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例

作者&投稿:厉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字词,抓住关键词句,深入解读文本。 2.过程与方法:在吟读、译读、赏读、背读中逐步体悟苏轼微妙复杂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诵读、品味课文,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说课稿1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

知文言之味品语辞之美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例研讨
    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知文言之味,品语辞之美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余映潮老师的课例《记承天寺夜游》中去寻找答案。    阅读教学,需要语文老师引“火”,导“路”,余映潮老师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引出的“火”就是“神品”...

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课例研讨
余老师的朗读指导,总能抓住诗文关键处,一下子就读出文本的味道。    其次,读出宁静的氛围。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因为是夜游,写月夜美景,沉浸在美景之中,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速缓一点,语调低一点,轻声朗读,读出宁静的氛围。具体的朗读指导,读出这一篇独有的味道,学生在朗读中...

《记承天寺夜游》定篇类型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一种文体。我们还学过哪些“记”? 由“承天寺”你能想到些什么?“名山必有名寺”,环境之美;“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人文之美。 由“夜游”你能想到什么?时间,朦胧美。 唤起原有的知识,不断主动的参与阅读活动。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更是主动的参与。让苏东坡带我们去夜游承天寺吧!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案例
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极富诗情画意的小品文,就写于此时。二.读课文 1.师配乐范读(多媒体展示)温馨提示 读 音 要 准 确、停 顿 要 恰 当、节 奏 要 鲜 明、声 音 要 洪 亮、感 情 要 充沛...

教学课例《记承天寺夜游》在教学上有何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景的特点: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设计
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1)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 (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 (3)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布置作业:1、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乐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月、竹柏影——美景 闲——闲情雅致 ...

九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三、精读课文。1、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因为...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
生笑答:苏轼!(孩子们知道要上《记承天寺夜游》) 师:然也!那么,苏轼为什么在后世拥有粉丝最多呢?让我们一起游进他的《记承天寺夜游》,解开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密码。 Ppt展示课题图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人生。 师:一样的月光, 生:不一样的人生。 师:就让我们首先简单了解苏轼的人生...

孙伯18656555504问: 《记承天寺夜游》分三层及各层层意 -
宜丰县康氏回答: 第一层,写夜游承天寺的原因.第二层,写承天寺月夜的美景.第三层,流露出遭贬惆怅之情要努力学习哇 ,虽然自己还是很小滴的说

孙伯18656555504问: 记承天寺夜游内容分析
宜丰县康氏回答: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

孙伯18656555504问: 1.《记承天夜游》,本文记叙了什么,生动地描绘了什么,透露出什么情感. -
宜丰县康氏回答: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作者在夜晚时,到承天寺邀请朋友一同散步赏月的情景.全文首先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其次用比喻的手法,生动描写作者对庭中的夜色、竹柏的感觉;最后借景抒情,就眼前的如水月光、竹柏疏影发抒感触,暗示自己不汲汲于名利,不为俗务所累,同时也表现了他开朗脱俗的心境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我也在学这一课,请采纳

孙伯18656555504问: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
宜丰县康氏回答: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孙伯18656555504问: 《记承天寺夜游》
宜丰县康氏回答: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孙伯18656555504问: 《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 - ,再 - ,最后 --
宜丰县康氏回答: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

孙伯18656555504问: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
宜丰县康氏回答: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孙伯18656555504问: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
宜丰县康氏回答: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 这句话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照在庭院中,如水充满整个院子,透彻明亮.不仅仅是月色如水,而且这个比喻更加具体形象,让人可以直接感受到水的存在,竹柏的枝干的影子投在庭院中,如同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 2、闲人应是指有闲情雅致去欣赏月色的人.月与竹柏到处都有,但少有人去欣赏这种美景. 个人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孙伯18656555504问: 《记承天寺夜游》积水空明藻行交错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 -
宜丰县康氏回答: “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继写水中诸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

孙伯18656555504问: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改编故事 -
宜丰县康氏回答: 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开衣服刚想躺下睡觉,突然看到皎洁的月光很淡很淡的照在窗户上映射进来.突然一下子间似乎想到什么,急穿上鞋子,穿好衣服,往承天寺去.路上心里想着,最近的日子中太过无聊,没有可以交谈的朋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