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支压力大,政策主要发力点在哪?

作者&投稿:公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编辑 王延春


近期,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在第五届财政与国家治理论坛暨《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研讨会上发表讲话称,中国的“财政收支矛盾异常尖锐,财政压力不断加大。从中长期来看,受疫情冲击、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以及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预计未来五年我国财政收入总额将呈低水平运行势态,而财政支出压力仍然较大。可以说,财政困难不只是近期、短期的事情,中期也会非常困难。”

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楼继伟在演讲中表示,“十四五”时期,多数省市的债务可持续性堪忧,粗略计算,大约四分之一的省级财政50%以上的财政收入将用于债务的还本付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而且累积了财政金融风险。


楼继伟的上述发言,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


来自财税部门的数据显示,2020年财政税收增速创半个世纪以来新低。2020年财政收入增速为-3.9%,为1976年以来的最低增速;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84.4%,增速为-2.3%,为1969年以来即半个世纪以来最低增速。其中,2020年社保收入中有超过2万亿元来自一般公共预算补贴收入,占社保收入的28%,占财政支出的8.7%。


财政运行体制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厘清?如何防范和化解财政领域的风险?财政危机离中国还有多远?为探寻政府债务问题的治本之道,《 财经 》杂志近日邀请了联办 财经 研究院专家、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建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宏观研究主管崔历进行了讨论。


依靠一般预算收入补贴社保缺口的做法难以维持


《 财经 》:当前财政领域比较突出的矛盾和困难是什么?


刘元春: 从全世界来讲,财政领域的核心问题是积极财政政策所带来的债务问题。从中国来讲,目前虽然政府的债务风险不是非常大,但债务的结构性风险比较突出,集中体现在地方政府显性隐性债务风险高、基层政府财政运转困难两个方面。这两个核心问题与整个财税体系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第二,财权与事权之间不匹配;第三,财政的功能定位需要改进。财政体系目前处于一个大转型、大改革、大调整的时代,肩负着前所未有的主导性的作用,因此会出现相应的效率问题和公平问题。财税体制改革是今年的改革重点以及“十四五”规划重点,但财政领域的利益关联广泛,改革尤其困难,要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改革更困难。


许善达: 目前,政府的各种债务增长很快,利息支付和到期后的本金偿还会给一般预算收支带来很大压力,财政收入的增量调整空间正逐步缩小,动用国有资本存量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2017年末,国务院印发的《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指出,划转比例统一为国有资本的10%。


从当前的财政困难情况来看,靠一般预算收入来补贴社保缺口的做法难以维持,必须用国有资本的存量解决社保缺口,但是只划10%肯定是不够的。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增加国有资本划拨,而是首先要研究已经划拨的部分如何能够替代财政的一般预算支出。现在国有资本的权益处于备用状态,并没有实际进入社保收支体系。


目前还是需要打通这个渠道,使备用的国有资本权益资金替代一般预算支出,进入社保的实际收支,如果不够再追加划拨的比例。如果这项改革能快速推进,对调整财政格局将会有很大推动,对防范财政风险也将会有很大帮助。


未来,中央、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补贴给社保的体制不能再继续了,要加大社保体系改革,尽快实现全国统筹,用国有资本权益逐步减少一般预算补助。同时尽力提高社保基金收益。


《 财经 》:在当前财政收支压力下,是否还要继续对企业减税降费?


许善达: 中国企业税制的竞争力低于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一点在高 科技 、重资产企业上面表现得最为充分。未来中国的发展主要靠高 科技 、重资产企业跟外国企业竞争,因此,需要通过税制的进一步改革,提升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这是提高中国企业税制竞争力的重要决定。这项政策实际上不是在减税,而是在推迟纳税时间,减轻企业财务负担,降低资产负债率,减少利息支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降低,上市公司的股价就会提高。减少利息支出,企业成本则会降低。最典型的企业是清华紫光旗下的武汉长江存储,如果留抵税款都改为退税,紫光集团可能现在不至于债务违约。


刘元春: 今年减税降费主体依然是中小企业,对于小额纳税主体,进一步提升起征点,对税率也进行了下调。今年的减税降费突出结构导向、创新导向等,已经逐步从去年的应急救助转向战略导向,逐步形成常态化。


“十四五”期间很重要的一个战略导向就是怎样扩大有效需求。从这个战略基点来看,持续的大幅度的减税,在中国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条件下,更有利于供给侧和生产端,而不是有利于消费端。因此,应当从总量性的减税转向结构性的减税。


防范地方债务风险需化解地方财权事权匹配难题


《 财经 》:如何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包括显性和隐性债务风险?


