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科举第二名的原因

作者&投稿:聂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翻译题答题技巧?
二十岁时,就能每天作文几千字。 B 嘉祐二年,苏轼应试,欧阳修对《刑赏忠厚论》十分惊赞,想录他为第一,因为怀疑文章是门客曾巩写的,于是录为第二。后来,苏轼在殿试中考取为三甲中的第二名榜眼。 C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反对新法,曾给皇上上书陈述弊端。后来,多次被贬,建中靖国元年,死在常州,终年六十六。

关于苏轼的问题
此次科举考试的知贡举(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苏...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科举第一名是
科举第一名的是【苏轼】苏轼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后来,苏轼得以参加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叫“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举考试,简称“贤良科”,倘被录取优等,就可期望得到较...

古代三年一次科举,有史可考有777位状元却未见盛世之作,难道这些人的才...
回答:怎么可能没有。 宋嘉祐二年,苏轼应礼部试的论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当时年仅21岁的苏轼提笔成文。 时年正值韩欧所倡导的「古文运动」时期,在此以前,骈文盛行,大多科举试卷多辞藻浮夸而忽略内容,而苏轼的这篇文章重在说理,气势雄壮,当时的阅卷人为诗人梅圣俞,认为此文颇有「孟轲之风」,于...

“轼”意人生 --走进苏东坡的世界(其一)
虽然这次考试,兄弟二人又一次同时榜上有名,但仍然是苏轼的成绩被大家拿来津津乐道:开国百年来,唯一一位名列第三等的优秀人才(请注意,一、二等皆为虚设,第三等实际是最高等级),就这样,后人对苏轼的才学崇拜的无以复加,但却鲜有人会注意到苏辙。 其实这一次制举,苏辙本来也是有机会名列三等的。事情是这样的...

苏轼生平经历
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担任当年度的科举主考官,苏轼本欲拟上官均为第一名(状元),因发现上官均的策论有诋毁王安石变法的情况,便改上官均为第二名。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因不堪新党的迫害,求外职,皇帝本欲予以知州,但王安石只愿予之颍州通判,皇帝最后折中,让苏轼担任比较好的杭州通判,...

苏东坡的生平资料 (急)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_百度...
”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

谁知道苏轼比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出名的原因?
苏轼从小爱好书法,少年时代曾在眉山城西八十里的栖云寺读书,在石崖上作“连鳌山”三字,大如屋宇,雄劲飞动。在宋代四大书法名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一说蔡襄,一说蔡京)”中,他名列前茅,是与他“幼而好书,老而不倦”(《东坡先生墓志铭》)分不开的。他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

苏轼的人生经历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议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一头地。”闻者始哗而厌,久乃信服。(《宋史·苏轼列传》) 何须出处 东坡《刑赏忠厚之至论》用“皋陶曰‘杀...

弘咱13665763211问: 科举考试中本应稳居第一的苏轼,为何会出人意料,拿了第二名? -
若羌县山地回答: 提到苏轼,很多人记得《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端端的一个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你知道么?科举考试中本应稳居第一的苏轼,为何会只拿了第二名? 首先就是主考官的问题.苏轼的文章...

弘咱13665763211问: 一位古代从事文学的名人(小故事,生平重大事件,人生挫折点)
若羌县山地回答: 苏轼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

弘咱13665763211问: 苏轼第二名 第一名是谁 -
若羌县山地回答:[答案] 章惇. 当年科举考试章惇是主考官欧阳修的得意门生,所以欧阳修以为第一名的文章肯定是章惇所写,但是为了避嫌,把本来第一的文章(其实是苏轼的文章)放到了第二名,而本该得第二的章惇成了第一.

弘咱13665763211问: 出人头地的“地”怎么讲?出人头是指高出众人一头嘛.“地”字怎么讲呢? -
若羌县山地回答:[答案] 可能是是地位的意思 地位.如:地业(地位与事业);地望(地位和声望); 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 典故: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在阅卷时,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认为应列第一名.他便把文章传给同...

弘咱13665763211问: 苏轼为什么要写绝命诗《狱中寄子由二首》 -
若羌县山地回答: 苏轼是会试第二名中进士的.主考官欧阳修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在他的大力推荐下,苏轼名满京城.可惜的是当他正要大展鸿图时,母亲在四川家中去世.他和父辛苏洵及弟弟苏辙回乡奔丧,并按礼节守孝三年.三年满后,他和父亲弟弟回京任职,那知不久父亲逝去,他和弟弟千里扶柩归葬父亲,又守孝三年.等到他重回京城后,形势大变,“沈园非复旧池台”.神宗任命王安石变法,决心励精图治.因此欧阳修、司马光等重臣因政见不合,纷纷去职.朝庭中新旧两派勾心斗角,实难相处.苏轼就自已要求去地方任职.

弘咱13665763211问: 出人头地这句话是谁说的? -
若羌县山地回答: 出 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北宋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在阅卷时,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认为应列第一名.他便把文章传给同僚观看,大家都赞赏不已.不过, 欧阳...

弘咱13665763211问: 苏轼和他父亲,弟弟考中同榜进士,史称什么 -
若羌县山地回答: 苏轼和他父亲,弟弟考中同榜进士,史称三苏.三苏指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还有苏辙,在宋朝时期宋仁宗嘉定初年的时候,苏洵还有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三个人一起到了当时的宋朝都城东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

弘咱13665763211问: 唐宋八大家排名第三的是谁
若羌县山地回答:苏轼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此次科举考试的知贡举(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苏轼的春秋对义则考了第一.殿试(皇帝亲自口试)时,他献上二十五篇进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于是将苏轼评为翰林学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