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作意图

作者&投稿:文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意思是想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之《报任少卿书》。
原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文: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依相对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社会的各种发展演变,进而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道理。通过史实记述,有所取舍褒贬,寄寓理想形成自己独特自成一家的史学理论学说。

扩展资料: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记

《史记》在当时武帝时期并不属于正史,当时有《汉书》,才是官方的。司马迁在此表明了《史记》书中所写乃是“一家之言”,因为当时他对于武帝在朝时期一些重大事件的描写是客观的,相传汉武帝读完此书后非常生气,一度下令要焚毁。而一家之言的说法,就是表明的一种个人观点的意思,是无可厚非的,这也可能是此书得以流传于世的一种原因。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则直接表明了司马迁为什么写这本书,他是探究历代风云人物与重大事件的内在关系,通晓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变革的原理。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就说,他撰述太史公书
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汉书·司马迁传》)“通古
今之变”,是认识历史古今发展变化的轨迹;“究天人之际”,是追求认识天
人的关系。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是战国秦汉时代士大夫所追求认识的
一个大问题。“五德终始”说、“三统”说等有关天人之际的思想,是战国秦
汉时代的重要思潮。司马迁对天道是有怀疑的。他在《伯夷列传》后说:“或
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
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
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
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余甚
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对天道如此激愤、怀疑,也有他自己的遭遇使然。由于他为李陵说
了几句公道话,竟受腐刑,蒙莫大耻辱。这种遭遇加深了他对天道的怀疑。
“通”和“究”,是司马迁史学思想中两盏高照的明灯。他“通”的更透,
“究”的稍逊,但在他那个时代已属不易,高出于人。近代以前中国的历史学
家中,《通典》的撰者杜佑差可和司马迁相比,不过他也只做到丰富了司马迁
的通,并未能超出。
在《史记》里,老子与韩非合传。凡作合传,司马迁皆有他的道理,而老
子、韩非合传的道理,司马迁说的比较晦涩,后人也有以老子、韩非合传为非
者。究其实,老、韩合传,司马迁是有深意的。这深意简言之就在于:老子的
历史观是保守的、倒退的,越古越好;韩非的历史观是发展的、变化的、进步
的,越后越好。两相对比,比到一块了,两人就合传了。
我们要学习司马迁的通,更要超过他的通;要学习他的究,更要超过他的
究。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就说,他撰述太史公书 

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汉书·司马迁传》)“通古 

今之变”,是认识历史古今发展变化的轨迹;“究天人之际”,是追求认识天 

人的关系。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是战国秦汉时代士大夫所追求认识的 

一个大问题。“五德终始”说、“三统”说等有关天人之际的思想,是战国秦 

汉时代的重要思潮。司马迁对天道是有怀疑的。他在《伯夷列传》后说:“或 

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 

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 

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 

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余甚 

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对天道如此激愤、怀疑,也有他自己的遭遇使然。由于他为李陵说 

了几句公道话,竟受腐刑,蒙莫大耻辱。这种遭遇加深了他对天道的怀疑。 

“通”和“究”,是司马迁史学思想中两盏高照的明灯。他“通”的更透, 

“究”的稍逊,但在他那个时代已属不易,高出于人。近代以前中国的历史学 

家中,《通典》的撰者杜佑差可和司马迁相比,不过他也只做到丰富了司马迁 

的通,并未能超出。 

在《史记》里,老子与韩非合传。凡作合传,司马迁皆有他的道理,而老 

子、韩非合传的道理,司马迁说的比较晦涩,后人也有以老子、韩非合传为非 

者。究其实,老、韩合传,司马迁是有深意的。这深意简言之就在于:老子的 

历史观是保守的、倒退的,越古越好;韩非的历史观是发展的、变化的、进步 

的,越后越好。两相对比,比到一块了,两人就合传了。 

我们要学习司马迁的通,更要超过他的通;要学习他的究,更要超过他的 

究。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民国,鲁迅)。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县名,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

司马迁的思想倾向于道家还是儒家,为什么?
《史记》不仅在《太史公自序》 中收录了《论 六家之要旨》,而且对黄老思想倍加推崇,并贯穿全书始终。 三,着书宗旨与司马迁的道家思想 在《报任安书》里他谈到着书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太史公自序》里,也提到"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我们可以在这一旨趣中将...

历史书籍读后感 速度高分~~~
感触颇多。一直想写篇书评,然面对浩浩五千年的历史,纵有柏杨先生的妙笔解读,依然惶惶不知从何落笔。没有顾湘的文采,没有了悠闲的时间,万千感慨困于胸腔,着实难受。完不成书评,终是咬咬牙,挤出一篇读后感,算是给自己一个慰藉,给读过此书一个证明。茫然不知所云,贻笑于诸前辈之前了 ...

