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从国外来中国进行交流的名人有哪些?

作者&投稿:长兴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元明清的名人有那些?~

宋代: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张择端
元代:关汉卿
明代:李时珍,汤显祖
清代:郑板桥(郑燮)

唐朝诗人李白,词人温庭筠,作家韩愈柳宗元
宋朝诗人陆游,词人苏轼,作家王安石司马光。
元朝诗人元好问、马致远,作家关汉卿。
明朝诗人刘基、张岱,作家冯梦龙。
清朝诗人袁枚,作家曹雪芹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 请好评 谢谢

说起西方人来中国,大家都会想到马可波罗、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等熟悉的名字。

明末清初,“西学”开始“东渐”,这是中西文化产生大规模碰撞与交流的第三次高潮时期。因为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自己深厚的语言历史、道德观念和文化礼俗,而且历来有轻视夷狄的传统。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部分传教士便以学术扣门而入,用科学技术吸引士大夫乃至皇帝等统治阶层的注意,以合儒补儒的方式适应中国传统文化。

而正是“西学东渐”这一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激发了国人追古溯源并集中西之长的兴趣。在传播西学的同时,也促使国人重新回顾、整理了自己先辈几尽淹没、失传的科学发现,清以前的科学技术典籍得到了整理和阐发,一些极有价值的思想和成就重见天日,与西洋科学技术交相辉映。使西洋人有机会真正了解中国古代科技之辉煌和伟大”,也使得华夏文明“老树”焕发了“新枝”。

▲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是中世纪伟大旅行家,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游记》在西方人描绘中国的书籍中最为渊博精彩,影响流传也最深刻久远,某种意义上充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碰触的先驱和桥梁。

▲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年-1610年5月11日),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汤若望(1592 - 1666年),字道未,德国人,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他曾经与徐光启、李天经共同编成《崇祯历书》。

▲郎世宁(1688.7.19-1766.7.1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意大利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图为郎世宁画作。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岁),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籍清代天文学家、科学家。

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托两位来华经商的意大利商人返国时去罗马请求教皇派科学家和宗教专家一百人来中国。教皇闻讯,派修道士和意大利商人同来中国覆命。他们不幸在途中遇到战争,修道士折回,只有意大利商人到了中国。其中一位商人的儿子名叫马可波罗,他根据途中见闻写了一本书,就是世界知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1294年,约翰·蒙高维诺(John of Montecorvino)奉教皇的差派,来中国大都(今北京)传教,受到元成宗的欢迎。他在大都建起三座教堂,1305年曾为六千人施洗。

元朝时“也里可温”教虽然兴旺一时,但只在蒙古人,西域人和在中国居留的外国人当中传播,所以一旦执掌政权的蒙古人被明太祖朱元璋逐出中原,“也里可温”也就随风而去。

明朝末期,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

1583年,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他下了十年功夫学习中国语文,然后攻读中国古典,经、史、子、集皆晓其义;又通过译书和示范,把西方天文、地理、数学、医药、机械,以及制作枪炮的技艺介绍给中国。

他翻译的西方著作,都献给朝廷,所以很得神宗皇帝的器重。明末时,官僚和士大夫信教的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曾任宰相的徐光启以及李之藻、瞿式耜等人。

1644-1662年,是明清两朝交替期。耶稣会士平安地度过了这一动乱时代,并得到新朝代统治者的重用。年轻的清顺治皇帝,对负责整顿历法的德国籍耶稣会士汤若望特别敬重,称呼他为“玛法”(满洲话:父亲)。

顺治皇帝英年早逝,年仅八岁的康熙继位,政权掌握在鳌拜等保守大臣手中。他们制造了一桩称为“历狱”的冤案,事先已拟定要把汤若望处以“肢解”的酷刑。不料,康熙四年四月初一日在朝廷上正式定案宣判之时,忽然发生强烈地震,保守大臣大惊,改判汤若望“监候斩”(死缓)。此后三天,北京地震不断,人们不敢进屋做事睡觉,人心惶恐不安。太皇太后出面,令立即释放汤若望;但同案受牵连的李祖白等五人都被冤杀,“历狱”也未平反。次年,汤若望去世。

康熙皇帝亲政以后,任命汤若望的助手南怀仁主持天文历法事务,并为汤若望等人平反昭雪。康熙皇帝对西学有强烈的爱好,每天都要与南怀仁、徐日升、闵明我等传教士一起讲习,同时对基督教也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1700年,中国教会兴旺发达,信徒已达三十万人。

然而,就在这时出现了“礼仪之争”:耶稣会士学习中国古典,了解中国文化,知道孔子不是中国的上帝,孔庙是学者聚会的地方;认为烧香、祭祖不是偶像崇拜,而是对先人的尊崇和纪念。因此他们主张对中国礼仪采取包容态度,在基督教的仪文中,则允许按中国的风俗习惯有所变通。多明尼会和方济各会的修士对耶稣会士的这些做法大为不然,于是将此事上报教皇,引起一场长达七十多年的“礼仪之争”。

康熙皇帝于1722年去世。他的继任者雍正皇帝本来就不赞成基督教,后来因其政敌有基督教的背景,对基督教就更加痛恨,于是下令进一步严禁基督教,以至于日后新教传教士来华传教,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做起。




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有什么(4种或五种
玉蜀黍 番薯 玉米 棉花 烟草

你知道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如何嘛?
1. 农业发展:在明清时期,我国农业取得了显著进步。明代从国外引进了多种新农作物品种,如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这些作物的引入丰富了我国的农作物种类,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和缓解人口压力。2. 手工业进步:手工业方面,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成为丝织业中心,而南京则...

