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祝福》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

作者&投稿:钱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主要以第一人称叙述的鲁迅小说有哪些~

《彷徨》:《孤独者》、《伤逝》、《祝福》、《在酒楼上》
《呐喊》:《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鸭的喜剧》、《一件小事》

第一人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指的是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 。
小说以“我”作为叙述者,借“我”来表达祥林嫂与鲁镇,我与鲁镇,我与祥林嫂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故事。在《祝福》中,鲁镇人看祥林嫂、我看祥林嫂、我看鲁镇人这形形色色的看与被看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而这背后,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在看祥林嫂的苦难、看看客的残忍与麻木,看“我”对故乡的隔膜和对祥林嫂的同情看“我”的软弱与逃避。小说结尾,“我”在祝福的气氛中变得“懒散而且舒适”,显示出了“我”对社会的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态度。知识分子不再是启蒙运动中的“导师”和“舵手”,而是被摆到了被审视和被批判的地位上,这样使作品就具有了一种格外深刻的意义——知识分子不能自暴自弃,要振作起来,又一分热,发一分光。寄托了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和劝谕。
让“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无疑增添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小说中的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然而,连小说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

我”的特点:
1、思想进步,表现在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憎恶鲁四老爷。
2、有同情心,表现在担心祥林嫂有什么不好的事,得悉死讯时的惊慌。
3、软弱,退缩,圆滑世故。在“我”回答时的惶惑不安、摇摆不定之中,我们能看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软弱和退缩。
作品简介:

《祝福 》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高压化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者鲁迅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但是因为一部影片,深知仅仅医生是不能拯救人类,从此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年38岁。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学院学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典型环境
• 祝福景象的描写
• 群众的反应
• 鲁四老爷的书房 封建迷信的毒害
• 封建礼教的束缚
• 社会环境 封闭的农村社会
• 群众的淡薄、冷漠
君权、族权、神权、夫权是妇女身上的四条绳索

• 鲁镇
• 自然环境 旧历的年底
• 雪天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 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解析: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精当的环境描写,并进一步思考小说的主题。《祝福》的环境描写堪称我国现代文学的典范。小说三次写到了“祝福”。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这不仅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的典型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性的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以最充分的展示。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力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3、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受损害、遭遗弃的“多余的人”的形象?
解析: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较有影响的女性形象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受损害、被践踏的“多余的人”形象。这是一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她具有劳动者的美德,享有劳动的愉乐,对空闲感觉无聊。然而,与一切辗转辛苦于封建制度轮轭下的所有被压迫的女性一样,她遭遇着苛酷的“命运”。她没有自己的名字,连姓什么也无从知晓。在第一次守寡之后,来到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家做女工,开始了她那“自食其力”的帮佣生活,做稳了一个廉价而又高效的奴隶。她生活在勤劳的喜悦中,忘掉了疲惫,忘掉早先一段悲愁的境遇,满以为可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幸福的人。但她仍像挣扎在蛛网上的小虫,命运不让她有一点的快乐。
不久,她便被夫家劫回去,当作私有物卖了出去。几度岁月,不幸的祥林嫂不仅又一次地丧夫,还失去了她心肝般的爱子。在走投无路的困厄中,她重又回到了鲁四老爷家来做女工。她的不幸,确也曾博得好心肠者的浅薄的同情,然而,日子一久,时间便腐蚀了这份浅薄的同情,弱者的悲哀既经“活得有趣的人们”咀嚼赏鉴了许多天终于成为了渣滓,而她这个弱者也如鲁迅先生所谓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为了赎回“一女事二夫”败坏风俗的罪名,为了赎回来世虚幻的“幸福”,祥林嫂支取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到土地里捐了一条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来抵挡死后的受苦。她希望贿赂神仙,买得心的安宁。可是,人间是残酷的,比阴司的阎罗大王还残酷,一个只要一条门槛的代价就可抵挡,一个却连祭祀的杯筷都不准你碰手,即使是善良的四婶,在祥林嫂坦然前去拿杯筷的时候,也慌忙地大声叫喊:“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是一声霹雳,震碎了她的迷梦。于是,不独没有做人的资格,连做奴隶的资格也不复存在,想做奴隶也不得。终于给主人赶走,在风尘中流转,过着乞食的生活,在连绵不断爆竹的祝福声中结束了惨苦的一生⑤。
4、祥林嫂两次到鲁家及临死前,外貌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解析: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和方法。写出人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前后的对照来揭示人物的悲剧命运,是这篇小说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也是鲁迅小说人物刻画的一大特点。《祝福》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并不是为了给人们展示三幅静止的人物的图片,而是为了通过对祥林嫂原本充满活力、勤劳善良,而变得呆滞、麻木像一个活死人,来展示人物的不幸命运。请看下表:
时 间服 饰面 貌眼 睛分 析
第一次到鲁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
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新寡,悲切,尚年轻,初当佣工的胆怯,恐怖的命运已经开始,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http://online.cqfls.cn/sunba/printpage.asp?ArticleID=271
小说一开头描写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既有对阴沉、低暗的年底景象的自然环境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典型描写,这就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这是情节发展的序幕。序幕之后,首先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我”亲见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亲闻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消息。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也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关怀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这是情节的开端;祥林嫂被卖改嫁,表现出“出格”的反抗,这是情节的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终于被鲁四老爷赶出大门,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它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片”,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结尾一段再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这是小说的尾声,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提要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在于散文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但是,真实与虚构的文体却经常交叉。这个交叉体现于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之中。鲁迅有十三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者的小说,这些叙述者的身份与心态,经常与作家的经历发生重叠;重叠多的作家,可以视为本色作家。在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中,既有介入故事,也有不介入故事的现象。《狂人日记》采取超叙述者,《孔乙己》采取不可靠的叙述者。

