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代是蛮夷之地吗

作者&投稿:张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雷从云,男,1939年8月生,重庆长寿区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先后就职于中国文物博物馆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曾任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是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奖”获得者,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自著或合著中国古代玉器和古陶瓷等学术研究专著十余部,资深文物专家。曾应邀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作过学术报告或讲座,是美国华盛顿州荣誉市民和美国联邦肯塔基克罗最高荣誉奖获得者,还是联合国千年行动(中国区)“文物保护金奖”和“文物保护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01年退休后,仍然继续从事一些文物研究、鉴赏鉴定和学术交流活动,受聘于多所大学和社会研究机构任职,关注和支持民间历史文物艺术品的收藏与研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与“玉石文”                                               

文/雷从云

国际学术界公认: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古文明的三个标志。文字,是体现文明、传递文明的一个重要体征。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年代出现的,历史文献记载中的一种说法是,黄帝时代已有文字,更有黄帝的臣僚“仓颉造字”的说法。有资料显示,黄河流域的河南舞阳贾湖,长江流域的贵州、湖南、江苏等地方,已经发现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先民在石头、陶器等上刻划有一个到几个符号的。学术界的专家们已经有这仅是“刻划符号”,或已经是“原始文字”的讨论。

特别是由于一个多世纪前河南安阳小屯甲骨文的发现,它对于殷商时期及其以前的社会与历史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界关于商代的研究,其中有两点是很明确的,一是殷商已经是一个强大的、有典有籍的帝国王朝;二是殷墟等地出土的甲骨文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郭沫若先生在谈及甲骨文字时曾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但不是最早的文字,从原始文字诞生到甲骨文必定经过2000年以上的发展。这个论断无疑是正确的,并被近几十年越来越多的考古实例所证明。按照文字演化的规律,甲骨文字不可能突然出现,它之前应该还有一个较长的“原始文字”阶段,那或可能是一种会意或记事的符号或图像。

早在甲骨文之前,即殷商时期之前的时候,中华文明已然是“如满天星斗”的盛况。考古学已经证明,黄河流域的“贾湖遗址”、“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其之后”的“陶寺文化”、“石峁文化”、“二里头文化”等时期的文化,都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开始由新石器时代向文明时代大步进发。与此同时,过去被古史一直称呼为“蛮夷之地”的广大地区,实际上原始社会生产力也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样已为考古学所证明的辽宁、内蒙古的“红山文化”,甘肃、青海的“马家文化”和“齐家文化”,长江流域的“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即是。就文字而言,也因此可能创造出与甲骨金文相同或不同的文字,且时间较之更早。如良渚文化的刻在陶石骨上和玉器的文字;三星堆文化的文字,如青铜文字、“玉石文字”和金银铜书等,就是早于甲骨金文或相当于甲骨金文时期文字的代表,有的甚至比甲骨文、金文更成熟更漂亮。

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文明古国门槛的重要标志。鉴于已经面世的良渚原始文字和良渚“玉石文”,数量多且已经有不少的考证和释读,还鉴于这些“字”和“文”远远早于已知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并对于研究长江文明和整个中华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故在以下略加细说。

一  良渚文化的“刻划符号”是一种原始文字

过去一个世纪里,中国考古发现的上古遗址中,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广袤大地上,距今七八千年前的陶石器等出土物中,就发现过许多的“刻划符号”。在环太湖流域,面积3.6万平方公里的良渚文化区域里,已在30多个遗址中发现有良渚“刻划符号”。

良渚“刻划符号”最早的考古发现是在1936年。一位姓名叫施昕更的、时年25岁的年轻考古工作者,他从1936年的12月到1937年的3月间,在浙江良渚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陶片等实物资料,撰写了考古发掘报告《良渚—杭县第二区黒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施昕更公布了在五个陶器上的“刻划符”。由于这是在中国首次问世的“刻划符号”,因此考古发掘报告中没有能够对“刻划符号”做更多的研判。

建国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对良渚遗址进行了重点考古发掘,屡有成果,如:

1960年开始,对上海的距今4000多年前的马桥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前后共发现了234个陶文单字,同形合并后,归为59个大类。在其最下面良渚文化地层出土的阔把陶杯底上发现有2个刻划符号。这2个陶文作为最早的原始文字资料,最先被郭沫若先生引用在其《中国史稿》中。

