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风俗

作者&投稿:郅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丧礼的习俗以及禁忌~

1、出殡日起三天圆坟的习俗。
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烧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
3、哭丧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扩展资料:
丧礼是一种重要仪式:
丧礼不仅是最早产生的礼仪之一,也是较为重要的礼仪。《礼仪》十七篇,专门讲丧礼的就有四篇;《礼记》四十九篇,专门讲丧礼的就有十一篇之多。
孟子将“养生丧死”并列,并不因死亡的瞬间短暂,而生存的时间漫长,就将两者区别对待,而是认为“养生”和“丧死”同等重要。
而丧礼也通过孔子所说的“事死者,如事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等信条,以及独特的“五服”等制度,成为国人精神土壤和社会形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丧葬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光明日报:传统丧礼莫简单摒弃



  啼更 据《 西后城风俗志》 载:“诸子、诸妇及昆弟之子,夜居柩左右,妇女夜五哭,逢更则哭,俗名:‘啼更’”。

  设孝堂 孝堂又称“灵堂”、“灵棚”、“祭堂”,是停放灵柩、祭奠死者灵魂的场所。棺柩停在主屋里,前屋外的院子里搭起宽阔的“灵棚”。正面摆着祭桌,桌后挂关竹帘,帘上糊着一个大大的“奠”字或“灵”字。两旁的门上各有一个小竖匾,匾文十分考究,如丧家死的是父亲,则横匾上写:“陟岵兴悲”。如丧家死的是母亲,则横匾上写:“陟屺兴悲”。两旁有挽联,也称“灵棚对子”,其内容要求点出死者与丧主的关系、死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对国家、民族、家庭的贡献,要求对仗工整,情感真挚,令人读而生悲。无论是棚里棚外的挽联,不拘字数多少,可随意而作。灵堂里放两张桌子,一大一小,大者称“大殿”,小者称“小殿”,大桌上供猪头、公鸡、鲤鱼、馒头、糕点及各种水果,猪鼻孔里要插葱。也有的用整猪整羊作祭品。小桌上放酒壶、酒杯、碗筷、烧纸等。祭桌放丧盘、倒头灯,事前备好装着麦穰等物的白布拜垫,供吊客磕头用,两旁排列许多小型拜垫,供小孩趴棚用,趴棚的小孩多为死者族中辈份晚的男孩,人数愈多愈好,辈份愈晚愈好,这说明死者福寿双全,族中人丁兴旺。

  灵棚正门有一块大匾,匾上书:“恭承惠吊”,以表丧主对吊客的谢意。灵堂设置因地位和贫富而异,地位高、富者,为了表示家族大、亲友多,将祭品陈放桌上,多的达几十桌,最高者称“龙门祭”,即在祭品上用各种材料塑成或剪成山水人勿、飞禽走兽形状,其中一大盘为“鲤鱼跳龙门”,故称“龙门祭”。地位低的贫者,不分大小殿一张大桌上简单摆点供品,不行大礼,只是磕头而已。如灵堂设小殿者,则要行三拜九叩大礼。灵堂两边有一对纸扎的金童、玉女,称“站棚人”,相传将纸人焚烧后,到冥间可变成死者的佣人,任其使役。金童、玉女按男左女右设放。亲朋故旧来吊唁时,孝子在灵棚内跪接来吊者。孝堂中悬挂亲友送来的挽幛,旧时,挂幛的位置十分考究,分三档,一档一个席位。一档为祖档,即祖母娘家送来的挽幛;二档为母档,其上席为舅舅家送来的挽幛;三档为妻档,即妻子娘家送来的挽幛,其后才是其它亲戚的挽幛。

  挂孝球、钉门麻 人死后在门上悬挂白纸球,名“孝球”, 以示家中有丧事。死者如是家中最尊的长辈,丧家要大门上横钉一幅粗麻,俗称“钉门麻”作为丧事的一种标志。

  送无常 旧时,迷信认为,人死是无常鬼勾摄生魂所致,故有送无常的习俗。在死者尸体移人孝堂后,丧家携酒饭至河边、江旁、池畔、湖滨,焚化纸钱、草鞋、稻草等物,从水中送勾魂的无常鬼离去。

