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翻译: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嵇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什么意思~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出自宋代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句的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
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3.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吟咏长啸。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2.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上阕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下阕由雨中情怀的抒发转入对雨后放晴的描述。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原诗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为:回首来程那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也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原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释义:

不用去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就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去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还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也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便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的初晴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那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了。

注释:

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3、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放声吟咏。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2、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扩展资料: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什么意思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这句诗词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如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求翻译: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什么意思
原诗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为:回首来程那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也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

苏轼的《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怎么...
这句话的翻译是 回过头去看自己走过的路,再重新走的时候,心中便感觉不到什么太多的荣辱得失了!赏析 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如果您要具体的参考全诗的话 可以看看这里 http:\/\/baike.baidu.com\/view\/74065.htm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翻译一下。
回头看看刚刚走过的萧瑟冷靖小路,还是回去归隐吧,心情不再有风风雨雨的阴天和阳光万里的晴天(心情无所谓忧伤高兴)。

苏轼的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苏轼《定风波》原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翻译: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洒脱地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

求翻译: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什么意思
原诗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为:回首来程那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也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出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

回首向来萧瑟处原文及翻译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2、此诗句是出自宋代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3、原文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请大神解释一下这句话是什么...
译为:”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补充解释: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

回首向来萧瑟处的意思
1、回首向来萧瑟处翻译: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2、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乌恰县17168601943: 苏轼的诗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什么意思 -
禾蝶欣顺:[答案] 苏轼被贬黜后的诗作,里面暗含了苏子大风大浪后的一种心绪,并非实景. 历经种种,复又回首望去,心静如斯,所谓旦夕祸福,潮涨潮落,不过如此. (话说这个要强翻真的很二.)

乌恰县17168601943: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什么意思? -
禾蝶欣顺:[答案] 就是说回去的时候从来时下雨的路过,现在已经不下雨了,引伸就是人生有逆境也有顺境,所以处事要平和,不要急躁.

乌恰县17168601943: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什么意思 -
禾蝶欣顺:[答案] 我觉得是人是沧海一粟,困难总会过去的.当时觉得大不了的事情,过后还只是淡然一笑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一样.当时觉得好像很严重,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却越来越淡了.心境更加平和.当然这要个人结合自身的经历来...

乌恰县17168601943: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什么意思 -
禾蝶欣顺:[答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_古诗文网作者:苏轼 (宋代)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

乌恰县17168601943: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什么意思? -
禾蝶欣顺:[答案]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乌恰县17168601943: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词的意境是什么?最好能够详细一点,比较深刻一点的答案. -
禾蝶欣顺:[答案] 莫听穿林打雨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

乌恰县17168601943: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句是什么意思? -
禾蝶欣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意: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引申: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

乌恰县17168601943: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什么意思 -
禾蝶欣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样的无求与自足,必须是要经历过人生许多风雨之后,才能拥有的态度吧?年轻人所追求的是那些可以看得见的,能够向人炫耀的东西,于是不断拼搏,以换取更多的拥有,更高的位置,却忽略了人...

乌恰县17168601943: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什么意思 -
禾蝶欣顺: 定风波\r\n \r\n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r\n 此词.\r\n \r\n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r\n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n \r\n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乌恰县17168601943: 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什么意思? -
禾蝶欣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