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背影解析

作者&投稿:父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 的主要内容~

在祖母去世悲凉的气氛中,父亲仍亲自送我上火车。等待中,父亲为我买橘子。看到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挤在来来往往人群中的背影,我流下了眼泪。后来,父亲来信说他可能不久后就大去,想着他的背影,我很是伤怀!

背影
注释:1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朱自清(1898-1948),字佩玄,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2差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这里指职务。 3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4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5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6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7赋闲:失业在家。晋人潘岳有《闲居赋》,因而后人便把没有职业的“闲居”叫做赋闲。
8勾留:短时间停留。 9浦口:镇名,在南京市西北部的长江北岸,是津浦铁路的终点站。 10脚夫:就是对搬运工人的称呼。 11小费:顾客、旅客额外送给服务人员的钱。 12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13月台:站台 14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15拭:擦。 16颓唐:衰颓败落。 17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18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19情郁其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20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21惟:只是 22箸:筷子 23大去: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这是对死得委婉说法。
本文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背影的四处描写:1开门见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
2望父买橘
3父子分手
4呼应开头,作者对老夫的思念之情不能自已
父亲的外貌描写:穿戴→照应开头所写家境;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
“我”用自己的情感烘托父亲的背影,我的情感:激动,感激,感动,心疼,愧疚……
流泪:徐州奔丧——悲哀之泪
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父子分手——惆怅之泪
别后思父——伤心之泪

  父亲的那个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为了写好这个背影,文章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的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前后安排了许多巧妙的衬托与铺垫。
  文章开头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和背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其实不然,这个开头为整个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父亲当时正处于丧亲、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然而即使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爱护着自己的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那都是些怎样的事情呢?有的并不是非他去做不可的,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胜任的,如爬过铁道去买橘子。但在父亲的心目中,这些事都是非他亲自去做不可,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便于心不安。他一一竭尽全力去做了,做得那么认真、自然,又那样甘之如饴。比如过铁道,爬上爬下,明明是那么吃力艰难,然而做完之后,他“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了照顾好儿子,什么灾祸、劳累,他都置之度外了。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的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父亲送儿子上车站一段,从父子两方面着笔。父亲这一面,考虑再三,觉得非亲自送儿子不可,儿子那一面呢,却不以为然,他想的是自己“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对父亲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并没有懂得父亲的心思。所以,父亲和脚夫讲价钱,儿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车上的茶房,儿子又暗笑他的“迂”。父亲饱经世故,不会不比儿子更清楚“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真是白托”,但知不可为而为之,正是爱子心切的缘故。然而儿子却认为父亲的举动讨嫌,以致腹有所诽。这自然并非儿子不爱父亲,而是做儿子的毕竟不理解父亲。后来背影出现,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竟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时,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仁爱的心,以致流下泪来。这是交织着感激、悔恨、惭愧的泪。父子在这个过程中内心感情的差异及变化,使文章起伏有致,也显示出父亲背影的感人力量。
  父亲买好橘子,终于离去,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接下去又写了一段,写父亲近年老境颓唐的苦况。这一段可以说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和开头的气氛、情调相呼应的作用,反映出父亲生活道路的坎坷,透露出当时社会的阴冷,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背影的形象。父亲晚年,境况不好,待儿子有时不如往日,年老体衰,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儿子奔走操劳,但他那颗疼爱、关心儿子的心并没有变,“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如果说父亲以前为儿子做到了“鞠躬尽瘁”,现在到了晚年,则做到了“死而后已”。儿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应该说,儿子这时意念中的背影,并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而且还包含着老年父亲的身影,这个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正面写当然有其好处,然只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也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契诃夫给青年作者的信中告诫说:“你忙着描写人物的脸……这又是老一套,这样的描写是可以省掉的。五张描写得很详细的脸,会使读者的注意力疲劳。”《背影》则另辟蹊径。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除了文章开头的点题外,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第一次,作为父亲,在儿子的心目中是多么的熟悉,他的音容笑貌,无不了如指掌。然而当父亲临别送行时,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却深深地打动了儿子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受,掉下了激动的眼泪。第二次是父亲离去时。这一背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找不到了。犹如电影画面那样慢慢淡出,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亲困顿的际遇和颓唐的心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它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个定格画面。是的,写人物从背影这个角度着墨,为数很少,然而,“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姜白石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朱自清先生知难而上,选择背影这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造,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
  写作对象的素材都是分散的、零碎的,艺术家如何找到特定的角度,便于把这些光束进行聚合,从而形成艺术的焦点。父亲在火车站爬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它就是这篇散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抓住这特殊的一点,似乎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奔向一个中心进行集中、组合、强调,熔铸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挑选什么角度,除了便于将分散孤立的东西化为凝聚的一点外,还要注意能否表现事物的本质方面。有些角度,只能表现事物的某些非本质的表象,有些角度,甚至可能丑化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次要的、局部的东西表现为主要的整体的东西。这样的角度就不足取。倘若刻画人物,如何选择最佳角度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特征呢?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语)。然而朱自清先生描写的这个特殊的背影,却也同画眼睛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个角度观察,不仅看到父亲“形”的特点,还洞察到他“神”的方面的种种本质特性。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显示出来。背影,犹如电光火石,一下子照亮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
  背影的表现角度,给人以驰骋想像的艺术境界。
  特定情景下的父亲的背影,特别是离“我”有一定距离的背影,由于视觉角度的限制,省略了父亲的脸部及其正面表情动作的种种描绘,作者只用极简练的速写笔法,抓住传神的细节,勾勒出一幅淡淡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以自由想像的广阔天地。从父亲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中,人们会联想到父亲当时吃力的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想见其甘心为儿子奔波的情怀;从背影中,人们还会想得更多,似乎会看到父亲家道日衰的过去,也会预见到他离“大去之期不远”的未来。而这背影,实际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投影。如果读者鼓起想像的双翼,那么,还会从中看到千万旧知识分子困顿的身影。由于背影的表现角度选得好,写得隐而不露,约而不繁,含不尽之意于背影之外,发人深思,催人联想,所以它具有较大的艺术容量,经得起读者反复鉴赏。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并不是平时看见的。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有一层可以注意: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
  这篇里叙述看见父亲的背影而非常感动,计有两回:一回在父亲去买橘子,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一回在父亲下车走去,混入来往的人群里头的时候。前一回把父亲的背影仔细描写:他身上穿什么衣服,他怎样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都依照当时眼见的写出来。在眼见这个背影的当儿,作者一定想到父亲不肯让自己去买橘子,仍旧是把自己当小孩看待,这和以前的不放心让茶房送,定要他亲自来送,以及他的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车上的茶房好好照应他的儿子等等行为是一贯的,中间含蓄一股爱惜儿子的深情。作者又一定想到父亲为着爱惜儿子,情愿在铁道两边爬上爬下,做一种几乎不能胜任的工作,这真是除了永远感激以外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事情。以上这些意思当然可以写在文章里头,但是不写也一样,读者看了前面的叙述以及对于背影的描写,已经能够领会到这些意思了。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自己流泪完事。后一回提到父亲的背影并不描写,只说“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一个消失在人群里头的背影是爱惜他的儿子无微不至的,是叮咛再三舍不得和他的儿子分别的。但是现在不得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去了,做儿子的想到这里自然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绪,也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和前面所说的理由相同,这些意思也是读者能够领会到的,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完事。
  到这里,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股深情。


