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为惠子辩论

作者&投稿:邗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五石之瓠为什么是主客问答的形式
《五石之瓠》是庄子与惠子辩论对“大瓠”的看法。惠子从功利角度出发,认为大瓠无大用,即不实用;而庄子从淡泊名利角度出发,认为大瓠虽不能为“适万用”,但可“不拘于时”,放而“用之”,立于不败之地,不失为“大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庄子》中常见的辩论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帮助庄子...

惠施的大葫芦最终得出的结论
惠施的大葫芦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瓠(葫芦)非有五石(大)之容积也”,惠施以此比喻“人固非有尺寸之度也”。惠施是先秦名辩之争的著名人物之一,他与庄子都是名家辩者,并且他们的辩论很有意思。在他们的故事中,惠施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大葫芦没有用处,因为它们太大,不能用来盛水或做饭。庄子则...

五石之瓠惠子如何反驳
五石之瓠在写作上特色有:(1)寓言之中蕴含哲理。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为依托。文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形象特点。(2)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

庄子与惠子的一场争论,最后庄子胜出。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翻译: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

五石之瓠分为哪三个部分
五石之瓠分为三个部分如下: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一一不免于沸潞统;客一一裂地而 封之。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大樽浮江湖一一超出常规思维。1.①种植①实在③率领军队④龟,同“皲”,皮肤冻裂 。2.①同样能够使手不冻裂,有人靠这个得到封地...

五石之瓠中宋人和惠子的相同点
《五石之瓠》中宋人和惠子的相同点是他们都拥有大智慧。宋人和惠子都懂得“大瓠之种”的道理,即事物要按其本身的功能与规律来使用,要“物尽其用”。尽管惠子说大瓠能盛酒,而宋人认为它太大无法用来盛酒,但是两人都清楚的是:若将大瓠剖为两个瓢,则可盛酒,但这样一来,大瓠便失去了原...

五石之瓠主客问答谁是主
庄子。在主客问答中,主是作者立论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客所提出的疑问的回答或反驳,来明确自己的观点。《五石之瓠》以主客问答的方式讲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两个故事。在这篇文言文中,是惠子向庄子提出问题,由庄子作出解答,所以主是庄子。

五石之瓠出自哪里 出处是什么
五石之瓠出自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五石之瓠的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

五石之瓠的寓意和启示 讲述了什么道理
五石之瓠的寓意和启示 寓意 惠子用的“大瓠之种”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的“不龟手之药”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启示 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

空白是更大的可能
《逍遥游》里,惠子得到魏王送的“大瓠之种”,惠子的概念中,瓠是做“瓢”用的,可是瓠大到不能做“瓢”,惠子便以为这“瓠”是无用的。庄子大笑了,他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我们被许多概念绑缚着,对于事物有了很深的成见。我们称这些“成见”为“知识...

磨居19534216584问: 文言文阅读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非不呺然③大也,... -
新民市疏血回答:[答案] 答案:1.D;2.D;3.C;4.C;解析:(1) 通“漠”,大 (2) 连词,其他三项是介词 (4) 《逍遥游(节选)》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在地里,成长而结出的葫芦有五...

磨居19534216584问: 大瓠之种庄子说完“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后惠子有什么反应 -
新民市疏血回答: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磨居19534216584问: 《庄子》故事两则中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焦点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
新民市疏血回答: 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焦点是认识事物的角度.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磨居19534216584问: 《大瓠之种》 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② .... -
新民市疏血回答:[答案] 1.(1)种植 (2)实在 (3)率领军队 (4)龟,同“皲”,皮肤冻裂2.(1)同样能够使手不冻裂,有人靠这个得到封地,有人却不免于...

磨居19534216584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辩论胜利者是谁 -
新民市疏血回答: 庄子胜在辩论技巧,惠子胜在逻辑推断.庄子的辩是一种诡辩,他抓住惠子话里的漏洞,说惠子先承认了鱼的快乐.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发问,逻辑上没有破绽.拓展一下,庄子的思想中有名为“齐物论”的.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提出齐物、齐论的思想,认为既然万物本质相同,所辩论的也无所谓对错.如 你辩论胜了我,我错了吗?我有自己认为对的理由.我辩论胜了你,你错了吗?你有自己认为对的理由.如果请第三方,那么他持有与你我不同的观点,也无法判断.持有与你我中任何一人相同的观点,也是不行的.

磨居19534216584问: 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中,为什么庄子是辩论的胜者呢? -
新民市疏血回答: 首先,庄子说:“鱼很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又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了,你也不是鱼,所以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道理是一样的.” 而庄子并没有接他的话,而是话锋一转,说:“让我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庄子说:“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我是从濠水桥上知道的.”庄子没有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是玩了文字游戏.

磨居19534216584问: 庄子与惠子濠梁之辩的用意是什么? -
新民市疏血回答: (文言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囗(“修”字以“黑”代“ 彡”音tiao2)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

磨居19534216584问: 文言文 庄子惠子濠粱之辩 -
新民市疏血回答: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磨居19534216584问: 《庄子》故事两则赏析 -
新民市疏血回答: 惠 子 相 梁《庄子》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

磨居19534216584问: 濠梁之辩是谁和谁的辩论?内容如何?
新民市疏血回答: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庄子和惠施的一场辩论.因这场辩论发生于濠梁之上,历史上也称作“濠梁之辩”.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鱼游得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