  主丧、傧相、孝子 主丧者称“丧主”,是操办丧葬事宜的主人。由于丧礼仪程繁琐,清规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礼仪不全和失礼,一是对死者不恭,二是对吊唁者不礼,所以在发生丧事时,必须请有威望、有经验、阅历深、会办事的长者帮忙料理。古代对指引宾客、赞礼的人员称“傧相”,由于丧主悲痛,孝子忙于跪接亲友,故丧事安排、礼仪施行,均由傧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儿子、孙子、重孙,其中长子、长孙、长重孙为正孝子,他们的孝服与一般不同,特点是孝布较长,鞋上罩一层白布,在后跟半寸左右现出鞋的本色,腰间系草编的绳带,手持哭丧棒。服重孝者则披麻戴索,俗称“披麻戴孝”。

  孝子手中拿“哭丧棒”,亦称“丧杖”、“哀杖”。哭丧棒用竹或木制成。其中父丧用竹杖,称“苴杖”,母丧用桐木杖,称“削杖”。原丧杖是用于孝子拄扶,因孝子过度哀伤,造成身虚体弱,行走困难,设杖以扶持。后来逐渐演变成俗,为丧礼中的一种规定。原丧杖长一米,主要用于扶拄,后演为三十公分,主要用于丧礼仪俗。

  成服 即丧礼大殓后,死者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穿着应持的丧服,叫“成服”。古代为亡者服丧的丧服分五等,称“五服”。五服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之内的亲属称“五属”,五服之外,就不再是亲属关系。“斩衰”是五服中最高的一级,服丧最重,最低的一级是“缌麻”,服丧最轻。由于等级不同,守孝期和丧服不同。“斩衰”守孝三年,“齐衰”守孝一年。随着社会的变革,到了清末以后,五服制不行,而行服孝。服孝分三种(l) “重孝”:子女为父母、妻为夫、承重孙(子亡,长孙按子成服)为祖父母,着素服、束麻绳、头戴孝箍,女顶白长巾,服穿麻边白鞋。停灵、三七、五七。(2)叔父母、堂伯叔父母、姑父母顶白布短手巾,孙为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外甥女为舅父母,侄为伯叔父母戴孝帽或顶白布手巾,停灵期服孝,其后则除。(3) “全破孝”:内外亲吊客,每人一条白布手巾,葬后即除去。有的祖父、祖母亡故,孙辈穿孝服,帽子前沿正中缝一用红绒扎成的圆球,布鞋加罩白布面,俗称“封鞋”,鞋跟处不封死,留一宽缝,加缝红布一条;鞋脸正中各缝一红线球。孙女无帽,则头扎一白布宽带,于前额正中部位缝红绒球一个,鞋同孙男,这三个绒球称“缨儿”。另外,外祖父、母死亡,外孙、外孙女服孝时也要带缨,红线球按男左女右,缀于孝帽和封鞋的偏侧,裕称“歪缨”。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市面上有麻制红线球出售,则红线球就改为麻制红线球。建国后又改孝服为佩带黑纱,红绒球则缀在黑纱上。

  对请来的抬殇人员及其它帮忙人员,一律给孝帽。

  报丧 人死后,由死者的儿孙、侄儿、侄孙们分头给与死者有往来的亲朋、故旧报信,称“报丧”。报丧分“口传”与“文告”,口传即报丧者分别奔赴亲友家,将死者的故因、亡故时间简略向亲友说明,然后告之分孝情况以及开吊、送葬日期。有的报丧特别讲究,孝子报丧须赤脚敞头、披麻。到亲友家须叩头报丧,路遇亲朋故旧,也须叩头。到一家,必须在这一家吃三个熟鸡蛋,才能离开。有时亲友不在家,报丧者必须在此家舀一口水喝,喝后才好离开。孝子在村中挨户“报丧”时,要户户下跪,路遇长老也要下跪敬告。

