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定风波中,哪一联表达了词人的处世态度?

作者&投稿:支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
原文: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经舍弃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所以写了这首词。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轻快胜过骏马,谁会怕!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鉴赏: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苏东坡的定风波中,哪一联表达了词人的处世态度?
原文: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三月七日,(我)在沙湖...

苏轼《定风波》中“谁怕?
2、作品简介: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3、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

苏轼的《定风波》一词写于何时,词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又该如何理解...
开篇明义,苏轼的《定风波》一词,写于黄州期间。这首词作于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也是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苏轼到黄州后,在沙湖买田耕种,苏轼在黄州亲自躬耕,也是出于一家人的温饱而不得不从事的。在三月七日这天去沙湖的时候,正好中途遇雨,就写下了这首词。《定风波》原...

苏轼的《定风波》中的下一句是什么?
定风波:词牌名。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已而:过了一会儿。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吟啸:吟咏长啸。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料峭:微寒...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苏轼)诗篇全文翻译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苏轼 系列:宋词精选-经典宋词三百首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

定风波中苏东坡夸赞柔奴的两句诗是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宋代: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译文: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经典名作鉴赏
这首《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这是苏轼贬谪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在这个时期里,诗人的心灵倾向于逐渐获得解脱,但生活的负担却越来越沉重地压在他的身上。为了生活下去,他先是托老友马正卿在郡中请得城东的营防废地数十亩,垦辟躬耕,是为“东坡”。后来他又在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买了一些...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全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作者: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简析】惊...

苏轼的《定风波》的内容是什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内容:【作者】苏轼 【朝代】宋 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建平县18653727615: 苏轼的《定风波》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最体现词人形象的是那一句?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词人要归向哪里?他的“归”是纵情山水,消极避世,追求清... -
施娴利多:[答案]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最体现形象的是: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是纵情山水,但并不消极

建平县18653727615: ·苏轼的《定风波》中,作者在词中是怎样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结合诗句作分析 -
施娴利多: 词人以道中遇雨这生活小事,上片写风穿林雨打叶,自己却是吟啸徐行,“莫听”“何妨”两语,表现不管风吹雨打,仍然安详自得的心情.竹杖芒鞋胜过马,表现对官场的厌倦,而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自己在自然怀抱里任情而动的形象.下片写雨后,春风吹酒醒,斜照山头相迎,回首来时路,无风也无晴.以自然启示对风雨从不畏惧,对放晴也无喜悦,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泰然自若,任天而动

建平县18653727615: 苏轼定风波抒发了主人公什么形象? -
施娴利多: 1、苏轼定风波抒发了主人公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2、作品原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建平县18653727615: 苏轼的定风波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人生态度?各句的赏析是什么? -
施娴利多:[答案] 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

建平县18653727615: 苏轼定风波赏析 -
施娴利多: (1)表现出作自信率真,从容豁达,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个性特征.(2)由雨而晴(斜照,天晴了)的变化.“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对全诗所写景物的变化、作总结,表达诗人对外界的变化,不管有利无利,都不在手的心情,反映一种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

建平县18653727615: 定风波 苏轼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胸襟和气度 -
施娴利多: 反映了词人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放达.词人被贬期间,形同罪犯,而他却能把失意置之度外,寄希望于未来:“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吹面,既吹醒了酒意,又吹散了风雨,“山头斜照”再次露出笑脸.自然界如此,人生旅途何尝不是这样?只要坦然相对,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难关.词人所期望的未来果然出现在现实之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过天晴,回首往事,这些挫折坎坷都算不了什么.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气度,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情绪,解脱苦闷,充分表现出豪爽开朗的性格.这样的词在苏轼以前是没有谁能写得出来的.

建平县18653727615: 求苏轼的《定风波》赏析 -
施娴利多: 定 风 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建平县18653727615: 定风波·红梅①苏轼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 -
施娴利多: 小题1:拟人.(1分)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1分),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1分). 小题2:①尚馀孤瘦雪霜姿 ②休把闲心随物态 小题3:思想感情:①赞美了红梅艳如桃李的丰姿、傲...

建平县18653727615: 语文阅读题苏轼的《定风波》 -
施娴利多: 1、“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2、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建平县18653727615: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达了什么意思 -
施娴利多: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相信很多网友都阅读过吧,那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1、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