1974年在江苏苏州的澄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文物以史前陶器最具特色。最为珍贵的是一件器表刻有排成一行的4个刻划符号的黑皮陶鱼篓形贯耳罐。国内考古学者和古文字专家纷纷对其解读:李学勤先生释为“巫戍五俞”,读作“巫钺五偶”,意为神巫所用的五对钺;饶宗颐先生释为“篝戍五个”,为越族的表征;董楚平先生释为“方钺会矢”,意指是良渚先民的军事会盟。近年来,又有考古学者张溯先生总结前人之解读,别样地认为4个符号分别代表了良渚先民心中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以及王、巫觋和族的社会分层观念。可见,释读刻划符号有多么的难!

2003年,首次发现位于浙江嘉兴的一处大型良渚庄桥坟遗址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在240余件陶器和石器上发现了大量的刻划符号,尤其是在两件残缺的石钺上有6个刻划符号,其序列成排,重复出现,似乎在表达某个意思。有专家把这6个字释读为“日卜日卜日卜”。

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一书。书中统计,截至到2015年底的考古发现,共涉及器物554件,其中陶器536件、石器11件、玉器7件。共发现刻划符号656个。此书附录收集符号100余个,总计各种刻划符号700余个。

近些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试着进行释读和考辨。李学勤先生曾说:“良渚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有象形的,抽象的…,不承认其为文字是很困难的。”担纲良渚申遗的复旦大学博物馆学教授高蒙河说:“良渚已发现700余个刻划符号,其中有许多刻划符号排列在一起,具有文字的功能特征,被古文字学家视为原始文字”。

现在,良渚博物馆陈列室的展览板上,已经將这些长时间被称作“刻划符号”的,明确说明它们是“原始文字”了。

可让人遗憾的是,迄今业界的考古学研究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涉及“良渚文字”的,更让人遗憾的是,我国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里面,也竟然缺少“良渚文字”的内容。

二  良渚“玉石文”是殷墟“甲骨文”的重要源头

经初步社会调查,自清代晚期开始,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良渚玉器,其中还有不少刻有不同文字的良渚铭文玉器。时下,在中国民间收藏界中也发现了大量良渚刻铭玉器。

良渚“玉石文”的学术观点是上海的资深鉴藏家,知名中国玉文化学者徐梦梅先生发现和率先提出来的。2019年7月7日,在良渚古城申遗成功的第二天,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专栏上发表了徐梦梅先生的玉文化研究文章《良渚“玉石文”》,其主要内容与观点是:

良渚“玉石文”是指书契在良渚文化玉石器上的文字,以文字载体来命名,与殷墟“甲骨文”(书契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相对应。数十年高古玉器的鉴藏实践,过手数以千计的良渚玉石器,惊奇地发现在一些琮、璧、钺、璜、龟、鸟、手镯、璇玑和式样繁多的佩饰件上,书契有奇特的字符,少则两三个,多则十几个、几十个的。一件良渚大玉璧的两面共琢刻有92个字,类似的字符在良渚黑陶上也曾看到过一些,但它们相对散乱和随意,远不及玉石器上的刻文端正规矩,故可称其为良渚“玉石文”。

良渚“玉石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根据中国汉字的产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最原始的文字是从图形开始的,从比较写实的,发展成抽象的图案,再成为更抽象的“象形符号”。但是生活中的许多实体或抽象的事物,是无法用图案来表达的,于是就出现了专为表达某种特定意思的“表意符号”,这种符号整齐规范,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在交流传播过程中约定俗成,最后形成了简单文字的特征。考古发现在100多个史前文化遗址中,出土过有刻划符号的陶器,最早的是河南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惜仅有十几个刻划符号,尚无法深入研究。而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却有惊人的发现,尤其是在庄桥坟出土的两件石钺,上面的刻符中有重复2个符号构成的6字短句,被学界认定为“良渚原始文字“。一些刻有文字的良渚玉器,虽无法解读上面的文字,但这些文字全都由抽象的笔划构成。基本笔划有横、竖、撇、捺、折五种;这些文字的刻划程序也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与我们现在写字的方法完全相同。“汉字”就此产生。《说文解字》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良渚“玉石文”字大多是有规律的排列,从右往左地竖着写,组成句子,短则几字,长则几十字;在同一句子中和不同句子中偶有重复的字体出现,已有某种表意功能;不同雕刻风格的玉器上的字体形状是不一样的,有的字较硬朗,横平竖直;有的字带弧度,笔划流畅。不同的字体有近十种之多,可能是不同良渚族群抑或不同时间雕琢的玉器,它们都承载着良渚人的重要信息。这些,足以证明良渚“玉石文”已经发展到文字的高级阶段了。