朱海斌: 2020年中国经济恢复很成功,但是全 社会 非金融部门债务水平提升非常快。去年中国的债务水平提升了25个百分点左右,尤其是政府债务上升速度非常快。涉及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去年疫情后有一定程度的恶化。除了预算内的专项债规模大幅调高,预算之外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债也是大幅增长。


崔历: 我国政府整体负债率较低,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需要解决包括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匹配、国有资产盘活等结构性问题。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一是需控制地方债务率,确保地方举债和财政收入、项目收益等相匹配;二是推动平台公司转型,减少隐性债务风险。不具备融资能力、自主经营能力的平台可能会逐渐被兼并重组、注销;而具备融资能力,运作良好的平台,将会顺应下一阶段城镇化、区域化发展趋势,继续担任地方发展的重要融资和国有资产运营平台的角色;三是健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体系,提高地方财政应对风险的能力。


刘元春: 解决隐性债务要加强监管,进行阳光化、法治化、透明化管控。同时,要调整财税体系。由于过去事权和财权不匹配,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和罚没收入等来进行弥补,因此土地财政成为了地方财政的一个核心来源,但现在土地收入收缩,传统税基提升不起来,转移支付控制的力度增强,资管新规和投融资平台严控之后,最后发现地方政府必须通过一些所谓的“创新”来规避监管,来完成其所承担的大量刚性支付功能。


很多改革在这样的利益体系下,好改革变成了坏招数,比如出现了假PPP、类REITs等,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因为在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根据法律进行“创新”的内生冲动难以抑制。治本的方法,包括转换地方政府职能、进行财税体系的重大改革、改进地方官员考核、加强数字化监管等。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体系自身面临着很庞大的改革。第一,基层行政机构冗员问题。第二,事业单位吃空饷问题。因此,地方行政体系需要进一步的瘦身健体。


地方政府与地方国企还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勾兑现象,催生了地方封闭、市场分割、利益输送等行为。要通过地方国企改革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打破地方政府与地方国企之间的利益链接。中国应当做强做大有国际竞争力的央企,但是不应当每个县都有国企。这不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打破政府和国企的利益捆绑。


硬化地方国企的预算约束也是关键。要调整地方国企的业务规划,不符合战略发展方向、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该淘汰的一定要淘汰。债务违约问题集中体现在地方国企,一些地方僵尸国企成为了吸金黑洞,这个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 财经 》:如何节约财政成本、提升支出效率?


许善达: 一些直达的扶贫资金从中央直接拨到县,不经过省市两级财政,减少了省和市两级政府对中央扶贫资金的滞留,提高了财政效率。在财政收支管理技术方面,仍有很多可改进的地方。政府各部门、财政局等可以利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节约财政支出。


朱海斌: 一是支出要从预算外向预算内调整,近几年中国的专项债规模每年都在扩大,其实是好事,反映了一些预算外的项目转移到预算内,变得更加透明。二是加强支出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加大外部监督力度。未来政府职能要变化,从更多参与生产投资活动变为服务型政府。此外,政府的信息公开,接受体制内外各方监督,也是有待改善的领域。


当年的土地财政收入应由未来多年的支出来匹配


《 财经 》:有人担忧财政危机现象,如何避免中国一些地方出现明显的财政困难?


刘元春: 现在谈财政危机言之尚早,在中国肯定是不会出现的。只要能遵循科学规律进行财政监管,就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中国政体决定了政府的自我调整能力很强,整个体系的转换非常快。中国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全国一盘棋,中央政府手中能掌握的资产很庞大。要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财政管控、监督体系。


《 财经 》:怎样看待今后财政政策的主要发力点?


