐丛录》,创刊于清末,民国3年(1914年)改名《快活林》,由严独鹤主编,注重趣味性、知识性、通俗性,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

圣教新报》(上海口音)(1895~)
《圣教新报(上海口音)》创刊于清光绪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1895年9月12日),何人创办不详,为上海基督教新教的报纸。以单张的形式发行,每周出一号,每逢星期四出版。除每周出一号外,每月还增出一附张,无刊头,随报附送。按阳历年每年是52周多一天,故该报每年以52号为一段落,第二年重新从第一号开始。该报为4开张(左右两版四栏),油光纸单面印。出附张是因“长的事体登勿落,送拉看客,报印价钱勿要个”。
该报由美华书馆编印。美华书馆为美国北长老会所经营。刊登的文章,全用上海方言写成,以增强对上海普通市民阅读该报的吸引力,刊头注明“上海口音”4个字。刊发内容,主要是教会的消息,还有介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文章,以及社会论述、文艺性质的连载作品。该报对美术设计较为讲究,插图为铜版的人物画。刊发的文章使用标点符号,类似今日的逗号、句号。
该报何时停刊不详。今见的最后一号是出版到第五年的第二十三号,即清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初九(1900年2月8日)。

《亚东时报》(1898~1900)
《亚东时报》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七(1898年6月25日)创刊,册报。封面有日、清两方的纪年,署“明治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七日”。该报由日本乙未会主办,日人山根之助(立庵)主编。初为月刊,第六号起改由唐才常主编,第七号起改出半月刊。每册约30页。并用日、汉两种文字刊登。
该报创刊之时,正值戊戌变法运动达到高潮,表现了同情和支持中国变法维新的态度。创刊号上汪康年撰《〈亚东时报〉叙》云:“将以扩兴亚之愿,出中国之蒙”,“不教子弟,不能保其家:不存其邻,不能保其国,亦势之相激之使然!”《亚东时报》同人也写了篇《叙》,说明《亚东时报》“以通两国心志”“树立兴亚大计”为宗旨,认为欲敦两国之交,莫善于疏通其国民之心志。

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是19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创办: 《察世俗每月纪统传》1815——1821
《特选撮要每月纪统传》1833——1838 ,《东西洋烤每月纪统传》1833——1837 .

我知道北华捷报


晚清时期有哪些外来报纸呀
《上海新报》,《万国公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圣教新报(上海口音)》,《亚东时报》,《字林西报》。

晚清时期有哪些外来报纸呀?
《中国教会新报》(The News of Churches)创办于清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1868年9月5日),由《中华新报》主笔、英国传教士林乐知出资创办,创办初期目的只为传教。年出50本,聘请两名“秉笔华士”作助手。 该报为册报,每期4张,共8页,约7000字,印《圣经》图画。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刊登与教会有关宣传文字;另一...

清朝时期有哪些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英雄的故事
关天培知道难以挽回战局,遂决心以战死报国。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关天培所在的靖远炮台。战斗从中午到深夜,进行得异常激烈。年逾六旬的关天培亲自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英国司令向关天培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放弃虎...

概括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领域有哪些新变化,又面临着哪些危机?
1、外来侵略: 清朝时期,中国面临着许多外来侵略,包括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军事入侵,以及俄国、日本等国家的殖民扩张。这些侵略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内部动荡: 清朝时期,中国也面临着许多内部动荡,包括反清复明的武装起义、农民起义等。这些动荡使得中...

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书和报刊有哪些
最早出现的新型官报,是1896年在北京创刊的《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这两份官报由当时主管官书局的工部尚书孙家鼐负责管理。出版了很短的一个时期,即停。1906年以后,为了推行预备立宪和抵制革命宣传,清朝当局又在北京和各省省会陆续办起一大批新型官报。其中,属于中央一级的有考察政治馆主办的《政治官报》...