背影出自哪个年级
背影出自初中年级。背影是一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被许多版本的语文教材所收录。这篇文章通常出现在初中的语文课程中。背影的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该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对父爱的深刻描绘而著名。文章通过描绘作者与父亲分别的情景,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感人之处,使读者对亲情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由于这...

八年级上册背影解析
八年级上册背影解析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你发朋友圈会使用部分人可见功能吗?慕漓樱雪 2012-06-29 · TA获得超过353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4.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父亲的那个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为了写好这个背影,文章除了对背影作了...

八年级上册《背影》说课稿
(2)作者为何看见这个“背影”,眼泪很快流下来,又为何赶紧拭干了泪?(突破:让学生联系上一课时分析的家庭背景,紧扣上面的动词和形容词,来体会理解父子深情。)(3)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土,感到很轻松似的”?(突破:让学生联系文中的句子“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结合上面的词语来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七课(背影)的读读写写
交卸

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与《我的母亲》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同:《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异:《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选取生活中的几个场景来表现母爱。前一种写法更容易在人的脑海中...

《背影》教学反思
本周,我在所带班级进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的教学。结合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情况有了以下反思: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进行4次背影的描写,并写了4次泪。文章从4次泪来写作者朱自清的情感变化。我想着当代初中生对亲情相对淡漠,总觉得父母所做一切都是应该的,为了让...

八年级上册14课背影描写素朴的句子有?
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参考答案:文中写背影的文字: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

五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读后感1200字左右求大神帮助
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 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读者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诉我们要小心或努力读书,他们始终都是为我们着想、...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课文教学方案是教师自己“读”出来的,要找到自己动情的“原始心理历程”。尤其是自己读出了心得之后,教学自可达到“无案之案”的境界。笔者读《背影》,读出了“三境”:“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我的心境”。正是在这“三境”之下,自己真正体会到了作者...

朱自清《背影》八年级课本原文?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赏析 朱自清的《背影》,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表现的是人世间最为普通父子之情。1916年,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去北京...

金口河区17337038992: 初二语文上册7《背影》最令人感动的背影是从那几个方面刻画的 -
衡熊泰福:[答案] 一、第六段那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这里写“望父买橘” 二、第六段那里“等他的背景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里写“父子分手” 三、第七段那里“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写“别...

金口河区1733703899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读读写写解释 -
衡熊泰福:[答案] 注释:1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朱自清(1898-1948),字佩玄,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 这是对死得委婉说法. 本文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背影的四处描写:1开门见山,有一种浓厚的...

金口河区17337038992: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概括了几件事 -
衡熊泰福:[答案] 1.第一部分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金口河区17337038992: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写了父亲四次背影,分别有什么作用 -
衡熊泰福:[答案] 第1次背影、难忘的背影.表达我对那次背影的难以忘却 第2次背影、蹒跚的背影.运用细节描写,强调出父亲爬月台的艰难,表达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第3次背影、离去的背影.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很难受地流了泪,会让...

金口河区17337038992: 八年级上册语文11课《背影》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
衡熊泰福:[答案] 一共写了四个. 1.开篇:记忆里父亲的“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 2.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跟父亲分别时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4.别后追忆“背影”...

金口河区17337038992: 八年级语文《背影》 -
衡熊泰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金口河区1733703899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课课文分析 -
衡熊泰福:[答案] 背影分析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感受深切父爱. 想想父亲当时的困厄,对父爱的感受就...

金口河区1733703899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背影中父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
衡熊泰福:[答案] 《背影》“父亲”形象分析: 答: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关于抓住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所以要想准确具体分析《背影》中的“父亲”形象,就必须抓住父亲在文中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

金口河区17337038992: 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的课后习题解答.要全部题的答案.可以减化一些,一道题30——50字就行 -
衡熊泰福:[答案] 课后题解: 一、熟读课文,把四次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回答下列问题.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

金口河区17337038992: 8年级上《背影》分段 -
衡熊泰福:[答案] 一.(1)思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二.(2-6)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 三.(7)别后对父亲的思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