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天文学和宗教的关系

作者&投稿:时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宗教与天文学的关系~

澳洲昆士兰大学

钟茂森博士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此文曾在2003年7月4-6日举行的澳洲宗教研究协会学术会议上用英文宣讲)

佛法与科学常常是互相揭示、互相说明的。最近,我从太空物理学上又得到了一些启示。净公上人(净空老法师)曾在宣讲华严经时多次提到,佛陀教育是关於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现代科学已在逐步证实释迦牟尼佛在经中所讲的真相。净公上人的这些开示引发了我发掘太空物理学与佛法关系的兴趣。我最近浏览了美国国家航天航空管理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NASA)的网络文献。美国NASA於1958年创建之后,成为世界领先的航天物理中心。我阅读了NASA科学家们的有关宇宙形成及发展的文献,很受启发,近代科学在宏观世界的研究中,证实了佛教《华严经》、《般若经》、《大乘无量寿经》所描述的许多真相。

现代太空物理学研究的是我们这个宇宙的形成与发展。这门学科是建立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上的,许多的发现都是靠高深的数学推导出来的,普通没有数学和物理学背景的人可能很难去理解。不过,我们今天不必去钻研那些数学公式,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些科学研究中去领悟一些讯息。下面我将详细为各位分析,这些现代的科学研究发现与释迦牟尼佛在约三千年前所讲的宇宙真相如此惊人的相似。这里我将用平实的语言,尽量避免数学推导,著重在让大家理解其中的理念,并结合佛对宇宙真相的阐述做对照性的说明。我将论述以下三点:

1、时空是假相

2、无中可生有

3、宇宙之起源


1、时空是假相

在物理上要证明这个现象不是一件容易事,虽然我们在这里不过分去强调数学推导,然而要说明这个理念多少还是要借助於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关於在「非牛顿系统」中的匀速与加速度运动的理论。十七世纪中到十八世纪初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建立的物理学,适用於三度空间的物体运动,尤其是地球上小型缓慢物体的运动,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汽车、火车的运动,飞机的飞行等等。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是完全不同的系统。在牛顿理论中,空间和时间是绝对不变的,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空间、时间、质量、能量都是相对可变的。这个理论完全改变了现代物理学的方向,为宇宙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本人於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的伟人」。他被后人尊为「现代科学之父」。(注: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实际上是在光电效应方面的贡献。)

相对论有两个层次的理论: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适用於匀速运动的物体,而广义相对论适用於加速运动的物体。爱因斯坦第一篇相对论的论文发表在1905年一个学术杂志《物理学年志》上。同一期中还刊载了他关於布朗式运动与光电效应的论文,使他於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和其他几位学者,发现当物体在接近光速运动中,许多物理特性会改变,例如物体的长度、体积等。物体的长度与速度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数学公式来说明:



Lv是运动中物体的长度

Lo是静止时物体的长度

V是运动物体的速度

C是光的速度,即每秒约30万公里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当物体在高速运动时(接近光速时),在我们的眼中,它的长度会缩减。下图描述了物体长度与速度的函数关系。

图一:物体的长度与速度的关系



因此,当一个物体以光速运动时,那麼V=C,→V∕C=1,则。我们此时会看到物体没有任何长度和体积(Lv=0)。也就是说,根据爱因斯坦的公式推理,物体的大小、长短、距离在光速状态下统统消失。打个比方说,在一定条件下,你看澳洲与美国之间没有距离。用另一个比喻看,在一定条件下,你可以同一时刻在地球与火星上出现,因为地球与火星的距离在此条件下没有了!正如美国NASA的太空物理学家斯丹‧顿沃博士讲的,物体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出现。所以远近的距离不是绝对的,它是依赖观察者之状态而定。因此,绝对独立的空间和距离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人的错觉而已。

在观察者眼中,物体处於光速状态时,物体的体积、空间和长短、距离就突破了。如果观察者处於深度禅定状态,他眼中的空间和距离也突破了。据记载,中国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在禅定之中到达天上(兜率天内院),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这个真实的记载,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佳话。而自古至今,在禅定之中突破空间、距离者不乏其人。

佛与大菩萨们都有这种能力。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讲「我以普贤行愿力故,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释迦牟尼佛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说「彼佛(阿弥陀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又说:(大菩萨)「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突破空间、距离已不是神话,这完全取决於观察者的状态,用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可以解释。因此佛家讲「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以上论述的是空间距离是假相,而至於时间也是假相,在物理学的相对论中也有精辟的论证。在爱因斯坦物理学中一个关键的假设前提,便是光的速度是宇宙中最高速度,并且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说,光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每秒299,792公里(约30万公里∕秒)运行,这是物体可以达到的最高速度。特殊相对论是在这一前提下提出来的。

那麼,让我们先考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假设我们现在在一辆快速行驶的火车上踱步。我们在火车里感到自己在走得很缓慢,因为我们用火车作为我们的参照物。而一个火车外的观察者看到我们正在快速地超过他,这是因为我们相对火车的速度慢,但相对於车外观察者的速度很快的缘故。

现在我们再考虑一个例子。假设我们乘上一架太空飞船,这架太空飞船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离地球。假设现在我们在太空飞船上用一个特定的时光仪器,每秒钟向地球观察人员发出一个光的讯号。在我们这些太空船员眼中,相对於地球观察员的相对速度极快(接近於光速)。我们在太空船中看到时钟信号仪器每秒钟发出的光信号很正常,每秒钟的时间长度没有增加或减少。而对於地球观察员来讲,他们所收到的光信号比较缓慢,因为光从高速飞离的太空船上返回地球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地球观察员每次收到信号的间隔,比太空船上的一秒钟要拉长(即一秒钟又加上光返回地球所需的时间)。在这种情形下,地球的观察员观察到的每秒钟的时间间隔拉长了,时间走的缓慢了。这种现象称为『时间蔓延』(Time Dilation)。理论上讲,你可以将很短的刹那延长至极限长的时间,而你自己身体都几乎没有任何老化。这便容易理解无量寿经中讲的「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於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於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所以如果我们证得了如来的定慧,这种超越时间的能力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另外一个关於时间蔓延效应的著名例子,是爱因斯坦的「孪生兄弟」的例子。刚才讲的太空飞船,假设离开地球高速运行二十年,当然这个二十年是按我们地球日历来算的。假设有两个孪生兄弟同一天出生后,便分成两种生活方式,一个留在地球上过普通人的生活,另一个被送上这一艘高速运行的太空飞船,二十年之后再返回地球。二十年过后怎麼样呢?我们看到地球上的兄弟变成二十岁的青年了,而从太空飞船上返回的这个孪生兄弟还很年幼,比方说可能只有三岁而已。这是因为对於太空高速飞行的孪生兄弟,二十年缩短为三年的时间,而他的身体功能的成长也相对缓慢。

再进一步来讲,太空飞行员返回地球实际上是一种进入「未来」(即从三岁进入二十岁)。另一方面讲,对於太空飞行员来讲,如果时间可以进一步的减慢,乃至於减成一个负数,那麼这个太空飞行员便可以从「现在」回到了「过去」。

