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作者&投稿:蹉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谏逐客书》能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1、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翻译:

我听闻官吏们计划驱逐外来的客人,我个人认为这样是不对的。过去穆公招揽贤士,从西面的戎族那里得到了由余,从东边的宛城得到了百里奚,在宋国迎来了赛叔,晋国来的邳豹和公孙支。这五位贤人都不是秦国人,但是穆公重用他们,最后吞并了二十个国家,称霸了整个西戎地区。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改变了旧的习俗,使得百姓富裕兴盛,国家因此富强,老百姓都愿意为国家效力,诸侯们都佩服秦国的强大,秦国战胜了楚、魏等强大的军队,扩张了上千里的土地,直到现在依然十分强大。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占了三川之地,向西吞并了巴蜀两国,向北收复了上郡,向南夺取了汉中,包容了九夷各族,控制了鄢、郢两地,向东占据了成皋的天险,获取了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都向西来侍奉秦国,这个功绩一直延续到现在。

秦昭王得到范雎后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了王室的权力,遏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逐渐侵占诸侯国的土地,让秦国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这些外来贤士的功劳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由此看来,这些外来的贤士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主拒绝接纳这些外来贤士并且不予重用,这将导致国家失去富饶和实力,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逐客谏书》作品赏析:

李斯的《谏逐客书》不只是一篇好文章,而且是一个好策略。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不止于改变逐客,更加为秦王朝的统一天下奠定了策略基础。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总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明确提出一个判断,一种意见,真所谓史家笔削是吏议而不说君断,有意把失误的责任推到吏议上,避开了一层锋芒。

第二部分写秦王国从缪公(即穆公)以来任用客卿从而走向兴旺发达的发展史。一是远在春秋时期秦缪公从各处召用了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五个人,结果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到了战国时期,数雄相争,情况更加复杂,立国非易,创业更难。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新立政制,富国强兵,开疆拓土,奠定了强盛的基础。

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扩展了大片土地,打散了六国抗秦的合纵,影响一直延续到秦始皇时代昭王任用范睢流放宣太后异父弟穰侯和舅父华阳君,废掉了擅权的宣太后,壮大了政府,杜绝了私门,又进一步开拓国土才有了今天的帝业。

缪公、孝公、惠王、昭王在位时间都很长,都能富国强兵,开疆辟土,都能正确地任用客卿,这就是无可辩驳的任用客卿的立国、兴国、统一天下的发展史。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客何负于秦哉?

为了进一步加力,作者又从反面把这两个判断结合起来叙述一下,使秦王深信不疑。这一部分是文章精髓在,核心所在,是作者为帝王之术的历史观、政治观、人事观的集中表现之一。

第三部分写秦王用物并不逐客,并指出这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逐客是对的,悦国外之宝就不对;反之,悦国外之宝是对的,逐客就不对,两者必居其一。眼前的现实是怎样呢?作者充分运用逻辑推理来论证是非。

首先提出秦王悦国外之宝何也,原因虽然好像不明白,但事理之必然很清楚那便是:如果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那么夜光之璧犀、象之器、郑、卫之女等就不应当使用;如果真是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那么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就不进于前随俗雅化、佳冶窈窕的赵女不就立于侧。

再从另一方面亦即秦国自身的音乐看,击瓮叩师,弹筝搏髀,而歌呼鸣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如果真是也是必出于秦然后可,那么,就不能适观,也就应为秦王所不能接受。

但是,秦王实际是弃击瓮叩瓯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显然认为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是行不通,不能达到快意与适观的目的作者巧妙地迁回一番,设事推理设事喻理,其目的是为了抨击逐客,于此巧妙地托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

而且进一步提高到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作者以第二部分作为正面论述,也作为前提,推断第三部分的荒谬、矛盾及其政治上的严重后果。理解该文浑然认为李斯是反对一切非族客,就属误解,就不明白李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了。

第四部分写五帝三王所以无敌跟今天逐客的明显不同,并指出逐客的严重危害。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这是根据,这是社会公理,也是从政者的历史经验。李斯加以改造写成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又以此作为比喻和根据引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又以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作为根据引出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总之是因果紧扣事理分明,论证问题具有强大的箝制力。以上从正面说,接着再回到现实面前亦即秦王逐客是弃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损害了自己帮助了敌人,结果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其实质只能是藉寇兵而赍盗粮。

这里是从秦王着想,而不只是从自己的荣辱得失着想,因此语重千钩,掷地有声。

第五部分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把宝物跟逐客联系起来照应上文说明事理相悖,损己而利敌,进而说明国家必将危亡,以使秦王权衡轻重收回成命。

从夫物不产于秦到而愿忠者众,用两句话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一半照应第二段,以见出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不对,谈人的一半照应第一段,以见出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作法不当。

最后的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怎样用对比手法来说明道理的?
因此,应该说《谏逐客书》较《齐桓晋文之事章》的攻心术更胜一筹。李斯此文攻心术事半功倍,立竿见影,令人回味无穷。附(《谏逐客书》《齐桓晋文之事章》)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

李斯为什么写谏逐客书
李斯为说服秦王收回成命,便上了《谏逐客书》。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一方面列举游士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打动秦王,“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其中名句多多,...