朱海斌: 财政政策今年不仅要呼应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和正常化,还要和未来中长期经济结构转型结合起来。财政支持的方向,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和项目相关。财政对于特定领域的投资非常重要。例如,公共投资可以为未来数字化经济、技术创新、5G和新基建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当一部分政府投资可能通过PPP,鼓励 社会 资本参与,政府起到引导作用和参与合作。在基建投资、环保和绿色投资等方面,中长期的投资需求是巨大的,但仅仅靠公共投资无法满足,而且公共部门投资的效率也存在问题。因此,怎样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投资更好地结合,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再加上私人部门的效率、商业可行性评估,仍然有改善的空间。


现实情况是,盈利性好的项目私人部门并不需要政府发动就有意愿去投资。进入PPP的项目大多是一些投资期比较长、回报率相对比较低的项目,如果政府有能力给予支持,如政府购买和有些收益的保证,可能 社会 资本会愿意参与。但如果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那么私人部门的投资意愿仍然不足。另外在PPP里面,风险承担往往会是问题,在一些情况下,地方政府承担了过多的风险。因此,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操作上的规范。


此外,财政以往做得不太够的方面是在 社会 服务和保障方面,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民生保障和社保体系方面做得不够,需要加强。比如,2020年针对疫情后的弱势人群的失业救济、各种形式的财政支持,中国和其他国家比力度明显偏小。政府要继续增加民生、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许善达: 中国的一个地方政府很像是一个董事会,最主要的职责是招商引资。中国地方政府承担发展经济的责任在全世界是最突出的,其对经济推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发展是依靠投资的拉动,投资是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投资才有税收、就业。很多地方领导人负责抢项目、抢投资,但是也可能遇到假项目,一些人利用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骗取资源、土地和设备。因此,在中国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项目风险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 财经 》:如何降低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


朱海斌: 谈到土地财政,首先要承认它在过去20年的房地产市场、基建改善和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些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去年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超过8万亿元。现在很多讨论集中于如何找到替代土地财政的收入来源,比如热议多年的房产税。但是这些讨论过度关注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而相对忽视了政府支出方面需要大的改进。


土地出让金对应的是未来70年的地租收益,一年的土地财政收入应该由未来多年的支出来匹配,而不是当年内就把当年的收入都用完。现实情况是土地出让收入往往当年就被花完了,而且形成持续性的刚性支出需求。一旦某一年土地财政收入大幅下跌,马上就会出现地方财政的问题。土地财政的改革要严格规范土地出让金(以及更广泛的财政支出)的使用和监督,要专款专用、支出透明、引入内外各方面的监督。


许善达: 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还会持续下去。中国当前处于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员向城市流动性较高,对城市住房的需求就会很高,需求高则房价不会下降。而农村和乡镇的居民住房会过剩,早晚会淘汰一批。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在持续增长,一些地方政府通过限价等行政性手段来抑制房价,肯定是抑制不住的。未来,还是需要在供求关系上进行调整,增加住房供给,特别是保障性住房供给,房价压力就会随之降低。只要房价有上升的空间,土地价格就有上升的空间。


财政体系改革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 财经 》:未来,中国财税体系的改革应当从哪些方面突破?


许善达: 对于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中国的领导层已经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现在要加快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这也是化解财政风险的治本之道。当前一般预算压力很大,如果进一步给企业降低税负,债务风险较大。用国民财富存量(国有资本)替代国民财富增量后,一般预算将会有更大调整空间,调整后的财政补贴可用于降低企业税负和偿还政府债务,重新进行资源配置。


刘元春: 第一,在总体债务率可控基础上存在结构性风险。目前结构性风险主要体现在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关系上。当前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很明显,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来,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配置存在着冲突。目前,只能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但依靠转移支付体系,很难适应中国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