佛和菩萨有这种能力,能在同一时刻返回无限的过去和进入无限的未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到「我(普贤菩萨)能深入於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综上所述,空间与时间是可变的错觉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空间与时间可能会完全变样。事实上,最近所发现的宇宙黑洞就证明了这个理念。根据美国NASA太空物理学家的说法,黑洞中的时间与空间可能互相替换。这意味著空间可能变成时间的样子,时间可能变成空间的形状。佛法称时间与空间都是「不相应行法」,意思就是抽象概念,并非真实。再举一个生活中最容易感受的例子。比方我们乘飞机从香港20号起飞,到美国还是20号。所以诸位不要执著时间的概念,因为时间是假的!最近净公上人正好讲到《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一段「无有始终,若觅始终,如空中求迹,如影中求人」(这里「始终」是指时间)。

2、无中可生有

谈到这个理念,让我们先引用美国NASA太空物理学家斯丹‧敦沃博士的一段结论「自然界为我们揭示的物理现象往往同我们一般观察和认为的现象有天渊之别。例如,人在运动中的老化方式完全不同;空间可以变形;物质可以从纯能量中产生;物质可以在真空状态下忽然出现。」只要有足够的能量,物质便会从此产生,所谓「无中生有」。要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用一下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定律。这个定律讲,在一定条件下,能量可以凝聚成有质量的物质,物质的质量也可以分解为能量。这个守恒公式是:

E=mc2

这里,c 是光的速度,即每秒约三十万公里;E是能量;m是质量。能量等於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反过来,质量也可以从纯能量中产生。我们只要将这个公式倒装一下,变成:

m=E∕c2

也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量可以在一无所有的真空中变现出物质。换句话说,东西可以无中生有。事实上,在量子的微观世界中,我们常看到物质在虚空中自然出现。

这个物理学的发现,证实了佛经里所讲的「空即是色」(「色」指物质),令我们想起《无量寿经、受用具足品》中所讲的:(极乐世界)「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需,悉皆如念。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事已化去,时至复现」。极乐世界中这种自在的生活状况,用现代的物理学完全解释得通。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人,可以随时将能量变现出物质来用,用完之后,又将物质变为能量而化去。他们的能量从何而来?他们是从一心念佛的念力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可随心所欲地变现物质。诚如《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无中可生有,有也可归於无。现代物理学认为,物质实质只是「场」而已。爱因斯坦说「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又说「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的存在」。并认为物质只是人的错觉,所谓「色即是空」。这一点在佛教中,许多修行者都证实了。中国50年代的高僧大德圆瑛法师曾在禅定状态中穿过关锁的大门而出去。这就证明了物质是人的错觉。

3、宇宙之起源

物理学中认为在量子世界里,物质可以从空无中产生。这里量子是指最小的能量单位。那麼我们的宇宙从何产生的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也是从空无中产生的。

美国NASA的敦沃博士说:当物理学家讲到这个「空」字,他们是在搞一个文字谜,因为我们平常观念中以为真空便是「空」,便是什麼都没有,而实际上,物理学家很清楚,真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而宇宙形成以前的这个状态,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连真空都没有。这个状态,并非我们一般心目当中所思量的空无状态。

敦沃博士承认说【我们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数学理论来描述这个宇宙前的状态,但是可以推断它是多维次。产生现在这个大宇宙的空灵状态并不是毫无一物,也不是我们今天所懂得的任何一物。我们用「空无」这个词,是不得已的说法。这样看来,《牛津大辞典》中讲的「空无」,於今天我们所发现的「空无」是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

佛家讲:宇宙本来的状态,在佛经上用「自性」或「佛性」或「心性」来表达。它并无形相,但确实存在,不得已才称之为「空」。打个比方说就容易理解,这个「空」就好比是磁铁的磁性,磁性是看不见、摸不著的,但你不能说它没有,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磁性的作用极大,发电机与电动机都因磁力而显功用。佛家用「八不」来表达这种状态「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佛家认为这种空灵能现妙有,能现宇宙万物之相。佛在三千年前就指出这种空灵是我们的心性。《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里讲的「心」,就是自性,就是本来面目。最近,日本东京的科学工作者江本胜博士经过八年对水的微观观察,发现水的结晶体的形状能随著人的思想语言而变化。善心善言对水,水的结晶体形状就很美丽。恶意恶语对水,水的结晶体形状就很丑陋。证明佛经上所讲的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现在我们来看看科学家认为的宇宙形成的那一刹那是什麼样子的。科学界目前广泛所接受的是所谓「宇宙大爆炸」的形成理论。根据大爆炸的理论,我们的宇宙是在大约100至150亿年以前在一个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大爆炸以前,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那一种状态不是我们可以想像出来的。就连许多宇宙的定律在当时也不适用。佛用「不可思议」来描述这种状态,而科学家也承认这种状态我们可能永远不能用思维去理解。然而,佛告诉我们用「不思不议」的禅定方法,在精神意志深度集中时,所有的念头都放下,这时一切障碍我们了解真相的东西都去除了,那麼宇宙的本来面目便完全显现,这种境界称为「明心见性」。那麼我们的宇宙在出生之前有多大呢?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宇宙的大小当时只有10-33厘米。即0.00…001(33个0)厘米。这一个极微小的数字无法用我们常规思维去想像。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我们头上一根头发直径是0.01毫米,切取这根头发的直径平面,将这个宇宙原点放入我们的这个头发中,可以在这根头发的直径距离上平行放置多少个这样的原点呢?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放置一百万亿亿亿个这样的宇宙原点!

要知道,我们目前广袤的宇宙所蕴藏的全部信息原本存在於这样小的微粒之中!这些信息包括宇宙中所有的时空,所有的星系,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也包括你跟我!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我们身上的一根头发竟能包容这麼多亿亿亿个宇宙!难怪佛给我们讲,「大小不二,大小平等」,《华严经》中讲的「一多相容」。原来,无限大和无限小是没有差别的。佛常讲,不可计数的世界国土可以从一个人的汗毛孔中现出来。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例子中理解「大小不二」,例如:澳洲净宗学院图书馆所藏的一套大藏经有八十多册。我们知道,现在有大藏经的CD,仅两片而已。八十多册的大藏经体积很大,两片CD的体积很小,然而它们所容纳的信息却完全相同。这也是「大小不二」。

另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是,从这个小微粒扩张成大宇宙,所需的时间极其的短促。太空物理学家告诉我们,在10-33秒内,这个微粒扩张了1026倍。按这样的扩张速度来讲,在千分之一秒内,这个极小的微粒已扩张成比目前我们的太阳系还要大!我们平时看电影,电影机的底片每1∕24秒换一张,我们已无法觉察画面的分断了。千分之一秒比1∕24秒更短好多倍,我们何以能觉察呢?宇宙的产生原来是瞬间完成的!佛家讲大千世界「一时顿现」。那麼,「一时顿现」是什麼时候呢?正是当下!一时顿现宇宙全体,顿现之后,马上又顿时消失。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容易理解,在黑暗的大厅里一开灯,厅内全景一时顿现,一关灯,全景顿消。《首楞严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此之谓也。