  文告又称“讣告”,也称“讣闻”、“讣音”、“讣文”、“讣式”等,由古代“赴告”演变而来。古代诸候以崩薨祸福相告,曰“赴告”。“赴”同“讣”。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面报丧又出现了新的形式―― 讣帖,内容与讣告同,但讣告可贴可送。而讣帖篇幅小,只宜投送个人。讣告、讣帖都须在死者出殡前送出,以便亲友及时做好吊丧的准备。讣文用白纸书写,白为凶事的代表色,显得肃穆、悲痛。

  下报单与奔丧 死者的子孙奔走亲友家报丧时,因重孝在身,不能进亲友家门,要等候于门外,当亲友出来时,突然闪出,跪地磕一响头,泣告丧情,称“下报单”。

  奔丧之俗历史悠久,客居在外的人或亲友,听到亡故噩耗,急忙赶回料理丧事或前往吊唁。

  开孝、呈白 丧家报丧或发讣告于亲友,葬前一、二天,亲友便带上花圈、香烛、纸钱、挽联等来丧家吊唁。待亲友、邻里聚集稍多,主人便以白布丈余包裹于头上,表示吊丧开始。亲友前来吊孝,要先到灵床前行礼,礼毕,丧家跪呈致吊者孝巾一条,巾长四至五尺,白色,多以白粗布为之。致吊者接孝巾后,立即顶之于头,或系之于腰,否则被视为失礼。

  题主 题材头 题材盖 亦称“写木主”、“写主牌”。古代丧礼规定,除幼丧和凶死者外,人死后,都要为其设神位,以飨祭祀。死者入殓前,在木主(即神主牌)未列宗庙前,丧家要择日请本族或当地有名之士,为木主题主,以便长期奉祭。一般在木主正面写衔名、谥号,背面写其经历、生卒时间、子女和配偶的姓名,以及安葬的地点方位。木主正面的“主”字,暂写为“王”字,待日后举行点主仪式时补上一点,也有在题主时一并完成的。加点时须请地方绅士或有威望的老者,用红笔在“王”上加点,变成“神主位”,点后将笔向后一甩数丈,拂袖而去。再由孝子用墨笔在点上复点一次,俗称“点主”。点后孝子在前跪,捧主牌,次子等在后跪,磕头,然后转身将主牌放置棺头。如果开吊设祭堂,则神主牌供奉灵堂内,等出殡时再将其供奉在主屋堂柜上,或列人宗庙内。

  灵柩出殡前,丧家请题主的祭官,在棺头、棺盖上题字。题材头时,先让孝子跪下,向祭官呈上题材头的绢和白布,双手献上崭新的毛笔。然后,孝子执砚跪于前,祭官题材头神位。材头神位格式一般有老年人与年轻人之分,字数按“生、老、病、死、苦”推算,必须拈“生”字.似男性为例,老人的神位格式是:“时故先考某公讳某灵柩”,宫式门眉扇形框中,均题“安乐宫”三字。丙边楹联大都书写“孟坡头上金童送,奈河桥边玉女迎”、“金童持壶春常在,玉女举案日月长”等。有的植材盖上留有碗口大的圆圈,用以题字,称“题材盖”,题字仍请祭官书写,题法各地不一,一是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题盖,寓镇压之意;一是按性别书写,男性老人多书写:“佑启我后人”、“是之谓不朽”等,女性老人则写:“坤德后嗣昌”、“坤柔顺利贞”等。也有少数写七个字的,男性多题:“大德锡类昌后嗣”, 女性多题:“王母瑶池添宝座”等,写法以吉徉为主。

  大开门 发葬的前一天,称作“大开门”。这天太凡亲友均赶来??或傧相的安排下,还不时到村口迎接吊客。死者的孙子、重孙,趴在灵堂两旁,向前来吊唁的亲朋回拜谢吊。中午丧家以便筵招待,一般大米饭、四菜一汤。有的人家吊客多,从中午就开始置酒席,一直可延续到晚席。黄昏时上庙送汤.晚上放焰口(做佛事),晚席结束后,吹鼓手哀乐阵阵,直至深夜,举行辞灵仪式。