第二,转移支付的模式有待改进。例如,专项转移支付规划是否合理,一般转移支付量是否足够大,以及省级财政与基层财政之间的贯通问题。省级财政在转移支付中是区域统筹的枢纽,其是否能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否能根据地方政府运转的新时代的要求来进行调整,这里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去年疫情时期建立的财政直达机制常态化是体制性的大调整,加强了转移支付的渗透,同时保证基层政府的平稳性和连续性。


第三,财政的区域统筹是否严格按照行政板块进行统筹,其涉及功能、定位问题,现在的区域统筹按照行政板块统筹,和区域功能、定位之间存在着冲突,即结构性问题全面凸显。


第四,财政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时代发展。从收入的角度来讲,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收模式不可持续,要考虑适时推出房产税、遗产税等。大量的新业态、新模式、新部门全面涌现。税基要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最明显的就是平台经济,甚至成为了避税漏税、财富转移的枢纽,还有一些大规模跨国公司的建立,导致税基弱化。


第五,中国的税收成本很高,但在信息化时代,现代化的税收体系并不需要那么多人员和成本。


目前财政改革一定要抓住窗口期,特别是基层政府财政运转困难的窗口期。当前的核心问题是财税改革没有找到突破口,没有构建出一个可实施的科学路径,应当抓住目前财政所凸显的系统性问题,寻找改革路径。


《 财经 》:如何更好地利用专项债来支持经济发展?


崔历: 一是坚持专项债发行以项目为主导:专项债要求项目按照自身收益与融资能够自求平衡。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发行最多的省份为广东、山东和江苏,均超过2000亿元。未来,预计专项债继续倾向重点项目多、风险较低的地区。发达地区的省份未来发行专项债和投资的空间更大,从收益角度讲更可持续。


二是适当扩大专用债使用范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今年专项债将会“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放宽行业领域、创设新品种,适量增加地方发债的自主性可减少资金沉淀,提高投资效率,推动地方投资。


三是提高专项债发行市场化水平:完善信息披露体制,推动债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债券利率合理反映地区差异和项目差异,有利于提升债券流动性,支持地方政府融资。


四是加强债务管理:统筹管理地方政府的资产和债务,同时加强对专项债项目的全周期监管,保持地方债务的可持续性。


刘元春: 如果大型项目建设债务资金跟不上,可能会成为烂尾的项目。因此,要保证财政有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投资方面,基础性和产业项目的投资,其盈利能力还不错。但是要警惕地方新一轮的经济泡沫、基建泡沫已经开始出现,则在专项债方面不宜过度膨胀,同时要保证原来的战略性项目布局。


从政府的投入来看,核心点还是要提高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民间投资每年占投资总额的60%。政府要做一些基础性、引导性和战略性的工作,降低资源配置的扭曲,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帮助中小民营企业渡难关。




降低行政运行成本!31省份过紧日子,有何新安排?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支压力不断加大,地方政府过紧日子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根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近公布的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报告,所有省份都强调要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这包括继续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等,削减非急需和非刚性的支出,以便腾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保障民生。

财政收支压力大,政策主要发力点在哪?
许善达: 目前,政府的各种债务增长很快,利息支付和到期后的本金偿还会给一般预算收支带来很大压力,财政收入的增量调整空间正逐步缩小,动用国有资本存量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2017年末,国务院印发的《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指出,划转比例统一为国有资本的10%。 从当前的财政困难情况来看,靠一般预算收入...

中国财政收入承压明显,该如何应对?
如果我们想要有效提振经济发展的话,我们必须要给普通人的经济负担减负,同时也需要主动刺激大家消费,我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满足供给端的生产与销售问题。我们的财政收入承压相对比较明显。在进入下半年之后,我们的整体财政收入承压相对比较明显,收支矛盾也比较紧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跟新冠...

中国财政收入承压明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受疫情、留用退税等减税降费政策以及房地产市场“寒流”的影响,财政收入面临较大压力,财政收支矛盾凸显。但随着经济预期逐步回升,库存剩馀的退税政策结束,专项债券转换政策形成释放效果,而去年基数较低的原因是,收入侧压力或在几个月后将缓慢释放,财政收支矛盾短期内将有所缓解,但长期均...