所以,现代科学讲的宇宙起源可归结如下:宇宙原本是「空」,在「空」中忽然产生了一个微粒,微粒在瞬间形成了宇宙,而从此便开始不断的向无限推展。由宇宙原点变成大千世界。对於这个原点,现代科学只有一个数学的描述,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而佛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微粒是一种无明妄动的幻相。本来是清净无有一物的,忽然起了妄想,产生幻相,从而由细的幻相进入粗的幻相,世界宇宙随之展开。而整个宇宙是本来无所有,实际不可得,当下毕竟空。

最后,有人问到我们宇宙以外的其它的宇宙时,美国NASA太空物理学家这样回答「根据广义的相对论,我们的宇宙代表了一切万事万物,包括了时间空间,包括了所有的星系乃至我们尚未发现的太空。其他的宇宙代表了完全不同维次的时空。那些其它的宇宙现在或将来都无法与我们有物理性的交流。它们简直就是在无限与永恒的另一边,无法用我们的观察而达到的。」

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为我们介绍说,宇宙与宇宙是重重无尽的,而我们之所以不能看到其它宇宙,是由於我们的妄想执著挡住了我们的视野。如果我们能将妄想执著通通放下,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到所有的宇宙,佛就是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的时候,心地极清净,「净极光通达」,便是「此方即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即此方」。

现在来总结一下以上讨论的几个要点:

第一,空间与时间仅仅是人的错觉。在某种条件下,空间与时间都可以消失。你可以从不同地方同时出现,也可以同时进入过去现在未来。

第二,无中可生有。物质可以从空无中变现出来。纯能量可以转换成物质,物质也可以转换成能量。

第三,宇宙是从一个极微小的原点,在瞬间变现出来的。物理学家推证宇宙的产生,是顿现的。

虽然,目前太空物理学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但是浩瀚的太空对科学家来说仍是一个很大的谜。科学家发现的愈多,愈感到对宇宙的认识微不足道。而三千年以前,释迦牟尼佛不但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真相,而且为我们指出了证悟宇宙真相的方法。

诚如净公上人所感叹的,可惜现代的科学家没有学习佛法,否则科学将会有更突破性的进步。我们深深相信和殷切盼望,随著科学的发展,佛所说的许多宇宙人生的真相会逐步被证实。

最后让我引用现代科学之父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他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上,这种宗教意识来源於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若问哪种宗教可以应付现代科学进展的需求,那麼这个宗教便是佛教。」

无论对於佛法还是科学,我都是一个初学者。此文仅是抛砖引玉,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十方大德人士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

Acezel, Amir, 1999, God」s Equation: Einstein, Relativity, and the Expanding Universe, Dell Publishing.

Clark, Ronald W., 1971, 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 by, published, Avon Books.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on-line literature: http://www.nasa.gov



作者简介:

钟茂森博士,1973年出生於中国广州市,1995年毕业於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1997年获美国路易斯安娜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1999年获金融博士学位。他曾在美国德州大学布朗斯威尔分校和肯萨斯州州立大学任金融助理教授,目前已经在美国和世界的金融、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12篇学术论文,在美国和世界金融学术会议上发表了20篇论文,并两次荣获美国金融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现任澳洲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商学院高级讲师。他业余时间喜欢修学佛法,在净空老法师门下学习多年。

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佛教中所说的宇宙,与中国古代对“宇宙”这个词的理解相似,即:四面八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所以佛教中所说的宇宙,就是无边无际延续的空间,加上无始无终绵延的时间。
但佛教所说的宇宙只包括天文学家里所说的宇宙中的一部分。天文学家中所说的宇宙,包括所有的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物质、能量、时间、空间是构成宇宙的四要素。

澳洲昆士兰大学

钟茂森博士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此文曾在2003年7月4-6日举行的澳洲宗教研究协会学术会议上用英文宣讲)

佛法与科学常常是互相揭示、互相说明的。最近,我从太空物理学上又得到了一些启示。净公上人(净空老法师)曾在宣讲华严经时多次提到,佛陀教育是关於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现代科学已在逐步证实释迦牟尼佛在经中所讲的真相。净公上人的这些开示引发了我发掘太空物理学与佛法关系的兴趣。我最近浏览了美国国家航天航空管理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NASA)的网络文献。美国NASA於1958年创建之后,成为世界领先的航天物理中心。我阅读了NASA科学家们的有关宇宙形成及发展的文献,很受启发,近代科学在宏观世界的研究中,证实了佛教《华严经》、《般若经》、《大乘无量寿经》所描述的许多真相。

现代太空物理学研究的是我们这个宇宙的形成与发展。这门学科是建立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上的,许多的发现都是靠高深的数学推导出来的,普通没有数学和物理学背景的人可能很难去理解。不过,我们今天不必去钻研那些数学公式,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些科学研究中去领悟一些讯息。下面我将详细为各位分析,这些现代的科学研究发现与释迦牟尼佛在约三千年前所讲的宇宙真相如此惊人的相似。这里我将用平实的语言,尽量避免数学推导,著重在让大家理解其中的理念,并结合佛对宇宙真相的阐述做对照性的说明。我将论述以下三点:

1、时空是假相

2、无中可生有

3、宇宙之起源

1、时空是假相

在物理上要证明这个现象不是一件容易事,虽然我们在这里不过分去强调数学推导,然而要说明这个理念多少还是要借助於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关於在「非牛顿系统」中的匀速与加速度运动的理论。十七世纪中到十八世纪初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建立的物理学,适用於三度空间的物体运动,尤其是地球上小型缓慢物体的运动,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汽车、火车的运动,飞机的飞行等等。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是完全不同的系统。在牛顿理论中,空间和时间是绝对不变的,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空间、时间、质量、能量都是相对可变的。这个理论完全改变了现代物理学的方向,为宇宙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本人於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的伟人」。他被后人尊为「现代科学之父」。(注: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实际上是在光电效应方面的贡献。)

相对论有两个层次的理论: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适用於匀速运动的物体,而广义相对论适用於加速运动的物体。爱因斯坦第一篇相对论的论文发表在1905年一个学术杂志《物理学年志》上。同一期中还刊载了他关於布朗式运动与光电效应的论文,使他於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和其他几位学者,发现当物体在接近光速运动中,许多物理特性会改变,例如物体的长度、体积等。物体的长度与速度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数学公式来说明:

Lv是运动中物体的长度

Lo是静止时物体的长度

V是运动物体的速度

C是光的速度,即每秒约30万公里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当物体在高速运动时(接近光速时),在我们的眼中,它的长度会缩减。下图描述了物体长度与速度的函数关系。

图一:物体的长度与速度的关系

因此,当一个物体以光速运动时,那麼V=C,→V∕C=1,则。我们此时会看到物体没有任何长度和体积(Lv=0)。也就是说,根据爱因斯坦的公式推理,物体的大小、长短、距离在光速状态下统统消失。打个比方说,在一定条件下,你看澳洲与美国之间没有距离。用另一个比喻看,在一定条件下,你可以同一时刻在地球与火星上出现,因为地球与火星的距离在此条件下没有了!正如美国NASA的太空物理学家斯丹‧顿沃博士讲的,物体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出现。所以远近的距离不是绝对的,它是依赖观察者之状态而定。因此,绝对独立的空间和距离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人的错觉而已。