谏逐客书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通假字
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此文出自先秦·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全文翻译
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始皇三十四年...

《谏逐客书》是何人所作?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李斯 此篇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这是周振甫的翻译 臣...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
【答案】:B 【答案】B 【解题思路与技巧】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事斯首先以史为证.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明君任用客卿使秦国富强的事实;再将逐客与享用异国色乐珠玉对比,指出重物轻人非成就帝业之术;并分析逐客的危害.从而论证“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

秦国李斯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入秦为官,丞相吕不韦以为郎官,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 。秦王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以为客卿,在秦灭六国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

李斯简介
割裂其他的因素来谈论李斯,显然有失偏颇,毕竟一个人的作用,必然受制于制度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在专制制度下,能臣必用于明君,佞臣也必然因昏君而得志。而在刚愎自用的昏君治下,能臣、诤臣必然弃如敝履,能保全性命已属不易,何谈施展安邦治国之策?所以,李斯的悲剧不完全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一...

谏逐客书赏析能达到目的的根本原因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这便是千古流传的名篇《谏逐客书》,历代文选皆恭敬收录,不敢遗漏。今日读此文,虽已有诸多隔膜,犹能为其所感所动。嬴政乃当局者,体会最为深切,读罢斯文,击节赞叹,唏嘘再三,叹曰:“嗟乎,倘无此书,寡人之过,将葬送秦国也。”第...

逐客令的典故
典出《史记•李斯列传》。公元前237 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大型灌溉渠时, 被告是韩国派来的奸细。为此,秦始皇颁布 了驱逐国内所有外来大臣宾客的诏令。当时 在秦国任官的楚人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于是 他冒死上奏了一篇《谏逐客书》,反对秦始 皇逐客。谏书中,李斯列举了在秦国为官的 楚国...

河北省18483219182: 1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历史事实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反复正反对比,... -
扶祥硫酸:[答案] 1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3) 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历史事实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十分充沛. 12《归去来兮辞》中和开篇“心...

河北省18483219182: 在《谏逐客书》一文中,作者之所以能说服秦王取消逐客的命令,其关键因素是什么? -
扶祥硫酸: 形势比人强,将六国与强秦敌对的形势表述,将人才与强秦命运表述出来.既使秦王不同意,秦国势力也会迫使秦王同意.更何况,秦王本就是有思想的人. 片面的决定是为谋一时(郑国渠),但要谋一世却不得不重新考滤. 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比如,你看到一个人落水了,会救他吗?你说“会”! 但如果看到,这个人是碰到恶人,借跳河脱身,你会救他起来吗?… 秦王也是人,因为部分地方权贵的说项,他一时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但当眼界放开后,看得更多更远时,也就自然会换个决定了!

河北省18483219182: 《谏逐客书》作者是怎样说服秦王收回驱逐客卿这一旨意,其高明在何处?
扶祥硫酸: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

河北省18483219182: 谏逐客书成功的原因 -
扶祥硫酸: 《谏逐客书》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针对明显的错误决定进行劝谏,态度明确,逻辑清晰.李斯深知逐客令对秦国发展的危害,因此明确反对这个决定.在文章中,他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有力地论证了逐客令的错误之处....

河北省18483219182: 为什么李斯能说服秦王收回成?为什么李斯能说服秦王收回成命
扶祥硫酸: 他在《谏逐客书》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辅秦之功,力陈逐客之失,劝秦王为成就统一大业,要不讲国别,不分地域,广集 人才.秦王看了深受感动,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河北省18483219182: .李斯说服秦王取消逐客成命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国君皆因重用客卿才取得了巨大成就 B.秦.李斯说服秦王取消逐客成命的主要原因是( ) ... -
扶祥硫酸:[答案] D.议论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切中要害 说服一个人往往是从那个人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秦王关心的就是能否统一天下,如何更快更好的统一

河北省18483219182: 《谏逐客书》中李斯的说服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
扶祥硫酸: 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秦始皇时的丞相,他辅佐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因为此,李斯一直倍受秦始皇的尊敬.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这才产生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谏...

河北省18483219182: 秦王嬴政为什么要收回“逐客令”?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
扶祥硫酸:[答案] 【逐客令】是战国末期韩国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修建水渠,乃是韩王借修渠企图在经济上拖垮秦国的“疲秦计”,后被秦王察觉,秦王于是下了逐客之令,限期将秦国内所有外来宾客驱逐出境.当时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上《谏逐客书》,力阻逐...

河北省18483219182: 李斯的《谏逐客书》针对着秦王怎样的心理?从文章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
扶祥硫酸: 秦汉散文的特点是注重文章的效用,故特别注意写作技巧.而李斯《谏逐客书》则正好是由于其成功运用了恰当的写作技巧,从而达到了令秦王废“逐客令”这一预期目的,也就是说使文章收致函很好的效果. 究竟李斯用了何种“魔法”竟能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