良渚“玉石文”早于殷墟甲骨文1000多年,它应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其渊源于环太湖流域的江南地区。良渚“玉石文”与殷墟“甲骨文”属于两个区域,其间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在良渚文化后期有部分族群北迁到中原一带,两者有可能会产生联系和影响,因为在殷墟“甲骨文”中看到了良渚“玉石文”的一些影子,而从良渚“玉石文”到殷墟“甲骨文”的客观事实,表明在5000年前的中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文字。

我们现在看到,在一些良渚文化玉器上不仅有许多复杂、精细的纹饰、符号,更在一些良渚玉器上看到了一个个成熟的文字。在一件玉器上琢刻文字,有从几个字、几十个字到数百个字甚至是成千字者都有之。同时,许多文字精妙而成熟。已经发现的良渚“玉石文”,不仅形态多样,许多还都造型美观,工艺复杂,“玉石文”一些字不仅与甲骨文、金文无异,而且更为优美。可以想见,制作良渚玉器的匠师们,他们不仅需要口头的、语言的交流,也一定希望将自己思考、实践活动与愿望,记录下来,传递出去。良渚人既然可以雕刻出造型多样、工艺精湛的各种玉器(也有少量石器),一代一代的良渚人也就有能力创造出记事的符号,进而开始创造出用于记录事情和记录思想的符号——从物象的形似,再到抽象的符号,进而创造出良渚“玉石文字”来。徐梦梅先生多年来收藏了大量的良渚铭文玉器,并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基于他深厚的古文字知识的积淀,在国内第一个机智地提出良渚“玉石文”的观点,无疑是可以接受的。

现在已经可以肯定,我们看到的良渚玉石器上的文字,是一个发端于距今五千多年、成熟于四千多年前的文字,而又在跨度千年的时间轴上发展、进步的,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还成为一个辐射宽广的巨大的文化体——“良渚古国”文化与文明体系。良渚“玉石文字”,较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大抵是同时期创造的象形文字来,毫无逊色,比之更为成熟。

三  良渚“玉石文”正在被破解

中国民藏界的领军人物邱季端先生厦门市的寒江雪艺术馆,收藏了大量的上古文明的珍贵器物,仅是良渚铭文玉器就有上千件,而且不少是大型组合玉器,有一件组合玉器上就刻有文字6000多个。要破释中国民间大量存在的良渚玉器上不同字体的“玉石文字”,是一项高深和浩大的文化工程。

(一)徐梦梅先生自《良渚“玉石文”》发表后,连续三年先后发表了《良渚“玉石文”之考释》、《良渚“玉石文”是中国汉字的主要源头》、《良渚“玉石文”是殷墟甲骨文之祖》的研究文章,被国内十几家著名网络媒体转载,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2022年7月,他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玉文化的研究专著《古玉今论——兼良渚“玉石文”考》。此书封面上是一件直径22公分,刻有“良渚神徽”和“鸟立祭坛”纹的良渚文化大玉璧,正反两面共计刻有96个字的“玉石文”,经其胞弟知名古文字学者、书画篆刻家、上海新民晚报《梦笔寻踪》古文字研究专栏作家徐梦嘉先生的帮助,已经全部破译。此96字分四段,字释为:

1.“形明字戍田男田字

友令须非细到父惑

秋度或敬事廿分干”

2.“勿混采米闻住叉畑

尚向好印鼓召至幼

庢品好啬似苦好洽”

3.“河丙河字仅手芻光

比比为日歸畑母同

升敬智異赐如亟似”

4.“达工晴众赐名示惑

套共作物必物仔莫

沺追依好班期凹得”

这四段文字,徐梦嘉先生释意为:

“在河的流域,世代繁衍生息的先人已经脱离蒙混,从洞穴走出来,盖起了有窗户采光好有几间居室的房子,晚上用油灯照明。  

族长安排下,男人们起早贪黑,在分割平整出的一块块田地里共同艰辛劳作。他们选择培育五谷,也强迫俘虏干活。开始饲养猪,用牛拉耒耜耕田,还驯服野象搬运重物。

还有一些男人在部落疆界守护;捕捉鸟禽;林间狩猎;打捞河里的鱼贝类。女子纺纱织布;人们还手工雕琢各种用途的玉器;制造石刀、石斧、石锤、石针、石镞。

生活劳动中有了困难疑惑,祭祀祈求神灵帮助,赐予力量。不要旱灾水患,永远风调雨顺,并给予力量智慧。

秋天,五谷丰收,放入粮仓储存。品劳动果实,戴面具跳舞,击鼓庆贺。”

徐梦嘉的研究认为:此良渚玉璧上的96个字从构形的成熟与繁杂,布线的流畅与走势来分析,识定其中有类甲骨文者34个,类金文者17个、小篆5个,而另有40个字属于非甲金文和小篆字形。96个字中有重复的11个。玉璧上96个字现已经被全部识出和破译,并“根据所释字的本义与衍义,将相关字分类置位,如此读出了96个字组就的内容,”因此使96字的文意也得到大体的解读。这96个文字所描述的就是良渚先民的居住生活、农耕劳作和庆贺丰收等场景,表达的是祈求上苍护佑的心愿。这与良渚先民用玉璧作礼仪活动,正相吻合。

此外,徐梦梅收藏的另外两件良渚先民用以作为祭祈的礼器:一件是尖首圭,一件是左右两端有牛鼻孔,可用作挂饰的圆雕件。尖首圭上刻有8个字:“卜陵月人,雨州山天”。意为:“祈愿(卜)在名为夌的地方,天高月明,雨调风顺,青山绿州,人民富庶”。那件圆雕件上刻了2个字:“廾北”,“廾”今作“拱”,意为:“拱手向北方祭拜”。徐梦嘉先生非常有把握地告知:“这两件玉器上的十个字是大开门的甲骨文。”

(二)安徽淮南的知名高古玉器收藏家端家琪先生有幸收藏了其曾祖父在100多年前行医途中得到的2件良渚铭文玉器,它们是一个浙江绍兴籍的病人作为诊疗费送的。其中一件大玉璧直径35公分,上有“玉石文字”123个;另一件是良渚神人圆雕件高71分分,上有“玉石文字”48个。因此,他从事收藏几十年来一直比较关注收集存世在民间的良渚铭文玉器。他对上海徐梦梅先生提出的良渚“玉石文”的观点表示赞同,还曾在网络上发表点评。2020年初,他拿了2件刚收到的小型良渚玉器,去与志同道合的老校友韩书茂先生研究讨探,因为端家琪先生认为这2件小玉器上有不少字很象甲骨文。韩书茂先生是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淮南市党校中文副教授,从事古文字研究近50年。他们俩人相互研究,先对一件良渚铭文石鼓上的几个字进行释读:

他们在石鼓上发现一个字,与甲骨文中的“中”字为同一字形,于是找出《甲骨文编》检出此字,果然毫厘不差,并与巜辞源》释:“中,两旗之中,中正之意”也完全符合。又看玉鼓上有一字,与《古籀彙编》中的一字相似,释为"沱",意为"江之别流",今作"池"。他们从中领悟到良渚玉石文字可以从甲骨文及其他辞书中获得参照。于是,他们又从另一件刻有11个字的玉镯入手,并将其全部考辨,得以释读。此玉镯上的11个字,连起来读是:“婦鼓尊徹工鼎鬲遊析衣壶”。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其词法、句法也与今日不同。他们认为佩戴玉镯是良渚贵族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而这11个字的大意是:佩戴玉镯的贵族享有美貌的婦人,鼎鬲衣壶徹的华服佳肴,鼓樂巡遊的娱乐仪仗,伐木巧作的舒适建筑。这些文字表述的内容,与良渚遗址考古的相关成果是完全可以无缝对接的。

此后,他们又对良渚铭文玉器上“玉石文字”的用笔(刀),结体、章法(分行布白)与现代硬笔书法艺术进行比对,认为其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几乎可以与之等量齐观。于是他们撰写了一篇研究文章《良渚文字的书契与考辨》,发表刊登在国内著名文化刊物《书画世界》2020年7月号中,得到众多读者的好评。