在观察者眼中,物体处於光速状态时,物体的体积、空间和长短、距离就突破了。如果观察者处於深度禅定状态,他眼中的空间和距离也突破了。据记载,中国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在禅定之中到达天上(兜率天内院),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这个真实的记载,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佳话。而自古至今,在禅定之中突破空间、距离者不乏其人。

佛与大菩萨们都有这种能力。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讲「我以普贤行愿力故,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释迦牟尼佛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说「彼佛(阿弥陀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又说:(大菩萨)「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突破空间、距离已不是神话,这完全取决於观察者的状态,用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可以解释。因此佛家讲「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以上论述的是空间距离是假相,而至於时间也是假相,在物理学的相对论中也有精辟的论证。在爱因斯坦物理学中一个关键的假设前提,便是光的速度是宇宙中最高速度,并且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说,光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每秒299,792公里(约30万公里∕秒)运行,这是物体可以达到的最高速度。特殊相对论是在这一前提下提出来的。

那麼,让我们先考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假设我们现在在一辆快速行驶的火车上踱步。我们在火车里感到自己在走得很缓慢,因为我们用火车作为我们的参照物。而一个火车外的观察者看到我们正在快速地超过他,这是因为我们相对火车的速度慢,但相对於车外观察者的速度很快的缘故。

现在我们再考虑一个例子。假设我们乘上一架太空飞船,这架太空飞船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离地球。假设现在我们在太空飞船上用一个特定的时光仪器,每秒钟向地球观察人员发出一个光的讯号。在我们这些太空船员眼中,相对於地球观察员的相对速度极快(接近於光速)。我们在太空船中看到时钟信号仪器每秒钟发出的光信号很正常,每秒钟的时间长度没有增加或减少。而对於地球观察员来讲,他们所收到的光信号比较缓慢,因为光从高速飞离的太空船上返回地球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地球观察员每次收到信号的间隔,比太空船上的一秒钟要拉长(即一秒钟又加上光返回地球所需的时间)。在这种情形下,地球的观察员观察到的每秒钟的时间间隔拉长了,时间走的缓慢了。这种现象称为『时间蔓延』(Time Dilation)。理论上讲,你可以将很短的刹那延长至极限长的时间,而你自己身体都几乎没有任何老化。这便容易理解无量寿经中讲的「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於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於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所以如果我们证得了如来的定慧,这种超越时间的能力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另外一个关於时间蔓延效应的著名例子,是爱因斯坦的「孪生兄弟」的例子。刚才讲的太空飞船,假设离开地球高速运行二十年,当然这个二十年是按我们地球日历来算的。假设有两个孪生兄弟同一天出生后,便分成两种生活方式,一个留在地球上过普通人的生活,另一个被送上这一艘高速运行的太空飞船,二十年之后再返回地球。二十年过后怎麼样呢?我们看到地球上的兄弟变成二十岁的青年了,而从太空飞船上返回的这个孪生兄弟还很年幼,比方说可能只有三岁而已。这是因为对於太空高速飞行的孪生兄弟,二十年缩短为三年的时间,而他的身体功能的成长也相对缓慢。

再进一步来讲,太空飞行员返回地球实际上是一种进入「未来」(即从三岁进入二十岁)。另一方面讲,对於太空飞行员来讲,如果时间可以进一步的减慢,乃至於减成一个负数,那麼这个太空飞行员便可以从「现在」回到了「过去」。

佛和菩萨有这种能力,能在同一时刻返回无限的过去和进入无限的未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到「我(普贤菩萨)能深入於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综上所述,空间与时间是可变的错觉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空间与时间可能会完全变样。事实上,最近所发现的宇宙黑洞就证明了这个理念。根据美国NASA太空物理学家的说法,黑洞中的时间与空间可能互相替换。这意味著空间可能变成时间的样子,时间可能变成空间的形状。佛法称时间与空间都是「不相应行法」,意思就是抽象概念,并非真实。再举一个生活中最容易感受的例子。比方我们乘飞机从香港20号起飞,到美国还是20号。所以诸位不要执著时间的概念,因为时间是假的!最近净公上人正好讲到《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一段「无有始终,若觅始终,如空中求迹,如影中求人」(这里「始终」是指时间)。

2、无中可生有

谈到这个理念,让我们先引用美国NASA太空物理学家斯丹‧敦沃博士的一段结论「自然界为我们揭示的物理现象往往同我们一般观察和认为的现象有天渊之别。例如,人在运动中的老化方式完全不同;空间可以变形;物质可以从纯能量中产生;物质可以在真空状态下忽然出现。」只要有足够的能量,物质便会从此产生,所谓「无中生有」。要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用一下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定律。这个定律讲,在一定条件下,能量可以凝聚成有质量的物质,物质的质量也可以分解为能量。这个守恒公式是:

E=mc2

这里,c 是光的速度,即每秒约三十万公里;E是能量;m是质量。能量等於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反过来,质量也可以从纯能量中产生。我们只要将这个公式倒装一下,变成:

m=E∕c2

也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量可以在一无所有的真空中变现出物质。换句话说,东西可以无中生有。事实上,在量子的微观世界中,我们常看到物质在虚空中自然出现。

这个物理学的发现,证实了佛经里所讲的「空即是色」(「色」指物质),令我们想起《无量寿经、受用具足品》中所讲的:(极乐世界)「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需,悉皆如念。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事已化去,时至复现」。极乐世界中这种自在的生活状况,用现代的物理学完全解释得通。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人,可以随时将能量变现出物质来用,用完之后,又将物质变为能量而化去。他们的能量从何而来?他们是从一心念佛的念力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可随心所欲地变现物质。诚如《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无中可生有,有也可归於无。现代物理学认为,物质实质只是「场」而已。爱因斯坦说「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又说「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的存在」。并认为物质只是人的错觉,所谓「色即是空」。这一点在佛教中,许多修行者都证实了。中国50年代的高僧大德圆瑛法师曾在禅定状态中穿过关锁的大门而出去。这就证明了物质是人的错觉。

3、宇宙之起源

物理学中认为在量子世界里,物质可以从空无中产生。这里量子是指最小的能量单位。那麼我们的宇宙从何产生的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也是从空无中产生的。

美国NASA的敦沃博士说:当物理学家讲到这个「空」字,他们是在搞一个文字谜,因为我们平常观念中以为真空便是「空」,便是什麼都没有,而实际上,物理学家很清楚,真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而宇宙形成以前的这个状态,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连真空都没有。这个状态,并非我们一般心目当中所思量的空无状态。

敦沃博士承认说【我们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数学理论来描述这个宇宙前的状态,但是可以推断它是多维次。产生现在这个大宇宙的空灵状态并不是毫无一物,也不是我们今天所懂得的任何一物。我们用「空无」这个词,是不得已的说法。这样看来,《牛津大辞典》中讲的「空无」,於今天我们所发现的「空无」是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