  扎社火 又称扎纸扎,此俗是由唐宋时期的随葬器物演变而成的,此俗在丧葬中十分盛行,旧时富豪者不但扎“对山以库”或“金山银库”, “鹿鹤羊马”及“车轿”等,更有甚者扎“冥宅”,门房、茶房、轿厅、大堂、卧室、及千种家俱、装饰、用品,无不精美齐备,还有婢仆数辈,其形与生人住宅无异。即是普通人家,死者男性,必扎马,死者女性,必扎轿,站栩的金童玉女也不可少,直到今日,扎“社火”之俗仍然流行。可惜这些纸扎艺术品到了上庙或出殡时,均付之一炬。迷信认为被焚烧的“社火”,到阴间就变成真物真人,供死者享用。实际上,这是一种浪费人力、财力、糟蹋纸扎艺术的陋俗。

  上庙 人死后,丧家要谒祀神祠,有的人死次日,谒土地庙,死之三日,谒城隆庙,多烧楮镪,称作上庙。

  旧时,每个村庄都有一所“土地庙”,庙中有土地爷、土地奶奶,以及蚕神、谷神、痘神、山神、河神、判官、小鬼等偶像。迷信认为人死是犯罪,先由判官从‘生死簿”上划去名字,然后由阎王派役鬼拘捕,首先寄押土地庙,为了不使鬼魂挨饿,死者子孙必须一日三餐往土地庙送“浆水饭”,也即“送汤”。同时为了死者顺利通过各道“关卡”,少受罪,还要给庙神敬献香烛,磕头拜祭,用各种食品、酒类、瓜果等祭品代奉各方大神,贿赂它们予以照顾。

  做佛事 为了超度亡灵,祈求免除冤孽灾祸,人死后要做佛事,其中有放焰口、拜水忏等。

  放焰口是指僧人替丧家念“焰口经”。焰口,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其腹大如山,喉细似针,一切饮食到了口边,即化为火,炭,也有的说是渴望饮食、口比火焰,故称“焰口”。请和尚放焰口,少则四、五僧,多则几十僧,要设诵经的经堂和和尚起居的经厢屋,招待和尚的酒席要高于客席,有素斋,在诵经中要不时地送茶、糖茶、冰糖茶,以润嗓子,除正席外,早晨要吃早点,晚上要吃夜饭。

  做佛事视丧家经济情况,富豪者,送殡念经、逢七念经、百日念经、除孝念经。一般人家只在出殡前一天。此俗纯属迷信活动,建国后已经逐渐被淘汰。

  辞灵 即向死者灵魂告别,此仪在出殡前一天夜晚举行,一般在夜间十二点以前,旧时称几更几分。因第二天清晨出殡,死者“上路”,为最后分手,此仪十分隆童,鼓乐喧天,哭声一片,在傧相或支事的安排下,举行辞灵仪式,根据支事(也称礼赞)喊的礼仪程式,逐一进行。古代在行礼上十分讲究,什么情祝什么礼,都有严格规定,古代九拜之礼是:

  一曰稽首: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地,左手按在右手上,头缓缓低至于手前面的地上,并停留较长时间。这是子对父的拜礼。

  二日顿首:也称叩头,行礼方法与稽首同,为平辈间拜礼。

  三曰空首:又称拜,或拜手。行礼时,屈膝跪地稽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然后手至地,接着俯头至手。所谓“空”,即头不着地,此礼为男子常拜之礼。

  四日振动:行礼时屈膝跪地,两手相击,后再叩拜。

  五曰吉拜:是古代丧俗拜礼,行礼时,先行空手礼,缓行顿首礼。

  六曰凶拜:也是古代丧俗拜礼,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服五年丧服者所行之拜礼。.