《史记 陈涉世家》雷子老师全解读
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解读】《史记》为什么不说是《陈胜世家》?因为陈胜是名,涉是他的字,名是一出生父母取得,字是成年后自己取得。称字有尊敬之意。 推翻秦朝功劳最大的三人:陈涉、项羽、刘邦。陈涉是首事之功,反秦起义的发起...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名词解释(它们之间有何差别)
《春秋》三传 我们说《春秋》微言大义,言简意深,一字之用,褒贬寓于其中,而大义亦蕴涵于其内,无有评论而作者观点自见于字里行间。但凡事过犹不及,阳春白雪固然高大上,但曲高和寡就在所难免了。这只是从理解的角度来讲的,实际情况还远不止于此,因文字数量过少,后世之人根本不清楚事件发生...

《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世说新语》与《史记》名词作状语比较:有...
词类研究与书评 陈克炯教授的《左传详解词典》带来了新的语言研究成就,而《十三经辞典》和《中国古代语法》的序言,则为理解古汉语提供了深度视角。对杜预、丁声树、许国璋、杨伯峻等学者的评传,揭示了语言学界的尊崇人物。小品文如"往往"、"一切"等词汇的剖析,揭示了汉语表达的丰富性。"料理"的故事、...

史记 关于项羽形象文献综述5000字
《史记菁华录》中就这样评析项羽的“我何为渡”:“项王之意必不欲以七尺躯坠他手坑堑。观其溃脱?岂不欲脱?迨闻亭长之言又不肯上其一叶之舟,既又赐以爱马慰遗之,粗糙爽直,良可爱也”〔22〕。评析中除点明了项羽性格上直爽憨厚可爱外,最重要的是指明了项羽自杀原因是毫无生机,并非真正的有渡不渡,“必...

对司马迁的评价?
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今传《史记》中一部分是后人补缀的)。那么,司马迁究竟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写作《史记》的?这也是理解《史记》的关键之一。 我们需要注意到,在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确立...

司马迁是怎么死的
第一、司马迁可能是自杀身亡。《史记》完稿之后,生命对于司马迁而言,已经无足轻重了,特别是受宫刑之后,人们对他所谓贪生怕死的误解该是洗刷时候了。我司马迁是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那么基于这些,他可能自杀,我是从《报任安书》分析出来的。也就是说,司马迁有自杀的这种意图,从《报任安书》里面...

文章援引司马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论述了什么道理
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2000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证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对于这样一部宏伟的历史著作所展示的历史长卷来说,在历史运动中的个人,都扮演着怎样...

召陵区17744267673: 如何理解《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作意图 -
平文海斯:[答案]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就说,他撰述太史公书 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汉书·司马迁传》)“通古 今之变”,是认识历史古今发展变化的轨迹;“究天人之际”,是追求认识天 人的关系.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是战国...

召陵区17744267673: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含义是什么? -
平文海斯:[答案] 这是司马迁本人说的,总括自己修《史记》的目的和意义.见于《史记》之《太史公自序》. 第一句说,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依相对关系 通晓从古到今的社会的各种发展演变,进而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道理 ...

召陵区17744267673: 评价史记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是什么意识? -
平文海斯: “究天人之际”,是追求认识天人的关系.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通古今之变”,是认识历史古今发展变化的轨迹.“成一家之言”是说要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司马迁自己说的,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自己写《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虽然是自己评价自己,但这句话得到了后人的一致认可.

召陵区17744267673: 如何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平文海斯: 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 这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写于《报任安书》类似的语句还有:1."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是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的目的2.“酌古之要,通今之宜,既弊而思变,乃泽流无竭”. ——杜佑《通典》 卷一二“议曰” 这句话可以算作杜佑编撰《通典》的宗旨

召陵区17744267673: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成一家之言指的是什么? -
平文海斯:[答案]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召陵区17744267673: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意思 -
平文海斯: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意思 想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 http://wenwen.sogou.com/z/q715609281.htm 《太史公自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用它...

召陵区17744267673: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什么意思?
平文海斯: “究天人之际”是宇宙观和哲学意蕴层;“通古今之变”是明成败兴坏之理的历史意蕴层;“成一家之言”是达于不朽的文学审美意蕴层.这三个层次结构内外交融,共同显示出皇皇《史记》“史蕴诗心”的文化学意义.

召陵区17744267673: 史记的宗旨是什么? -
平文海斯: 《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作者在书中批判了前人的“神意天命论”,而代之以“帝王中心论”.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研究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作者提出了“忠”——“敬”——“文”这一朝代更替的周而复始的固定公式.这种认识并不科学,不过当时人们也只能达到这种认识水平.

召陵区17744267673: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何解? -
平文海斯: 主要是说 司马迁的史记 博采众长,自己亲自考察,而且家学渊源深厚,都是史官.而且史记的体例很庞大,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和八书. 一家之言,说的是司马迁用自己深厚的学识将之前的“散史”辑录成书,并有自己的评论.如太史公云. 这样的说法,是对司马迁《史记》成就的高度的肯定和赞赏.

召陵区17744267673: 史记的创作宗旨 -
平文海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叙事不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注意揭示历史发生的根源,重视探寻历史的因果规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