佛家讲:宇宙本来的状态,在佛经上用「自性」或「佛性」或「心性」来表达。它并无形相,但确实存在,不得已才称之为「空」。打个比方说就容易理解,这个「空」就好比是磁铁的磁性,磁性是看不见、摸不著的,但你不能说它没有,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磁性的作用极大,发电机与电动机都因磁力而显功用。佛家用「八不」来表达这种状态「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佛家认为这种空灵能现妙有,能现宇宙万物之相。佛在三千年前就指出这种空灵是我们的心性。《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里讲的「心」,就是自性,就是本来面目。最近,日本东京的科学工作者江本胜博士经过八年对水的微观观察,发现水的结晶体的形状能随著人的思想语言而变化。善心善言对水,水的结晶体形状就很美丽。恶意恶语对水,水的结晶体形状就很丑陋。证明佛经上所讲的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现在我们来看看科学家认为的宇宙形成的那一刹那是什麼样子的。科学界目前广泛所接受的是所谓「宇宙大爆炸」的形成理论。根据大爆炸的理论,我们的宇宙是在大约100至150亿年以前在一个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大爆炸以前,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那一种状态不是我们可以想像出来的。就连许多宇宙的定律在当时也不适用。佛用「不可思议」来描述这种状态,而科学家也承认这种状态我们可能永远不能用思维去理解。然而,佛告诉我们用「不思不议」的禅定方法,在精神意志深度集中时,所有的念头都放下,这时一切障碍我们了解真相的东西都去除了,那麼宇宙的本来面目便完全显现,这种境界称为「明心见性」。那麼我们的宇宙在出生之前有多大呢?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宇宙的大小当时只有10-33厘米。即0.00…001(33个0)厘米。这一个极微小的数字无法用我们常规思维去想像。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我们头上一根头发直径是0.01毫米,切取这根头发的直径平面,将这个宇宙原点放入我们的这个头发中,可以在这根头发的直径距离上平行放置多少个这样的原点呢?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放置一百万亿亿亿个这样的宇宙原点!

要知道,我们目前广袤的宇宙所蕴藏的全部信息原本存在於这样小的微粒之中!这些信息包括宇宙中所有的时空,所有的星系,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也包括你跟我!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我们身上的一根头发竟能包容这麼多亿亿亿个宇宙!难怪佛给我们讲,「大小不二,大小平等」,《华严经》中讲的「一多相容」。原来,无限大和无限小是没有差别的。佛常讲,不可计数的世界国土可以从一个人的汗毛孔中现出来。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例子中理解「大小不二」,例如:澳洲净宗学院图书馆所藏的一套大藏经有八十多册。我们知道,现在有大藏经的CD,仅两片而已。八十多册的大藏经体积很大,两片CD的体积很小,然而它们所容纳的信息却完全相同。这也是「大小不二」。

另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是,从这个小微粒扩张成大宇宙,所需的时间极其的短促。太空物理学家告诉我们,在10-33秒内,这个微粒扩张了1026倍。按这样的扩张速度来讲,在千分之一秒内,这个极小的微粒已扩张成比目前我们的太阳系还要大!我们平时看电影,电影机的底片每1∕24秒换一张,我们已无法觉察画面的分断了。千分之一秒比1∕24秒更短好多倍,我们何以能觉察呢?宇宙的产生原来是瞬间完成的!佛家讲大千世界「一时顿现」。那麼,「一时顿现」是什麼时候呢?正是当下!一时顿现宇宙全体,顿现之后,马上又顿时消失。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容易理解,在黑暗的大厅里一开灯,厅内全景一时顿现,一关灯,全景顿消。《首楞严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此之谓也。

所以,现代科学讲的宇宙起源可归结如下:宇宙原本是「空」,在「空」中忽然产生了一个微粒,微粒在瞬间形成了宇宙,而从此便开始不断的向无限推展。由宇宙原点变成大千世界。对於这个原点,现代科学只有一个数学的描述,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而佛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微粒是一种无明妄动的幻相。本来是清净无有一物的,忽然起了妄想,产生幻相,从而由细的幻相进入粗的幻相,世界宇宙随之展开。而整个宇宙是本来无所有,实际不可得,当下毕竟空。

最后,有人问到我们宇宙以外的其它的宇宙时,美国NASA太空物理学家这样回答「根据广义的相对论,我们的宇宙代表了一切万事万物,包括了时间空间,包括了所有的星系乃至我们尚未发现的太空。其他的宇宙代表了完全不同维次的时空。那些其它的宇宙现在或将来都无法与我们有物理性的交流。它们简直就是在无限与永恒的另一边,无法用我们的观察而达到的。」

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为我们介绍说,宇宙与宇宙是重重无尽的,而我们之所以不能看到其它宇宙,是由於我们的妄想执著挡住了我们的视野。如果我们能将妄想执著通通放下,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到所有的宇宙,佛就是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的时候,心地极清净,「净极光通达」,便是「此方即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即此方」。

现在来总结一下以上讨论的几个要点:

第一,空间与时间仅仅是人的错觉。在某种条件下,空间与时间都可以消失。你可以从不同地方同时出现,也可以同时进入过去现在未来。

第二,无中可生有。物质可以从空无中变现出来。纯能量可以转换成物质,物质也可以转换成能量。

第三,宇宙是从一个极微小的原点,在瞬间变现出来的。物理学家推证宇宙的产生,是顿现的。

虽然,目前太空物理学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但是浩瀚的太空对科学家来说仍是一个很大的谜。科学家发现的愈多,愈感到对宇宙的认识微不足道。而三千年以前,释迦牟尼佛不但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真相,而且为我们指出了证悟宇宙真相的方法。

诚如净公上人所感叹的,可惜现代的科学家没有学习佛法,否则科学将会有更突破性的进步。我们深深相信和殷切盼望,随著科学的发展,佛所说的许多宇宙人生的真相会逐步被证实。

最后让我引用现代科学之父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他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上,这种宗教意识来源於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若问哪种宗教可以应付现代科学进展的需求,那麼这个宗教便是佛教。」

无论对於佛法还是科学,我都是一个初学者。此文仅是抛砖引玉,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十方大德人士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

Acezel, Amir, 1999, God」s Equation: Einstein, Relativity, and the Expanding Universe, Dell Publishing.

Clark, Ronald W., 1971, 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 by, published, Avon Books.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on-line literature: http://www.nasa.gov

作者简介:

钟茂森博士,1973年出生於中国广州市,1995年毕业於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1997年获美国路易斯安娜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1999年获金融博士学位。他曾在美国德州大学布朗斯威尔分校和肯萨斯州州立大学任金融助理教授,目前已经在美国和世界的金融、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12篇学术论文,在美国和世界金融学术会议上发表了20篇论文,并两次荣获美国金融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现任澳洲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商学院高级讲师。他业余时间喜欢修学佛法,在净空老法师门下学习多年。

阿拉伯帝国的科学家们对天文学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巴塔尼(al’Battani,欧洲人也称作Albatenius,公元850 ~929年)是对欧洲影响最大的天文学家。他的《天文论著》(又名《星的科学》,Kitab al-Zij)颇具学术价值,后来的一大批天文学家诸如哥白尼(Copernicus Nicholas)、第谷(Brahe Tycho)、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等人,无不研习巴塔尼的著作并受益非浅。他所创制的天文历表――“萨比天文”(Zijal-sabi),一直是其后几个世纪欧洲天文学家的基本读物。

巴塔尼出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哈兰(Haran,位于今土耳其东南)的一个崇拜星辰的塞比教派家庭,这恐怕与其日后对天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学习制作天文仪器的技能不无影响;但是他本人则是虔诚的穆斯林。巴塔尼的工作主要是在阿拔斯王朝著名的安提克(Antioch)与al’Raqqah(均位于今土耳其境内)天文台完成的。

