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之于口缄之于心

作者&投稿:夹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文言文翻译:老百姓在内心考虑好了之后而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这都是想成了以后自然而然说出来的,怎么可以塞其口不让说呢?假若堵住百姓的嘴,能有多少人拥护你呢?语出《国语·周语上》中的邵公谏厉王弭谤。说明为政应广开言路。宣:谈、说出来。壅:阻塞。与:亲附,跟从。几何:多少。

最后一个字带口的四字成语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分身减口、河门海口、守瓶缄口、羊落虎口、金舌蔽口、高下在口、饭来张口、结舌杜口、风门水口、脍炙人口、三缄其口、分房减口、杀人灭口、朗朗上口、糖舌蜜口、曲不离口、衣来伸手,如出一口、十字街口、佛心蛇口、十字路口、誉不绝口、是非只为多开口、缩衣节口、蛇心佛口、高下在...

带缄和口的四字成语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 【近义词】:缄口不言 【反义词】:口若悬河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不说话哑口无言 【拼音】:yǎ kǒu wú yán 【解释】:哑口:象哑巴一样。 象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他也有儿子,少不也要娶媳妇。看三...

《齐物论》的原文是什么?
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

《先秦散文·庄子·齐物论(节选)》原文鉴赏
(15)留:留守,指藏于心内;诅盟,誓约。 (16)守胜:以守取胜。 (17)日消:日益消衰。 (18)溺之:溺于;所为之,指辩论者所从事的各种争论。 (19)复之:指恢复生机。 (20)厌(ya音压):闭藏,封闭。缄,扎柬器物的绳。 (21)老洫(xu音绪):老朽枯竭;洫,败坏,这里指枯竭。 (22)复阳:恢复生机。 (23)虑...

庄子的哲理句子
38、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 39、名[者],公器也,不可多取。 ——《庄子·外篇·天运第十四》 40、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 41、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

缄口的诗句缄口的诗句是什么
缄口的诗句有:不如缄口过残春,缄口于今三百年。 缄口的诗句有:当时缄口终无语,缄口于今三百年。 词性是:动词。 拼音是:jiān kǒu。 注音是:ㄐ一ㄢㄎㄡˇ。 结构是:缄(左右结构)口(独体结构)。缄口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楚辞《惜诵》原文,注释与鉴赏
王逸《楚辞章句》分析说:“惜,贪也。诵,论也。致,至也。愍,病也。言己贪忠信之道,可以安君。论之于心,诵之于口,至于身以疲病,而不能忘。” ②愤:愤懑、惆怅。杼:通“抒”,抒发、表达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分析说:“愤,懑也。杼,渫也。言己身虽疲病,犹发愤懑作此辞赋,陈列利害,渫己情思以...

宣之于口是什么意思
宣之于口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出来。宣(拼音:xuān)是汉语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宣本义是帝王接见臣民的大厅,又称宣室。宣室是颁布诏令的地方,故“宣”又引申有普遍、传播、宣扬等意义。由公开说出又引申为疏导,如宣泄。出处: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资治...

经典感慨人生的句子48条
1、生命之花的灿烂,得益于辛勤汗水的努力浇灌;人生之歌的嘹亮,离不一开始终的努力奋斗。人生的所有努力来自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与对未来的期待。 2、生活的漫无目的一般都是因为缺乏目标感造成的,想要改变现状,要先告诉自己前进的最终目标和方向。 3、我对于事业的抱负与理想,是以"真"为一开始,"善"...

春坚18576112327问: 宣诸于口什么意思?
江口县瑞倍回答: 写错了应该是宣之于口,它是一个汉语成语,它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出来.

春坚18576112327问: 古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 中,召公的回答巧妙在哪 -
江口县瑞倍回答: 召公的回答,其巧妙在前后都是比喻,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而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这样的回答也是一种不得已,一是要达到谏的目的,二是还要避免引来杀身之祸.愿对你有所帮助!

春坚18576112327问: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
江口县瑞倍回答:[答案] 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就应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来自 天一 专升本 大学语文 翻译)

春坚18576112327问: 邵公谏厉王弭谤 -
江口县瑞倍回答: 首先,以治水为喻,说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提出“为民者宣之使言”的主张. 其次,紧扣“宣”字,用排比句式,一口气说出12种向天子进言的措施和方式(上至公卿下至庶人,近臣亲戚、盲人老人、直接间接、讲唱说写),目的是广开言路,并指出:“王斟酌”就会“事行而不悖”. 再次,用“土之有山川”和“原隰之有衍沃”作比喻,进一步说“宣之使言”的重要意义,说明“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的道理,并明确指出其意义是“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最后,改变正面论述的语气,连用两个强有力的反诘句,从反面加强自己的议论.一方面对“壅”,即指周王的“障”和“弭谤”加以驳斥,一方面对周王沾沾自喜的表现加以反击和否定,从而照应了前文.

春坚18576112327问: 有没有周厉王止谤的原文及翻译 -
江口县瑞倍回答: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

春坚18576112327问: <<召公谏厉王弭谤>>里召公为什么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江口县瑞倍回答: 第一层,第一句斩钉截铁断定周厉王采取的是堵嘴的做法.接着以堵塞河流的后果为喻,说明堵嘴的后果严重.然后从正面论述如何治理河流,以此为据提出“为民者宣之使言”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以史为鉴详细叙述周初的君王广泛听取人民...

春坚18576112327问: 问一下:"夫虑于心而宣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出自哪里?急急急! -
江口县瑞倍回答: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

春坚18576112327问: 求一句古语的出处和全句 -
江口县瑞倍回答: ﹝周﹞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春坚18576112327问: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王用比喻的方法让历王明白什么道理 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
江口县瑞倍回答: 召公以治水设喻的方式,连用两个比喻来阐述这一道理.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喻,用“防川”来喻“防民之口”,说明民言不可堵.接着又用“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作喻,说明用高压手段堵塞民言将会产生的危害有多大.召公将...

春坚18576112327问: 学佛开悟的步骤:知善知恶,为善去恶,诸善奉行,非善非恶. 这样的见解如何? -
江口县瑞倍回答: 不必拘泥执着于形式步骤,须弥芥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一茶一饭皆有佛理.修行在心,做就是了.不必宣之于口,问之于人.这样一来,便着了痕迹执着于心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