(三)在民间文化学者释读和破解良渚“玉石文字”进程中,还有一个特别令人兴奋不已的事件和有趣的故事:

2019年1月26日,邱季端先生的厦门寒江雪艺术馆召开成立“上古文明研究室”筹备会议,会上,贵州民族大学王德埙教授发布了他关于寒江雪艺术馆所拥有的玉器组合件的两块玉板上,分别是“良渚文字”和“三星堆文字”的研究成果。与会的喻权中先生、桑一田先生等几位古文字专家学者也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予以发布。伺候,台湾学者、古文字专家许哲育,非常热心地加入了良渚“玉石文字”等古文字的释别与探究行列,并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里所说的良渚文化刻铭玉板,是一块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一组墨玉编钟上的玉板。此玉板上有刻铭18行,每行7字,计126字,分成上下两部分。学者们将这块玉版文起名《教子铭》,并进行释读和解意。

《教子铭》(上)释文:

“教儿木从非凡子,汝莫成做歹人少。万众同心山化绿,强千人协力国域。自黄帝古今五千,春水回还月初妆。神州尧尧丽妆展,百姓区美庄园”。

《教子铭》(下)释文:

“东南先行成效好,西北追追获利多。君子好学多获益,名儒严师终有成。名宿高年多益寿,吉人妣奠祭纳祥。鸿门燕今禹侯新,六盘山麓封益亭。凤祝大兴三千日,龙龟寿八百年少。”

现代汉语语意为:

“告诉你孩儿木,你要好好跟从和向非凡子先生学习,长大了不要成为娇生惯养的歹人恶少。

和人民万众一起用心用力绿化青山,要有强壮的体魄和成千上万的人一起同心协力保卫国家疆域和自己的家园。

自从先祖黄帝到现在已经有五千年了,春回大地,一弯美丽的初月给我们披上浓妆。

神州大地尽善尽美,倾她的所有,尽情向我们展示她的美好妖娆,百姓安居乐业建设他们的美好庄园。

东南先行是吉,开发成效好,西北步步为营,潜心经营也可获得丰厚利润。

正人君子们因为好学而多有收获,只有在名儒严师的教育下,才可以终有成就。

只有德高望重才可以健康长寿,对逝去的先人,一定要赞美和尊重他们,要按时祭奠,求他们庇佑,向神求福,接受他们给予的祥瑞。

黄帝与风后诸臣海内升平传至禹,六盘山上亭大禹伯益举行封禅大典。

“风后与巫同舞,与天同乐三千日,龙龟寿超八百年,依然是少年”。(参见《上古文明研究室》刊物总编按)

《教子铭》玉版在良渚文化时期玉编钟上的出现,表明它是可信的良渚文化的历史遗存。《教子铭》内涵十分丰富。专家学者认为,此玉版长篇刻铭的研究考证和成功释意,所涉及历史文化,至少传递给了我们五个准确的信息:

一是“自黄帝古今五千(年)”,这块玉板作为可信的历史文献,更新了人们的观念:从远古黄帝至今(“非凡子”时代)已有五千年。良渚文化距我们5300年至4500年,加上黄帝距今(“非凡子”时代)五千年,一共是一万年,说明我中华是万年文化史!

二是“鸿门燕今禹侯新”,这段文字中见到了“禹”字,证实了“夏禹”的真实存在,而“禹”的存在,也间接证实了“夏朝”的存在。

三是“六盘山麓封益亭”,“封益亭”故事,伯益的存在,亦证明了“夏朝”的存在,给了西方否定和怀疑夏的存在以有力回击。

四是“名儒严师终有成”,距今5300年至4500年的良渚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500年之前,我们的先祖已经开启了“儒家”思想和学说,早于孔夫子2000余年的中华民族已经知书达理,严于治学,尊奉师表。

五是上古文明时期,中华民族就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字文明。这是一篇“七言文”,或者可以说是一篇“七言诗作”,几乎每一个句子都讲究对仗,从行文、对仗讲,将此良渚玉板文称为一篇非常讲究的“韵文”当不为过。

的确,《教子铭》是迄今为止中华文明史上发现的最早的一篇七言诗文。它讲习历史,教子知史、务实,勤勉敬业,戮力同心建设国家…,诵读起来简直就是一篇七言古诗,一篇高雅而又经典的、令人敬羡的历史文学好教材。

这篇刻铭的释读,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良渚古国长篇“玉石文”的初步解读。尤其重要的是,铭文中有“自黃帝古今五千(年)”句,这个时间的概念,可谓一语石破天惊!