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的主要成就在于,他不仅编录了489颗天体,而且把一年的时间长度精确至365天5小时48分24秒,重新计算出(春秋二分点的)分点岁差为54.5",以及测定黄道倾角为23º35´。它们比托勒密(Ptolemy)的《天文学大成》(Almagest)的描述更为准确。巴塔尼提出地球在一条变动着的椭圆形轨道上运动(偏心率),发现太阳远地点的“进动”(即太阳距离地球最远点的距离是变化的,这是巴塔尼最著名的发现),以及认为日环蚀可能是一种日全食。他对于太阳运行的观测比哥白尼还要精确,并且在几个世纪之后还被上述欧洲的天文学家所采用。

巴塔尼的《天文论著》于公元1116年由意大利提沃利(Tivoli)的普拉托(Plato)译成拉丁语,名为《De Motu Stellarum》(意为“on the motion of the stars”,即“论天体运行”)。

苏菲(al’Sufi,公元903~986年)所著《恒星图像》(或译作《恒星星座》,Book of Fixed Stars)一书,是伊斯兰天文学观测的三大杰作之一。苏菲根据自己的实际观测,在书中确定了48颗恒星的位置、星等和颜色,并且绘制出精美的星图与列有恒星的黄经、黄纬及星等的星表。他还为许多天体进行了名称鉴定,提出许多天文术语,许多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天体名称都来源于苏菲的命名,例如牵牛星(Altair)、毕宿五(Aldebaran)、天津四(Deneb)等。苏菲的星图也是关于恒星亮度的珍贵的早期资料。这位的天文学家对天文学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苏菲星云”(Al Sufi’s Cluster),国际天文学会还以用他的名字命名月球表面一处环形山来纪念他。

瓦法(al'Wafa,也称Albuzjani,公元940~998年)是巴格达(Bagdad)天文学派最后一位著名人物。已知他曾测定过黄赤交角和分至点,并且是提出“月球出差”(Evection of the Moon)的第一位天文学家;此外他还为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编撰了简编本。

奥玛尔·海亚姆(Omar Khayyam,公元1048~1131年)在当时由突厥塞尔柱(Seljuq)王朝管辖的伊斯法罕(Isfahan),参与并领导了天文历表的编撰与历法改革工作,制定的贾拉利历的精确程度已经十分接近格利高里历,测定一天的长度为365.24219858156天(后来由于政局的动荡历法改革工作被迫终止)。

比鲁尼(Biruni,公元973~1050年)堪称那个时代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俱佳的“天才”,天文学(与数学)是其深入涉足的领域。他在一部近1500页的百科全书――《马苏迪之典》(Masudic Canon)中,测定了太阳远地点的运动,并且首次指出其与岁差变化存在略微的差别。著名的《马苏迪之典》是一部集天文、地理和民族学的通科著作。比鲁尼还设想地球是自转的。他在写给好友、同时代的著名医学家伊本·西那(ibn Sina,西方人称为阿维森纳Avicenna,公元980~1037年)的信中,甚至提出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学说,并且认为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形而非圆形的。至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银河系,比鲁尼发现它是由“无数的各种星体组合而成”。

其实,比鲁尼是一位勤奋、多产、涉猎范围广博的科学家,他一生写作了涵盖20多门学科的大约146部著作(只有22部传世),其中多数是与数学及天文学有关的,例如《投影》(Shadows)。

在法提玛王朝(Fatimid,公元909~1171年,中国史书称“绿衣大食”)哈里发哈基姆(al’Hakim)统治时期(公元966~1020年),天文学家尤努斯(也译作尤尼,ibn Yunus,公元950?~1009年)在参考200多年以来天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哈基姆星表》(也译作《哈基姆历数书》,al-Zij al-Hakimi al-kabir),并还用正交投影的方法解决了许多球面三角函数问题。尤努斯的杰出在于,他的计算细致而精准,例如,他注意到投向地平线的光线的折射所引起的误差,并且首次给出被观测物体的40´差角。他对月食的观测记录是极其可靠与可信的,其30次月食报告为近、现代天文学家,例如Simon Newcomb(1835~1909年),研究月球的长期加速度提供了珍贵的天文资料。

穆斯林的信仰要求礼拜的定时,而这与太阳与月亮或其它天体的运动是密切相关的。尤努斯就是一位可以给出精确时间的天文学家,而且他的天文历表可以在伊斯兰历、科普特历(一种古埃及历)、古叙利亚及波斯历之间进行转换或换算,以方便人们的使用。

公元1080年,西班牙穆斯林天文学查尔卡利(al’Zarqali,西方人称为Arzachel,公元11世纪)完成《托莱多星表》(也译作《托莱多天文表》,Toledan Tables),其中有天文仪器〔尤其是阿拉伯人特别擅长的仪器――星盘(Astrolabe)〕的结构介绍与使用方法。《托莱多星表》对托勒密体系进行了修正,以一个椭圆形的“均轮”代替水星的“本轮”。另外,《Book of Tables》也是查尔卡利的杰作。

在对于宇宙体系的认识上,西班牙的天文学家质疑托勒密的本轮学说,并试图说建立一个真正的宇宙体系。

先后经历过阿巴斯王朝与蒙古人建立的伊尔汗国(Ilhans)两个时代的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图西(al’Tusi,公元1201~1274年),不仅建立了月球的运动模型,而且还在1247年提出所谓的“图西力偶”定理(“Tusi-couple Theorem”,即线性运动可以由圆周匀速运动演化而成,反之亦然。)。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里巴(George Saliba,1939~)在评价“图西力偶”定理时说:“如果仅靠欧几里得(Euclid)的《几何原本》(Elements)和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等古希腊的数学和天文著作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哥白尼天文学的数学大厦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构建这一大厦所需要的,实际上也是哥白尼本人所利用的,是两种新的数学原理。而这两种数学原理却都是在哥白尼以前大约300年间发现的,并为伊斯兰世界的天文学家们明确地用来改进希腊天文学。”文中所提到的数学原理之一,便是图西的“图西力偶”定理,它在16世纪初被哥白尼采用。

图西一生写作了关于天文、数学(几何与三角学)、物理、哲学、伦理学及逻辑学等学科的100多部著作,甚至还整理过伊本·西那的《医典》(The Canon of Medicine),但是其中最著名的是《伊尔汗天文表》(或译作《伊尔汗历数书.》,The Astronomic Tables of Ilhans)。

位于今伊朗境内的、闻名遐尔的Maragha天文台也是在图西倡议下建立于伊尔汗国初期,其天文仪器甚至在当时被带到中国的元大都。Maragha天文台的遗迹至今尚存,成为人类文化遗产。

乔治·萨里巴在谈及阿拉伯帝国天文学与哥白尼天文学关系的时候说道:“当我们想到哥白尼天文学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所谓‘哥白尼革命’这样的概念时……我们便不难想像到哥白尼的数学天文学与在他以前用阿拉伯语写作的天文学家们之间的交融了。或者换句话说,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拉伯天文学与哥白尼天文学之间的模糊边界会是这样有趣了。”