关联词叙述者、职业、身份、心态、本色作家、介入、超叙述者、不可靠的叙述者

鲁迅总共创作了三十三篇小说,其中,现代题材的二十五篇,古代题材的八篇。分别收录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中。
就叙述者而言,古代题材的八篇小说,皆为第三人称。现代题材的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二篇是第三人称,十三篇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小说是:《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这些小说,前九篇收于《呐喊》,后四篇收于《彷徨》。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的,也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中、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伤逝》,都是第一人称。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本文拟从叙述者的角度,对鲁迅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社会身份与叙述者的叙述姿态,进行简略探讨。
叙述身份
在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里,叙述者的职业有的交代清楚,有的没有交代。属于前者的只有四篇。即:
《孔乙己》。叙述者是一个负责温酒的小伙计。
《在酒楼上》。叙述者曾经在S城的学校当过一年教员。
《孤独者》。曾经在山阳做过教员,但到校两个月,得不到一文薪水,连纸烟也节省起来,终于敷衍不到暑假,五月底离开了山阳。
《伤逝》。一位失业的小职员,因为得罪了局长儿子的赌友,在双十节的前一晚,接到解聘通知。
其他九篇,叙述者的职业均不甚了了。但是在这不甚了了中,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小说中某些话语,对他们的身份进行某种判断。逐一分析:
《狂人日记》。在这篇小说中有一则小序,交代故事的来源:“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识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①在这里有必要解释“补”与“候补”。在旧时代,任命某人填补某一个官位的空缺,叫做“补”。“候补”便是等待填补官吏的空缺。候补者自然属于准官吏。与这样的人物是同学,而且还有来往,其身份,或者近似。
《一件小事》。小说这样开头:“我从乡下跑到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期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不仅耳闻,而且目睹了国家大事,能够介入国家大事的人,应该是进入官员行列里面的人物。
《头发的故事》。叙述者的职业不明。小说中只交代了“我”的一位前辈N在宣统时做过中学的监学,是一个在清代即已经剪掉了辫子的新近人物,与N交往的“我”是什么身份?与前辈或者有相近之处。
《故乡》。其开端是这样的:“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我”这次来故乡的目的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共同卖给别姓了”。小说没有交代我从事什么职业,但是根据闰土称其为老爷,大概是个上等人物。
《阿Q正传》。鲁迅现代题材的小说,语言以凝重著称,但有例外,此篇是其一。原因是,1921年以前,各报都没有副刊,《晨报》在那年的秋冬之交,增加副刊,要求登载在那里的文字读起来轻松。邀请鲁迅写小说,便是这篇《阿Q正传》,因为有约稿的要求,故而,小说的语言诙谐戏谑。可惜,没有关于叙述者的介绍。我们只能通过调笑的口吻,去揣测他的身份,是一个知道陈独秀办《新青年》,胡适之先生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人物。而且,他懂得洋文。
《兔和猫》。夜间听到猫的嚎叫,母亲知道“我”对猫素无好感,问:“迅儿!你又在那里打猫了?”“迅儿”身份怎样?根据小说,我们知道“迅儿”先前住会馆,现在住在一所有后进的院子里。这样人物自然不是通过肢体劳动换取生活资料的。
《鸭的喜剧》。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住在仲密家,“我”去访问爱罗先珂,“我”从事什么职业?没有交代。但是与爱罗先珂交往的人,应该是知识分子。
《社戏》。小说有两个叙述者,成年的“我”与少年的“我”。后者的身份很清楚,一个扫墓之后,随母亲到外祖母家抽空住几天的小孩子,会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个城里的孩子。成年的“我”呢?一个讨厌京戏的人物,一个能够读日文书,为了湖北的水灾,买募捐戏票的人物。这样人物,当然不是引车卖浆者流。
《祝福》。叙述者是个新近人物。因为,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在借题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总结以上诸篇,交代叙述者职业的一个是店员,一个是职员,两个是教员。其他叙述者的职业均不明朗,但在身份上,还是可以大体判定,即:读过书的非底层人物。
与叙述者身份相连的是叙述者的心态,分析起来,有这样几种:亲切,易理解