黄帝族起源于何时,过去只是当作传说,或推算时间为距今五千多年。此玉板上的铭文不仅讲的是当年—《教子铭》时候的事,还提到它前面的“自黄帝古今五千(年)”,即黄帝到《教子铭》—“非凡子”时代已经五千年的事。经文物与考古测年仪检测确定,该“刻铭玉版”的绝对年代是公元前3300年,即距今已有5300多年,与文中涉及的时间段高度契合。

《教子铭》刻铭玉板,只是一架良渚文化时期玉编钟上的一块玉版,钟架的其它组合玉器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玉石文字”,它期待专家学者去更深度的破释和破译。

四  结语

上面的若干实证与记叙告诉我们:

(一)良渚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良渚“玉石文”告诉我们,良渚文明不仅有文字,而且已经有很多的文字,单就“玉石文”而言已经十分丰富,十分复杂。我们在众多的良渚铭文玉石器上的“玉石文”中发现,它们有处于早期阶段的原始状态的文字,有精美而规范的成熟期的文字,表明了它伴随良渚文明成千年的发展历程。

(二)良渚“玉石文”中的许多文字在我国后续的汉字中得到传承,它的一些字在商周时期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就是例证。一些专家学者已经据此研究认为,良渚“玉石文”不仅是商周甲骨文金文的重要源头,而且也是中国汉字的重源头。

(三)良渚图案、符号和文字,特别是长篇刻铭,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们就是良渚人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环境、聚落、城市、农耕和渔猎生活,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皿等的创造、对神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等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与记录。这对于我们研究和认文明初时期的长江文明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和认识整个中华文明乃至东亚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过去,史书讲中华历史时,时常说“上下五千年”,其实常常只是说的“下五千年”。今天,据《教子铭》玉板实物上的记叙,我们应该甚至是必须重新解读“上下五千年”了。“自黄帝古今五千(年)”,是上五千年,下五千年。一个世纪来的中国考古学和社会收藏文物证明,上五千年是中华大地上如满天星斗,在长江流域和环太湖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等等地方,播下了稻粟种子、开创了稻粟农作;开始了规模制陶、加工玉石为代表的手工业;创建了以造房定居为中心聚落;以祭祀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原始宗教活动;以图画、刻符和原始文字为表征的语意表达;阶级开始分化、城堡纷纷出现…,它是中华文明从孕育到诞生的重要时期。下五千年,则是稻粟农作和农耕文化,成为一种形态并形成区域特色;制陶、养蚕、织丝、竹木、漆器等手工业全面爆发;开矿、冶金、铸铜工艺技术长足进步,创造出另人难以置信的、难以数记的青铜神器、礼器、日用器;城市星落棋布,规模巨大;祭坛为中心的宗庙祭祀活动庒重肃穆,音乐、舞蹈、体育、文化丰富多彩;文字走向成熟、规范,有典有籍的典章制度形成…,是中华文明开始走向全盛的伟大时代。

(五)良渚文字丰富而美丽。但释读良渚“玉石文”是一门非常艰难的学问,需要非常专业和广博的知识,诸如文字理论、字形、上古音韵和训诂学知识。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已在试图破解良渚文字(包括三星堆文字等),他们往往是借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从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中去对比寻找,并以此反推确认;对那些从来没有见识过的新字,研究者便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古文字的排列规律、字形、通假等特点来识别。学者专家的努力,现在已经解读出了一些良渚文化时期的刻符和文字(包括三星堆文字等),甚至解读了长篇的“玉石文”。但是,由于它的艰难,所以迄今还有大量的良渚文字、三星堆文字等等古文字、古刻符未被认识。因此,在本文章中特别一个个例举了他们的名字,以此记住他们对新发现的古文字研究释读的贡献。

(六)甲骨文自1899年被发现以来,至今共发现总量约15万片,其中经过科学考古发现的甲骨文仅3.5万片,其余都是从民间收藏征集的。120多年来,经几代古文字学者的研究,共发现甲骨文单字4500多个,破释并取得共识的字仅1500多个。因此,对良渚“玉石文”(包括三星堆文字等)的研究、破释也可能是一个“世纪工程”。我们期待有关部门重视民间收藏的珍贵文物和“社会考古”,采取古文字专家、国家考古文博专业人员与民间专家学者的研究相结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良渚“玉石文”等新发现古文字的考证认定工作,为中华文明的溯源工程和中华民族5000多年甚至是更悠久的文明史,谱写华丽篇章。