明清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红薯是在哪个朝代引进中国的,又是谁引进的呢?
到达安南后,当地酋长接待他们时摆出一道官菜,这道菜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这便是番薯。陈益此后便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两年之后的1582年,他冒着杀身的危险,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陈益在其祖父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坟墓前购置了35亩地,...

明清引进了哪些经济作物
明朝16世纪从国外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葡萄西汉时期传入我国,西瓜原产于非洲,相传为五代时期由商人传入我国。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包芦”“包米”“珍珠米”。原产美洲,16世纪传入我国。甘薯在明代的文献中称为“白蓣”“红蓣”“紫蓣”“红薯”“金薯”“蕃柿”“白薯”“...

中国在明清时代并没有衰落,而是西方加速发展,在明清时超越中国。 有反...
其次、技术这玩意在儒家中是不被看好的,儒家看中的只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维持这个的是科举,而科举最后在历史落下的也只有专研八股之类的。。。类似于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一些神学家所讨论的一颗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试想下、在这样的制度下,技术从何革新?最后、2000多年来大一统...

为何洋人来中国,都吃“洋什么”,洋人来之前,吃什么?
最后就是人们熟知的“洋”字辈了,是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的一些作物,像洋芋、洋白菜、洋葱等等。那么,有人好奇,中国在汉唐之前,引进这些作物之前,都吃些什么?是的,这些我们熟悉和常见的作物,都是从国外引进的,那我们古代祖先,都吃什么呢?如果说引进来的是些蔬菜作物的话,中国本土的作物,就...

明清时期我国边疆常受到外国侵略的原因是什么?
那时候,国外帝国主义资本势力迅速发展,势力渗透到了东南亚和中亚,所以说出现了这些情况,清朝身处千年未有之变局,要说文字狱,明朝的控制不亚于清朝。明朝还建立了专门的东厂和西厂,监督官员和百姓,清代并没有这类专门特务机构,很多人抹黑清朝,一点都不客观,原因是当时东西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清朝...

明清时期,引进高产农作物的原因?
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商周时期:“五谷”;汉代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明朝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1、人口增加.玉米、番薯和马铃薯都是...

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有什么(4种
中国从外国引进农作物主要有两大时期,汉朝和明朝,汉朝引进的农作物喜欢以 胡字打头 比如胡椒, 而明朝引进的农作物喜欢以番 比如说番茄, 明清引进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

霍林郭勒市19270246898: 请例举出元朝时为促进中外交流做出贡献的中外名人 -
蒯张杜拉: 元朝时期(公元1279──1368),维吾尔族景教徒拉班·扫马奉命出使欧洲,寻求交往.曾谒见过罗马教皇,拜见英、法国王,顺利地完成出使欧洲的使命.扫马此行在国内鲜为人知,但实际上繁荣了元代中西交通,其直接效果当如法显和玄...

霍林郭勒市19270246898: 举例说说我国古时候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往来 -
蒯张杜拉: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

霍林郭勒市19270246898: 为什么在元代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西方人频繁的来中国 -
蒯张杜拉: 元代时期西方已经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对外扩张开发殖民地. 对于繁华富饶的东方大陆向往已久其不仅向往东方的精美瓷器,丝绸,茶叶香料,更加令其向往的是黄金.所以西方从陆路以及水路来寻找通往东方的道路,以此来了解东方以及加大贸易的来往

霍林郭勒市19270246898: 马可波罗来中国是我国哪一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哪些因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
蒯张杜拉: 公元十三世纪(中国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时期).马可·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到达蒙古帝国.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回到威尼斯之后,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霍林郭勒市19270246898: 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名人)!急!在线等! -
蒯张杜拉: 历史名人有王安石,三苏,朱熹,陆九渊,林则徐,邓世昌等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较为开明的时期,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时鼓励商业,文化繁荣,航海技术发展,明清时期就是闭关锁国,文化专制,皇权高度集中.

霍林郭勒市19270246898: 明朝时期郑和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 -
蒯张杜拉: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 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

霍林郭勒市19270246898: 外国国名译为汉语的历史源流问题 -
蒯张杜拉: 我个人愚见:因为明清时期,中国接触的外国来访人员,普遍是一些传教士和外国使节,这要看这些使节或传教士从西方的哪里来.例如你说的roma,也许就是当时意大利的传教士所音译留下的,传教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当时,所以很有可能这些早期的英文地名,是由各国传教士带来中国的,中国人根据各自不同国家的发音,再音译.不知道你赞同不赞同,呵呵~~~

霍林郭勒市19270246898: 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事例有哪些 -
蒯张杜拉: 早在600年前的明代时期中国人郑和率领270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如第一次远航到达占城,受到国王、臣民击鼓相迎.船队用金银...

霍林郭勒市19270246898: 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时期是( ) A.两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
蒯张杜拉: B隋唐 因为隋唐时期我国对外交往频繁.且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便利,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主观原因是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对外交往.参考资料:http://wenwen.sogou.com/z/q817475339.htm 望采纳,O(∩_∩)O谢谢

霍林郭勒市19270246898: 明朝时,从美国引进的高产作物 -
蒯张杜拉: 明朝16世纪从国外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葡萄西汉时期传入我国,西瓜原产于非洲,相传为五代时期由商人传入我国.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包芦”“包米”“珍珠米”.原产美洲,16世纪传入我国.甘薯在明代的文献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