Kevin Krisciunas则对某些蓄意抹杀那时的天文学成就的态度给予直率的批评。他在《世界天文学中心》(Astronimical Centers of the World)一书第2章的开头即写到:“那种认为在托勒密之后,天文学研究陷入沉睡直到哥白尼时代才得以苏醒的看法,是一常见的错觉……那些认为阿拉伯人没有做出自己的贡献的人们,对于这一学科并未进行过调查研究。”他还进一步指出,中世纪的天文学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用阿拉伯语书写科学著作的,即使是犹太人与基督徒也莫不如此。

事实上,阿拉伯帝国天文学在今天已经落下永久的烙印,甚至现在人们使用的很多与天文有关的词汇,诸如“azimuth”(地平经度、方位角)、“nadir”(天底)、“zenith”(天顶),都是源自阿拉伯语。

可以肯定地讲,阿拉伯帝国的天文学家对于宇宙天体的认识,是人类天文学史上由托勒密到哥白尼之间最重要的衔接。

  佛教中的三千大千世界

  [编辑本段]
  基本释义
  在梵语中,“世界”一词原来含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义。《楞严经》说:“世为迁流,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在为世。”这同现代物理学中相对论所提出的“四维空间”很相似。相对论认为:物理空间加上时间,即构成“四维空间”。不过,“世界”一词在具体运用时,偏重“界”,即空间的意义。
  我们形容丰富多彩的世态人情时,以“大千世界”称之。“大千世界”一词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佛教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这一个空间,便是一个小世界。这中间,有四大部洲,洲与洲之间山海回环。积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
  [编辑本段]
  关于“娑婆世界”的称谓
  “大千世界”又称“三千世界”。根据佛教的说法,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教主即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在当今佛典中广泛采用的经典译名。最早见于达摩祖师翻译的《金刚经》中。“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是“极乐世界”和“净土”的对立面;另一层意思,是说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堪能忍受劳累,难说能说,难化能化,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娑婆”二字的组合关系意,无法直接解读,其关系意是隐性的。而与之具有对称关系的准对象--“婆娑”,则可以直译为“旋舞迷离的”。 “娑婆”与“婆娑”,呈对称关系,两者所表达的“关系意”应该呈颠倒映射关系。
  映射关系列表如下:
  字序对称 “婆娑”---------对称-----------“娑婆”
  认识主体互为影射 婆娑世界---------对称-----------娑婆世界
  认识主体的方位 由外向内看--------对称--------- 由内向外探。
  从以上关系表中可以领悟出“娑婆世界”的原本含义。
  因此,以分别心说法:“婆娑世界”是眼在界外,所看世界之形在;“娑婆世界”则是心在界内,悟世界之本象。一个外观看形在。远观转动陀螺状,近察旋舞又迷离;着相才有形和影,若不着相皆空明。一个内探辩万象。上探无垠星际云,下探微尘量子流;不识娑婆真面目,只缘身在娑婆中。
  结合现代科学的一些发现,人们已经认识到,原子世界由外部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太阳系世界由外部的行星绕太阳旋转;银河系世界由外部星云绕中心旋转,这些“世界”之形态是“婆娑世界”最好的实证比喻。
  [编辑本段]
  “索诃世界”与“娑婆世界”译名的差异
  分析“索诃世界”与“娑婆世界”译名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三藏法师之所以在达摩祖师之后又将“三千大千世界”翻译为“索诃世界”,其本意体现了唐时期那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特征。
  以现代的世界构造逻辑而论,“娑婆世界”较“索诃世界”更贴近“三千大千世界”的关系意。“娑婆世界”所蕴涵的认识主体处于互为认识的时空对称关系中。因此说,“娑婆”---“婆娑”此时最原始的本原,这个关系式代表“佛”本意,也就是缘生万物的那个原初关系式。
  “三千大千世界”的中文译名之所以一直沿用“娑婆世界”,达摩祖师的《金刚经》译文之所以被喻为蕴涵了文字般若的经典,这不能说是没有原因的。
  随着人们在社会生活活动中的不断学习与思索,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精细。世界原本所谓的有形本元,在人们的认识的过程中变的越来越模糊。从有形的原子说,到二元心物说,进而到形而上的心元说等等。而当今的正教佛学由此也就被称之为了广义的智慧说。
  人类对“娑婆世界”的解释本身,表达了人类认识所达到的层面。人们对佛典的理解境界不同,认识也就不同。当今佛学大师对“娑婆世界”的再翻译基本脱离了旧时对“世界”本元的他性解释。进而转向了内观心识性的己证,比如将“娑婆世界”翻译为“堪忍世界”。“堪忍世界”应属于对“三千大千世界”心识性境界的认识。
  [编辑本段]
  “三”的意义
  佛祖之启示“一尘含数刹”,从剖析学的角度揭示了宇宙之本象。反观“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之“三”不是简单的数字之三,而是动生之“三”,与道家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三”有同理之妙。

1、牛顿
发现三大力学定律的科学家。1672年当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 任职25年。他热心于神学。他曾说:“在没有物质的地方有什么存在呢?太阳与行星的引力从何而来呢?宇宙的万象为什么秩序井然呢?行星的目的是什么?……动物的眼睛是根据光学原理所设计的么?……岂不是宇宙间有一位造物主么?虽然科学未能使我们立刻明白万物的原始, 但引导我们归向宇宙的主宰。”“圣经的预言有许多可信的凭据”, 他又说:“我愿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来证明神的存在, 以便更好地事奉神。”他晚年写了长达150万字的神学著作, 证明神的存在。他还写了但以里和启示录两卷预言的注释。他认为天体之所以会运动, 是因神先把它们一推, 这样, 就按“动者恒动”的定律一直运动下去。不过有人反对, 他们说牛顿不懂物质内部是运动的,而把物质的运动说成是“神的第一推动”。
牛顿果真不明白物质里面是运动的吗?他肯定是知道的。但为什么物质里面的原子都在运动呢?谁又把电子推动使它们不停地绕原子核转动呢?按热力学第二定律: 万物若只靠自身运动而进行, 必陷入混乱。没有神的推动是无法解释的。一切都是神创造的,他叫物质内部运动,物质就很有规律的运动下去了。

17.力克
他是个有名的天文台台长, 他是个基督徒。

18.哥白尼
他是波兰天文学家。他反对托勒玫的“地心说”, 提倡“地动说”。他是个基督徒。他曾说过:“人有灵魂的价值。”“引力是按照神的意志给予物质各部分的自然属性。”

19.开普勒
他是个德国天文学家, 于1618年发现了“开普勒三大定律”。他是个基督徒。
20.伽利略
他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他发明了摆钟、温度计, 是“现代科学之父”。他是个基督徒。

26.阿波罗火箭第八号 Apollo 8(太阳神)
去月球初步侦察, 在月球外围环绕之后返回, 3位太空飞行员携带了圣经, 并在太空朗诵了创世记第一章给全世界的人听。后来美国出了一张纪念邮票, 上面印有创世纪第1章1节:“起初, 神创造天地。”