2024年元月6日

","gnid":"91985924458173863","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89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eb89c9184c26317.jpg","width":"653"}]}],"original":0,"pat":"art_src_0,fts0,sts0","powerby":"pika","pub_time":1704513144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7da3844e4151c308c03dec6cb03fc03f","redirect":0,"rptid":"263ff490c2cf61d9","rss_ext":[],"s":"t","src":"艺王府","tag":[{"clk":"kculture_1:良渚文化","k":"良渚文化","u":""}],"title":"雷从云|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与“玉石文”

古代南方都称为蛮夷之地,这是为何?
在历史的漫长岁月中,我们将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这种称呼源于古代,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那么,这个“蛮夷之地”的称谓是从何时开始的,又何时结束的呢?1. 南北生产力的差异 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在宋代以前,长江以北的地区一直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

古代南方都称为蛮夷之地,这是为何?
在悠久的历史中,我们经常喜欢将南方少数民族称为南蛮。古老的南部被认为是“荒芜之地”。实际上,这种称呼并非无缘无故,它与中华文明史有着一定的联系。那么,蛮荒之地这一个称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从什么时候结束?一、北部和南部的生产率不一致中华文明最初是黄河文明。宋代以前,长江...

蛮夷之地是哪个省
蛮夷之地是哪个省 以前是指广东,因为在古代,广东位于最南面,被称为南蛮,是历代帝王庙朝廷官员被贬或者是被充军的地方,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广州是出海口,开始越来越发达。蛮夷之地是哪个省 蛮夷之地是指广东,福建省。广东,简称“粤”,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广州。因古地名广信之东,故...

被贬官员发配蛮夷之地,古时的蛮夷之地是现如今的哪里?
古代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是对周边地区的泛称,并非指特定的民族。这些称谓起源于周朝,用以区分华夏(即中原地区的居民)与四方非华夏的部族。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称谓的含义也有所变化。1. 东夷:在周朝时,东夷泛指黄河下游及其以东地区的居民,包括多个部落和民族。考古上,东夷可能指北辰文化...

古代南蛮指哪里,为什么称为南蛮之地
即如今南方一带。古中国的南方并不像如中原繁华,且不适合大面积开垦耕种粮食,由于南方一带群山环绕,野生动物富饶,所以“南蛮之地”的“蛮子”多以狩猎、打渔等方式生存。由于当时南方农业的落后与人口的稀少,所以古时惩罚罪犯与贪官的“发放边疆、流放”一罚中,发往“南蛮”也是选项之内。

古代南方都称为蛮夷之地,这是为何?
在历史的语境中,古代中国人常将南方地区及其居民称为“蛮”。这种称谓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那么,为何南方会被视为“蛮荒之地”?又是何时开始转变这一看法的呢?首先,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长期位于黄河流域。直到宋代以前,长江以南的地区大多被视为次要的农业区。北方的农业生产...

湖北在古代是蛮夷之地吗
是的。在先秦时期,湖北地区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与中原腹地相距较远,被中原王朝如夏、商、周等称为蛮夷之地。这种称呼主要源于中原王朝对外地的地域划分和对外族群的看法。在春秋时期,湖北地区属于荆楚之地,楚国不接受周天子的召见,被视为“夷狄”,即与中原文化和政权有所...

被贬官员发配蛮夷之地,古时的蛮夷之地是现如今的哪里?
照常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夷指今山东、江苏一线。蛮指今湖北及其以南的地方。

浙江属于蛮夷之地吗
是。随着浙江考古的不断深入,原来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浙江被证实是世界稻作、蚕丝、茶叶、漆作、瓷器、酿酒的主要起源地,并且 浙江位于东部沿海,与文化发达的中原相比,在历史上一度被认为是“蛮夷之地”。 浙江省,简称“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杭州市。

五岭(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及周围群山)详细资料大全
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在古代长江以南的地方被中原称为“蛮夷之地”。古代的统治者总是利用五岭作为划分行政区界的地物标志,所以五岭也是诸省区的边缘。 五岭山脉以南的地区称作岭南,原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由于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

能盼18049907704问: 要是能描述一下商朝浙江的样貌就更好了 -
资源县博卡回答: 在商朝时期,浙江是蛮夷之地,但是或多或少受到了商朝的文化影响.以北马古庄遗址 沙道遗址 等都可看出商朝对其的影响.