亲切,易解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将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更为形象具体,更加突出
。《祝福》是鲁迅先生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不重视以第一人称叙述的部分。将《祝福》视为“祥林嫂的故事”,重点讲解中间部分,将开头部分简单处理为倒叙手法的运用,肢解了作品的结构,割裂了
望采纳 谢谢

祝福》里,在村民们尽情地“鉴赏”祥林嫂痛苦的同时,还有叙述者“我”——这个回到故乡却无家可归的彷徨的读书人在看:用悲悯的眼光观看祥林嫂“被鉴赏”的屈辱和不幸,更冷眼嘲讽“看客”们的麻木和残酷。“我”悲愤地感叹:“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讶异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充分表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普通民众的关注、同情和思考。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与祥林嫂这样的底层民众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应当怎样唤醒和救助千千万万个祥林嫂?叙述者“我”也很感茫然。
《故乡》中,叙述人“我”回到故乡,也在审查故乡的变化。闰土由自由纯真到麻木自卑,豆腐西施杨二嫂自始至终的尖刻世俗,都在“我”——这个在自己的“故乡”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看”之下。
鲁迅小说中“我”的思想身份、心理矛盾很大程度上都有其自身的影子,他的痛苦矛盾、他的彷徨怯懦被投射到小说的叙述者身上,从而也形成了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返乡”模式。此不赘言。

亲切,易解

增强文章真实感,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鲁迅小说《祝福》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
小说一开头描写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既有对阴沉、低暗的年底景象的自然环境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典型描写,这就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这是情节发展的序幕。序幕之后,首先描写了祥林嫂悲剧...

鲁迅写的《祝福》为什么用第一人称?在线等
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 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解析: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精当的环境描写,并进一步思考小说的主题。《祝福》的环境描写堪称我国现代文学的典范。小说三次写到了“祝福”。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了起来...

祝福读后感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为您我整理祝福读后感,欢迎阅读。 祝福读后感(一) 沁凉如水的夜风如鬼魅一般划过城市的夜空,悄无声息,却惊醒了我沉睡的梦。迷惑懵懂的心还藏着昨日的忧绪与愁丝。一团一团,剪不断,理还乱。 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种压抑是...

《祝福》读后感
回答:[《祝福》读后感]《祝福》这篇文章是我在寒假假期里读的一篇散文,《祝福》读后感。本来我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但读后我倍压抑,心情十分沉重。我个人认为,《祝福》是鲁迅写得最能反映封建社会的愚昧无知的小说。他用"我"的眼光("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鲁迅的《祝福》是一个故事还是两个?
我认为应该是一个故事,文中的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祥林嫂。而文中的“我”只是一个叙述故事的人,或者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文中,以祥林嫂的悲剧为主线,以我的感受为副线。这条线贯穿全文,未曾断过,怎么能算两个故事呢?

鲁迅的《祝福》反映了什么
《祝福》是鲁迅写得最好的小说。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这个人物活生生地表现出来,把世态的苍凉,封建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无论是从选事,还是从写作方法上来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为,鲁迅只是一个思想前卫,语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为他的杂文和...