二零二零年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哪些压力和困难?
4. 财政金融风险上升。与房地产调整、产能过剩和政府性债务相关的金融产品违约风险开始显现。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收支压力增大,实体经济的困难开始向财政金融领域传导。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也导致部分地区非法融资现象有所抬头。这些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加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也使得财政金融风险上升。5....

深圳财政收入下滑约44%!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说明了什么?
深圳财政收入下滑约44%,而且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也在加大,主要是地方财政的矛盾加深,带来的一些问题。当大规模退税减税落地之后,就会出现一个减收的状况,所以经济压力会越来越大。而且在疫情方面的影响一些经济收入也超过预期的这样的因素作用下,也会带来收入下滑的状况。从最新的数据信息上看,深圳的财政...

形势政策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尽管预算内税收较低,但全口径政府收入负担较重,"十五"将面临财政收支压力,包括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投资和市场化改革的成本等。积极财政政策将持续,面临结构调整和技术扩张的压力,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会增加。财政基础薄弱,调控财力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明显,中央财政将面临严峻考验。三、...

第一财政大省晒账本:去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今年仍突出
《报告》在谈及今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时称,广东省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随着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加之2022年集中实施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2023年财政收入将实现一定恢复性增长。但由于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加之盘活政府资源资产空间缩小,财政增收压力...

二零二零年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哪些压力和困难?
4、财政金融风险加大。与房地产调整、产能过剩、政府性债务相关的金融产品违约风险开始暴露,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增大,实体经济问题开始向财政金融领域传导。融资难融资贵也导致部分地区非法融资现象抬头。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传导,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导致财政金融风险上升。5、企业进入去库存阶段。我...

从国内看 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表现?
压力表现在两方面:1、要把困难和问题想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和预案准备得更充足一些,做好迎难而上的准备。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坚定战略自信。2、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抓住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海兴县17280742922: 出现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如何操作?这些政策的优点和缺 -
都非曲咪: 理论上通货膨胀时期,即货币供应量较大产生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采取的政策围绕以下几点:(1)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

海兴县17280742922: 如何才能使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
都非曲咪: 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要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千方百计壮大财政实力.注重引进资源延伸加工和非资源型项目,谋划大项目、好项目,提高项目落地成功率;清理整顿现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改革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方式,使之更加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将土地出让、矿产权益转让、环境监测、国有资产外置等应纳入预算内管理的收入,全部全额纳入预算内管理

海兴县17280742922: 谈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以及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
都非曲咪: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过程中,部分体制性、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运行面...

海兴县17280742922: 地方政府该如何平衡财政收支 -
都非曲咪: 受营改增、审批权取消、中央转移支付压缩等影响,以中西部省份为代表的地方财政本级收入增幅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但支出反而加大,且地方政府债务也到了集中偿付期,预计明年财政收支将更加困难.理论上,地方财政收支与地方的经济总...

海兴县17280742922: 用经济学知识分析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都非曲咪: 我就先瞎写点,就当抛砖引玉了 经济学无非就是一个资源的稀缺性和供求机制的问题,如果要分析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里稀缺的资源就是就是货币了.当然,这两个政策的定义和对经济的影响教科书和网上都找的到.财政政策主要是...

海兴县17280742922: 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
都非曲咪: 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财政收入的增加是财政支出的前提,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基础.虽然从长远来看,国家实力的增强必然会给每个企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机会,但是,它...

海兴县17280742922: 如何协调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
都非曲咪: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

海兴县17280742922: 我国财政政策实施手段有哪些? -
都非曲咪: 一、我国财政政策实施手段有:财政收入(税收),财政支出,国债和政府投资等.\x0d\x0a 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x0d\x0a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权威性等特点.税收...

海兴县17280742922: 国家财政如何促进经济平稳 -
都非曲咪: 现代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随着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断调整的.但这种调整在一定时期内又保持相对稳定性.主要的调节方式有:①动态调节.即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定相应的财政政策.②总体调节.即从全局上组织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平衡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③主动调节.即基于对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政策.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有膨胀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总量调节政策和结构调节政策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