能盼18049907704问: 中国古时的蛮夷之地是现今的哪里 -
资源县博卡回答: 是古代中国人对与除却中华之外的所有地区的统称,而更多时候是指接近于中华帝国疆域四周的少数民族地区,亦即是荒蛮不开化民风彪悍的地区,古代多指黄河以北的游牧民族去,也有云南贵州一带的民族区. 希望可以解答你的疑问

能盼18049907704问: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何解?? -
资源县博卡回答: 这句话和我们为什么叫中国有关系 从夏朝开始.中原地区就叫天子之国,指华夏部落所在之地,而四周就叫蛮夷之地. 比如东边的九黎.西南苗疆,巴蜀,东南的吴越 南面的楚 等 也就是说中原之国就是说现在的黄河流域. 这句话也就是说中原之国和蛮夷之地都有名山.并不是实指.

能盼18049907704问: 与《诗经》同时代的浙江是什么样的
资源县博卡回答: 蛮夷之地

能盼18049907704问: 余姚名称的历史渊源? -
资源县博卡回答: 余姚 姚江, 余姚 地名由来久远,史记记载不一,归纳约三说.一、人名说.《史记·五帝本记第一·括地志》云:“越州余姚县.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二、山川说.《山海经·内经》曰:“句余之山,无...

能盼18049907704问: 东夷应该指中国华东地区,东瀛才是日本东夷部落联盟与炎黄部落联盟为
资源县博卡回答: 你好,夷字在现代有两种解释,第一指古代东方的民族,也可以指周边的民族,三皇五帝时期的以蚩尤为代表的东夷部落以及商周时期在淮河流域的九夷,淮夷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称为是东夷,而其他地方的少数民族一般在古代就叫蛮夷.第二种解释就是,泛指外国人,东夷即东边的外国人(一般就指日本,因为朝鲜半岛有陆地相连,古人认识的比较早亦可称之为“蛮夷”).至于东瀛当然也是日本的别名指的是东边大海上的国家,在徐福寻长生不老药时就有瀛洲一词.所以以上两种说法都可以只是具体的历史时期古人与今人的叫法不同罢了.(华东六省一市包括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福建在古代一般来说属于东越族与南越族……)

能盼18049907704问: 中国古时的蛮夷之地是现今的哪里 -
资源县博卡回答:[答案] 是古代中国人对与除却中华之外的所有地区的统称,而更多时候是指接近于中华帝国疆域四周的少数民族地区,亦即是荒蛮不开化民风彪悍的地区,古代多指黄河以北的游牧民族去,也有云南贵州一带的民族区. 希望可以解答你的疑问

能盼18049907704问: 什么是蛮夷之地? -
资源县博卡回答: 蛮夷之地泛指华夏以外的地区这个称呼主要包含了东夷、北狄、西戎和南蛮,简称为蛮夷或者四夷,多为自然条件较差的游牧畜猎民族,字面上指未服王化、远离中原的地区,最早起源与吴国,近代侵华时期,西方列强也叫蛮夷之人.

能盼18049907704问: “化外之地”指什么? -
资源县博卡回答: 化外之地指文明地区以外的地方,即没有开化的地方. 具中华思想的统治者所指的化外之地,认为华夏的政权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地方.居住在化外之地的周边民族是“蛮族”.在中国古代,台湾、海南、新疆等一些较偏远中原且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浅的地方也被视为化外之地.而一些具有小中华思想的东亚国家如越南、朝鲜等也指一些汉化程度较低的周边地区为化外之地,除了距离中原地区较远的地方如占城、真腊之外,有时一些由北方游牧民族于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也会被视为化外之地,如在明亡后仍然奉明朝为正统的朝鲜王朝就把满清视为蛮夷.

能盼18049907704问: "中国"蛮夷"的最早起源是什么?
资源县博卡回答: 所谓的蛮夷之地是古代中国人对与除却中华之外的所有地区的统称,而更多时候是指接近于中华帝国疆域四周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统称为蛮夷,但是讲究名分的中国人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