鲁迅《祝福》里的阿毛是真的被狼叼走了吗?还是人为的?
鲁迅的《祝福》中,阿毛的失踪事件,究竟是一场意外还是人为的谋害?在《祝福》这部作品中,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个看似单纯的悲剧。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那里的自然环境险恶,山中的狼群在食物匮乏时会冒险进入村庄。不幸的是,就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时刻,祥林嫂的一次疏忽,让阿毛不幸成为了狼的...

鲁迅《祝福》的缩写 要有故事情节 很急!!!
缩写《祝福》旧历的年底,我回到故乡――鲁镇,暂住在四叔家,镇上的人都忙着准备“祝福”,由于我和四叔话不投机再加上祥林嫂昨天问我是否幽灵和地狱,我的回答是说不清,怕这话要负若干的责任,所以我决计明天要走。第二天短工淡然的告诉我祥林嫂已经死了。回忆起祥林嫂的半生事迹是很悲惨的。她...

课文《祝福》中的“我”是指?
应该是小说中的人物,鲁迅笔下的“迅哥儿”,鲁迅原名周树人,但常用笔名鲁迅,小说中常将鲁迅塑造成一个小说人物。这里的“我”即是如此。其实并不是周树人本人亲身的故事,应该属于适应剧情需要。

鲁迅的《祝福》中的四书是指什么?
在小说中,鲁四老爷是“我”的四叔,是一个维护封建礼教的道学先生,也是封建思想的代表。这里鲁迅利用暗示的手段向我们透露了鲁四老爷的典型性。因为“四叔”是与“四书五经”中的“四书”的读音是相同的,而且为了明确这种暗示,鲁迅特地在鲁四老爷书房的案头放上了一部《四书衬》。这是非常具有隐喻...

滑县18879145951: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
晨狮坤宁: 不知道你要说的本文指的是什么,下面的提供你参考!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写文章各有什么好处? 叙述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根据作者与所...

滑县18879145951: 以一篇作品为例来说明文学作品的层次结构,鲁迅的《祝福》 -
晨狮坤宁: 从《祝福》看鲁迅小说的叙述结构小说叙事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是对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特性进行分析的理论.与传统的小说批评相比,小说叙事学对小说进行叙事研究,给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深化了人们对小说这...

滑县18879145951: 鲁迅 《祝福》是用第几人称叙事的? -
晨狮坤宁: 第一人称啊...都是用”我“来叙事的

滑县18879145951: 鲁迅的《祝福》反映了什么 -
晨狮坤宁: 《祝福》是鲁迅写得最好的小说.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这个人物活生生地表现出来,把世态的苍凉,封建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无论是从选事,还是从写作方法上来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

滑县18879145951: 请比较长篇小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优劣曾经写了一半,中途停止
晨狮坤宁: 其实,小说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是可以根据情节的需要而灵活改变的! 叙述视角即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或聚焦),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

滑县18879145951: 鲁迅的《祝福》中怎样认识“我” -
晨狮坤宁: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指的是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 我”的特点:1、思想进步,表现在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憎恶鲁四老爷. 2、有同情心,表现在担心祥林嫂有什么不好的事,得悉死讯时的惊慌.3、软弱,退缩,圆滑世故.在“我”回答...

滑县18879145951: 郁达夫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与别人作品的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区别?
晨狮坤宁: 我认为郁达夫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与别人作品的第一人称叙述区别在于: 郁达夫的代表作品,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里的第一人称叙述,常常是把“我”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到的内容,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乃至唯一手段;而不少作家作品的第一人称叙述,常常只是一种对故事情节发展的合理补充,如鲁迅的《祝福》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郁达夫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有较多的静态心理描写内容,贯穿着伤感、颓废等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少作家作品的第一人称叙述不具备这个特点.

滑县18879145951: 祝福文章为什么选择以我为叙述人 -
晨狮坤宁: 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手法 , 使叙述亲切自然 自由地表达感情, 给人真实生动之感 , 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滑县18879145951: 分析论述鲁迅《故乡》《祝福》的叙事时间 -
晨狮坤宁: 鲁迅的小说《故乡》 在第一人称的小说叙事之中,叙事时间,通常会以回忆的形式,通过倒叙的手段来实现的,这种手法古来的小说就有.回忆会让读者感伤,这是因为人们通常生活在时间的均匀流淌过程中,而毫无知觉.艺术作品会通过某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