  另外还有奇拜、哀拜、肃拜三种,这是人际交往时的正常拜礼,不为丧俗所用。辞灵仪结束,众亲友散去,此时,死者的长女要向灵堂两旁的“站棚人”即“金童玉女”交待有关事宜,俗称“教童子”,其内容为父母的性格、癖好、食宿行等事宜。交待前,先用针在纸人的耳朵上戳一个洞,以防站棚人是聋子,到了阴间听不到使唤。因次日清晨出殡,此夜有“伴宿”之俗,伴宿亦称伴夜,伴亡,丧家多在棺旁守一夜,以表示“永别”前的奠念。亦有前来吊唁的亲友一起伴柩过夜的。

  引魂 亦称“讨五俗”,古代丧俗。把装有粮食的瓶子与口袋放进棺材随葬,谓之“引魂”。此俗始于商封时期,后民间沿袭成为用装有粮食的瓶子和口袋随葬,使死者不受饥饿。

  选吉穴、打金井 相墓,选吉穴是丧葬礼仪中的重要一俗,淮安民间认为祖上墓穴选择的好坏,对下代影响极大,如果祖墓葬在风水宝地上,则下代高官厚禄,甚至可以登皇位。如果祖墓风水不好,则家境败落,人丁也不兴旺,故在殡葬时一定要请风水先生或阴阳先生选择“吉壤”,阴阳先生根据晋代郭璞所传的《 葬书》 相墓术,用罗盘为卜具,观其“阴宅”周围的地形,风向,水流等形势,以避祸得福为标准,选择墓穴。

  打金井即挖墓穴。在阴阳先生选择好的墓地上,按卜定的方位,破土挖穴。打井挖土时,第一锹土须收藏一边,然后一直至挖好为止,井的大小、深浅,视棺材的大小而定,以容下棺材为宜,穴之深度比棺高五十公分,即落棺后,棺盖离地面五十公分。有的找金井时,如果发现“四对头”,则需重新在墓地上择“吉穴”。“四对头”是:“生对头”、“死对头”、“硬对头”、“软对头”。如果打井时,发现有蛇、蚁、鼠、黄鼠狼等的巢穴,称生对头;如果发现有古墓和朽骨等,称死对头;如果发现块石、大块砂礓等,称硬对头;如果井下生水,称软对头。如遇上述四对头一者,则需另外择地打井,民间俗称“四不葬”。

  抬殇出殡 又称“抬重”、“举重”,即抬棺材。抬重人员称“殇夫”。出殡前,丧家就要请好殇夫,出殡前夜,丧家要专设酒席款待殇夫,死者家属向殇夫安席,以示请之帮忙。殇夫以抬杠抬送灵柩,抬殇人员的多少,视棺材的大小,墓地的远近而定,一般八人或者十六人。民俗规定,棺材在起重后必须一口气送至墓穴,中途不准落地,抬时须十分谨慎,切忌发生事故,否则系对死者不敬,对丧家不吉利。因此,殇夫必须在抬殇中轮换,为了使出殡不发生事故,丧家一直跟随员柩左右,不时问殇夫作揖,以求他们平安抬到墓地。

  出殡通常在清晨举行,凡准备随棺下地的人员,早晨必须进食,不得空腹,而且不准吃豆腐。负责举重的殇夫,先准备好“龙杠”、“茼索”,并捆绑在棺柩上,等候支事的安排。出棺之前,先将灵堂的祭桌及祭品搬到大门口,然后由长孝子头顶“亡人牌位”,两旁由表兄弟扶架,从灵堂内将“牌位”请到外面的供桌上,孝子一一向“亡人牌位”叩头。叩毕,孝子分跪在供桌两旁,向吊丧的亲友行礼,礼毕,仍由长孝子将“亡人牌位”用头顶着送回正屋中的供桌上(通常是放在家中堂柜上),永远供奉,或以后供入祖祠。这一仪俗称“回灵”。回灵结束,接着“请棺”,即将棺柩从正屋内“请”到外面来。请棺时,孝子在棺头扶棺,闺女、儿媳等在棺尾痛哭,举重人员分两边,用手托棺底,将棺柩抬到外面,放在两条长板凳上,并将丧盆、倒头饭、引魂灯(亦称倒头灯)以及一些祭品,移出门外。棺柩抬至大门口,殇夫在棺上绑好“龙杠”,孝子跪在棺前,众亲发再次向棺柩磕头,孝子回谢,礼毕,即“起程”。殇夫将棺柩拾起,长孝子双膝跪倒,头顶丧盆,灵柩启动,长孝子将丧盆摔碎,俗称“摔老盆”。同时,殇夫将置棺的两长板凳向前推倒。这时鼓乐齐鸣,哭声一片。前面纸幡、纸人、纸马引路,吹鼓手紧跟,后面孙子扛着“柳魂枝”,再后是撒纸钱的,接着,孝子在棺头领棺,后面是棺柩,拿草把的人(留着垫棺用)和送葬的亲属、吊客及抬筐的人,最后是送葬的妇女,他们一路啼哭,送葬队伍浩浩荡荡。