明清时期有哪些报纸
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1872年广州出版的《羊城采新实录》,是我国内地出版的第一家近代化报纸。《昭文新报》是1873年由艾小梅、汉口创办,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近代报纸。另外中国近代报纸还有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等。

清朝至民国时期的蒙古报纸有哪些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蒙古地区的报业开始逐渐发展。其中,《蒙古报》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报纸之一。该报创刊于1908年,是内蒙古地区最早的蒙古文报纸。它主要报道蒙古地区的新闻事件、社会动态,同时也涉及国内外的时政新闻。通过这份报纸,蒙古人民得以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

清明时期中国在吸收外来文明方面有哪些表现?
就是基督教传入中国,清晚期的太平天国起义,就是西方宗教对我国的入侵,幸亏忠义英雄曾国藩,才没有让西方宗教破坏中国的传统文明

明清时期纸张有哪些种类?
此外,尚有洒金银五色蜡笺,在彩色粉蜡纸上现出金鈤箔的光彩,多为宫廷殿堂写宜春帖子诗词、供补壁用。这类彩色洒金或冷金蜡笺是造价很高的奢侈品,其价格在当时比绸缎还贵。除此之外,清代时还有许多外来纸,如高丽的丽金笺、金龄笺、镜花笺、苔笺、咨文笺、竹青纸,琉球的雪纸、奉书纸,西洋的...

元明清时期从国外来中国进行交流的名人有哪些?
明末清初,“西学”开始“东渐”,这是中西文化产生大规模碰撞与交流的第三次高潮时期。因为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自己深厚的语言历史、道德观念和文化礼俗,而且历来有轻视夷狄的传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部分传教士便以学术扣门而入,用科学技术吸引士大夫乃至皇帝等统治阶层的注意,以合儒补儒的方式适应...

章丘市19510818620: 洋务运动时期有哪些报纸和期刊? -
牧建丹蒌: 洋务运动是指中国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运动.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和期刊,包括:1. 《自强报》:《自强报》创办于1898年,由康有为创立,并成为了清朝末...

章丘市19510818620: 中国晚清报刊的发展历程 -
牧建丹蒌: 清朝 第一份官方报纸———《北洋官报》(1902年,天津设立总局全国发行)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香港中外新报》(1858年,香港)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香港)第一份我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广州)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广东记事报)(1827年,广州—英文)第一份国内现代报纸(也是第一份外文报刊)———《蜜蜂华报》(1822年,澳门—葡萄牙文)第一份近代华文报刊(也是第一份宗教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新加坡)

章丘市19510818620: 晚清时代新式报刊鼓吹 -
牧建丹蒌: 晚清时代新式报刊鼓吹改革,赞成立宪、排斥康、梁,宣传进化论,批判孔学,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

章丘市19510818620: 近代报刊政论时代的特点有哪些? -
牧建丹蒌: 1、时期:鸦片战争前 ①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其根本要务是阐发基督教教义. ②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密封华报》由当时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

章丘市19510818620: 清朝有那些手抄报 -
牧建丹蒌: 报纸在古代分为官报和民间小报.清朝官报中有印刷也有手抄的,官报俗称“邸报”,或京抄、朝报、京报.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印刷的.民间所办报纸,通称“京报”,报头也通常印“京报”两字.

章丘市19510818620: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和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 -
牧建丹蒌: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晚清时期所开办的官办学堂,中国古代是没有报纸的.报纸也是在晚清时代才有的

章丘市19510818620: 学习思考题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 -
牧建丹蒌: 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传播活动中特殊媒介一一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一一甲骨、金属铸件等.

章丘市19510818620: 晚清民国时期山东出现的报纸有哪些?
牧建丹蒌: 济南日报

章丘市19510818620: 我国最早的民办报纸出现在什么时期? -
牧建丹蒌: 宋代小报: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民办报纸.始于北宋,盛于南宋.发行人是邸吏、使臣、政府机关中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内容主要是皇帝诏令、奏章、任免消息等,但和官报相比“小报”信息灵通、时效性强,多为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读者面广泛.常被用作派系斗争的工具.

章丘市19510818620: 三四十年代的报纸有哪些 -
牧建丹蒌: 《民报》、《新青年》、《大公报》《中央日报》 《天津日报》 《申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