27.奥尔德林
1969年7月20日他带领3人乘阿波罗11号首登月球。他们用无线电向地球全人类提议, 作片刻静默, 以表首登月球的感恩。他们又在那里读最后晚餐的经文, 同领主的晚餐, 并祷告说:“藉着这次登月得更进一步地感谢、认识创造宇宙和人类、维持宇宙的神。”他们还把诗篇第8篇插在月球上, 在美国国旗旁边。
28.艾德宁
他和另两位在1971年7月26日乘车到达发射台进入那360英尺高的太空火箭, 再进入顶部的太空囊, 距离地面足有一栋36层的大厦一般高。几天后, 他们到达月球。当他看到月球上的高山与深谷时, 他不禁地朗诵出诗篇的话来:“我要向山举目, 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诗121: 1-2)他在返回地球后, 他成为一位布道家。他在香港布道时说: 当他的太空船登陆之后, 他沿梯而下, 足踏月面时, 心中来了一种感悟, 知道神是实在的, 神亦与他同在。他说:“首先, 世界上有一位神, 这是绝对的事实。”

29.得尤克 Charles Duke
他在1972年乘阿波罗15号登月球。他在月球走了三天。当他回地球后, 改行经商。他虽名声显赫, 但内心空虚万分。一日, 在查经聚会归途中, 他重生得救了。他与神同行, 到处见证神的奇妙与大爱。
自从美国人登月以来, 许多太空人都更深认识了真神, 其中有13位辞职, 到神学院深造, 做了传道人,至少有71位决志全时间事奉神。
这些科学家只是见证主荣耀中很小的一部分。他们绝不是传福音的必然资料。那样是违背神意愿的。上帝不需靠着科学家来“增光”,反倒是:科学家信主,是科学家的福份。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求天文学和宗教的关系
他的《天文论著》(又名《星的科学》,Kitab al-Zij)颇具学术价值,后来的一大批天文学家诸如哥白尼(Copernicus Nicholas)、第谷(Brahe Tycho)、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等人,无不研习巴塔尼的著作并受益非浅。他所创制的天文历表――“萨比天文”(Zijal-sabi),一直是其后几个世纪欧洲天文学...

阿拉伯发展天文学存在宗教动机吗?
1、阿拉伯天文学的发展,阿拉伯天文学也称伊斯兰天文学,由于宗教原因,阿拉伯人很早便开始关注天文学。2、阿拉伯世界对天文学和数学的研究之所以比较深入,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是有关系的。

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什么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互补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非互相排斥或对立的关系。宗教和科学都是人类追求真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是它们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同。宗教主要关注人类的道德、精神和信仰层面,通过信仰和神秘体验来探索生命和世界的意义。而科学则更注重实证和实验,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

相信上帝(有宗教信仰)的伟大科学家有那些
哥白尼和宗教的关系非常密切,他本身就是一名教士;而且,促使这部堪称科学史革命的《天体运行论》出版的,是两位“路德宗”( 基督教的一个宗派 )教会成员。2 在哥白尼之后,众多的贡献卓著的科学巨匠与宗教的紧密关系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①开普勒——天文学上一位开创性人物,他提出并经过实验证明的“...

科学和宗教是什么关系? 他们是如何看待对方的?
天文学中的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作流体静力学研究的巴斯噶(Blaise Pascal):化学中的波耳定律的创设者波耳(Robert Boyle):物理学,尤其古典力学的奠基者牛顿(Isaac Newton);他的后半生就是从事圣经尤其是预言的研究,电学中的法拉弟(Michael Faraday);鱼类学有阿加西(Agassiz);遗传学的孟德尔(Gregor Johamn Mendel...

为什么说古印度的数学的产生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印度古代数学的产生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吠陀文献中就包含着明显的数学内容。数学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反过来,天文学也促进了数学的进步,这也与印度的宗教传统有明显关系。

请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天文和人文的关系,在线等
实际就是哲学研究的前身,所以我们通过天文学和王权的这种关系,以及天文学和古典哲学的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的影响,当然了,它对于其他方面,古代文化的其他的层面,也是有非常深的影响,比如说原始的宗教,古代的祭祀,包括它本身所提供的一套数术的思想,就直接影响了中国...

为什么要学天文历法
为对中国古代天文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应探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目的、动机 、方法 、体系 、宇宙论, 以及与哲学、宗教 、政治的关联是什么 ? 司马迁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可以说是道出了天文学的终极目的。中国古代天文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天人关系 ,即宇宙与人间社会的种种关联的探索 。宇宙...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爱因斯坦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看法是全社会尤其是宗教学界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就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分析吧。他认为:对于科学,就我们的目的来说,不妨把它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科学直接产生知识,间接产生行动的手段。至于宗教,则相反,它所涉及的是目标和价值,并且一般地也涉及人类思想...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上是什么关系
宗教的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科技的本质是科学的本质是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所以二者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关系。

永清县15042852679: 天文学如何破除迷信
弘娜兰宇: 其实从古至今天文学都和宗教有关. 像中国古代观星学,古希腊哲学家们也把星座与神灵结合起来. 说实话,天文学是离不开宗教的,只要有未至的神秘,天文学家都会把它归结于上帝.比如神创论演化至现在变成了智能设计理论,因为关于宇宙的起源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总会与宗教扯上关系. 综上所述,只有人类把包括宇宙起源问题在内的所有自然现象都解释清楚了,天文学才有可能破除迷信.

永清县15042852679: 宗教中的“宇宙与天文学意义上的宇宙”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弘娜兰宇: 科学上的宇宙指的是可以观测和基于合理推测估算到的一切及合理而可能存在的现象的总集合.是基于经验系统的认识. 宗教中宇宙的概念来源于经验,但加入了简单外延(即不加限定而引入了全称量词). 因此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宇宙概念的外延部分,科学中宇宙概念的外延只能基于合理的科学理论,而宗教(包括某些哲学)中的宇宙概念的外延包含的是“概念”本身,而非具体经验现象或者合理推测的现象.

永清县15042852679: 怎么看待佛教与天文学的矛盾 -
弘娜兰宇: 佛教是一个宗教信仰,讲究的是神性和人性,而天文学是讲的逻辑和科学,考虑的是理性

永清县15042852679: 求天文学和宗教的关系 -
弘娜兰宇: 佛教中的三千大千世界[编辑本段]基本释义在梵语中,“世界”一词原来含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义.《楞严经》说:“世为迁流,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在为世.”这同...

永清县15042852679: 天文学历史 -
弘娜兰宇: 天文学发展简史 起源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

永清县15042852679: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
弘娜兰宇: 我在网上找了一下,有如下观点: 整个现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基因,它的源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之一 天文学是作为农业经济的基础而存在的,没有天文学就不可能有原始农业.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对于时间茫然无知的民族可以创造出...

永清县15042852679: 从哥白尼日心说的诞生过程看宗教对科学的作用是推动还是阻碍? -
弘娜兰宇: 推动,因为该学说完全否定了在西方统治达一千多年的“地心说”,成为天文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日心说”不仅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而且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支柱.

永清县15042852679: 天文学大约在什么时间产生的 -
弘娜兰宇: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从这一点上...

永清县15042852679: 天文是什么? -
弘娜兰宇: 是观察和研究宇宙间天体的学科,它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天文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在於,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观测,通过观测来收集天体的各种信息.因而对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研究,是天文学家努力研究的一个方向.在古代,天文学还与历法的制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天文学已经发展成为观测全电磁波段的科学.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