  摆路祭 庄邻戚友,为死者在必经的路上设祭,称“路祭”。在丧家发丧之前,举行路祭者必须事先送去祭贴,以便到时停柩。设路祭者要提前在路旁设置一方桌,桌上摆香烛祭品,送葬队伍遇到祭桌后,立即停柩,祭丧者在棺头脆拜叩首,有的行三拜九叩礼。,路祭有二种,一是一家设祭,全家人在路旁等候,并行跪拜礼;一是几家共同设祭,凡参与者都要等候路旁,祭奠时,先由一主祭者跪在棺头行四叩首礼,然后示意将桌上的祭品洒在棺前,完毕再跪拜,接着其他人一一跪拜。在路祭中,孝子一直跪在棺头右旁,向路祭者磕头回谢,祭毕,继续起棺行进。

  下葬

  墓穴挖好后,即举行“落葬”仪式。落葬时,鼓乐齐鸣,先将陪葬物品放于坑底,并在坑底撒铜钱等硬币,孝子们从坑底将铜钱等检起一、二枚带回,然后将杠索解下,用绳索兜住棺底,将棺缓缓放落坑内。

  棺落葬后,鼓乐停,送葬者均解下孝巾、孝帽。此时,孝子也解下孝巾,脱下鞋子,将挖墓穴的第一锹土用衣襟兜回家中。在返回时,一不能走原路(送葬时走的路),二不准回头张望,三是到家后,不能先进屋,要拦门吃块糕点,然后将土倒在门后或者水缸根底。

  在棺柩落葬后,将送葬的纸扎,包括幡、轿、马等焚化,焚化时须将放在轿内的四个“轿夫”取出,放于轿之四角,一起焚烧。另外将一对站棚人的脚下支架折断,:“某某上轿”、“某某骑马”。

  等孝子离开墓地后,举重人员即用一根红线从棺头至棺尾的井口上拉直,在线的中间系一方孔铜币,用以测定棺柩在井穴中的正中位置,并将“引魂灯”(倒头灯)放在棺头,丢上一盒火柴,然后堆土封棺,直至坟堆高出地面一至二米止。并将“柳魂枝”插在坟的下首,即棺尾的中间,同时把“倒头饭”扣在坟顶上。殡葬完后,众人纷纷返回,但不走原路。走到村头三岔路口时,必须从烧松枝或铺盖的火堆上跨过。

  葬毕,阴阳先生和吹鼓手则各奔东西,送丧人一一磕头,脱孝而归。但儿子、儿媳必须同时在前行走,看谁先到家里,迷信认为,谁先跨进家门坎,便为吉利。回家后,孝子们分吃“倒头饭”,其他人必须经烧铺盖的火堆上跨过,并吃专人等候分发的糕点、糖果、然后才能进门。

  绕缟子 棺柩送走以后,丧家立刻将死者的铺盖、平时用过的东西及挂在门旁的缟子,背到三岔路口,等殇夫回来路过此处,即点火焚烧。此间,要用锹、铣等工具将铺盖挑起来烧,除芦席留下一个角外,其余东西都必须烧透烧尽。迷信认为,烧过东西,死者在阴间里就可享用,如果烧不透,则会变成残缺,死者也就无法享用了。送葬回来的人必须从火堆上跨过,并将手中的工具放在火上烤一下,叫“燎龙杠”,俗说可以避邪免灾。殇夫回来后,丧家设酒筵款待,饭毕,死者儿女们都分得死者一件遗物,其他亲友饭后散去。

