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湖熟到湖广熟的原因

作者&投稿:贾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苏湖熟天下足
1、苏湖熟,天下足说明苏州、湖州丰收,天下人的食物就都充足。2、特指苏湖地区十分富足。3、从历史现象上分析,苏湖地区已经成为天下的粮仓了。4、说明农业中心已经从关中平原转移到南方。5、同是,表明,南方的技术和劳动了已经赶上了甚至超越了北方。6、以农业为主的封建时代,农业中心的转移必定...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产生于什么朝代?
  但是明朝时期,随着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开放,特别是湖北湖南的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和两广地区的开发,粮食产业的重心转移,“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逐渐被“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取代。而江南地区,特别是苏湖地区,人口密度逐渐增加,粮食已经没有了大量结余,有时还要向外界买粮,但平时它...

苏湖熟,天下足.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的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等平原和湖沼地区。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人口稠密,还要运出大量的粮食供应其它地区,所以从宋代以后就流行有“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苏湖熟,天下足”此谚语自...

1.苏湖熟,天下足 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种现象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经济重心也就是养给中心建议仰仗东南最初是在北宋,到南宋全国经济南移最终完成,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宋元明清的中国经济中心一直在东南,不过明朝时也有民谚“两广熟,天下足”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的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等平原和湖沼地区。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人口稠密,还要运出大量的粮食供应其它地区,所以从宋代以后就流行有“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

苏湖熟 天下足 指的是什么流域?
苏指苏州,今江苏吴县一带,太湖以东。湖指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太湖以南。北宋经济的繁荣为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南方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苏常熟、天下足”是自北宋以来,官方正统的说法,是有典故出处的,而“苏湖熟”是盗版的,是没有出处的,只是民间俗语的讹传而已。此是后话 ...

出现“湖广熟,天下足”这句谚语的时间
明朝 “湖广熟,天下足”首见于明代李釜源撰《地图综要》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苏湖熟,天下足 苏湖指哪里?故都指哪里?
滨湖低田,高筑圩岸,以御风涛。由于水利浚通,排除了严重水灾,使低田与高田尽得灌溉。加上此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民深耕细作,“耕无废圩(墟),刈(收割)无遗垄”,使用最新农具“连枷”脱粒,遂使苏湖一带成为南宋农业高产区,农作物一年两熟,上田亩产达五六石,故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

你知道苏湖熟,天下足这两句话表明了两宋时那个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的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等平原和湖沼地区。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人口稠密,还要运出大量的粮食供应其它地区,所以从宋代以后就流行有“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

“湖广熟,天下足”中,“湖广”指哪两个省级行政区?
湖广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湖南 、 湖北 两省盛产稻米,两 湖 丰收,则天下粮足。《古谣谚·湖广谚》:“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 长江 转输便易,非他省比。”见网站http:\/\/www.zdic.net\/cd\/ci\/12\/ZdicE6ZdicB9Zdic96294629.htm 详细可查看 http:\/\/www.csonline...

蠹皆18458457189问: 宋代时人们说“苏湖熟,天下足”,可到了明清时期却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这是 为什么呢明清的苏湖一带既然不种粮食,那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呢?是什... -
邗江区金复回答:[答案] 湖广是在宋代,特别是南宋以后开发的,那里相对潜力比较大.苏州湖州经历历代精耕细作,潜力已经很小了.而到明清,苏州一代也开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比如水果、茶叶、花草什么的,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这些经济作物的价值远远大于粮食作物...

蠹皆18458457189问: 明朝古代推行什么经济政策,实施它的目的有哪些 -
邗江区金复回答: 明朝是自然经济,明中时期全国的粮食基地转移,从“苏湖熟,天下足”转为“湖广熟,天下足”,在晚明社会转型,商业性农业发展起来,农民减少,商人变多,赋役白银化,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迅速. 你这个问题太广,可以具体些问.

蠹皆18458457189问: 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中的熟是指什么作物的成熟,所说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邗江区金复回答: 粮食作物,主要就是水稻.此谚语反应了我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也就是南方经济从那时起超过北方经济(一直到现在).原因:北方战乱,北方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生产工具的发展.统治者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蠹皆18458457189问: 宋代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明代中后期则称“湖广熟天下足”,民谚的变化实际上折射了 A.经济重心 -
邗江区金复回答: 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江浙地区是宋代的产粮大区,故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代中后期,这一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经济类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明代主要的产粮区转移至湖广地区,民谚改称“湖广熟天下足”.其中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故选C.

蠹皆18458457189问: 明清最富庶的地方是哪里?是苏杭吗? -
邗江区金复回答: 明清时期长三角都很富庶,主要缘于当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粮食生产已经不是主流,长三角当时主要种植烟草、棉花、蓝靛等,也有经营长途贩运的. 顺便说说,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的民谣,明清时期已经变成“湖广熟天下足”,原因是原先的苏湖地区商业的兴盛已经超过了农业,其富庶已经不依赖农业了.明清粮食依赖湖广,也就是湖南湖北,但湖广的富庶甚至不及陕西关中

蠹皆18458457189问: 苏湖熟,天下足的原因 -
邗江区金复回答: 表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原因有:1、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偏安江南的统治者开发.3、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

蠹皆18458457189问: 为什么说“苏湖熟,天下足
邗江区金复回答: “苏湖熟,天下足”据说是南宋时候的民谚.元代任仁发的《浙西水利议答》里提过.意思是:这个地方的粮食丰收,足于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的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等平原和湖沼地区.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人口稠密,还要运出大量的粮食供应其它地区,所以从宋代以后就流行有“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

蠹皆18458457189问: 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 -
邗江区金复回答: A试题分析:根据题目“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南宋时期苏湖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则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棉纺织业,可以说明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其他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

蠹皆18458457189问: 苏鸿熟,天下足与哪一流域有关.
邗江区金复回答: 前者长江流域 后者珠江流域 苏湖熟,天下足 江苏苏州 浙江湖州 江南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江苏苏州、浙江湖州地区尤其重要.所以,这两个地区熟(即丰收),天下粮食就充足.当然是夸张.这与明清两代北京城粮食主要来自上述地区有关 湖广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 湖南 、 湖北 两省盛产稻米,两 湖 丰收,则天下粮足.《古谣谚·湖广谚》:“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 长江 转输便易,非他省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