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三段对比手法

作者&投稿:晋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描写手法有哪些?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

修辞手法有哪些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高中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解析-比喻
借喻的独特之处在于本体特征的巧妙转移,不言本体,却能让读者感知其间的相似性,如“他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理解和运用好借喻,能使文字更具生动性和冲击力。总的来说,比喻是语文的魔力,通过巧妙的比喻,我们可以赋予抽象以生命,使读者在文字间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李白,杜甫两人诗歌艺术特点的比较
第三层从“忽魂悸以魄动”至最后,写梦醒之后的感慨,表述自己的志向与品格,揭示了全诗的主旨。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要艺术特点:(1)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主要采用了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开头先以传说导入,是虚写,然后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天姥山,是实写,以虚衬实...

麻烦大家给我一份《秋水》和《前赤壁赋》的复习资料。。
但《前赤壁赋》每段首句或开头几句又多为散句。如首段“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是散句,第三段客曰散句更多,第四段则以散句为主。可见,全文散句成份多处。但是,既然是赋,则应该用骈句或近乎骈句为主。《前赤壁赋》以四字六字为多,几同于“四六文”。读之于整饬中见参差,...

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
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

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暮江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江水比喻成“半江瑟瑟半江红”,形象地描绘了夕阳余晖映照下江水的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视觉效果,也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景象。《题西林壁》则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诗人通过对庐山不同角度的...

这几首词有什么关系?分别叫什么,详细赏析一或二。谢谢啦,快_百度知 ...
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游褒禅山记运用了象征手法还是类比手法,为什么?
喻指:1、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 2、所要经历的困难、阻碍 3、没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的人很难达到自己的理想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孤...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

米选15067326219问: 赤壁赋第三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参短暂无常之悲 -
桃源县中风回答: 《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由超然之乐引导出悲凉的情感,以"客"的口吻慨叹英雄人物的兴亡幻灭,抒发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哀.也算是写出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米选15067326219问: 《前赤壁赋》第三段哪里是对比?什么作用?客人的悲是否表现了作者的悲,与苏轼的豪放风格有联系么? -
桃源县中风回答:[答案] 方其破荆州……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渺沧海之一粟. 曹操在这里的情景和我们在这里的情景的对比. 客人的话就是苏子写的,其实从来就只表现了苏子的悲,有客人什么事呢. 是有联系的,虽然生命只有须臾,但是如果从不变来看,“则物于...

米选15067326219问: 苏轼的《赤壁赋》第三段是怎样将景,理,情结合在一起 -
桃源县中风回答: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米选15067326219问: 前赤壁赋文章三四段体现了赋得怎么样的表现手法 -
桃源县中风回答: 第三段从“苏子曰……不知东方之既白”再写乐.由于作者将主观感受融于自然景物之中,便根据主观感受的辗转变化生发文章,安排文章的起承转合.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由情入理,情理相彰.赋................ 本文...

米选15067326219问: 赤壁赋第三段是怎样将写景.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即为“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
桃源县中风回答:[答案]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米选15067326219问: 赤壁赋 写法 特点 -
桃源县中风回答: 赤壁赋 特点: 1.骈散结合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

米选15067326219问: 赤壁赋第三段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
桃源县中风回答: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

米选15067326219问: 《赤壁赋》中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
桃源县中风回答:[答案] (三)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

米选15067326219问: 前赤壁赋中第三段体现什么情趣 -
桃源县中风回答: 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当年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 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米选15067326219问: 前后赤壁赋的文学手法区别 -
桃源县中风回答: 《前赤壁赋》一文采用主客这种表现手法. 作者刚刚开始对人生持悲观态度(客的态度),但是后来以变和不变两方面给自己说理,最终由忧愁、悲观走向了欢喜、乐观,是对人生看法的一次突破.全文表现的人生观是乐观豁达的,这也是我们认为苏轼是兼容佛道两种宗教优点的有力依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