  酒席 一般人家做丧事正常开吊三天,第一天是“家奠”, 又称“小开门”,只有至亲近族吃便饭,第二天是“正吊”,又叫“大开门”,主要酒席在这一天。往往吊客过多,从中午开席直至晚上才能结束,这叫“流水席”。送葬回来后,吃的是“回灵席”,如果是老丧,民间称“白喜事”,也称“喜丧”,在酒席上,有“偷餐具”习俗。即散席后,参加筵席的亲友每人“偷”一、二件,其中有酒杯、汤匙、小碗等。相传喜丧碗、匙“偷”之吉利,带回去留给子孙用,一可避邪免灾,二可以添寿。为了满足吊丧者“偷”碗和匙的习俗,丧家特意准备一小批小棍具,并假装不知道。任其“偷”拿。

  谢丧 即孝子感谢吊丧者,有的除吊丧时谢吊外,还在葬后第二天黎明,由一人携地毡,领到附近的亲友住处,作“踵谢”。叩拜过,领者高喊“谢金子啦!”铺下地毡,孝子磕头拜谢。如果路途遥远,则用谢柬谢丧。

  圆坟 又称“暖坟”、“暖墓”。丧家于死者葬后第三天,至新坟上添土、奠纸、举哀。一般是孝子率全家老幼到坟上,也有的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家人要哭绕新坟三匝而后归。

1. 指路:亲人离世,需要举行相关仪式”指路”。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举行相应活动,让逝者认为这个地方是没有灰尘,是享福的。
2. 丧服: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蓝裤。人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蓝色是民族本色。布需要用平纹,不穿棉衣。子女亲手给逝者穿衣。逝者遗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都要焚烧掉,不能遗留。
3. 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天,然后在殡仪馆举行追悼及告别仪式。但部分地区,让当地的”先生″,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测算合适的日子举行追悼仪式。
4. 出殡:过去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灵车上遗体脚朝前。现在出殡有所不同,因殡葬改革,遗体需要火化。火化后,把逝者骨灰及碎骨装入布袋中,最后装入骨灰盒,一般是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 死牲:过去习俗,死了人,根据穷富不同,都要死牲祭献,大至猪牛,小至鸡。逝者如年岁较髙,供品被视为福物,可以分给亲属。祭献的鸡,多留给帮忙送灵下葬的亲友出殡回来后食用。
6. 合葬:夫妻合葬的讲究,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相反。若有小辈合葬一起,小辈则在西侧,长辈在东侧。部分地区,夫妻合葬如有一方先逝去下葬,另一方逝去下葬时,需要将者骨灰盒请出,见面祭拜后,再同时下葬。
7. 朝向:过去都是遗体土葬,朝向是南北竖向,现在骨灰盒是面南背北。也有部分地区参照过去习俗的南北竖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代表永恒的安详。
8. 焚烧:传统习俗,是焚烧元宝、黄纸、纸质生活用品(如:汽车、房子、电视、空调等);
9. 服丧:古时的守孝习俗,近代更变为祭七(祭七:指的是头七至五七、或七七)。在家设置灵堂,祭百日和周年。服丧期间,需要穿素服,食素食。




福建有何风俗习惯?
福建省中秋习俗 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甯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

民间习俗有哪些?
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每年惊蛰这天,在广东和香港,民间习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仪式。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

春节的习俗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

有关新年传统习俗、文化的资料
贴画鸡是古代人的一种重要习俗,北魏人董勋《答问礼俗》所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二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鸡在古代是正义与明德的象征,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大年初一将画鸡贴在窗上或者门前,可以祈求一年平安,事事顺利,事业有成。 2、儿童卖痴呆 ...

中国的传统节日礼仪习俗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多,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各地有异,你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有哪些?

丧事风俗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潮汕人的风俗习惯
托媒提亲 合婚定亲 “提亲”、“合婚”、“定亲”,即“四礼”的“文定”。首先由媒人到男、女方家提亲。经女家同意后,再由媒人到女家问明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并写成庚帖送交男方,若男方家里三日内没有发生不吉利的事(俗称“三日顺”),男方便把自己的庚帖交与女方,双方即可占卜...

