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作者&投稿:象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逾什么意思?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

人生贵在不逾矩的可以问哪些问题
对方辩友且不可弄错。从心所欲不逾矩和抒胸臆本质上都是一种道德体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比抒胸臆要高,抒胸臆是理论上的认识和讲授,而不逾矩是讲理论付诸实践并不断反省进步的结果。抒胸意只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初阶段,而当其道德大成,才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二、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什么?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呀?
1、出处 来源于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为政》。2、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释义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
1、出处 来源于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为政》。2、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释义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全文翻译
原文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该句出自出自《论语·为政》,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人生贵在不逾矩
今天我们说贵基,从心所欲不逾矩和抒胸臆本质上都是一种道德体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比抒胸臆要高,抒胸臆是理论上的认识和讲授,而不逾矩是讲理论付诸实践并不断反省进步的结果。抒胸意只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初阶段,而当其道德大成,才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 当你成了圣人,自然不会有杀人的念头...

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什么 孔子曰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那么如果道德修行,最后达到好德如「好好色」,除恶如「恶恶臭」。像「好好色」「恶恶臭」一样,成了一种本能的自然反应。这时候,你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因为你再怎么从心所欲,也不会喜欢「恶臭」,厌恶「好色」。一切都成了你内在的自然反应。这个境界之下,根本就没有礼的「约束」之...

“从心所欲而不愈规矩”是什么意思?
“从心所欲而不愈规矩”意思是:意思是用不着有意识的控制自己,即使自己随意而为,也不会超越礼法 1、“从心所欲而不愈规矩”这句话出自:孔子说的话 2、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

之程17255041377问: 谈谈你对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人生境界的理解 -
绥芬河市复方回答:[答案]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字面意思理解,是跟随自己的心意做事,不违反(越过)做人的规则(道理). 您要谈境界,境界这个东西,是要实际体悟的,不是去理解,去猜的.理解和猜测的结果是意思心的产物.非真正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体悟...

之程17255041377问: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
绥芬河市复方回答: 译意: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

之程17255041377问: 怎样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
绥芬河市复方回答: 关于人生境界的知名看法吧,供你参考.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对人生境界的不同追求,使他们对人生采取了不同态度,或入世、或出世、或既入世又出世,这便绘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理论的多重色彩,同时也影响和造就了中国...

之程17255041377问: 什么是人的最高境界哦? -
绥芬河市复方回答: 每个人理解的最高境界都不同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可见孔子认为的最高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之程17255041377问: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个境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的修养让他心中的欲望都在不逾矩的范围? -
绥芬河市复方回答:[答案] 可以这么理解,这是的他主观意识和人生准则都融为一体的在一定的框架内活动,这个框架已经成为他的潜意识,无论他是否感知到,他都将在此范围内行事而不越界

之程17255041377问: 随心所欲不逾矩,人类可以做到吗? -
绥芬河市复方回答: 随心所欲不逾矩,语出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进入七十岁,自己随便想做什么,主观愿望都不会违反客观规律和人为的规矩.修养高的人自然可以做到,你我不断修为,皆可做到.

之程17255041377问: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朋友说说您的想法
绥芬河市复方回答: 做人的最高的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认为儒家最高的境界是做什么事似乎很随意,却处处合乎礼,合乎仁,并且还能楷模天下,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之程17255041377问: 从心所欲不逾矩 -
绥芬河市复方回答: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其实只要做事做人有底线 不出格 在规矩的框架内是可以随心所欲 自由发挥的 正所谓规矩再多不是给你一个人定的 明白了这一点在任何地方都会适应而不会感觉压力很大,孔子大概达到这样的境界

之程17255041377问: 人生的境界分哪些,更高境界是什么? -
绥芬河市复方回答: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在我看来就是人生境界,在适当的年纪做合适的事情,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最高的境界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吧,既满足了自己,有没有忤逆其他.

之程17255041377问: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
绥芬河市复方回答:[答案]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