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轼定风波分析正确的有

作者&投稿:示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的《定风波》注释
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结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是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

苏轼定风波。请分析“风起,雪飞炎梅变清凉”这句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这几句的意思是:柔奴能歌善舞,自已能作歌,再经她皓齿轻启,清歌一曲,似乎微风兴起,炎热的大海上飞着雪花,顿时变得清凉无比。作者在这里变抽象为具象,以视角和触觉来描述听觉形象,很好地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苏词天马行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

苏轼《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何种人生哲理?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他在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春天,一场风雨中的心灵独白。<\/ 在沙湖道中,遭遇骤雨的洗礼,同行皆狼狈,唯有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以吟啸徐行,展现出超脱的豁达<\/。竹杖芒鞋,轻盈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面对风雨人生的态度<\/,不畏坎坷,从容前行。“何妨”...

定风波苏轼 全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代〕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白话译文】:...

苏轼《定风波》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乐观豁达,让人深深感受到苏东坡的昂扬向上,超然物外的人生理想。《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分析苏轼词的特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

苏轼的《定风波》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从这首词里,...

以柳永词和苏轼词为例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春寒料峭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分析: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

苏东坡的定风波中,哪一联表达了词人的处世态度?
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原文: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胸襟和气度
定风波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方育17330759627问: 以《定风波》为例,分析苏轼词的特点 -
蒲江县塞可回答:[答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

方育17330759627问: 苏轼的《定风波》赏析赏析苏轼的《定风波》兼顾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写一首具有内涵的美丽辞藻的美文,不少于500字 -
蒲江县塞可回答:[答案]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

方育17330759627问: 苏轼定风波赏析 -
蒲江县塞可回答: (1)表现出作自信率真,从容豁达,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个性特征.(2)由雨而晴(斜照,天晴了)的变化.“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对全诗所写景物的变化、作总结,表达诗人对外界的变化,不管有利无利,都不在手的心情,反映一种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

方育17330759627问: 苏轼《定风波》赏析 -
蒲江县塞可回答: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

方育17330759627问: ·苏轼的《定风波》中,作者在词中是怎样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结合诗句作分析 -
蒲江县塞可回答: 词人以道中遇雨这生活小事,上片写风穿林雨打叶,自己却是吟啸徐行,“莫听”“何妨”两语,表现不管风吹雨打,仍然安详自得的心情.竹杖芒鞋胜过马,表现对官场的厌倦,而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自己在自然怀抱里任情而动的形象.下片写雨后,春风吹酒醒,斜照山头相迎,回首来时路,无风也无晴.以自然启示对风雨从不畏惧,对放晴也无喜悦,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泰然自若,任天而动

方育17330759627问: 苏轼《定风波》赏析要有写作背景,重点是分析“也无风雨也无晴”指的是“回首处”还是“归去处”,五百字左石. -
蒲江县塞可回答:[答案] 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公元1082年,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此词篇...

方育17330759627问: 苏轼定风波赏析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 -
蒲江县塞可回答:[答案] -用了比喻. -它主要是赞扬柔奴的.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人生态度和飘逸处世哲学.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

方育17330759627问: <<定风波>>苏轼 -
蒲江县塞可回答: 你好:苏轼《定风波》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表面的意思是:他与几个朋友在田间行...

方育17330759627问: 定风波所含哲理的赏析及评价(400↑) -
蒲江县塞可回答: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很是喜欢唐宋时期的诗人,苏轼是其中之一.其诗词豪迈豁达,飘逸可喜,教人以欣赏之情来看世界,对世界的不完美处能宽容.读其作品,使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境界大为开朗可以登高望远,飘洒自如,日常的烦...

方育17330759627问: 苏东坡诗,定风波的内容 -
蒲江县塞可回答:[答案] 1、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宋·苏轼 王定国歌儿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