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肾病原文

作者&投稿:朱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黄帝内经》素问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4——肾疾病怎么用五味调养...
(原文)(解读)“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淬煎热食温炙衣。 ” 病在肾脏,到了春天能够痊愈,如果春天好不了,到了长夏之时病就会加重。长夏没死,到了秋天,就会相对稳定。到了冬天,肾病逢到冬水本气,就会有些好转,但要注意应该禁忌煎...

皇帝内经里“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瘘厥详细是什么意思...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其实这句话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冬主蛰藏(不有个节气叫惊蛰吗?呵呵,就有这意思),而...

在黄帝内经中关于水热穴论篇主要讲的是什么?
帝日;秋取经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帝曰:冬取井荥,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

黄帝内经(十)五脏生成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成,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杯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ɡǎo)裹朱;生于肺,...

肾在内经五行封什么官职
《黄帝内经 素问 灵兰秘典论》之十二脏之相使: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1、主藏精、主做强:气生于精,精足则气强;2、主生长发育:3、主水:凡属人体水液运行失调,小便不利或遗溺尿多,均属于肾病。4、藏志:意之所存为之志,人的记忆思维能够集中保存下来并成为目的就是志;人的...

气之本指的是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原文是: “帝曰:脏象如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

读《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3——五府是人体强健的基础_百 ...
(原文)(解读)“ 夫五府者,身之强也。 ” 五府是人体强健的基础。“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 头是精明之府,如果头部侧垂,眼胞内陷,就 是 表明精神要衰败了。“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 背是胸...

黄帝内经-第22篇-脏气法时论篇(2)
脏气法时论篇(1)病在肝脏,在夏天容易治愈;如果夏天未能痊愈,到了秋天病情就会加重;如果秋天没有死亡,到了冬天病情就会出于平稳;如果坚持到了第二年春天,肝病逢春木之气,就会有所好转。但因为风气容易侵犯肝,所以肝脏病人要避免遭受风邪侵袭。肝脏有病的人,在丙丁日容易治愈;如果在丙丁日未能...

《黄帝内经·刺热第三十二》之治未病
《黄帝内经·刺热第三十二》【原文】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大意】肾脏发生热病,颐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感悟】“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修练太极拳需要修内功、练柔,久柔成刚,至少...

读《黄帝内经》素问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4——厥、胎病、肾风的症状_百度...
(原文)(解读)“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黄帝问:有人小便不利,一天数十次,这是不足的现象;身上发热像炭火,颈项和胸膺之间像有东西阻隔,人迎脉躁盛,...

柳政19347613766问: 黄帝内经的意思
桐庐县威乐回答: 这段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原文为“肾有久痛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意思是,肾部长期疼痛的人,可在凌晨3-5点,面朝南方,平心静气,不胡思乱想,闭气不呼吸七遍(吸满气,憋住不呼,直至憋不住时慢慢呼出,为一遍),同时伸展脖颈作咽气动作,好像咽下很硬的东西.这样,七遍之后,就会诱发舌下生出无数津液.

柳政19347613766问: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方法有? -
桐庐县威乐回答: 第三章 认清体质,把养生养到实处——辨清体质好养生 ◎第一节 《黄帝内经》中秘藏体质养生的智慧 《黄帝内经》最早涉及体质养生 体质受先天、后天因素共同制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造成体质差异 体质影响疾病的产生与发展 ...

柳政19347613766问: 求这段译文在《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以及标题 -
桐庐县威乐回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最后一段)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忘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柳政19347613766问: 病机十九条的黄帝内经素问
桐庐县威乐回答: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所论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保存了《五色》、《脉变》、《上经》、《下经》、《太始天元册》等20多种古代医籍,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

柳政19347613766问: 黄帝内经内容 -
桐庐县威乐回答: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柳政19347613766问: 黄帝内经主要讲什么? -
桐庐县威乐回答: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是集古代医术大成的一本著作.

柳政19347613766问: 肾出于涌泉 涌泉者足心也 出自黄帝内经哪一章 -
桐庐县威乐回答: 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

柳政19347613766问: 五味与人体的五脏有什么联系?
桐庐县威乐回答: 《黄帝内经》里告诉我们:“天食(Si喂养)人以五气,地食(S])人 以五味.”这里说得很清楚,上天给人“五气”,大地给人“五味”来保 证我们身体的安康,而五味就是指酸、甘、苦、辣、咸.五味与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中医里就有“五味所禁”的 主张.《黄帝内经》里就告诉我们:“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 病禁甘,肺病禁苦.”这里就说了肝病少吃辛辣食物,心病少吃味咸食, 脾病少吃酸食,肾病少吃甜食,肺病少吃苦食.五味与人的病息息相关,《黄帝内经》中就给我们说得很清晰直白: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 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柳政19347613766问: ” 病非人体素有之物 能得亦能除 言不可治者 未得其术也“出自《黄帝内经》第几篇? -
桐庐县威乐回答: 病非人体素有之物 能得亦能除”这一句不是《内经》原文,也不太符合经旨,应该是后人的发挥. “言不可治者 未得其术也”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为:“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