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湖熟,天下足.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什么现象

作者&投稿:校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湖熟,天下足.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什么现象~

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1)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南方农业生产的突飞猛进,得益于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以及稻麦轮作的推广;
(3)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耕地的大量开垦,人们因地制宜开辟了圩田、沙田和梯田;
(4)客观上南方气候温度适宜,适合农作物生长.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准确认识,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苏糊地区的粮食丰收,足于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故选D。

苏湖熟,天下足”据说是南宋时候的民谚。元代任仁发的《浙西水利议答》里提过。意思是:这个地方的粮食丰收,足于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的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等平原和湖沼地区。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人口稠密,还要运出大量的粮食供应其它地区,所以从宋代以后就流行有“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

“苏湖熟,天下足”此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出处见高斯得《耻堂存稿·宁国府劝农文》等书。苏指苏州,今江苏吴县一带,太湖以东。湖指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太湖以南。太湖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小河流遍布,“百流众渎(dú,水道),曲折萦绕”,称“水乡泽国”。自宋高宗至宋孝宗时期(1127—1189),兴修太湖地区水利,在昆山、常熟以北,开河口导湖水入江海。孝宗时,于太湖出口处,设置闸门调节水量。滨湖低田,高筑圩岸,以御风涛。由于水利浚通,排除了严重水灾,使低田与高田尽得灌溉。加上此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民深耕细作,“耕无废圩(墟),刈(收割)无遗垄”,使用最新农具“连枷”脱粒,遂使苏湖一带成为南宋农业高产区,农作物一年两熟,上田亩产达五六石,故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意思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说明到了北宋,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太湖流域,所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由此可见,经济重心也就是养给中心建议竟仰仗东南最初是在北宋。


“两湖熟 天下足”两湖是指什么?
江西两省一跃超过苏湖地区,成为全国的产粮中心,故在“苏湖熟,天下足”的基础上诞生了“两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这句民谚中的两湖,乃指的是“洞庭湖”、“鄱阳湖”这两湖流域,不严谨的话,也可以大而化之为湖广、江西2省。

初中历史: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这一特点与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内容有如下关系:苏杭地区湖泊江河众多,蜀地前往江南地区又有长江水道,而上述地区又是南宋朝廷的主要财政经济收入来源地区,所以南宋朝廷才要大力发展水路航运。欢迎追问,我是教历史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二 国家根本,养给东南...
(1 )苏州、湖州 ;水稻。(2)南宋。(3)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超过了北方。(4)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苏州、湖州;水稻。(2)南宋(北 宋末年以后)。(3)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苏湖熟,天下足 苏湖指哪里?故都指哪里?
苏指苏州,今江苏吴县一带,太湖以东。湖指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太湖以南。苏州、湖州丰收,天下人的食物就都充足。指苏湖地区十分富足。“故都”指的是汴京即当时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如今的河南开封。“苏湖熟,天下足”此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出处见高斯得《耻堂存稿·宁国府劝农文》等书。太湖...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的是什么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的是什么?1、引进占城稻的结果 2、水田增加,产量提高 “苏湖熟,天下足”谚语解释:“苏湖熟,天下足”此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出处见高斯得《耻堂存稿·宁国府劝农文》等书。苏指苏州,今江苏吴县一带,太湖以东。湖指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太湖以南。太湖流域,地势...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谁说的
“苏湖熟,天下足”是陆游提出。先是南宋时,民间出现“苏常熟,天下足”谚语。语见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常州奔牛闸记》。苏,指苏州;常,指常州,苏常连称,泛指苏南一带。明代中期以后,苏南浙北地区手工业商品生产与城镇发展,买粮者增多;洞庭湖南北和四川等地粮食生产发展较快,谷米沿水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二:“爆竹声...
(1)宋朝。(2)元旦;春节。(3)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末年的历史。(4)开封(东京);瓦子。(5)辽、西夏、金。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材料二:元末反映草原地...
(3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和元朝政治经济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1)阅读材料一的谚语结合所学知识,“苏湖熟”苏湖是指苏州,湖州两地,而这两地都位于太湖流域,天下足说明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阅读材料二,从“胡人有妇解汉音...

苏湖熟天下足苏湖指的是什么?
苏湖熟天下足,苏湖指的是太湖流域。唐代中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宋代完成了南移,南宋时期,全国粮食供应地最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等苏浙地区,所以宋代流行有“苏湖熟,天下足”民谚。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扩展到江西、湖南的鄱阳湖、洞庭湖地区。...

武山县15017065244: “苏湖熟,天下足.”与“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
诏牧医创:[答案] 说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完成了南移.

武山县15017065244: 初一历史题,快一点!材料一 南宋时,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请回答: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 -
诏牧医创:[答案]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武山县15017065244: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意思 -
诏牧医创:[答案]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意思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说明到了北宋,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太湖流域,所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由此可见,经济重心也就是养给中心建议竟仰仗东南最初是在北宋.

武山县15017065244: 苏湖熟,天下足. - -宋朝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 -《宋史》(1)材料反... -
诏牧医创:[答案] (1)据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材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从唐朝中晚期由于南方战乱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加上南方自热条件好,政府比较重...

武山县1501706524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时当地最... -
诏牧医创:[选项] A. 西汉时期 B. 三国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南宋时期 (3)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4)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武山县1501706524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完成(1)~(3)题: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 -
诏牧医创:[答案] (1)苏州和湖州,水稻.(2)南宋.(3)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武山县1501706524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结... -
诏牧医创:[答案] (1)据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政权更换频繁,战乱较多;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

武山县15017065244: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现... -
诏牧医创:[答案] (1)据所学知,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的是苏州和湖州,当时主要生产的粮食作物是水稻,特别是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得到推广.(2)据所学知,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这说明了两宋时期,经...

武山县1501706524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 -谚语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 -《宋史... -
诏牧医创:[答案] (1)由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这映了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其主要原因有,北方多战乱,南方安宁;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