求各地风俗(如节日,饮食,神话传说)
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民间几个风俗禁忌
习俗里讲看到蛇交配是一件晦气的事,意味着将来死的时候,都是要脱一层皮,也就是会以病得很惨的方式去世。化解法是朝其吐口水。其实习俗中预示晦气的事很多,小道这里也只为大家列举了最常见的十五种,但记住了,晦气的事一般背后都会有各自的化解法,所以没必要一遇到就认为天要塌了,就摆出一副等死的姿态。

白事礼仪习俗?
白事礼仪习俗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在丧葬仪式中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定和习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白事礼仪习俗:布置灵堂:在家中或殡仪馆等地,搭建临时的灵堂,供奉逝者的遗像、牌位和鲜花等。灵堂的布置通常以素净、庄重为主。出殡仪式:准备好灵车、棺材以及乘车行进的仪仗队伍。出殡时,亲友们会随...

平阳县17846947990: 办丧事都有什么习俗 -
仝制抗肿: 各地都不一样.汉族大致是: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

平阳县17846947990: • 传统殡葬都有哪些习俗? -
仝制抗肿: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

平阳县17846947990: 浙江的丧事习俗中,哪个辈分戴哪种颜色的头巾? -
仝制抗肿: 平辈和儿孙一辈戴白色,重孙辈戴红色,再往下就都是蓝色的

平阳县17846947990: 杭州萧山的葬礼(死人,丧事)风俗是什么样的,可以详细介绍下么 -
仝制抗肿: 葬礼前三天在家里设三天灵堂.三天里村里人陆续到访给慰问金,但是主人一般都马上返回慰问金,只收取很少一部分(大概只拿了5~10元),并且要给一包大豆(商店里有卖),和一条新毛巾.信奉基督教者要给来访者挂白色头绳.信奉佛教者要给来访者一杯茶水. 三天后一大早将死者送去火葬场.如果信奉基督教,就要吹奏乐曲,并在送葬的车上摆花圈. 如果信奉佛教,在人死后每隔七天给死者上香.(如果死者不是死在家里,一般就去死亡地点点香).

平阳县17846947990: 丧事有哪些礼节? -
仝制抗肿: 1. 指路:亲人离世,需要举行相关仪式”指路”.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举行相应活动,让逝者认为这个地方是没有灰尘,是享福的.2. 丧服: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蓝裤.人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蓝色是民族本色.布需要用平纹,不穿棉衣.子...

平阳县17846947990: 浙江的丧事风俗是怎么样的? -
仝制抗肿: 一、投诉:家里亡故了老人,主事人请事户族长辈协同料理几日发殡.夏秋一至一日,科春三至七日都可.如有子女在远方需候,在夏天也不能超过五天.投诉一事,穷富都照例行事.一请道士或者僧人都得当天告知;再请一年长者“破孝”,“...

平阳县17846947990: 请问嘉兴的风俗:办丧事烧五七还用随礼吗?按照嘉兴的风俗,丧事如果
仝制抗肿: 丧事一旦过完,就不用随礼金了;过头七、五七之类,那是家里面至亲的事情,基本由儿女负责,不需要邀请外人参与,所以就更谈不一随礼金了;如果真要送朋友点礼,那不必用这个藉口,直接给朋友买点东西或者其他的,毕竟刚失去了亲人,去看望安慰一下生者也是非常正常的事!

平阳县17846947990: 丧礼的习俗有哪些?
仝制抗肿: 丧礼是古代凶礼的一种,指的是安葬和悼念死者时所必须遵循的一整套礼仪制度.我国汉族丧礼,根源于上古社会的丧葬习俗,与灵魂不灭的观念有关.由秦汉及隋唐,丧...

平阳县17846947990: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有哪些 -
仝制抗肿: 停尸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

平阳县17846947990: 你家乡关于丧葬的传统民俗有哪些? -
仝制抗肿: 我们这边要哭丧,而且还要在过世的当天去别人家跪求帮忙,被跪求的人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人,还要送葬的时候也要求在村子走一圈,抬着棺材,全村送葬还要沿途响鞭炮,长子,长孙要跪谢响鞭炮送葬的人.(这边响鞭炮有指引逝者的意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